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间号装甲巡洋舰 (あさま )是旧日本海軍 的一等巡洋舰(装甲巡洋舰 ),为浅间级装甲巡洋舰的首舰[ 1] 。由于当时的日本尚缺乏建造装甲巡洋舰的工业能力,本舰为日本向英国订购、由英国阿姆斯特朗-惠特沃斯 公司建造。浅间号是日本六六艦隊 计划中所要求的最早一批装甲巡洋舰,参加了日俄战争 中的诸多海战。
本舰舰名来源于群馬縣 与长野县 之间的淺間山 ,是日本海军中第二艘使用“浅间”这个名字的军舰。初代浅间号为明治初期的一艘护卫舰 [ 2] 。
建造背景
在中日甲午战争 结束后,1896年日本方面提出了雄心勃勃的海军扩张计划,要求海军的战列舰 以及装甲巡洋舰各要达到4艘,其中即包括了浅间号。由于当时日本欠缺必需的工业能力,所有这些大型军舰都必须向外国购买。而另一方面俄羅斯帝國海軍 也在积极扩充海军力量,使得日本认为原定的计划将不足以对抗俄国的海军力量。但是日本迫于经费不足,无力再购置更多的战列舰,因此日本方面转而寻求购买价格相对低廉的装甲巡洋舰,预计要再添购两艘使总数达到6艘。这份经过修订的海军军备计划日后即称为六六艦隊 计划;计划要求的6艘装甲巡洋舰中,包括浅间号在内有4艘都是交由英国的阿姆斯特朗-惠特沃斯公司建造。
日本订购的这几艘巡洋舰,包括浅间在内都与当时世界上流行的用途不同:其并非用于交通线破袭 或者是殖民地防卫;而是为了给主力舰充当前出侦察,必要时也会用于组成战列线进行主力会战。[ 3]
浅间的主炮为阿姆斯特朗公司制造的4门45倍径203毫米(8英寸)火炮,分别安装在艏艉两座椭圆形的双联装炮塔内。炮塔为电力操作,可以左右旋转130度,最大仰角30度、最大俯角5度。炮弹重量113千克,发射速度每分钟1.2发。最大仰角下射程为1万8000米。备弹65发;装弹时需要穿过炮塔地板和甲板的舱门,用电动绞车将炮弹从舰内的弹药库提取上来;装填为人力操作。[ 4]
舰上另有14门152毫米(6英寸)单装副炮,分散布置在主甲板和上层甲板上;其中安装在上层甲板上的152毫米副炮装有炮盾。最大仰角20度、最大俯角5度;炮弹重量100英磅(45公斤),射速每分钟5发[ 5] 。最大仰角下射程为9140米。另外为了应对水雷艇的威胁,舰上还安装了12门76毫米速射炮和8门47毫米速射炮。舰上还装设了5具鱼雷发射管,舰艏一座、舷侧水下4座。配套使用的三〇式鱼雷弹头为100千克,有三种速度设置:27节下800米、23.6节下1000米,以及14.2节下3000米[ 6] 。
舰历
建成
建成后停泊中的浅间号
日本方面与阿姆斯特朗公司于1897年(明治30年)7月6日正式签订合同建造浅间;不过早在1896年10月20日,不等正式的合同,阿姆斯特朗公司就已经提前开始建造了。浅间于1898年3月22日下水,并于1899年3月18日服役,建成次日便启程返回日本,5月17日抵达横须贺 [ 7] 。
1900年4月28-30日,浅间作为明治天皇 的御召舰参加了在神户 举行的大演习[ 8] 。同年6月,日本方面出兵参加八国联军镇压义和团运动 (日方称“义和团之乱”或“北清事变”),6月22日,浅间在内的日本海军舰艇连同英、德、俄、意、奥各国海军进攻大沽[ 1] 。
1902年6月,浅间、高砂 在伊集院五郎海军少将 的率领下赴英国[ 1] ,参加8月16日举行的英王爱德华七世 的加冕典礼阅舰式 [ 9] 。在此期间还访问了安特卫普 [ 10] 。在返航时在从英国本土到马耳他 这段航程中,浅间还测试了一些英国的新式无线电设备[ 11] 。
1903年4月10-30日,浅间参加了日本海军举行的大演习[ 1] 。1903年下半年,日俄之间围绕朝鲜和满洲 地区的权益冲突愈演愈烈,战争已经迫在眉睫。12月下旬,日本海军将常備艦隊 解散,重新编成为第一、二、三舰队,其中第一、第二舰队编组为联合舰队 [ 12] 。浅间编入第二舰队 第二战队(装甲巡洋舰编队),归于第二舰队司令长官上村彥之丞 海军中将旗下。
1904年(明治37年)2月6日,联合舰队 各队陆续出港。瓜生外吉 海军少将指挥的第四战队负责保护日军在仁川 (时称“濟物浦”)的登陆行动。在行前日军临时划拨浅间给第四战队(防护巡洋舰 浪速 、高千穗 、明石 、新高 ),以增强其战力。[ 13]
日俄战争
