邦希田园 (Bunhill Fields)是伦敦市中心的一个原墓地,位于伊斯灵顿区 , 就在伦敦城 以北,剩下的面积约为1.6公頃(4.0英畝),原址的大部分是由伦敦市法团 维护的公共花园。
从1665年到1854年,这里用作墓地,据估计,在这段时间内,大约有123,000人安葬于此。[ 1] 现仍有 2,000 多座墓碑。这里尤其受非国教派教徒的青睐,有许多名人的坟墓,包括《天路历程 》的作者約翰·班揚 (死于1688年);《鲁宾逊漂流记 》的作者丹尼尔·笛福 (死于1731年);艺术家、诗人、先知威廉·布莱克 (死于1827年);苏珊娜·卫斯理 (1742年去世), 约翰·卫斯理 和查理·卫斯理 之母,称为“卫理公会之母”;统计学家和哲学家托马斯·贝叶斯 (1761年去世);英国圣诗之父以撒·華茲 (死于1748年)。
其中最著名的是三位文学艺术人物約翰·班揚 、丹尼尔·笛福 和威廉·布莱克 的坟墓,长期以来都是文化朝圣的场所:伊莎贝拉·霍姆斯在1896年说,墓地中“最常走的路径”是通往班扬和笛福墓的路[ 2] 。在墓地关闭之后,1964年至1965年进行景观设计,进一步彻底改变了它们的设置,在墓地中间铺设了一条南北向的人行道,游客可以进入,清除了其他墓碑。班扬墓位于人行道的南端,北端是笛福墓,而布莱克的墓碑则从他的墓地移到了笛福墓的旁边。2018年,布莱克的第二座墓碑放置在他的坟墓的实际位置上。
附近的邦希街(Bunhill Row)西侧,布雷斯韦特府(Braithwaite House)后面,是一个从前的贵格会 墓地,从1661年使用到1855年,有时也称为邦希田园。乔治·福克斯 (死于1691年),该运动的创始人之一,也埋葬在那里。其遗址也辟为贵格会花园 (Quaker Gardens), 由伊斯灵顿区管理。
著名墓穴
托马斯·贝叶斯 墓
理查德·普莱斯 墓
17世纪
18世纪
19世纪
凯瑟琳·布莱克 (1762–1831), 威廉·布莱克之妻
威廉·布莱克 (1757–1827), 画家、诗人、先知
参考
Black, Susan E. Bunhill Fields: the great Dissenters' burial ground. Provo, Utah: Brigham Young University Religious Studies Center. 1990.
Corporation of London. The Official Guide to Bunhill Fields. London: Corporation of London. 1991. ISBN 0-85203-033-9 .
Holmes, Mrs Basil [Isabella M.]. The London Burial Grounds: notes on their history from the earliest times to the present day . London: T. F. Unwin. 1896: 133–35.
Jones, J. A. (编). Bunhill Memorials: sacred reminiscences of three hundred ministers and other persons of note, who are buried in Bunhill Fields, of every denomination . London: James Paul. 1849.
Ledger-Lomas, Michael. The Campo Santo of the dissenters: Bunhill Fields and sacred space in Victorian London. Quash, Ben; Rosen, Aaron; Reddaway, Chloe (编). Visualising a Sacred City: London, art and religion. London: I. B. Tauris. 2017: 158–70. ISBN 9781784536619 .
Light, Alfred W. Bunhill Fields: written in honour and to the memory of the many saints of God whose bodies rest in this old London cemetery . London: C.J. Farncombe. 1913–33. (2 vo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