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到電磁力的作用,移動於磁場 中的電子射束 ,其移動路徑呈圓形。電子 經過的路徑會有紫色光發射出來。這是因為電子與玻璃球內的氣體分子碰撞而產生的現象。
電磁力 (英語:electromagnetic force )是處於電場 、磁場 或電磁場 的帶電粒子 所受到的作用力。大自然的四種基本力 中,電磁力是其中一種,其它三種是強作用力 、弱作用力 、引力 。光子 是傳遞電磁力的媒介。[ 1] :13 在经典电磁学 裏,電磁力稱為勞侖茲力 。延伸至相對論性量子場論 ,在量子電動力學 裏,兩個帶電粒子倚賴光子 為媒介傳遞電磁力。帶電粒子是帶有淨電荷的粒子。電荷 是基本粒子 的內秉性質。只有帶電粒子或帶電物質(帶有淨電荷的物質)才能夠感受到電磁力,也只有帶電粒子或帶電物質才能夠製成電場、磁場或電磁場來影響其它帶電粒子或帶電物質。
對於決定日常生活所遇到的物質的內部性質,電磁力扮演重要角色。在物質內部,分子 與分子之間彼此相互作用的分子間作用力 ,就是電磁力的一種形式。分子間作用力促使一般物質呈現出各種各樣的物理 與化學 性質。由於電子與原子核分別帶有的負電荷 與正電荷,它們彼此之間會以電磁力相互吸引,使得電子移動於環繞著原子核的原子軌道 ,與原子核共同組成原子 。分子的建構組元是原子。幾個鄰近原子的電子與電子、電子與原子核、原子核與原子核,以電磁力彼此之間相互作用,主導與驅動各種化學反應 ,因此促成了所有生物程序。[ 2] :6-7 [ 3] :8-9
概述
在電動力學 裏,若考慮一帶電粒子在電磁場中的受力,可以用以下的勞侖茲力 定律表示:
F
=
q
(
E
+
v
× × -->
B
)
{\displaystyle \mathbf {F} =q(\mathbf {E} +\mathbf {v} \times \mathbf {B} )}
;
其中,
F
{\displaystyle \mathbf {F} }
是勞侖茲力,
q
{\displaystyle q}
是帶電粒子的電荷量 ,
E
{\displaystyle \mathbf {E} }
是電場,
v
{\displaystyle \mathbf {v} }
是帶電粒子的速度 ,
B
{\displaystyle \mathbf {B} }
是磁場。
勞侖茲力定律是一個基本公理 ,不是從別的理論推導出來的定律。
這方程式右邊有兩項,第一項是電場力
F
E
=
q
E
{\displaystyle \mathbf {F} _{E}=q\mathbf {E} }
,第二項是磁場力
F
B
=
q
v
× × -->
B
{\displaystyle \mathbf {F} _{B}=q\mathbf {v} \times \mathbf {B} }
。
當兩個帶電粒子 都以相同速度
v
{\displaystyle \mathbf {v} }
移動時,帶正電粒子
+
q
{\displaystyle +q}
會感受到電場力
F
E
{\displaystyle \mathbf {F} _{E}}
、磁場力
F
M
{\displaystyle \mathbf {F} _{M}}
與淨力
F
T
{\displaystyle \mathbf {F} _{T}}
,帶負電粒子
− − -->
q
{\displaystyle -q}
會感受到電場力
− − -->
F
E
{\displaystyle -\mathbf {F} _{E}}
、磁場力
− − -->
F
M
{\displaystyle -\mathbf {F} _{M}}
與淨力
− − -->
F
T
{\displaystyle -\mathbf {F} _{T}}
。注意到作用力
F
T
{\displaystyle \mathbf {F} _{T}}
和反作用力
− − -->
F
T
{\displaystyle -\mathbf {F} _{T}}
不同線。在本圖內,速度
v
{\displaystyle \mathbf {v} }
的大小不按比例繪製。
在靜電學 裏,場源電荷所產生的電場與試探距離的平方成反比,所以電場力與試探距離的平方成反比。在靜磁學 裏,無法獲得類似結果,因為只有移動中的電荷才會產生磁場,而移動中的點電荷無法構成平穩電流,無法用必歐-沙伐定律 正確地計算出磁場。在電動力學 裏,應用推遲勢 概念,可以推導出必歐-沙伐點電荷定律 。這定律給出,移動中的場源電荷所產生的電場、磁場與試探距離的平方成反比。所以,電磁力遵守平方反比定律 。[ 4] :435-440
