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哈工大 」重定向至此。關於另一所在哈尔滨且名称相近的理工科院校,請見「
哈尔滨工程大学 」。
哈尔滨工业大学 (英語: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縮寫 :HIT ),简称哈工大 ,创建于1920年,隶属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哈尔滨工业大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顶尖高校之一,是“双一流A类 ”和原“985工程 ”、原“211工程 ”重点建设大学,是一所以理工为主,理、工、文、管、生命相结合,多学科、开放式的研究型高校,为中国C9联盟 成员之一,拥有哈尔滨 、威海 和深圳 三大校区,已建成一校三城区的「大哈工大」格局。
历史
中華民国时期
哈尔滨工业大学始建于1920年,当时校名为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 (俄语授课),建校的宗旨是为俄国 控制的中东铁路 培养工程技术人才,学校按俄国的教育模式办学。1922年4月2日,改名为哈尔滨中俄工业大学校 (1922年—1928年、俄语授课)、1928年以后又多次易名,曾命名为东省特区工业大学校 (1928年2月—1928年10月、俄语授课)、哈尔滨工业大学校 (1928年—1936年、俄语授课→日语授课(1935年始))、哈尔滨高等工业学校 (1936年—1938年、日语授课)、哈尔滨工业大学 (1938年—现在、日语授课(至1945.08)→俄語授課(1945.08-1950.06.07)→中文授課(1950.06.07始))。[ 2] 1935年,日本用物资换取了中东铁路 苏联一方的产权,学校的教学活动开始向日本教育模式过渡。1945年,抗日战争 胜利后,哈尔滨工业大学由中长铁路局领导,属中苏两国政府共同管理。从1920年建校到1949年,哈工大一直按俄或日式办学,用俄语或日语授课,这使哈工大自建校起就具有鲜明的俄、日特征。
中華人民共和國初期
1952年中长铁路管理的哈尔滨工业大学
1950年苏联政府移交中长铁路的同时,将哈尔滨工业大学的管理权移交给中国政府,移交时间6月7日后来被定为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校庆日。
1951年,哈工大被中国确定为高等教育学习苏联经验的两所院校之一。1954年10月,哈工大成为高教部第一批确定的6所全国重点大学之一,1957年,已发展到7个系23个专业,基本上建设成为学习苏联教学制度的多科性工业大学。1958年,根据邓小平的指示和当时形势发展的需要,哈工大对专业设置进行了重大调整,创建了一批尖端专业,到1962年已基本完成由民到军的转变,形成门类齐全,学科互相配套的专业体系,成为为国防科技及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的多科性大学。1959年拆分为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 和东北重型机械学院 。
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 ,使哈工大正常教学科研秩序受到严重破坏。1969年10月林彪下达全军“一号战备”命令,哈工大的尖端专业必须立即内迁大三线。1969年12月20日国防科委 传达上级指示:根据尖端集中、常规分散和三结合的原则。1969年12月30日,国防科委致函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 与黑龙江省军区:“哈尔滨工业大学我们考虑到地方的需要和该校的实际情况,拟一分为二,将尖端专业和为尖端专业配套的专业及实习工厂,组成一个尖端教学单位内迁;民用专业留哈,归省革命委员会领导。”1970年1月12日军委办事组与总理办公室批示,哈工大部分专业与哈军工二系合并搬迁重庆,建立重庆工业大学 (“重工大”),隶属于二机部 ,驻西南师范学院(“西师”)校区,西师搬迁至梁平县忠县的中学里办学;留哈部分合并哈尔滨电工学院 、黑龙江工学院 组建新的哈尔滨工业大学。二机部 副部长李觉 指定重庆工业大学核心领导小组组长王廉清 (哈工大校务部部长),副组长李廉泉 (哈工大政治部主任)、姜国华 (哈军工二系主任)。1973年7月3日,一直没有招生的重庆工业大学等到了国务院、中央军委“国发(1973)79号文件”《关于重庆工业大学仍迁回哈尔滨的通知》,同意国务院科教组 、国防科委关于重庆工业大学迁回哈尔滨与哈尔滨工业大学留省部分合并;原军工二系调长沙工学院 的报告。调整后的哈工大暂由黑龙江省、国防科委双重领导;原黑龙江工学院、哈尔滨电工学院从哈工大分出,另建学校,由黑龙江省领导。
改开初期
1977年,恢复本科生招生;1978年,恢复研究生招生;1982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1984年,再一次被列为全国重点建设的十五所院校之一。同年,成为全国首批试办研究生院的22所院校之一,标志着哈工大研究生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这是哈工大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1992年,创办哈工大高新技术园区,探索出一条“一校办区,一区补校,校区结合,一校两制”新的办学模式。
1995年4月,时任校长杨士勤 和党委书记、教授吴林 一同为水变油事件 中的王洪成 组织实验进行测试,“证实”了王洪成“水变油”的真实性并以哈工大的名义出具报告。[ 3]
