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趾之战交趾之战、又南詔安南之戰役、又南詔侵入嶺南之事件,是唐代宗大中十三年(859年)至咸通七年(866年),唐朝与南诏争夺交趾(今越南河内)的作战[1]。 历史唐朝後期,在西南方向的南詔國和大唐經常發生戰爭,安南和南詔是接壤的,因此也是戰火燃燒的地區。大唐對安南進行了大規模的開發和改造,派遣了精兵猛將來駐守這個地區,並且後期在安南設置了靜海軍節度使[2]。
變故唐朝峰州(治嘉宁,今越南富寿省白鹤南凤州)林西原驻有防冬兵六千,附近七绾洞营长李由独常协助唐朝戍守,运送租赋[3][4]。 858年六月,安南都护李涿罢除防冬兵,专门委派李由独担当防务。李由独势孤难立,南诏拓东节度使乘机写信引诱,又把外甥女嫁给其子,并任命他为拓东押牙,李由独于是率众降南诏。859年,南诏国王劝丰祐卒,子世隆继位,因为其名犯唐太宗、唐玄宗之讳,唐朝没有册封。世隆自称皇帝,国号大礼,不再奉唐正朔,并派兵攻陷播州(治今贵州遵义市),唐朝与南诏的关系彻底破裂。 860年十二月,安南土著引南诏兵三万余人,攻陷交州,安南都护李鄠与监军逃奔武州。唐朝因忙于镇压裘甫起义,无暇顾及。861年六月,李鄠收集土軍,攻讨群蛮,收复安南。 862年二月,南诏军再次进攻安南。唐朝派前湖南观察使蔡袭率许州、滑州等道兵共二十四万前去援救安南,声势浩大,南诏自动退去。到十一月,南诏见八道兵马各回本道,又出兵五万进逼安南。蔡袭告急,唐廷敕发荆南、湖南两道兵二千人,令桂管(今桂林等地区)征义兵三千人,后又调山南东道弓弩手一千人一起开赴安南。但山高路远,援兵难以及时到达,而南诏军已将交州团团围住。蔡袭据城死守,坚持到863年正月初七,南诏兵破城而入,蔡袭孤身一人,徒步力战,身中十箭,想要奔上監军船,但船已离岸,于是跳海,以死报国。荆南、江西、鄂岳和襄州戍边将士四百余人逃至城东水边,荆南虞候元惟德等对大家说:我们没有船,入水也是死,不如返回头与敌人拼了,一个换两个也值得。众将士杀回东罗门,乘南诏兵不备,歼敌二千余人。入夜,南诏将军杨思缙率兵来到,元惟德等全部战死。交趾再度陷落,安南各部落尽降南诏。 864年,唐朝骁卫将军高骈出任安南都护,本管经略招讨使,屯兵海门(今越南海防安阳北),日夜操练,以图进取安南。监军李维周与高骈关系不好,催促进军,高骈无奈,于865年九月率兵五千先行,约好李维周随后发兵接应,及至高骈启行,李维周却拥兵不进。高骈兵至南定(在今越南河北顺城陇城乡),正在秋收的峰州众蛮被高骈大破,所有粮田收获,都成了高骈的军粮。 866年,南诏王派善阐节度使杨缉,协助安南节度使段酋迁守交趾。唐朝派宦官监阵敕使韦仲宰率七千人至峰州增援高骈,高骈军屡次击败南诏军。高骈向朝廷奏捷,李维周却压住不服。唐懿宗数月不得音讯,感到奇怪,传诏询问李维周。李维周上奏说高骈驻军峰州,与南诏军周旋,不敢进兵。懿宗大怒,就派右武卫将军王晏权代替高骈。而高骈此时已乘胜大破南诏兵,围攻交耻城。段酋迁几次出城迎战,均为高骈所败,城中孤危。旦夕可下。高骈便派小校曾衮和韦仲宰所派小使王惠赞驾船报捷。懿宗大喜,加封高骈检校工部尚书,仍镇守安南。高骈亲自督兵攻城,攻占交州,杀段酋迁。唐军共斩杀南诏兵三万余,又破归附南诏的两个部落,一万七千人归附,南诏兵逃去。至此将近十年的安南边患得到安定。 文獻
參考資料
註釋及資料來源
Information related to 交趾之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