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to: share facebook share twitter share wa share telegram print page

 

本篤十五世

教宗
本篤十五世
Benedictus PP. XV
羅馬主教
就任1914年9月3日
卸任1922年1月22日(在位7年141天)
前任教宗庇护十世
繼任教宗庇护十一世
聖秩
晉鐸於1878年12月21日晉鐸
晉牧由教宗庇護十世
於1907年12月22日晉牧
擢升樞機由教宗庇護十世
於1914年5月25日擢升
個人資料
本名Giacomo Paolo Giovanni Battista della Chiesa
出生(1854-11-22)1854年11月22日
 皮埃蒙特-撒丁热那亚
逝世1922年1月22日(1922歲—01—22)(67歲)
 教宗国宗座宫
格言IN TE DOMINE SPERAVI, NON CONFUNDAR IN AETERNAM
簽名{{{signature_alt}}}
牧徽{{{coat_of_arms_alt}}}

教宗本篤十五世拉丁語Benedictus PP. XV,1854年11月21日—1922年1月22日,原名賈科莫·德拉·基耶薩義大利語Giacomo della Chiesa),於1914年5月3日-1922年1月22日出任教宗),意大利人;于1914年至1922年在位為教宗

教宗本篤十五世的教宗牧徽

生平

本篤十五世初任時適逢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教宗政府起初很堅決地擁奧、擁德,教宗從個人關係上贊成這兩國而反對塞爾維亞,加上奧匈帝國也是歐洲天主教國家之一;另一方面,教宗和奧匈皇帝法蘭茲·約瑟夫一世的個人關係也是重要原因,教宗很信賴德意志地區的天主教的活動力,並冀望他管理該國的天主教徒。義大利王國加入協約國後教宗政府更不易處,使之改變擁奧的高調。[1]之後,本篤十五世支持聖座嚴守中立的政策,更痛斥交戰國發動毒氣戰;他在1917年提出「七點和平計劃」,雖然功敗垂成,仍然不屈不撓,在戰爭結束後致力於國際和解。他的七點計劃指出:

  1. “和平取代武力”
  2. 必須“削減軍備”
  3. “必須建立國際仲裁機制”
  4. “存在航海自由,
  5. 應該“放棄戰爭賠償”
  6. “駐軍撤離佔領區。”
  7. 對宣戰國的主張進行審查

部分內容包括在當時美國總統伍德羅·威爾遜十四點原則中。

本篤十五世在任內七年主張拉近東西方教會的距離,對國際和平的努力受人尊敬,土耳其的伊斯蘭教徒在首都伊斯坦布爾他逝世後為他豎立雕像,紀念他「為全人類的保護者,無分國籍與信仰」。

名號英语Papal name「本篤」被認為具有仁慈和容易親近的意思,並帶有和平使者以及協調者的喻意。

位於土耳其伊斯坦布爾的雕像,

譯名列表

参考文献

  1. ^ 馬薩里克著、郎醒石譯. 馬塞克建國史. 河南人民出版社. 2018年06月: 第51、2頁. ISBN 978-7-215-11475-3. 
天主教會職銜
前任者:
庇護十世
罗马主教
教宗

1914年-1922年
繼任者:
庇護十一世

Information related to 本篤十五世

Prefix: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0 1 2 3 4 5 6 7 8 9

Portal di Ensiklopedia Dunia

Kembali kehalaman sebelumny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