1996年成为首批进入“211工程 ”建设的院校之一。1996年,国家“863计划”实施10周年总结评估,承担项目数量、投入人数、获奖成果、获经费资助等指标的综合评价中,哈工大位居全国高校第二名。 1999年11月又成为国家按照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大学目标重点建设的9所高校之一。
21世纪
近年来,哈尔滨工业大学在校师生及众校友为神舟号系列飞船的成功做出杰出贡献。2013年9月25日,哈尔滨工业大学研制的第三颗小卫星“快舟一号”卫星发射成功[ 4] 。
2003年11月,哈工大荣获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协作贡献奖、突出贡献集体奖、突出贡献者奖,成为唯一一所同时荣获三项殊荣的高校。2004年4月,试验卫星一号 胜利发射,这是中国第一颗由高校牵头自主研制的具有明确应用目标的微小卫星。
2008年11月,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哈尔滨工业大学联合技术创新中心在哈工大科学园成立。2008年11月,哈尔滨工业大学研制的试验卫星三号 胜利发射,将主要用于空间大气环境探测新技术试验。2009年8月22日,哈尔滨工业大学在日本東京舉行的「亞太廣播聯盟機械人大賽」中奪得冠軍。
在USNews发布的2014年全球大学排名中,哈尔滨工业大学首次进入工程学科领域全球前十[ 5] 。2014年11月21日14时37分,哈尔滨工业大学研制的第四颗小卫星“快舟二号”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 6] 。2015年9月20日7时01分,由哈尔滨工业大学学生团队自主研发的“紫丁香二号”纳卫星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 7] 。
2020年5月23日,美国商务部 以支持中国军需物资采购为由,将哈尔滨工业大学等33家企业和组织列入美国《出口管制条例 》实体清单[ 8] 。
教学机构
校区
1985年,经原航天工业部批准,哈尔滨工业大学在威海创办分校,2002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分校更名为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
2000年原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建筑大学合并,成立新的哈尔滨校区。
2002年2月,教育部正式批准设立“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实现了哈工大在哈尔滨 、威海 、深圳 “一校三区”的战略格局,为中国 首例。在此格局下,三校区之间的学科交叉互补设置,哈尔滨校区依托中国东北重工业基地 ,形成了航天 、机械 、材料 、土木 、环境 、力学 等国家重点学科 ,威海校区“立足海洋,服务国防”,形成了船舶 、海洋 、生物 、汽车 、信息 、管理 等重点学科 、新兴学科 和基础学科 构成的学科体系;深圳校区依托中国南方 和香港 的经济发展优势,立足于深圳大学城 ,重点面向新技术开发 、科技产业化 和研究生 培养。三大校区共同组成新的“大哈工大”并成为中国C9联盟 中唯一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 的中国 国家顶尖高校,以实现建设世界一流理工大学的目标。
2017年10月26日,“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经深圳市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准正式成立。12月27日,“中共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委员会”经中共深圳市委组织部批准正式成立。[ 9]
三校区独立设立录取计划,三校区师资、资源共享,各项要求严格统一,毕业生颁发相同的学历 和学位 证书。鉴于学生管理需要,威海校区的学生学籍 放在山东 以方便管理。哈工大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形成了“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校训,体现了哈工大对学生的严格要求。
院系设置
航天学院
航天工程与力学系:工程力学、飞行器设计与工程、飞行器环境与生命保障工程、空间科学与技术、复合材料与工程
电子科学与技术系:电子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控制科学与工程系:自动化、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通信工程系:通信工程专业
电子工程系:电子信息工程专业
信息工程系: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信息对抗技术、遥感科学与技术
微波工程系:电磁场与微波工程专业
机电工程学院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系: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工业设计、工业工程、飞行器制造工程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材料科学系:材料科学与工程
建筑材料系:材料科学与工程
材料物理与化学系:材料物理
材料工程系: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焊接技术与工程系:焊接技术与工程、电子封装技术
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