作用與反作用定律又分为两种版本:强版本和弱版本。这里,第三定律所表述的是「弱版作用與反作用定律」。而「强版作用與反作用定律」,除了弱版作用與反作用定律所要求的以外,还要求作用力和反作用力都作用在同一条直线 上。万有引力 与静电 力都遵守强版作用與反作用定律。可是,在某些状况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并不同线(两作用点的連线)。
設想两个呈平移運動 的电荷 ,其平移速度相同,但并不垂直於两电荷的连线。由於必歐-沙伐點電荷定律 与洛伦兹力定律 計算出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并不同線,这一對電磁力只遵守弱版牛顿第三运动定律 。若两移動的电荷,其移動的速度互相垂直,則它們各自感受到的電磁力不遵守弱版牛顿第三运动定律。[ 5] :7 [ 6] :349-351
基本交互作用
電磁力是四種基本交互作用 中的一種,其他的基本交互作用有:
所有其他的力(例如摩擦力 )都是由這些粒子運動帶來的基本交互作用及動量而來。
許多電磁力的現象都是在十九世紀發現[ 7] 。而日常生活中可以感受到,超過原子尺度以外的現象,除了重力以外,其他都是因為電磁力而造成[ 7] 。大致上,所有原子之間的交互作用力都可以由帶電的原子核 和電子之間的電磁力,以及這些粒子的動量來說明。這包括日常經驗到推或拉一物體的力,可以解釋為身體的分子 和物體分子 的分子間作用力 ,所有的化學現象也都是由電磁力而來。
對於原子內作用力和分子間作用力,需要了解的是因電子移動產生動量對應的等效力,以及在相互作用的原子間移動的電子,以及其帶有的動量。當電子越來越密集,因著泡利不相容原理 ,其最小動量必須變大。物質在分子尺度下的特性(包括其密度)是靠電磁力以及電子上動量交換產生等效力的平衡所決定。
近年來研究發現,在某些狀況下,電磁力和弱核作用力會統一,稱為電弱交互作用 ,這個發現使得人類距離大統一理論 更進一步,科學家阿卜杜勒·薩拉姆 、謝爾登·格拉肖 以及史蒂文·溫伯格 也因此獲頒1979年的諾貝爾物理獎 [ 8] [ 9] 。
相對論下的電磁力
在狭义相对论 中的電磁交互作用會用一個稱為電磁場 張量 的二維張量描述:
F
=
(
F
00
F
01
F
02
F
03
F
01
F
11
F
12
F
13
F
02
F
21
F
22
F
23
F
03
F
31
F
32
F
33
)
=
(
0
E
x
/
c
E
y
/
c
E
z
/
c
− − -->
E
x
/
c
0
B
z
− − -->
B
y
− − -->
E
y
/
c
− − -->
B
z
0
B
x
− − -->
E
z
/
c
B
y
− − -->
B
x
0
)
{\displaystyle \mathbf {F} ={\begin{pmatrix}F_{00}&F_{01}&F_{02}&F_{03}\\F_{01}&F_{11}&F_{12}&F_{13}\\F_{02}&F_{21}&F_{22}&F_{23}\\F_{03}&F_{31}&F_{32}&F_{33}\end{pmatrix}}={\begin{pmatrix}0&E_{x}/c&E_{y}/c&E_{z}/c\\-E_{x}/c&0&B_{z}&-B_{y}\\-E_{y}/c&-B_{z}&0&B_{x}\\-E_{z}/c&B_{y}&-B_{x}&0\end{pmatrix}}}
以張量方式表示,符合馬克士威方程組 的電磁場張量(以CGS制表示)如下:
∂ ∂ -->
F
α α -->
β β -->
∂ ∂ -->
x
α α -->
=
4
π π -->
c
J
β β -->
∂ ∂ -->
F
α α -->
β β -->
∂ ∂ -->
x
γ γ -->
+
∂ ∂ -->
F
γ γ -->
α α -->
∂ ∂ -->
x
β β -->
+
∂ ∂ -->
F
β β -->
γ γ -->
∂ ∂ -->
x
α α -->
=
ϵ ϵ -->
μ μ -->
β β -->
γ γ -->
g
α α -->
μ μ -->
∂ ∂ -->
F
β β -->
γ γ -->
∂ ∂ -->
x
α α -->
=
0
{\displaystyle {\partial F^{\alpha \beta } \over {\partial x^{\alpha }}}={4\pi \over c}J^{\beta }\qquad {\partial F_{\alpha \beta } \over \partial x^{\gamma }}+{\partial F_{\gamma \alpha } \over \partial x^{\beta }}+{\partial F_{\beta \gamma } \over \partial x^{\alpha }}=\epsilon _{\mu \beta \gamma }g^{\alpha \mu }{\partial F^{\beta \gamma } \over \partial x^{\alpha }}=0}