1904年2月8日,第四战队与千代田 在仁川港外会合[ 14] 。当天日军舰艇一度入港;由于朝鲜已经宣布中立,驻在仁川的各中立国军舰敦促日俄双方遵守国际法不在中立港口内进行战斗,日军巡洋舰遂退出至港外并占据了外出通道,封锁了港口。9日凌晨,日本方面正式向俄罗斯帝国 宣战。11:40,瓦良格号及高丽人号开始起锚[ 15] 。12:20浅间与瓦良格号互相开火[ 16] 。浅间在交战中集中打击瓦良格号,至少命中两次,舰桥受损,并在水线下造成一个大洞,使瓦良格号进水倾斜[ 17] 。两艘俄舰不敌退回港内,高丽人号舰员引爆了弹药库,而瓦良格号打开阀门自沉。浅间在本次战斗中没有损伤记录。
浅间号上的部分乘员,摄于1904年战争爆发前
仁川海战后,浅间回归上村的第二战队。2月20日日军准备着手第三次旅顺口攻击 行动,同时首次试图堵塞港口航道。第二战队(第二舰队旗舰出雲 、吾妻 、淺間 、八雲 、常磐 、磐手 )参加了是次行动[ 18] 。24日第一、第二战队在港外进行间接射击。期间短暂地与巴扬号 、阿斯科利德号 等俄舰以及崂峍嘴炮台交战。因为双方距离非常远,日方难以直接观测到射击结果[ 19] 。
同年3月初,第二战队司令上村彥之丞 海军中将受命对俄国在远东的另一个海军基地符拉迪沃斯托克(中文旧称“海參崴 ”)进行出击,以分散俄军驻扎在此地的太平洋舰队分队的注意力。3月6日,日军侦察了符拉迪沃斯托克港口一带的俄军舰只情况,随后日军的巡洋舰对港口进行了炮击,然而无甚成效。第二战队在返航的路上接到命令,要护送装载着近衛師團 的船队到达朝鲜,然后再回旅顺与正在此地实施封锁行动的其他舰艇会合。任务完成后,八云、浅间两舰转入出羽重远 海军少将旗下的第三战队,投入到日军对旅顺港的持续封锁中。[ 20] 。
6月23日,新任太平洋舰队司令威廉·维特捷夫特 尝试率领旅顺分舰队突围,遭遇日军舰艇拦截后返航。当天浅间正好在去往旅顺口的路上,也参加了日军的行动。[ 21] [ 22]
1904年8月10日早上,旅顺分舰队再度尝试突围。浅间收到警报时,正在里长山群岛加煤[ 23] ;直到傍晚浅间才赶到战场找到第一战队,并跟随在其后[ 24] 。19时左右浅间一度向约9000米外、已经受创的俄国战列舰波尔塔瓦号 发起攻击,但其发射的炮弹落在了波尔塔瓦号前。19:25多艘俄国巡洋舰赶到,俄舰在约7500米外对浅间发起了猛烈的射击。19:30山田彦八 海军少将率领第五战队(旗下多为老旧的巡洋舰)赶来助战,但同时其他俄国战列舰也逐渐靠近,浅间只能脱离接触。[ 25]
黄海海战以维特捷夫特战死、旅顺分舰队大部退回旅顺港内告终。当晚日军舰艇四处搜索四散的俄舰。12日出羽接到发现皇太子号 踪迹的报告,于是率领八云、浅间 、高砂 和特务舰日本丸出发,12、13日都在胶州湾一带进行搜索[ 26] 。14日,出羽率队驶向青岛 ,在确认了德国方面已经将在皇太子号等舰扣留并解除武装后,返回里长山泊地[ 27]
同年9月18日,两艘装甲巡洋舰浅间、磐手 转归第一战队麾下。这一年晚些时候,日本陆军终于攻占了203高地,使得日军可以在高处用大口径榴弹炮对港内的俄军舰队进行射击,摧毁俄舰。因此东乡下令两舰返回日本进行整修。12月30日,浅间、吾妻 两舰奉命前往津轻海峡 。但随着俄国新组建的第二太平洋舰队逐渐逼近日本,日军重新召回两舰,并且重新加入第二战队。[ 28]
海上的浅间号,摄于约1904年
1905年5月27日,由齐诺维·罗杰斯特文斯基 海军少将率领、从波罗的海 出发的俄国第二太平洋舰队抵达对马海峡,对马海峡海战(日方称“日本海海战”)爆发。当天上村彦之丞接到发现俄舰踪迹的报告后,率领第二战队紧跟着第一战队出动(序列第二舰队旗舰出雲 、吾妻 、常磐 、八雲 、淺間 、第二战队旗舰磐手 )[ 29] 。14:05第一战队开火后,第二战队也向俄舰靠拢。14:20浅间开始对俄舰射击[ 30] 。14:27一发大口径炮弹命中浅间舵机,浅间被迫退出队列外进行抢修[ 31] 。14:34浅间抢修好舵机后全速前进,但在烟雾中完全找不到友舰。正在独自寻找队伍时,浅间突然遭到俄舰射击,浅间陷入苦战,此时正好遇到第一战队的反向单纵阵,于是顺势加入第一战队并排在队列最前面。15:50浅间发现第二战队,于是提速脱离第一战队试图回到第二战队队列内,但由于之前的中弹,舰艉受损进水,后部下沉5英尺,后部烟囱损坏,难以发挥全速,一直到17:05才总算追上队伍[ 32] 。17:30上村率领战队前去追击俄军巡洋舰,但没有成功。18:03上村放弃追击,率队往北返回,准备重新与日军主力舰会合[ 33] 。18:15第二战队发现数艘俄舰,殿后的为装甲巡洋舰纳希莫夫海军上将号 [ 34] 。18:30第二战队在8000-9000米时向俄舰开火。由于当时战场混乱,能见度也不佳,无法确认日军巡洋舰舰队此番攻击的成果。19:30第二战队停止炮击,返回与东乡会合[ 35] 。当天浅间舵机受损,中间有一段时间单独航行,承受了俄舰密集打击,共受9发命中;舰长室和附近的中下层甲板仓库损毁严重,舷侧穿了个大洞,大浪从中涌入中层甲板,进水深至膝盖;全舰3人死亡,船匠长等13人受伤[ 36] (另有来源称浅间的中弹记录包括3发305毫米炮弹,2发229毫米(9英寸)炮弹,以及7发口径小一些的炮弹;其中15:50时遭到一发6英寸炮弹命中,击穿了后部烟囱,影响了后部锅炉的通风。浅间上的乘员花了20分钟抢修。船上伤亡情况则是11人阵亡,13人负伤。[ 37] )。
