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花奖
《大众电影》百花奖(英語:Hundred Flowers Awards),简称百花奖,取“百花齐放”之意,是中国大陸历史最悠久的电影评选活动,始于1962年,是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办、以观众投票为主的中国电影奖项,与金鸡奖、华表奖同獲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吴贻弓并称中国电影“三大奖”[1]。百花奖每两年举办一届,一般逢偶数年9月至10月间举行颁奖典礼。 历史沿革第1、2届:初期1961年6月,在中共中央宣传部召开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和文化部召开“全国故事片创作会议”之后,“设立一个由观众投票产生的电影奖”的提议得到了总理周恩来的支持和肯定。中国电影工作者协会开始积极筹划群众性的电影评奖活动,最后确定交由所属电影刊物《大众电影》主办,每年举办一次,由《大众电影》的读者评选出获奖国产影片[2]。1961年12月举行首次投票,共收到选票11万多张。1962年5月22日,首届“百花奖”颁奖大会在北京政协礼堂举行,郭沫若、周扬、谢觉哉、齐燕铭等名人出席并为获奖者颁奖。1964年,第三届“百花奖”改由中国电影工作者协会主办,并扩大评选范围,得到选票近九十万张,原拟定于6月下旬颁奖[3],但受到文艺界“整风运动”影响撤消,“百花奖”宣告停办。 第3-27届:双奖阶段1979年,粉碎四人帮以后,《大众电影》复刊,“百花奖”于1980年复办,收到选票160万张,次年更历史性地收到200多万张选票。 1981年起,由于“百花奖”与中国电影金鸡奖同时颁发,“百花奖”从第四届开始取消技术奖项,仅保留最佳影片、最佳男女主角、最佳男女配角五个奖项。在1980年代,“百花奖”是中国知名度最高,参与性最强、普及面最广的群众评奖活动,投票数以百万计[4]。1992年,与中国电影金鸡奖并入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 2003年《第26届大众电影百花奖评选办法》对票房业绩和公映范围做出明确要求,“至少在全国10个省会城市放映过;公映后收回成本;成本大的影片票房达到500万元以上;或在电影频道播出过,收看人次达到2000万以上的国产影片”,参加百花奖评选必须先经过市场和观众的考验。2004年,第27届百花奖在500万元票房作为报名参评标准的基础上,首次委托全国各地影院骨干经理推举候选名单。 第28届至今:单独举办2005年起,“百花奖”改为两年一届,不再与中国电影金鸡奖同时颁发,并于2006年第28届,再次进行重大改革:允许港台影人报名;恢复了最佳男女配角奖、最佳导演奖,增设最佳新人奖;增加网络投票和电话投票;并由101名观众评委组成终评评选委员会,在颁奖典礼现场以按表决器的方式当场选出各大奖项[5]。形成了初选(产生候选名单)、初评(产生提名名单)和终评(产生获奖名单)三个阶段的评奖流程。 2011年3月2日中国电影家协会第八届主席团通过新《大众电影百花奖章程》[6],不再限制演员国籍,且只要在中国大陆取得上映许可证、票房过500万(或影片电视收视不低于3000万人次)的华语电影即可参加评选。于31届,恢复最佳编剧奖。第32届首次启用全媒体平台投票,除纸质选票外,全面开放网络、视频、微博、微信等方式投票[7]。第34届起,101名终评观众评委由组委会提前从全国3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电影(影视)家协会,经影评大赛、知识竞赛等形式的选拔中产生。第36届,入围影片增至15部。 2024年3月15日中国电影家协会第十一届主席团修改新章程[8],明确中国国籍(含港澳台)演职人员可参加单项奖的评选。 奖杯
奖项设置
已取消
历届主要奖项
参考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