方程式還可以用外微分 及霍奇對偶 寫成更簡潔的形式:
d
F
=
0
∗ ∗ -->
d
(
∗ ∗ -->
F
)
=
4
π π -->
c
J
{\displaystyle \mathrm {d} \mathbf {F} =0\qquad *\mathrm {d} (*\mathbf {F} )={\frac {4\pi }{c}}\mathbf {J} }
若方程式為以上的形式,而電磁往外延伸的區域是單連通 的,則電磁場可以表示為一個电磁四维势 的外導數 ,电磁四维势是四維 勢向量,和經典電磁學的勢有以下的關係:
A
=
(
A
0
;
A
1
,
A
2
,
A
3
)
=
(
ϕ ϕ -->
;
A
)
{\displaystyle \mathbf {A} =(A_{0};A_{1},A_{2},A_{3})=(\phi ;\mathbf {A} )}
其中
ϕ ϕ -->
{\displaystyle \phi \;}
為靜電勢
A
{\displaystyle \mathbf {A} }
為向量勢
上述的替換大幅增昇了方程式的解析度,其實上,四維勢向量和電磁張量的關係為:
F
=
d
A
=
1
2
!
∂ ∂ -->
A
β β -->
∂ ∂ -->
x
α α -->
− − -->
∂ ∂ -->
A
α α -->
∂ ∂ -->
x
β β -->
d
x
α α -->
∧ ∧ -->
d
x
β β -->
=
1
2
!
F
α α -->
β β -->
d
x
α α -->
∧ ∧ -->
d
x
β β -->
{\displaystyle \mathbf {F} =\mathrm {d} \mathbf {A} ={\frac {1}{2!}}{\frac {\partial A_{\beta }}{\partial x^{\alpha }}}-{\frac {\partial A_{\alpha }}{\partial x^{\beta }}}dx^{\alpha }\land dx^{\beta }={\frac {1}{2!}}F_{\alpha \beta }dx^{\alpha }\land dx^{\beta }}
電磁作用可以完全用定義電磁場矢量來表示,這也是現在的電磁作用會用向量表示的原因(在量子處理中,則是向量玻色子)。
在廣義相對論 中,在彎曲时空 的電磁場和閔可夫斯基時空 相近,不過偏微分會用共变导数 表示。
量子電動力學
在巴巴散射 裏,電子 與正電子 彼此之間倚賴交換光子 來實現電磁力。
當進入到原子 的尺度時(0.1nm),會發現所有的物質都是由不同的原子構成的,而原子是由不同的原子核 與電子 構成的,帶負電 的電子與帶正電 的原子核(由質子 與中子 構成)經由電磁作用 緊密地結合在一起。
但在原子的尺度時,必須用量子化 的電磁場 來描述。這種描述把兩粒子之間的作用看成是在交換光子 。在1950年代,這種描述就已發展得相當完善了,稱作量子電動力學 。
量子電動力學是量子力學 和電磁學 的整合,在電動量子力學中,粒子和場的交互作用和光子 有關,光子沒有質量,屬於規範玻色子 ,光子和帶電粒子之間的交互作用造成了所有電磁學的現象。
根據能量-時間不確定性原理 ,
Δ Δ -->
E
Δ Δ -->
t
≈ ≈ -->
ℏ ℏ -->
{\displaystyle \Delta E\Delta t\approx \hbar }
;
其中,
Δ Δ -->
E
{\displaystyle \Delta E}
、
Δ Δ -->
t
{\displaystyle \Delta t}
分別是能量、時間的不確定性,
ℏ ℏ -->
{\displaystyle \hbar }
是約化普朗克常數 。
一個質量為
m
{\displaystyle m}
的媒介粒子最多只能存在
T
≈ ≈ -->
ℏ ℏ -->
/
m
c
2
{\displaystyle T\approx \hbar /mc^{2}}
時間,否則,能量-時間不確定性原理會被違反。在時間
T
{\displaystyle T}
內,這媒介粒子只能移動
c
T
{\displaystyle cT}
距離,因此,作用力的作用範圍
R
{\displaystyle R}
大約為
R
≈ ≈ -->
ℏ ℏ -->
/
m
c
{\displaystyle R\approx \hbar /mc}
。
例如,W玻色子 的質量為80GeV,所以,弱力的作用範圍大約為10-18 m。
由於光子的質量為零,電磁力的作用範圍為無窮遠。[ 10] :79-80
计量和单位
符号
计量名称
衍生单位