当晚浅间的进水情况一直在恶化。次日06:30,浅间需要停机进行抢修,用了约一个小时进行应急处置[ 38] 。到了凌晨,日军在追击中发现了残存的俄舰主力,遂于10:30前后展开攻击。日军利用速度和射程优势在俄舰的射程外进行攻击,俄舰被动挨打之下,第二太平洋舰队代理司令尼古拉·涅鲍加托夫 海军少将不得已向日军投降。18:00,日军发现了俄国的老式装甲巡洋舰迪米特里·顿斯科伊号 。第四战队对其展开了围攻,浅间也赶过去进行支援。浅间直到晚上才与第四战队会合,而迪米特里·顿斯科伊号已经逃入浅水区域。次日凌晨,日军终于发现了迪米特里·顿斯科伊号。迪米特里·顿斯科伊号的船员大部分已经撤离,剩下的人正准备炸毁军舰。日本人曾经尝试捕获这艘俄舰,但不久德米特里·顿斯科伊号就倾覆沉没[ 39] 。
同年5月30日,浅间回到舞鶴海軍工廠 进行修理。9月15日,浅间赶赴东京湾 ,作为明治天皇的御召舰参加了10月23日举行的大观舰式[ 1] 。
一张日本明信片上描绘的锚泊中的浅间号,摄于1904年以后
第一次世界大战
1908年,浅间参加了当年举行的大演习以及同时举行的大观舰式[ 1] 。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 爆发,日本加入了协约国阵营,也投入到这场战争中。1914年9月14日,日本方面编组成第一南洋支队,包括浅间在内的各舰从横须贺出发,南下至玻里尼西亞 一带搜寻德国馬克西米連·馮·施佩 海军少将率领的東亞分艦隊 。同年10月25日,浅间脱离编队,与战列舰肥前号 (原俄国列特维赞号)一同前往夏威夷 的檀香山 搜捕德国无防护巡洋舰兀鹰号 。11月8日,协约国海军捕获了兀鹰号,两舰改为前往下加利福尼亞州 的马格达莱纳湾 ,当月22日抵达,与已经在那里的美洲远征支队(由英日共同组建的舰队,主要在美洲西海岸巡逻)的其他舰艇会合。其后支队开始沿着美洲西海岸进行巡逻,以搜索德国的破袭舰。同年12月8日,英国舰队在福克兰群岛海战 中击败了施佩率领的舰队;11日,支队收到了这个捷报,于是北上搜索中美洲 一带的西海岸,次年1月,继续北上至墨西哥和美国一带进行搜索。[ 40]
1915年1月28日,浅间搜索了馬薩特蘭 地区,然后前往下加利福尼亞州的圣巴尔托洛梅湾(Puerto San Bartolomé)。那里人烟稀少,水深很浅,不过浅间舰长八代六郎海军大佐打算在搜索之余,也在那里给自己的军舰加煤。1月31日,浅间在海湾入口处撞上了一块海图上没有标注出来的暗礁,整艘船被卡住不能动弹。这次撞击在船身上造成了一个大洞,初步估计有约15米长。海水淹没了锅炉室,而引擎室水深则达到了1米多。浅间上的船员曾经试图自行脱困,但尝试终告失败,船员们只能卸下补给品,并用小锚把船给固定住,免得船底的破洞越来越大。当天晚上加煤船博因河号抵达附近,但这种状况下也不用再给浅间加煤了。浅间自己已经动力全失,而博因河号又缺乏无线电设备,只能让博因河号到聖地牙哥 跑一趟,把事故的消息传给日本有关方面。[ 40]
同年2月12日,支队司令森山庆三郎 海军少将乘旗舰出雲 来到事发地,他要求日本方面立即派出救援和维修用船只前来。3月18日,防护巡洋舰千岁 和补给船湖南丸(Konan Maru )赶到,次日浅间的姊妹舰常磐 和维修船镰仓丸也赶到事故现场。栃内曾次郎 海军中将乘常磐抵达当地,换下了森山,让森山返回日本。3月24日,维修船关东号到达现场,随船还有250名从橫須賀海軍工廠 赶来的技工人员,救援工作总算可以真正展开。到4月14日为止,救援人员共移除了浅间上约1600吨的材料,进一步的调查显示前部锅炉舱的船底有着约7.8米x1米的大洞,而后部锅炉舱的孔洞约2米x0.2米。正因为船底破损如此严重,抢救的人员们即使已经泵出了6700多吨海水,但依然没能彻底排干积水。5月8日,人们趁着涨潮 终于成功地把浅间给浮起来。但此时浅间依然处于瘫痪状态。