能源与环境工程系:热能与动力工程、核反应堆工程
飞行器推进及流体动力系:热能与动力工程、飞行器动力工程
经济与管理学院
管理科学与工程系: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
营造与房地产系:工程管理
工商管理系:工商管理、市场营销、旅游管理
金融与贸易系: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理科)
会计系:会计学、财务管理
公共管理系
人文社科学部
哲学系:社会学(文科)
经济系:国际经济与贸易(文科)
法学(文科)
外国语学院
环境学院
市政工程系: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环境工程、环境科学
建筑与设计学院
建筑系:建筑学
建筑热能工程系: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
城市规划系:城市规划
风景园林系:风景园林
艺术设计系:艺术设计
数字媒体系:数字媒体技术、数字媒体技术
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
道路与轨道工程系: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
桥梁与隧道工程系: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
交通运输工程系:交通工程、交通运输
计算学部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生物信息技术、信息安全
计算机基础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安全、生物信息技术
软件学院
人工智能学院
网络空间安全学院
化工与化学学院
化学系:材料化学、应用化学、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
应用化学系:化学工程与工艺(电化学工程方向)
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化学工艺系:化学工程与工艺(化学工艺方向)
能源化工系:能源化学工程
催化科学与工程系
生物分子与化学工程系
校园文化
哈尔滨工业大学的主楼。
校训
哈工大的校训是“规格严格,功夫到家”。[ 10]
校歌
校歌《哈工大之歌》,由哈工大校友、原文化部部长、全国政协常委刘忠德 作词;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歌剧院院长刘锡津 作曲。[ 10]
校庆
每年的6月7日为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校庆日。
校部樓
哈工大校部樓建於1929年,位于哈爾濱 复华二道街1号,是哈工大最古老的建築,也是是哈尔滨市一类保护建筑。
校部楼建原为学生宿舍,是哈工大历史上第一个“华生宿舍”,后来曾一度作为女生宿舍。1958年,哈工大的校部机关由土木楼搬樓,因而改名為“校部楼”。现人文社科与法学学院所在地。
校部楼共有三層高,下有半地下室,三层是带老虎窗的阁楼,外墙面有柱型浮雕装饰,属仿古典主义 风格建筑。门前柱廊两边有草坪,这里曾是早期中共哈工大地下党组织活动的主要场所。[ 11]
历任领导
历任校长
任次
姓名
到任日
退任日
前職
後職
備註
1
宋小濂
1920年
1924年
2
摄罗阔夫
1924年
1925年
3
乌斯特鲁果夫
1925年
1928年
4
张寰湘
1928年
1928年
5
刘哲
1928年
1938年
兼任京师大学堂 校长
国民参政会参政员
6
刘梦庚
1933年
1935年
7
王宇清
1935年
1937年
8
铃木正雄
1937年
1945年
9
奥哲夫
1945年
1947年
10
谢德和
1947年
1949年
11
冯仲云
1949年
1951年
北京图书馆馆长
12
陈康白
1951年
1953年
东北人民政府文化部副部长
中国科学院秘书长
兼校党组书记
13
李昌
1953年
1964年
中央人民政府扫盲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党组书记
国务院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副主任 兼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院长
兼校党委书记
14
高铁
1965年
1977年
15
吕学坡
1977年
1977年
16
刘德本
1978年
1980年10月21日
哈尔滨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革委会副主任
病逝于任上
17
黄文虎
1983年
1985年
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校长
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院院长
18
杨士勤
1985年
2002年
哈尔滨工业大学金属材料及工艺系副主任
19
王树国
2002年3月
2014年4月
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厅厅长、党组书记
西安交通大学校长、党委常委
20
周玉
2014年6月13日
2021年7月15日
哈尔滨工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校长
21
韩杰才
2021年7月15日
至今
哈尔滨工业大学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
