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简称中国林科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级林业科研机构。 历史1889年清政府筹建京师大学堂,其中有农科。1901年在太原开办山西农林学堂,设农、林两科。1902年在保定开办直隶农务学堂,1904年改成直隶高等农业学堂,均设林科。1902年在保定创建直隶农事试验场,四个科中有森林科。1904年在济南成立林业试验场。1906年清政府农工商部在北京设农事试验场,设有农业和林业科。清末民初,农林试验研究机构与高等农林学堂开展育苗、果树栽培等研究工作,其中北京的中央农事试验场试验栽培果树165个品种[1]。 中华民国成立后,民国元年七月初五日(1912年)第六十六号政府公报称:“农林部咨国务院拟在天坛等处分设农林畜牧试验场”,又称“据本部派人踏勘天坛建林艺试验场最为相宜。”民国元年九月(1912年),农林部在北京天坛设农林部林艺试验场,并分别在民国元年九月、十月、十一月派农林部技正佟藻宸、籍汉梁、丁宝纶筹备。这是中国最早的独立的林业试验研究机构。民国二年三月(1913年)农林部部令称:“林艺最重栽种合法,经理得宜,方能收最良之结果,本部现在天坛筹办林场培养苗木;”又据民国二年三月二十七日(1913年)农林部令:“派技正唐荣禧筹办林艺试验场及西山模范林事宜。”[1] 民国二年(1913年),林艺试验场在北京设分场,名为农林部林艺试验场西山造林苗圃,位于北京西郊董四墓村(即今中国林科院院址)。1914年后,林艺试验场在天坛神乐署办公。1913年北洋政府农林部与工商部合并成农商部。民国三年(1914年)一月十四日,农商总长张謇委任令第十八号派佥事林祜光管理林艺试验场事务。民国四年(1915年)农林部林艺试验场改成农商部第一林业试验场。1928年,在第一林业试验场西山造林苗圃内,种植0.57公顷白皮松人工林,现存活立木838株,成为北京面积最大、栽植最早、树龄最长的白皮松人工林。民国十九年(1930年),南京国民政府农矿部、工商部合并成实业部,第一林业试验场改成国民政府实业部直辖的模范林场。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改成实业部北平模范林场。1937年七七事变前,为实业部直辖北平模范林场西山分场。日伪统治时期,由伪行政部接收,改称行政部西山林场。日本投降前为农务总署西山林场。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被国民政府农林部中央林业实验所华北林业试验场接收,改称西山第一事业区。1950年,在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等机构的基础上,筹建中央林业部林业科学研究所[1]。 1941年,设国民政府农林部中央林业实验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林业实验所由华北农业研究所接管,1950年移交中央人民政府林垦部[2]。 1939年9月,南京国民政府经济部中央工业试验所创建木材试验室,负责全国工业用材的试验研究,这是中国首个木材试验室。唐燿《设立中国木材试验室刍议》一文介绍了设立该试验室的缘由。该室初设重庆北碚,1940年6月毁于日军飞机轰炸。1940年8月迁至四川乐山,1942年扩建为木材试验馆。1942年到1945年,自四川大学森林系毕业的成俊卿、何定华、李源哲等人开展了许多试验研究,取得一定成绩。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央工业试验所迁到上海。木材试验馆留在乐山,继续开展科学研究。但内战爆发,通货膨胀严重,给科研带来诸多困难。1949年,以唐燿为首的科技人员组织职工坚守岗位,保住了木材试验馆全部标本、资料。1949年12月1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攻占乐山。1950年元旦,木材试验馆人员用木材镶成“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挂在试验馆门前,并书写对联:“没有中国共产党怎能产生人民解放;缺少科学的研究怎能完成工农建设。”1942年到1950年期间,馆长唐燿还在乐山中央技术学校兼任教授。1950年1月,木材试验馆由乐山专署接管。1950年7月,乐山木材试验馆隶属中央人民政府林垦部,并更名为林垦部西南木材试验馆。1952年12月,该馆20余人自四川迁到北京,并入中央林业部林业科学研究所筹委会[3]。 1953年1月,成立中央林业部林业科学研究所[2]。1957年3月又分出部分成立森林工业科学研究所[4]。1958年10月27日,经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批准正式成立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5]。1970年撤销建制,一部分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合并成立中国农林科学院,一部分下放地方。1978年4月恢复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建制[2]。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原先隶属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部。1998年撤销林业部,成立国家林业局,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转隶国家林业局。2018年撤销国家林业局,组建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机构设置根据有关规定,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设置下列机构[6]: 内设机构
直属事业单位共建单位
历任领导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