修理工作又持续了3个月,人们才勉强让浅间可以进行航行。8月21日,浅间在海湾外测试了水密隔艙 ;两天后浅间在千岁、关东两艘舰船的护送下,以6节的航速前往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 的埃斯奎莫爾特 。在这段航程中,浅间依然需要每小时泵出700-800吨海水。在埃斯奎莫爾特的海军基地里进行了一番临时修理后,10月23日启程返回横须贺,此时每小时需要泵出的海水减少到了100吨。12月18日,浅间终于抵达横须贺;两天后大正天皇 在皇宫内接见了浅间上的军官[ 40] 。
返港后浅间立即进行了大修,除了修复船底之外,舰上的锅炉也换成了16座宫原式水管锅炉 ,另外也拆除了舰艏鱼雷发射管。这一连串作业一直持续到1917年3月方告结束。[ 41]
正在由拖船拖曳到澳大利亚外海的浅间号,摄于1923-1935之间
1917年4月13日,浅间获指定为第2水雷战队(以驱逐舰为主力的舰队)旗舰。同年8月4日,指定解除;8月25日,转为训练舰。
1918年3月2日,浅间、磐手两舰一同进行远洋航行训练,出访了美洲中、北部地区西海岸、夏威夷以及太平洋中部等地。7月6日,两舰返回。[ 42]
一战后至结局
一战结束后,浅间主要作为训练舰使用。1920年8月21日,浅间启程前往南美和波利尼西亚进行远洋航海训练,1921年4月2日返抵日本。[ 43]
1921年9月1日,日本海军将浅间的舰艇类别变更为一等海防舰[ 44] [ 45] 。
1922年,浅间接受了一次比较大幅度的改装,拆除了主甲板上的所有火炮(包括6门152毫米炮、4门76毫米炮和全部47毫米速射炮),而改为安装一门三年式40倍径80毫米高射炮[ 46] 。同年6月26日,浅间再度恢复远洋航行训练,一般以两年为间隔,其航迹遍及澳大利亚、东南亚和地中海。
1935年10月9日,其时已经在吴警备战队辖下的浅间加入吴镇守府大阪湾警备演习部队,当天出发,次日抵达大阪。10月12日演习开始;13日演习结束,浅间返回吴港。10月14日02:36,浅间在深夜航行中,于广岛湾仓桥岛南端、来岛海峡 西北偏北处触礁,距离白石灯塔只有300米[ 47] 。浅间的中部卡在了岩石上,船体产生弯折。救援人员为了防止浅间整艘船被折断,以及增加浮力,用起重机船将舰上的前后主炮塔、7门152毫米炮、两门76毫米炮吊离,[ 48] 。10月19日,浅间返抵吴港[ 49] 。随后浅间在吴海军工厂 接受维修,不过有关方面认为这艘船已经不再适用于航行。
1938年7月5日,浅间转为系留训练船,用于吴镇守府 的吴海军陆战队的训练任务。[ 50]
1942年7月1日,太平洋战争 期间,考虑到浅间龙骨受到了损伤,而且也已经相当老旧,日本海军将浅间的舰艇类别重新变更为练习特务舰,拆除了大部分武器,只保留了若干三年式80毫米高射炮,作为校舍使用。舰上的武器包括[ 51] 。同年8月5日,浅间由拖船拖曳至下关市 ,在那里用作炮术训练舰[ 41] 。
浅间号,摄于1946年8月25日
1945年11月30日,日本方面将浅间从军舰名录中除籍。
1946年8月15日,浅间在日立造船 的因島 船厂里进行拆解。1947年3月25日,拆解作业完毕。
历任舰长
下表系根据《日本海軍史》第9、10卷《将官履歴》,以及《官報》进行整理。
返航委员长
島崎好忠 海军大佐:1897年12月1日 - 1898年6月24日
舰长
島崎好忠 海军大佐:1898年6月24日 - 1899年6月17日
向山慎吉 海军大佐:1899年6月17日 - 1900年5月20日
細谷資氏 海军大佐:1900年5月20日 - 1901年3月13日
中尾雄 海军大佐:1901年3月13日 - 1903年1月12日
寺垣猪三 海军大佐:1903年1月12日 - 7月7日
八代六郎 海军大佐:1903年7月7日 - 1905年12月12日
小泉鑅太郎 海军大佐:1905年12月12日 - 1906年11月22日
宮地貞辰 海军大佐:1906年11月22日 - 1907年9月28日
野間口兼雄 海军大佐:1907年9月28日 - 12月10日
伊藤乙次郎 海军大佐:1907年12月10日 - 1908年5月15日
山澄太郎三 海军大佐:1908年5月15日 - 12月10日
田中盛秀 海军大佐:1908年12月10日 - 1909年5月22日
山本竹三郎 海军大佐:1909年5月22日 - 1910年4月9日
田中盛秀 海军大佐:1910年4月9日 - 1911年5月23日
松冈修藏 海军大佐:1911年5月23日 - 10月25日
磯部謙 海军大佐:1911年10月25日 - 12月1日
