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克汗(蒙古语:ᠡᠩᠬᠡ
ᠬᠠᠭᠠᠨ,转写:engke qaγan[转写种类不明])是统治鞑靼的第二位君主,蒙古大汗,1391年—1394年在位。
蒙古语史料中只有罗氏《黄金史》和善巴《阿萨喇克齐史》提到“恩克汗在位四年”。[1]根据波斯语《突厥系谱》、《武功记》、《传记之友》等史料记载,恩克(انکه, anka)是也速迭儿(蒙古语史料中的卓里克圖汗)之子。[2]由于蒙古史书上对恩克汗的记载极少。《蒙古源流》等书误把恩克汗和卓里克图汗合并成一个人——“恩克卓里克图汗”。史学界综合包括明朝史料在内的各种来源,认定卓里克图汗和恩克汗是两代可汗。[3]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八月,明朝总兵周兴率军至斡难河,随后明军又在彻彻儿山(今呼伦贝尔鄂温克旗境内)大败蒙古兵,五百余人被明朝俘虏,牲畜、银印等被缴获送至明朝京师。[4]
参考文献
引用
- ^ 札奇斯欽. 《蒙古黃金史釋註》. 中華民國: 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1979年12月1日: 第193頁-第194頁. ISBN 97895708084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年5月10日) (中文).
卓里克圖(Jorightu)可汗即大位。在位四年。羊兒年[辛未,一三九一]殯天。恩克(Engke)可汗在位四年。其後就在這狗兒年(甲戌,一三九四年),額勒伯克(Elbeg)可汗即大位。
- ^ 《突厥系谱》简写英译本第218页:“The fourteenth was named Eenkeh Khan, the son of Yusoordar.”
- ^ 张廷玉. 《明史》.
永樂六年春,帝以書諭本雅失里 曰:自元運既訖順帝後愛猷復理達臘至坤帖木兒,凡六傳,瞬息之間,未聞一人善終者。
- ^ 《明實錄》 大明太祖高皇帝實錄卷之二百二十. : 3223页.
總兵官都指揮使周興遣人送所俘胡兵至京先是興率師至斡難河轉至兀古兒札河按視安達納哈出之地見車馬迹遂追至兀者河得空車百餘輛將還適永平衛百戶汪廣報言哨遇胡兵與戰敗之追奔八十餘里胡兵棄輜重潰去興乃遣燕山左護衛指揮謝禮率輕騎疾追之至徹徹兒山又大敗之生擒五百餘人獲馬駝牛羊及銀印圖書銀字鐵牌等物悉送京師上令擇胡兵有可用者
来源
- 薄音湖:《关于北元汗系》,《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3期,第41至51页。
- 乌兰:《〈蒙古源流〉研究》,辽宁民族出版社,2000年,第289至290页。
|
---|
大蒙古国大汗兼称皇帝 | |
---|
元朝皇帝兼任大汗 | |
---|
北元皇帝兼任大汗 | |
---|
北元瓦解后的蒙古大汗2 | |
---|
博克多蒙古的大汗5 | |
---|
1两者未获普遍承认。 2自元昭宗以後,所有北元君主皆不自稱皇帝,只自稱大汗。漢文的廟號與諡號也不再有。一说此时大元国号亦不再使用(黎東方,《細說元朝》;二六〈蒙古可汗與元朝皇帝的名單〉,傳記文學出版社,1981年:第215頁)。坤帖木兒败亡之后 四卫拉特( 瓦剌)与蒙古本部( 鞑靼)分立。 3瓦剌太師 篡位,非黄金家族的 绰罗斯氏称汗。 4最后一位获公认的蒙古大汗林丹汗病故后其子额哲被后金俘获,随后漠南蒙古各部歸降 皇太极,并上尊號為“ 博格达汗”(《清史稿》太宗纪)。此称被 清代皇帝与蒙古王公交往时沿用,但清帝詔書自稱則為“皇帝”(达力扎布,清代察哈尔扎萨克旗考,《历史研究》2005年05期;《清内阁蒙古堂档》)。蒙古语俗称“额真汗”,额真意为主子(札奇斯钦,《蒙古史论丛》,台北学海出版社,1980年版下册)。 5辛亥年库伦宣告脱离清朝并恢复大蒙古国,哲布尊丹巴登基为大汗(《清史稿》列傳三百八·藩部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