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靜省
河靜省(越南语:Tỉnh Hà Tĩnh/省河靜)是越南中北沿海地區的一個省,省莅河静市。 地理河静省北與乂安省相鄰,南接廣平省,西臨老挝博利坎赛省和甘蒙省,東臨北部灣。面积5,990.7平方千米,2019年总人口1,288,866人。 历史古为越裳之地。秦朝时隶属象郡[1]。秦末天下大乱,赵佗据守岭南自立,河静省被纳入了南越国统治。 西漢元鼎六年(前111年),漢滅南越國。在南越國故地設置十郡,河靜省屬於九真郡。三國時期,吳國分九真郡設九德郡,河靜省屬於九德郡。隋朝時屬於日南郡,唐朝改為驩州。 在阮朝明命十二年(1831年)分設省轄之前,河靜省一直與乂安省屬於同一行政單位管轄。丁朝時屬於驩州道。 後黎朝初期,屬於海西道。 黎聖宗光順七年(1466年),劃分承宣,河靜省屬於乂安承宣河華府和德光府,河華府領石河縣和奇華縣二縣,德光府領羅山縣、天祿縣、宜春縣、真福縣、香山縣、清江縣。河華府和德光府的天祿縣、宜春縣、羅山縣、香山縣四縣就是河靜省的前身。 阮朝嘉隆元年(1802年),設乂安鎮,河靜隸屬乂安鎮河華府和德光府。 明命十二年(1831年),分設省轄,以河華府和德壽府設立河靜省;河華府轄奇華縣、石河縣二縣;德壽府轄干祿縣、羅山縣、香山縣和宜春縣四縣。 明命十八年(1837年),析奇華縣設華川縣,隸屬河華府。 明命二十一年(1840年),乂安省鎮定府下轄甘門縣和甘吉縣改隸德壽府。 紹治元年(1841年),避佐天仁皇后胡氏華諱,改河華府、奇華縣、華川縣為河清府、奇英縣和錦川縣;同時將乂安省下轄羈縻鎮定府、鎮靖府和樂邊府改隸河靜省。 嗣德六年(1853年),廢河靜省,德壽府和鎮靖、鎮定和樂邊三土府改隸乂安省,改河清府為河靜道,名義上隸屬乂安省。 嗣德二十一年(1868年),析德壽府香山縣置香溪縣,隸屬德壽府。 嗣德二十九年(1876年),復設河靜省,改河靜道為河清府,德壽府復隸河靜省。 19世紀90年代,法屬印度支那政府劃定老撾與越南邊界,將鎮定府、鎮靖府、樂邊府等土府劃歸老撾保護國。至此,河靜省僅轄德壽、河清二府。 維新九年(1915年),改石河縣為石河府,廢河清府,奇英縣設置知縣。 1945年8月,八月革命爆發,越南民主共和國接管了越南帝國在河靜的政權組織。 1948年1月25日,越南政府将各战区合并为联区,战区抗战委员会改组为联区抗战兼行政委员会。第四战区改组为第四联区,设立第四联区抗战兼行政委员会[2],河静省划归第四联区管辖。 1948年3月25日,北越政府废府、州改县[3]。 1954年,第一次印度支那戰爭結束,越南按照北緯十七度劃分為南北兩部分。河靜省屬於越南民主共和國管轄。 1958年11月24日,胡志明签署敕令,自12月1日起撤销第四联区[4]。河静省划归中央政府直接管辖。 1958年,石河縣析置河靜市社。 1991年8月12日,乂靜省再次分設為乂安省和河靜省。河靜省下轄河靜市社和錦川縣、干祿縣、德壽縣、香溪縣、香山縣、奇英縣、宜春縣、石河縣8縣,省莅河静市社[6]。 2000年8月4日,德壽縣、香山縣和香溪縣析置霧光縣[8]。 2024年11月14日,越南国会常务委员会通过决议,自2025年1月1日起,石河县11社、锦川县2社和禄河县1社划归河静市管辖,禄河县并入石河县[12]。 行政區劃河静省下辖1市2市社9个县,省莅河静市。
注释
外部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