平賀德太郎 海军大佐:1913年5月24日 - 1914年8月23日
吉冈范策 海军大佐:1914年8月23日 - 1916年1月10日
白石直介 海军大佐:1916年7月15日 - 12月1日
内田虎三郎 海军大佐:1916年12月1日 - 1918年7月17日
古川弘 海军大佐:1918年7月17日 - 1919年3月27日
青木董平 海军大佐:1919年3月27日 - 7月14日
今泉哲太郎 海军大佐:1919年7月14日 - 11月20日
小山田繁藏 海军大佐:1919年12月1日 - 1921年11月20日
白石信成 海军大佐:1921年11月20日 - 1923年3月1日
米村末喜 海军大佐:1923年3月1日 - 1924年4月15日
七田今朝一 海军大佐:1924年4月15日 - 1925年4月20日
今川真金 海军大佐:1925年4月20日[ 52] - 1925年11月20日[ 53]
山口延一 海军大佐:1925年11月20日 - 1926年6月15日
加島次太郎 海军大佐:1926年6月15日[ 54] - 1926年12月1日[ 55]
藤吉唆 海军大佐:1926年12月1日 - 1927年12月28日
古川良一 海军大佐:1927年12月28日[ 56] -
下村敬三郎 海军大佐:不詳 - 1928年12月10日[ 57]
日比野正治 海军大佐:1928年12月10日 - 1929年12月24日
中島直熊 海军大佐:1929年12月24日[ 58] - 1930年11月15日[ 59]
原田文一 海军大佐:1930年11月15日[ 59] - 1931年2月1日[ 60]
糟谷宗一 海军大佐:1931年2月1日 - 1932年12月1日
太田泰治 海军大佐:1932年12月1日 - 1934年8月20日
大川内傳七 海军大佐:1934年8月20日 - 1935年8月1日
若木元次 海军大佐:1935年8月1日[ 61] - 1935年11月15日[ 62]
小桥义亮 海军大佐:1935年11月15日[ 62] - 1936年12月1日[ 63]
桥本爱次 海军大佐:1936年12月1日[ 63] -
同级舰
注释
^ 1.0 1.1 1.2 1.3 1.4 1.5 #幕末以降帝国軍艦写真と史実 p.56『淺間(あさま) 【二代】 艦種 一等巡洋艦 二檣(戰闘檣あり) 艦名考 初代「淺間」の項(p.15)参照。艦歴 常磐と姉妹艦なり、我國に於ける装甲巡洋艦として最初の艦なり。明治33年北清事變從軍:同33年8月22日英・獨・露・伊・墺の聯合郡と共に参戰、太沽攻撃に從事(艦長大佐細谷資氏)、同35年6月、高砂と共に英皇戴冠式に参列(司令官伊集院五郎)、同37・8年戰役に從軍(第二戰隊):同37年仁川沖海戰に参加(第四戰隊司令官少将瓜生外吉旗艦、艦長大佐八代六郎)、同年8月黄海々戰に参加(艦長同前)、同38年5月日本海々戰に参加(艦長同前)、大正3年乃至9年戰役(日獨)に從軍:同3年9月南洋方面に行動し、獨領南洋島占領に從事(艦長大佐吉岡範策)、同3年10月又遣米支隊に属し布哇・北米・中米方面警備に從事(艦長同前)、同4年1月31日遣米枝隊として北米沿岸に活動中、南加州「サンパルトロメー」に於て海圖上に指示されざる無名の暗岩に坐礁し常磐・關東等の掩護の下に非常なる辛酸を嘗めて同5月8日離礁、「エスカイモルト」に於て應急處置を行ひ、工作艦「關東」護衛の下に横須賀に歸着、同所に於て修理完了。同10年一等海防艦に編入、御召艦なること屢次、次の如し。 33年4月28日-30日 大演習/36年4月10日-30日大演習/38年10月23日観艦式/41年11月18日-30日大演習(観艦式共) 尚ほ明治43年以來練習艦隊として海軍少尉候補生等の練習任務に服し今日に至る。 ―要目―(略)起工 明治29年-10-20/進水同31-3-22/竣工同32-3-18/建造所 英國エルスウィック安社』
^ #幕末以降帝国軍艦写真と史実 p.19『淺間(あさま) 【初代】 艦種 軍艦 三檣「シップリグ・コルベット」 艦名考 山名に採る、淺間山は信濃國北佐久郡、上野國吾妻郡に跨る、標高8,184尺。艦歴 明治元年佛國に於て建造、同7年7月開拓使より受領、當時北海丸と號す。同年10月淺間艦と改名、後ち砲術練習艦として當時有名なり。同9年萩の亂從軍、同10年西南役從軍、同24年3月3日除籍、船體は同25年6月横須賀水雷隊攻撃部に付属せしが同29年12月賣却。』
^ Milanovich, p. 72
^ Milanovich, p. 78
