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的歐洲作者不加區分地使用“鞑靼人”描述欧亚大陆北部的所有族群,同時将他們所在地方稱作“韃靼利亞”。然而到了17世紀,受天主教佈道著述的廣泛影響,“鞑靼”一詞轉向指代突厥人、蒙古人、滿人,由他們所統治的領土就被稱作“韃靼利亞”[2]。「中國韃靼利亞」這個稱謂是在很早時候,即1734年就被使用於一幅地圖上,其由法國地理學家兼繪圖師让·巴蒂斯特·布尔吉尼翁·德安维尔(Jean Baptiste Bourguignon d'Anville)所做,他在1738年於《Nouvel atlas de la Chine, de la Tartrie Chinoise(中国、中国韃靼利亞和西藏新地图集)》上發表該地圖。
德安维尔的地圖是屬於當時中國皇帝諭令工作的一部分,並在耶稣會士的監督下由中國人印製出來[3]。1738年還出版了让-巴蒂斯特·杜哈尔德的《对中国和鞑靼帝国以及朝鲜王国和西藏王国的描述》[4]。1741年他繼續撰寫了《The General History of China Containing a Geographical, Historical, Chronological, Political and Physical Description of the Empire of China, Chinese-Tartary, Corea and Thibet》[5]并提及“鞑靼利亚”一词。
^Notes on Chinese Tartary by Captain Sherard Osborne R.N. C.B,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Geographical Society of London Vol. 11, No. 4 (1866 - 1867), pp. 162-166
"Chinese Tartary", The Asiatic journal and monthly register for British and foreign India, China and Australasia, Volume 20. Allen, 1836. p292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