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袭白虎团《奇袭白虎团》是一出以中国抗美援朝战争为题材编演的现代京剧,后成为文化大革命期间“八个样板戏”之一。该剧由中国人民志愿军京剧团(后并入山东省京剧院)主创,根据金城战役二青洞以南战斗中的真实经历改编,讲述了志愿军的一支侦察小队化妆奇袭韩军王牌部队“白虎团”指挥部的故事。与其他样板戏相比,该剧的特色在于特别凸显中朝友谊和国际主义精神,艺术上则以武戏见长。1972年,该剧搬上银幕,由宋玉庆、方荣翔主演,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苏里、王炎执导。 历史原型1953年6月,朝鲜人民军、中国人民志愿军、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已就朝鲜战争停战协定的内容达成共识,唯韩国總統李承晚拒绝签署协定。志愿军遂于7月13日晚间发动针对韩国国军的金城战役。开战后,在金城西南地区战场上,志愿军第20兵团第68军第203师(师长杨栋梁)迅速突破韩军首都机械化步兵师团(韩军称师为师团)的防线。第609团第2营及第607团1个侦查班组成的穿插支队,自13日午夜至14日凌晨的3个小时内,向守军纵深急速穿插,战斗11次,前进9公里,歼灭美军第555炮兵营大部、韩军首都师机甲团第2营大部,击杀机甲团团长陆根洙,志愿军军史中称之为“二青洞以南战斗”。[1]:1028-1031[2]:478-480[3]:341-398 穿插支队的先头侦察班受命化装成美军顾问和韩军士兵,奇袭位于二青洞[a]的首都师第1团团部。侦察班由副排长杨育才率领10名战士和2名朝鲜族联络员组成。他们巧妙穿过多重哨卡,直捣第1团团部,击毙多名军官,切断第1团与上下级之间的无线电通讯,导致其指挥系统陷入瘫痪,使首都師的作戰計劃完全无法执行,從而对金城西南地区战斗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当时恰好身在第1团团部的首都师副师长林益淳(임익순 Im Ik-sun)在突围时失散,遭志愿军第204师俘虏。事后,侦察班荣立集体特等功,杨育才荣获特等功和“一级战斗英雄”称号。[1]:1028-1031[2]:478-480[3]:341-398[4][5] 韩军首都师自称“猛虎部隊”并以“虎头”为标志,因此志愿军方面称第1团为“白虎团”。[3]:344[4]在奇袭中,侦察班在团部缴获一面有虎头图案及“수도사단”(意为“首都师团”)字样的旗帜,因此该旗被认为是第1团团旗,现藏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6]:311但因旗上有五环图案和“優勝”[b]字样,也被怀疑其是否确系军旗。[8] 创作历程事后,第203师通讯干事王程远实地考察战场,采访作战士兵,将此次行动写成战地报道,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之后又扩充为报告文学《奇袭》,于1956年先是在《解放军报》上刊登,后又收入《志愿军英雄传》,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最后作为单行本出版。[9][10]:23-24 与此同时,志愿军京剧团李师斌、方荣翔、李贵华、殷宝忠等人创作编演了现代京剧《奇袭白虎团》,在军中演出。1958年末,志愿军归国后,京剧团集体转业,与山东省京剧团合并。次年,《奇袭白虎团》正式在舞台上公演,广受好评,在强调京剧现代戏的时代背景下,成为山东省主抓的重点剧目。1964年6月,在北京举行的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上,由宋玉庆(饰严伟才)、方荣翔(饰团长)领衔主演的《奇袭白虎团》一炮而红。8月,毛泽东在北戴河观看了《奇袭白虎团》,对演出表示肯定。之后剧组一度与八一电影制片厂合作拍摄影片,但为了进一步打造样板而中途终止。1967年5月,为纪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二十五周年,《奇袭白虎团》与《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海港》等现代京剧同时在首都演出,并首度正式合称为“样板戏”。1970年7月,为准备拍摄电影,剧组再度入京接受审查,进行最后的修改。自1964年至1970年,《奇袭白虎团》经历了多次审查和反复修改,江青提出了大量艺术方面的意见,主管外交的周恩来也基于外事的考量提出修改意见。[11][10]:28-60[12]:95-98 1970年12月,剧组来到长春,开始与长春电影制片厂合作拍摄电影,由苏里和王炎担任导演。因宋玉庆患上肝炎需要养病,而样板戏主演不得变动,故拍摄周期长达一年十个月。又因宋玉庆嗓子受伤,许多唱段为后期拼接而成。1972年9月,电影通过江青审查,10月1日国庆节上映。[13]:154[14]:120[15]:147 故事情节全剧[c]分九场,另有序幕和尾声。故事讲述1953年,美军和李伪军[d]假谈真打,破坏朝鲜战争停战谈判。朝鲜群众、朝鲜劳动党党员崔大娘因侦查伪军地形而被杀害。曾在崔大娘家养重伤的侦查排长严伟才和手下战士们得知后,回团部坚决请战。王团长和关政委正好接到师首长派下的任务,要组织穿插营和尖刀班,奇袭安平山另一侧的伪军白虎团团部。严伟才担任尖刀班指挥员,朝鲜人民军的两位联络员也参加战斗。尖刀班跋山涉水,有勇有谋地穿过重重哨卡,终于捣毁白虎团团部,击毙伪军机甲团长,俘获白虎团团长和美军顾问。 [16]
场次 (1972年09月演出本)
流行唱段
艺术特色与其他样板戏以剧本文学和戏曲唱腔见长不同,《奇袭白虎团》的特色在于其舞台呈现,尤其是舞蹈化的武打动作,将传统武戏和现代军事生活结合得“臻于化境”。[22]:335[23]:454-455最初出演严伟才的是老生李师斌,他工于演唱,但年龄略长,表演武戏略显吃力,因此后来换成年纪较轻的文武老生宋玉庆。[24] 外交任务不同于其他样板戏关注国内主题,《奇袭白虎团》是唯一一部以中国抗美援朝为题材的样板戏,尤其凸出中朝友谊及其背后的国际主义精神。在当时的冷战格局下,以演奏《国际歌》开幕和闭幕的《奇袭白虎团》经常承担给来自社会主义阵营和第三世界友好国家的使节、访华人士演出的外交任务。[10]:101-102 衍生作品
外部链接
注释说明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