^ Friedman, p. 276; Milanovich, p. 78
^ Milanovich, p. 80
^ Milanovich, p. 73
^ The Japanese Navy: A Review by the Emperor . Glasgow Herald. 2 June 1900: 8 [14 April 2015] –通过British Newspaper Archive.
^ Brook, p. 109
^ Naval & Military intelligence. The Times (36831) (London). 28 July 1902. p. 7. 模板中使用了待废弃的参数(帮助 )
^ Inaba, pp. 66–67
^ 軍令部,#明治三十七・八年海戦史上巻 ,p. 26
^ #查攸吟172 ,#日俄战争 ,pp. 122-124
^ 查攸吟,日俄战争,p. 166
^ 查攸吟,日俄战争,p. 172
^ 軍令部,#明治三十七・八年海戦史上巻 ,p. 61
^ Warner & Warner, pp. 188–95
^ 軍令部,#明治三十七・八年海戦史上巻 ,p. 114
^ 軍令部,#明治三十七・八年海戦史上巻 ,pp. 131-132
^ Corbett, I, pp. 138–39, 142–45, 160, 177, 208, 294
^ Warner & Warner, pp. 305–06
^ 軍令部,#明治三十七・八年海戦史上巻 ,p. 252 (按,日军战史仅记载当天早上浅间号正好顺路,但没有具体记载浅间是否参加了战斗。)
^ 軍令部,#明治三十七・八年海戦史上巻 ,p. 295
^ 軍令部,#明治三十七・八年海戦史上巻 ,p. 320
^ Corbett, I, pp. 389, 397–98, 417, 425
^ 軍令部,#明治三十七・八年海戦史上巻 ,p. 337-338
^ 軍令部,#明治三十七・八年海戦史上巻 ,p. 339
^ Corbett, II, pp. 47, 104, 153, 217
^ 軍令部,#日本海大海戦史 ,131页
^ 軍令部,#日本海大海戦史 ,132页
^ 軍令部,#日本海大海戦史 ,133页
^ 軍令部,#日本海大海戦史 ,137页
^ Campbell, Part 3, pp. 186–87
^ 軍令部,#日本海大海戦史 ,138页
^ 軍令部,#日本海大海戦史 ,139页
^ 軍令部,#日本海大海戦史 ,140页
^ Campbell, Part 4, p. 263
^ Campbell, Part 3, pp. 186–87, 191
^ Corbett, II, pp. 319–20, 329–31
^ 40.0 40.1 40.2 Estes
^ 41.0 41.1 Lacroix & Wells, p. 659
^ Lacroix & Wells, pp. 552, 657
^ Lacroix & Wells, p. 657
^ #海軍制度沿革(巻8、1940) コマ59『大正十年九月一日(達一六四)艦艇類別等級別表中左ノ通改正ス 戰艦ノ欄内「敷島、朝日、三笠、肥前、」ヲ、巡洋艦一等ノ欄内「淺間、常磐、八雲、吾妻、磐手、出雲、春日、日進」ヲ、同二等ノ欄内「千歳、須磨、明石、新高、對馬、」ヲ削ル 海防艦一等ノ欄内「周防」ノ次ニ「、敷島、朝日、三笠、肥前、淺間、常磐、八雲、吾妻、磐手、出雲、春日、日進」ヲ、同二等ノ欄内「武藏」ノ次ニ「、千歳、須磨、明石、新高、對馬」ヲ加フ』
^ #達大正10年9月 p.16『戰艦ノ欄内「敷島、朝日、三笠、肥前、」ヲ、巡洋艦一等ノ欄内「淺間、常磐、八雲、吾妻、磐手、出雲、春日、日進」ヲ、同二等ノ欄内「千歳、須磨、明石、新高、對馬、」ヲ削ル|海防艦一等ノ欄内「周防」ノ次ニ「、敷島、朝日、三笠、肥前、淺間、常磐、八雲、吾妻、磐手、出雲、春日、日進」ヲ、同二等ノ欄内「武藏」ノ次ニ「、千歳、須磨、明石、新高、對馬」ヲ加フ』
^ Jentschura, Jung & Mickel, p. 73
^ #浅間座礁事件報告 p.1『(略)呉警備戰隊所属軍艦淺間十月九日呉鎮守府大阪灣警備演習部隊編制ト同時ニ呉防備戰隊ニ編入セラレ同日單獨一〇〇〇呉出港十日〇七五九大阪港入港同日一〇一〇本職淺間ニ乗艦将旗ヲ掲揚ス十二日〇八〇〇大阪灣警備演習開始十三日〇八一〇同上集結同日一〇〇〇本艦同艦ヲ率ヒ大阪港出港呉歸港ノ途次十四日〇二三六白石燈臺(三ツ石)ノ三六度三〇〇米ノ暗岩ニ坐礁ス 坐礁前後ノ状況淺間機密第五一號報告ノ通(註)十四日演習部隊ノ編制ヲ解カレ一〇三〇本職ノ将旗ヲ撤ス』
