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殭屍
哲學殭屍(英語:Philosophical zombie,或稱p-zombie),又譯哲學喪屍,是精神哲學上的假設存在物。假設這個世界上存在一種人,外觀與物理組成都與一般人類無異,但是他沒有意識經驗、感質或感情。舉例而言,哲學殭屍在撞上尖銳物品時,在外在上與一般正常人類相同,可以看到他的皮膚出現傷口,測量他的神經訊號,也可以測量到疼痛訊號的出現,會出現疼痛的表情,發出叫聲,會向其他人表示自己正在疼痛。但是他的內在心靈中,沒有疼痛的意識。 哲學殭屍是一種思想實驗,用來驗證哲學的前提是否可靠。利用哲學殭屍存在為前提,建立的論證,也被稱為殭屍論證(zombie arguments),常被用來反駁物理主義(Physicalism),包括唯物主義、行為主義與功能主義者提出的論點。 概要哲學殭屍並不適用於下列內容。 為了避免討論混亂,有下列兩種區別。
哲學殭屍這個詞被定義為「雖然看起來與一般人類無異,卻不擁有內部經驗(意識與感受性)的人類」的假設存在物,是精神哲學上的假設、一種討論的道具。哲學家中大都不相信哲學殭屍實際存在,而是與「哲學殭屍可能存在嗎」、「我們為什麼不是哲學殭屍」等等其他精神哲學問題一起討論。 反之假設「哲學殭屍真的存在」,即使長年與哲學殭屍相處也沒有人能將之與一般人類區別出來。哲學殭屍會與一般人類同樣的笑、同樣的憤怒、同樣熱情的討論精神哲學。就算從物理、化學、電流反應看來也都與一般人類無異。要是能夠區別就不是哲學殭屍,而是行為殭屍。 若要說哲學殭屍與一般人類唯一的差異,那就是哲學殭屍沒有那些時候對「快樂」、「憤怒」以及對討論「惱怒」的意識。完全沒有「意識(感受性)」這一點。對哲學殭屍而言,這些全都只是物理化學上的反應集合體。 殭屍論證殭屍論證(zombie argument)或稱可能性論證(Conceivability Argument)是指下列批判物理主義形式的論證。[1]
關於各個階段的說明
歷史與殭屍論證相似類型的討論,也就是無法找出「意識體驗」與「物質型態和動作」間的合理連結這種類型的議論,在過去也以各種形式被探討。隨著歷史演變這些議論也跟著精簡,以下列舉幾個主要的例子。 萊布尼茲的風車小屋思考實驗17世紀德國哲學家哥特佛萊德·萊布尼茲所著的『單子論』中,風車小屋(windmill)能夠證實下述論證[2]。
使用的詞略為古老,但表象這個詞是與現代所使用的「意識」對應。從這個風車議論中,萊布尼茲把單子(萊布尼茲假定存在,且無法再分割的世界最小構成要素)內部性質放在表象的位置上。 羅素的世界的因果骨架20世紀前半,哲學家伯特蘭·羅素以『物質分析(Analysis of Matter)』(1927年)為中心在許多著作中展開議論時,也能看見同樣的討論。羅素在分析物理學究竟是什麼時認為,物理學能夠處理對象與對象之間擁有什麼樣的關係,但無法處理擁有這種關係的對象的內在性質,用物理學世界來記述外型的東西則作為「世界的因果骨架(Causal Skeleton of the World)」處理。
克里普克的模態邏輯1970年代,哲學家索爾·阿倫·克里普克用模態(modality)這個概念延續出模態邏輯(modal argument)。這個論點與其說是直覺的更應該說是相當技巧的,但在可能世界架構中的固定指示詞(rigid designator)間說明同一律必須以必然的東西為前提,來反駁神經現象與痛苦代表我們擁有的內心感覺間的同一律證明(所謂的身心同一論)。這個論證在克里普克講義錄『命名與必然性』中有詳細的討論。克里普克在這本書的最終章將論證結果以下述寓言故事來表現。[3][4]
其他参考文献
参见Information related to 哲學殭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