单位
基本单位
I
电流
安培 (国际单位制 )
A
A(= W/V = C/s)
Q
電荷
库仑
C
A⋅s
U , ΔV , Δφ ; E
電壓 ;電動勢
伏特
V
kg⋅m2 ⋅s−3 ⋅A−1 (= J/C)
R ; Z ; X
电阻 ;阻抗 ;电抗
歐姆
Ω
kg⋅m2 ⋅s−3 ⋅A−2 (= V/A)
ρ
电阻率
歐姆 米
Ω⋅m
kg⋅m3 ⋅s−3 ⋅A−2
P
電功率
瓦特
W
kg⋅m2 ⋅s−3 (= V⋅A)
C
電容
法拉
F
kg−1 ⋅m−2 ⋅s4 ⋅A2 (= C/V)
E
電場 力
伏特 每米
V/m
kg⋅m⋅s−3 ⋅A−1 (= N/C)
D
電位移
库仑 每平方米
C/m2
A⋅s⋅m−2
ε
电容率
法拉 每米
F/m
kg−1 ⋅m−3 ⋅s4 ⋅A2
χ e
電極化率
(无量纲)
–
–
G ; Y ; B
电导 ;导纳 ;电纳
西门子
S
kg−1 ⋅m−2 ⋅s3 ⋅A2 (= Ω−1 )
κ , γ , σ
电导率
西门子 每米
S/m
kg−1 ⋅m−3 ⋅s3 ⋅A2
B
磁感应强度
特斯拉
T
kg⋅s−2 ⋅A−1 (= Wb/m2 = N⋅A−1 ⋅m−1 )
Φ Φ -->
{\displaystyle \Phi }
磁通量
韦伯
Wb
kg⋅m2 ⋅s−2 ⋅A−1 (= V⋅s)
H
磁場 力
安培 每米
A/m
A⋅m−1
L , M
电感
亨利
H
kg⋅m2 ⋅s−2 ⋅A−2 (= Wb/A = V⋅s/A)
μ
磁导率
亨利 每米
H/m
kg⋅m⋅s−2 ⋅A−2
χ
磁化率
(无量纲)
–
–
參見
參考資料
^ Ravaioli, Fawwaz T. Ulaby, Eric Michielssen, Umberto. Fundamentals of applied electromagnetics 6th. Boston: Prentice Hall. 2010. ISBN 978-0-13-213931-1 .
^ Michio Kaku; Jennifer Trainer Thompson. Beyond Einstein: The Cosmic Quest for the Theory of the Universe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ISBN 978-0-19-286196-2 .
^ Fred C. Adams. Origins of Existence: How Life Emerged in the Universe. Simon and Schuster. 11 May 2010. ISBN 978-1-4391-3820-5 .
^ Griffiths, David J. Introduction to Electrodynamics (3rd ed.). Prentice Hall. 1998. ISBN 0-13-805326-X .
^ Goldstein, Herbert. Classical Mechanics 3rd.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ddison Wesley. 1980. ISBN 0201657023 .
^ Griffiths, David J., Introduction to Electrodynamics (3rd ed.), Prentice Hall, 1998, ISBN 0-13-805326-X
^ 7.0 7.1 葉中敏. 人情物理楊振寧 .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2002: 181–. ISBN 978-962-996-086-5 .
^
S. Bais. The Equations: Icons of knowledge. 2005: 84. ISBN 0-674-01967-9 .
^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1979 . The Nobel Foundation. [2008-12-16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4-07-07).
^ N. A. Jelley. Fundamentals of Nuclear Physics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2 March 1990. ISBN 978-0-521-2699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