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號幹線(英語:Route 8)是香港第二長的主要幹線,連接新界大嶼山赤鱲角和沙田,1997年5月首段開通時只有赤鱲角至青衣島一段(包括北大嶼山公路和青嶼幹線)。及後在2008年3月,青沙公路沙田至長沙灣段開通(包括尖山隧道及沙田嶺隧道、大圍隧道);2009年12月20日,青沙公路長沙灣至青衣段開通(包括昂船洲大橋及南灣隧道),標誌著8號幹線全線通車,同時成為途經最多隧道的幹線(4條)。
這條幹線當中包括一條收費路段:尖山隧道及沙田嶺隧道(合併收費)。它是連接沙田、長沙灣、青衣及大嶼山的主要幹道。當中北大嶼山公路是全港車速限制最寬鬆的路段,限速為每小時110公里。
8號幹線是香港兩條里程路標由西向東遞增的高速公路幹線之一,另一條為10號幹線。其亦為目前全港唯一一條使用四個方位作路標的幹線:如位於大圍隧道東行出口的東行31.7路標,下個路標31.8標示為北行。
歷史
現時8號幹線路段於1990年規劃,配合1989年的機場核心計劃。赤鱲角至青衣一段稱為9號幹線;青衣至沙田一段則稱為16號幹線。前者於1997年5月22日通車,包括北大嶼山公路、汲水門大橋及青馬大橋。
2002年11月,16號幹線(今8號幹線青衣至沙田段)開始動工興建。2004年1月31日,根據第三代幹線編號系統,9號幹線及16號幹線合併成8號幹線。其中南灣隧道早於2005年2月25日貫通,但須配合昂船洲大橋落成才一併通車。
2008年,8號幹線長沙灣至沙田段竣工,並被命名為青沙公路。公益金曾於2月24日在該路段舉行新界區百萬行。青沙公路於3月21日通車。
2009年,8號幹線長沙灣至青衣段竣工,公益金於11月15日在昂船洲大橋連同南灣隧道舉行百萬行。青沙公路餘下路段於12月20日通車,同日亦標誌着全長33.1公里的8號幹線全線通車。
主要路段
8號幹線途經路段有:(沙田方向顯示)北大嶼山公路、青嶼幹線(當中包括汲水門大橋、馬灣高架道路、青馬大橋三段)、青衣西北交匯處、長青公路、青沙公路(當中包括西青衣高架路、南灣隧道、東青衣高架路、昂船洲大橋、昂船洲高架路、荔枝角高架路、尖山隧道、青沙收費廣場(轉車站)、沙田嶺隧道及大圍隧道)。同時分別與3號幹線、7號幹線和9號幹線連接。
這條幹線的沙田至長沙灣段由荔枝角高架路、尖山隧道、青沙收費站、沙田嶺隧道、大圍隧道組成,長約6.7公里,耗資58億港元。沙田、大圍直出九龍西只需10分鐘,車程大為縮短;前往機場亦只需25分鐘,比取道城門隧道、德士古道和青衣北岸公路快5分鐘。這條幹線全線通車,亦可緩減青馬管制區青葵公路的擠塞情況。[1][2]
該路段在西九龍公路上加建兩層天橋,由於該位置已有2層天橋,幹線建成後便出現4條天橋重疊的結構,連同連翔道地面的馬路疊成5層車路,僅次於藍田觀塘繞道、將軍澳道和鯉魚門道交匯處。由於高架路下面本身已有3層車路(連翔道時速限制達80公里、西九龍公路更達100公里)和港鐵東涌綫及機場快綫路軌,參照觀塘繞道使用傳統的搭棚建橋方法不可行,因為高架天橋下的道路和鐵路必須並非繁忙要道才可使用。西九龍公路、連翔道和港鐵東涌綫及機場快綫都是繁忙要道,加上週邊地區已陸續發展,因此只能用預製天橋組件,故工程人員先把組件運到工地,再以吊樑車把組件吊到天橋上組合,組件均重達70至120噸,以鋼筋穿好連接。由於高架路穿越多條繁忙道路如長沙灣道,平日難以封路進行工程,工程人員只能在深宵工作,每日工作約4小時,最終花了9個月,才把新天橋建成。工程期間,曾有一輛吊樑車在行駛時,吊臂不慎擊中高懸的天橋組件,結果工程人員要鑿開組件,換掉鋼筋、水泥以保安全。而這條幹線經過的地區亦是高度發展地區,因此工程為遷就地下設施如電話線、水管等,需要更改橋墩位置,或改變地下設施的線路。
路政署在這條幹線引入多項全新的防火和環保設計,如隧道頂長達數公里的熱力感應器,其形狀如一條橙色電線,一旦隧道發生火警,隧道交通督導員就可立時知悉;在高架路段兩個行車方向之間,亦新設緊急閘口,在緊急時可讓消防車駛過。
事件
2018年5月29日,立法會政府帳目委員會就8號幹線事宜展開聆訊,荔枝角高架道路的工程較原定完工日遲約24個月,承建商認為負責設計的顧問公司需承擔責任,向政府提出申索高達10億元,雙方調解不成功後展開仲裁。路政署最終要支付2.73億元予承建商解決紛爭,但亦成功向顧問公司追討1.33億元,即政府實際帳面損失約1.4億元。路政署署長鍾錦華在會上否認部門「先斬後奏」。立法會議員林卓廷認為事件中有人失職,批評政府監管不足。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陳帆表示,同意審計報告內容,已責成相關部門作出檢討。[3]
出口
途經之公共交通服務
註釋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