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船舶集团
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英語:China State Shipbuilding Corporation Limited ,缩写作 CSSC),简称中国船舶集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家主要從事造船、修船、船舶裝備、船舶技術開發、貨物及技術的進出口業務的特大型中央企业[1]。 历史1950年10月,设立中央人民政府重工业部船舶工业局,负责船舶工业生产经营与行政管理。1953年1月,重工部的机器工业、船舶工业、航空工业管理职责分出,组建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机械工业部,该局相应调整为第一机械工业部船舶工业管理局。1954年,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机械工业部改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机械工业部,一机部仍设船舶工业管理局,1958年,改名为第一机械工业部第九工业管理局[2]。 1960年9月,原属一机部的国防工业领域航空、兵器、坦克、电子、造船工业管理职责划归新组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机械工业部,该局改为第三机械工业部第九工业管理局。1960年12月,升格为第三机械工业部第九工业管理总局。1963年9月,中央决定,组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六机械工业部,作为主管造船工业的国务院组成部门[2]。 1982年5月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六机械工业部所属全部138个企事业单位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所属15个大中型修造船企事业单位合并组建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3]。合并后,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是国务院领导下相当于正部级的全国性专业公司,下辖修造船厂26个、船用配套厂66个、事业单位61个,全公司职工30万人[4]。 1999年7月1日,中国船舶工业实施重大改组,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被拆分为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CSSC,简称中船集团、南船)和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CSIC,简称中船重工、北船)两大独立经济实体[5]。其中,武汉在内长江以北的造船工业(船舶总装、科研院所及一些非船业务)归属中船重工,长江以南的船舶总装资产划归中船集团[5]。 2017年9月,国务院国资委主任肖亚庆在国新办发布会上回答记者有关“南船和北船会否兼并”的提问时说,任何情况都有可能发生[1]。2019年7月1日晚,南船、北船下属的8家上市公司均发布公告,于7月1日接到控股股东通知,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与中国船舶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正在筹划战略性重组,有关方案尚未确定,方案亦需获得相关主管部门批准[5]。2019年10月25日,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印发《关于中国船舶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和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重组的通知》(国资发改革〔2019〕100号),经报国务院批准,中国船舶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实施联合重组,组建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5][6]。同日,中共中央组织部宣布了新成立的中国船舶集团主要领导任命[7]。2019年11月26日,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在北京正式成立[8]。 2020年4月22日,中国船舶与卡塔尔石油公司签署“中国船舶—卡塔尔石油液化天然气(LNG)船建造项目”协议,所涉订单总金额超过200亿元人民币。这是截至當時中国船企承接的金额最大的造船出口订单[9]。 2020年11月,美國總統第13959號行政命令禁止所有美国投资者(包括机构投资者和散户投资者)购买或投资美国政府认定为“共产党中国军队公司”的公司的证券,其中包含中國船舶集團。[10][11][12][13] 2021年12月24日,中国船舶宣布将总部迁往上海市[14]。同時中国海洋工程装备技术发展有限公司、中国船舶集团海舟系统技术有限公司也落户上海。[15] 组织架构根据有关规定,中国船舶集团设置(控股)下列机构(企业): 内设机构
直属(控股)企业
直属事业单位业务合并前,中船集团注册资金320亿元,拥有上市公司3家、境外机构8家、二级单位40余家(其中科研院所28家)[1]。中船重工总资产5002亿元人民币,拥有上市公司5家、境外机构18家、二级成员单位95家(其中二级企业66家、科研院所29家),员工17万人[1]。 联合重组后,中国船舶集团拥有中国重工(上交所:601989)、中国海防(上交所:600764)、久之洋(深交所:300516)、中国动力(上交所:600482)、中国应急(深交所:300527)、中船防务(上交所:600685)、中船科技(上交所:600072)、中国船舶(上交所:600150)等8家上市公司[5]。澎湃新闻报道指,北船偏军工生产,南船民品居多[5]。南北船当年分拆的大背景是国务院机构改革,目的是解决政企分开的问题,同时建立适度竞争机制,以利于企业搞活等目标的实现,但近年来两家公司布局的交叉地带增多、全球船舶行业进入产能过剩阶段,合并清理南北船重合业务、减内耗、去产能,提升整体在海外市场的竞争力等考量开始占据上风[5]。中国经营网认为,长期以来,“南船”侧重船舶制造,“北船”侧重船舶设计和配套,“两船”合并有利于船舶行业的结构调整,淘汰低端落后与过剩产能,同时优化国有资本布局,减少无效竞争和重复建设问题,提升船舶业的国际竞争力[4]。 参考文献
外部鏈接参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