^ #浅間救難作業(1) p.43『(宛)(発略)機密第四〇六番電 淺間切断防止及浮揚力増加ノ爲前後部砲塔及副砲七門八糎砲二門ヲ十七日迄ニ陸揚セリ。一七-一三〇〇』
^ #浅間救難作業(1) p.24『機密第四一〇番電 淺間十九日午前二時三十分呉入港直ニ入渠セシメタリ。午前三時 一九-〇四〇〇』
^ Lacroix & Wells, pp. 657–59
^ Fukui, p. 53
^ 『官報』第3796号、大正14年4月21日。
^ 『官報』第3974号、大正14年11月21日。
^ 『官報』第4143号、大正15年6月16日。
^ 『官報』第4283号、大正15年12月2日。
^ 『官報』第302号、昭和2年12月29日。
^ 『官報』第587号、昭和3年12月11日。
^ 『官報』第898号、昭和4年12月26日。
^ 59.0 59.1 『官報』第1166号、昭和5年11月17日。
^ 『官報』第1226号、昭和6年2月2日。
^ 『官報』第2575号、昭和10年8月2日。
^ 62.0 62.1 『官報』第2663号、昭和10年11月16日。
^ 63.0 63.1 『官報』第2976号、昭和11年12月2日。
参考文献
国立国会図書館デジタルコレクション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国立国会図書館
坪谷善四郎編. 日露戦役海軍写真集. 第1輯. 博文会. 1905.
坪谷善四郎編. 日露戦役海軍写真集. 第2輯. 博文会. 1905.
坪谷善四郎編. 日露戦役海軍写真集. 第3輯. 博文会. 1905.
坪谷善四郎編. 日露戦役海軍写真集. 第4輯. 博文会. 1906.
海軍有終会編. 幕末以降帝国軍艦写真と史実. 海軍有終会. 1935.
海軍大臣官房. 海軍制度沿革. 巻4(1939年印刷) info:ndljp/pid/1886711. 海軍大臣官房. 1939.
海軍大臣官房. 海軍制度沿革. 巻8(1940年印刷) info:ndljp/pid/1886716. 海軍大臣官房. 1940.
海軍大臣官房. 海軍制度沿革. 巻11(1940年印刷) info:ndljp/pid/1886713. 海軍大臣官房. 1940.
海軍研究社編輯部 編. 日本軍艦集 2600年版. 海軍研究社. 1940.
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公式)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防衛省防衛研究所)
明治30年達下巻/10月(1). Ref.C12070039500.
明治31年達 完/3月(1). Ref.C12070040500.
大正10年達完/9月. Ref.C12070079200.
呉防戦機密第15号の21 10.10.25軍艦浅間座礁事件報告. Ref.C05034651700.
10.10.14軍艦浅間救難作業報告外(1). Ref.C05034652800.
10.10.14軍艦浅間救難作業報告外(2). Ref.C05034652900.
10.10.14軍艦浅間救難作業報告外(3). Ref.C05034653000.
10.10.14軍艦浅間救難作業報告外(4). Ref.C05034653100.
10.10.14軍艦浅間救難作業報告外(5). Ref.C05034653200.
Brooke, Peter. Warships for Export: Armstrong Warships 1867-1927. Gravesend: World Ship Society. 1999. ISBN 0-905617-89-4 .
Campbell, N.J.M. The Battle of Tsu-Shima, Parts 2, 3 and 4. Preston, Antony (编). Warship II . London: Conway Maritime Press. 1978: 127–35, 186–192, 258–65. ISBN 0-87021-976-6 .
Chesneau, Roger (编). Conway's All the World's Fighting Ships 1922–1946 . Greenwich, UK: Conway Maritime Press. 1980. ISBN 0-85177-146-7 .
