此條目需要
精通或熟悉相关主题的编者 参与及协助编辑。
(2019年3月1日 ) 請邀請 適合的人士改善本条目 。更多的細節與詳情請參见討論頁 。
苏联科学院能量震级 又称K能量震级 或K震级 ,用字母K 代表(即俄语单词класс)。能量震级是后苏联国家 、古巴 和蒙古国 使用的,衡量当地或该地区地震大小或烈度的单位[ 1] 。
换算
K在数值上等于地震辐射的地震能量(焦耳 )的对数,如公式K=log ES 所示[ 2] 。K震级中的12-15级大致对应其他震级 中的4.5-6级[ 3] , 6.0级震级大致对应K震级13-14.5级[ 4] 。
有许多对应区域网络的特定公式,可以将K震级转换为其他震级[ 5] 。K震级(M(K) )或其某些转化值,有时用于识别用K值推导出的量值[ 6] 。
历史
塔吉克地区跨学科地震勘探队的苏联 地震学家们,在偏远的中亚加尔姆 [ 7] 地区(今塔吉克斯坦 )发生了数次毁灭性的地震之后,于1954年提出了这个震级理论[ 8] 。该地区在后苏联国家 中,是地震活动最为剧烈的国家之一[ 9] ,每年发生超过5000次地震[ 10] 。当时所需处理的地震数量,以及当时地震学设备和方法的不发达状态,促使探险工作者开发出新的设备和方法[ 11] 。
V. I. Bune因发明了衡量地震能量的标准而著称[ 10] ,虽然他的贡献体现在多种方面[ 12] 。(西方地震学家发明的“里氏”震级 和其他震级 标准,用地震波某些部分的振幅估计震级,是地震能量的间接衡量方法,与K震级相反。)
然而,当时可用的工具复杂度不足以正确估ES ,而Bune的方法是不可行的[ 13] 。T.G.Rautian在1958年和1960年提出了更实用的修订版本;到1961年,K震级在整个苏联开始应用[ 14] 。修订版本的关键变化是根据地震波的幅度峰值(特别是P波 最大值和S波 最大值的和)在地震发生后前三秒内估算ES [ 15] 。
结果是,K震级成为一种局部震级,可测量的地震只有强度等于或低于M 6.5(K 15)的局部和区域地震,超过上限即会出现饱和,即强于这个标准的地震其震级会被估计过低[ 16] 。
Rautian还制作了一个诺谟图 来简化计算,并使用了一些适用于加尔姆 地区的简化假设。[ 17] 这个版本有时写作KR ,以区分其他适用于库页岛 、千岛群岛 和堪察加半岛 等远东地区的版本,如KF 、KS 、KFS 、KC 等[ 18] 。
注释
^ Rautian et al. 2007 ; IS 3.7 2012 ,第1, 6頁.
^ NMSOP-2 Information Sheet IS 3.7 2012 ,第1頁.
^ Bindi et al. 2011 ,第330頁.
^ IS 3.7 2012 ,Figure 9.
^ See Table 1 in IS 3.7 (2012 ,第13頁) for a list. See also Bormann, Wendt & Di Giacomo 2013 ,第75–76頁 on the challenge of converting K values into magnitudes.
^ Rautian & Leith 2002 ,第160頁.
^ 廖日升. 地震斷層與岩土力學. 台灣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 396.
^ Neresov & Riznichenko 1960 ,第1, 4, 6頁; Rautian et al. 2007 ,第579頁.
^ Neresov & Riznichenko 1960 ,第10頁.
^ 10.0 10.1 Rautian et al. 2007 ,第579頁.
^ Neresov & Riznichenko 1960 ,第7頁; Rautian et al. 2007 ,第579頁.
^ Solov'ev is mentioned in this regard in Rautian et al. 2007 ,第579頁. Solov'ev's dissertation, "Energy Classification of Earthquakes of the USSR", and two other related works are cited in Bunz & Gzovskiy 1960 ,第519頁.
^ Rautian et al. 2007 ,第580–581頁 IS 3.7 2012 ,第2–3頁
^ Rautian et al. 2007 ,第581頁.
^ IS 3.7 2012 ,第2, 3頁. See Rautian et al. (2007 ,第581頁) for a more detailed description.
^ Bormann, Wendt & Di Giacomo 2013 ,第75頁; IS 3.7 2012 ,第3, 7, 22頁.
^ Rautian et al. 2007 ,第581-581頁.
^ Rautian & Leith 2002 ,第160頁, and map coordinates for regions in Table 3, pp. 162–163; Rautian et al. 2007 ,第583–584, 587頁, map of regional networks on p. 580; IS 3.7 2012 ,§3.
参考文献
Bindi, D.; Parolai, S.; Oth, K.; Abdrakhmatov, A.; Muraliev, A.; Zschau, J., Intensity prediction equations for Central Asia , Geophysical Journal International, October 2011, 187 : 327–337, doi:10.1111/j.1365-246X.2011.05142.x .
Bormann, P.; Fugita, K.; MacKey, K. G.; Gusev, A., Information Sheet 3.7: The Russian K-class system, its relationships to magnitudes and its potential for futur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PDF) , Bormann (编), New Manual of Seismological Observatory Practice 2 (NMSOP-2) , July 2012 [2019-02-10 ] , doi:10.2312/GFZ.NMSOP-2_IS_3.7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9-08-04) .
Neresov, V. I.; Riznichenko, Yu. V., Introduction, Bunz, V. I.; Gzovskiy, M. V.; Riznichenko, Yu. V. (编), Methods for a Detailed Study of Seismicity [Metody Detal'nogg Izucheniya Sesmichonsti] , Moscow: Izdatel'stvo Akademii Nauk SSSR, 1963 [1960] [失效連結 ] .
Rautian, T. G.; Khalturin, V. I.; Fujita, K.; Mackey, K. G.; Kendall, A. D., Origins and Methodology of the Russian Energy K-Class System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Magnitude Scales (PDF) , Seismological Research Letters, November–December 2007, 78 (6): 579–590 [2019-02-10 ] ,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17-08-09) .
Information related to 苏联科学院能量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