历任党委书记
任次
姓名
到任日
退任日
前職
後職
備註
1
陈康白
1951年
1953年10月
东北人民政府文化部副部长
中国科学院秘书长
任党组书记
2
李昌
1953年
1964年
3
李瑞
1978年
1983年
4
李东光
1983年
1985年
5
姜以宏
1985年3月
1992年10月
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校长、党委常委
6
吴林
1992年
1998年
7
李生
1998年
2004年
8
郭大成
2004年8月2日
2008年2月22日
北京理工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
北京理工大学党委书记
9
王树权
2008年2月
2019年12月31日
哈尔滨工程大学党委书记
10
熊四皓
2019年12月31日
2024年10月
哈尔滨工业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副部長
教师队伍
截至2021年3月4日,哈尔滨工业大学(本部)教师队伍:专任教师2978人;正高职1079人;副高职1288人;在岗博士生指导教师1481人。[ 12]
学校现有教师队伍中,有两院院士39人,入选国家级教学名师9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52人、青年学者19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3人,国家自然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49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46人、青年拔尖人才23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2人,“973计划”首席科学家12人,创新人才推进计划40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7个,教育部科技创新团队12个,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5个,国家级教学团队6个,工信部研究型教学创新团队4个。[ 13]
截至2020年3月,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教师队伍:专职教师543人,教授99人,副教授225人,博士生导师82人。[ 14]
截至2020年3月,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教师队伍:全职教师400余人,兼职教师150余人。[ 15]
排名聲譽
国际合作
2011年,学校参与建立中俄工科大学联盟 ,并成为中方常设秘书处所在地[ 20] 。
哈工大与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大学 于2018年的视频会议上确定了联合校园 的建设计划。[ 21]
2019年,学校与莫斯科鲍曼国立技术大学 共同成立哈工大鲍曼工学院[ 22] 。
校友
参见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历史沿革 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 (1920年)
→ 哈尔滨中俄工业大学校 (1922年) → 东省特区工业大学校 (1928年) → 哈尔滨工业大学校 (1928年) → 哈尔滨高等工业学校 (1936年) → 哈尔滨工业大学 (1938年)+ 哈尔滨建筑大学 (1959年-2000年) →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0年) 校区 附属
合作 事件 学校领导
第二轮建设周期(2022年—2027年)
华北 东北 华东 中南 西南 西北 :有“给予公开警示(含撤销)的建设学科”的高校。
下划线 :非本地备案学校。
* :非
中央部属高校 ,隶属所在地省、自治区、市、兵团。未标者均为
教育部直属高校 。
第一轮建设周期(2011年-2015年)
2013年第一批牵头高校 2014年第二批牵头高校 2015年后,资金并入“双一流”计划
建设周期:1995年-2016年 (共112所)注1
华北 29+3 东北 11 华东 30+1 中南 18 西南 10 西北 13
中国近代大学建筑
华北 东北 华东 中南 西南 西北 注:
本表所指近代按1840-1949年。
本表所指大学为根据中华民国国民政府1929年公布的《大学组织法》,在文、法、商、理、工、醫、農、师范(教育)八个学院中至少具有三者、且有理学院(或有农、工、医学院各一个)的高等院校,不含设有两个学院及以下(如金陵女子文理学院 、华南女子文理学院 、协和医学院 )、大学组织法颁布之前已关闭(如德华大学 )或称为大学但不含学院建置的教育机构(如华中雪枫大学 )。
本表所指建筑为按照教育用途新建的建筑,含发展为大学后仍沿用的旧式书院 、新式学堂 ,但不含原有其它用途,后临时改作教育用途的建筑(如湄潭浙江大学旧址 、汀州厦门大学旧址 、城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旧址 )。
北平师范大学与北平女子师范大学(《大学组织法》颁布后名为北平大学女子师范学院)合并为新的北平师范大学,包含原京师优级师范学堂和原京师女子师范学堂两处校址,以前者为正源。
标注 国 者全部或部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标注 省 者全部或部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