Chesneau, Roger & Kolesnik, Eugene M. (编). Conway's All the World's Fighting Ships 1860–1905 . Greenwich: Conway Maritime Press. 1979. ISBN 0-8317-0302-4 .
Corbett, Julian Stafford. Maritime Operations in the Russo-Japanese War, 1904–1905 . Annapolis, Maryland: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94. ISBN 1-55750-129-7 .
Estes, Donald H. Asama Gunkan : The Reappraisal of a War Scare . Journal of San Diego History. 1978, 24 (3) [2017-01-05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6-04-03).
Evans, David & Peattie, Mark R. Kaigun: Strategy, Tactics, and Technology in the Imperial Japanese Navy, 1887–1941. Annapolis, Maryland: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97. ISBN 0-87021-192-7 .
Forczyk, Robert. Russian Battleship vs Japanese Battleship, Yellow Sea 1904–05. Botley, UK: Osprey. 2009. ISBN 978-1-84603-330-8 .
Fukui, Shizuo. Japanese Naval Vessels at the End of World War II. London: Greenhill Books. 1991. ISBN 1-85367-125-8 .
Inaba, Chiharu. Military Co-operation Under the First Anglo-Japanese Alliance. Phillips Payson O'Brien (编). The Anglo-Japanese Alliance, 1902–1922 .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Curzon. 2004: 64 –81. ISBN 0-415-32611-7 .
Jentschura, Hansgeorg; Jung, Dieter & Mickel, Peter. Warships of the Imperial Japanese Navy, 1869–1945. Annapolis, Maryland: United States Naval Institute. 1977. ISBN 0-87021-893-X .
Kowner, Rotem. Historical Dictionary of the Russo-Japanese War. Historical Dictionaries of War, Revolution, and Civil Unrest 29 . Lanham, Maryland: Scarecrow Press. 2006. ISBN 978-0-81084-927-3 .
Lacroix, Eric & Wells, Linton. Japanese Cruisers of the Pacific War. Annapolis, Maryland: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97. ISBN 0-87021-311-3 .
Milanovich, Kathrin. Armored Cruisers of the Imperial Japanese Navy. Jordan, John (编). Warship 2014. London: Conway. 2014. ISBN 978-1-84486-236-8 .
Silverstone, Paul H. Directory of the World's Capital Ships . New York: Hippocrene Books. 1984. ISBN 0-88254-979-0 .
Warner, Denis & Warner, Peggy. The Tide at Sunrise: A History of the Russo-Japanese War, 1904–1905 2nd. London: Frank Cass. 2002. ISBN 0-7146-5256-3 .
相关条目
前無畏艦
一等
二等
第二十五號A W
第三十一號G W
第三十二號G W
第三十三號G W
第三十四號G W
第三十五號G W
第三十六號G W
第三十七號G W
第三十八號G W
第四十四號G W
第四十五號G W
第四十六號G W
第四十七號G W
第四十八號G W
第四十九號G W
第六十號G W
第六十一號G W
第二十九號型 C O 第三十九號型 B O W
第三十九號
第四十號
第四十一號
第四十二號
第四十三號
第六十二號
第六十三號
第六十四號
第六十五號
第六十六號
第六十七號型 A O W
第六十七號
第六十八號
第六十九號
第七十號
第七十一號
第七十二號
第七十三號
第七十四號
第七十五號
三等
第五號C
第六號C
第七號C
第八號C
第九號C
第十號A
第十一號A
第十二號A
第十三號A
第十四號A
第十七號A
第十八號A
第十九號A
第五十號型 A O W
第五十號
第五十一號
第五十二號
第五十三號
第五十四號
第五十五號
第五十六號
第五十七號
第五十八號
第五十九號
無艦級
A: 日製艦隻
B: 英製艦隻
C: 法製艦隻
D: 美製艦隻
E: 中國製艦隻
G: 德製艦隻
I: 意製艦隻
O: 委託訂造
P: 購入
Q: 俘獲
R: 重新定級
W: 日俄戰爭參戰艦隻注1: 此艦原在英國 海軍 服役,原名為「馬六甲」號,在1869年公開放售,日本在1871年8月16日購入此艦,並命名為「筑波」號
注2: 此艇原是中國(清朝 )北洋水師 的「右隊一」號魚雷艇,甲午戰爭 期間被日本海軍俘獲後改名為「第二十六」號
注3: 此艇原是中國(清朝)北洋水師的「右隊三」號魚雷艇,甲午戰爭期間被日本海軍俘獲後改名為「第二十七」號
轉用艦 A (舊定義艦)
新建造艦 (新定義艦)
戰利艦
A
此分類的艦隻都在1942年7月1日之前除籍或轉換成其他艦種
B
一、二等海防艦分類於1931年5月30日廢除C : 三等海防艦分類於1912年8月28日廢除,還在服役的三等海防艦全數轉換成二等海防艦
D
此艦日後重新分类成二等巡洋艦
E
未建成艦
F
本艦建成時為特別輸送艦 大日本帝國海軍艦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