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义兼译 (又称音义双译 [ 1] ;英語:phono-semantic matching ,简称PSM ,直译为“音义相配”)是一种翻译 方法,就某个原单词 选择读音 和意义 相近的单词或词根,然後再制造新词 ,比如hacker 翻譯成黑客 、UFO (unidentified flying object) 翻譯成幽浮 。这个译法能保留原单词的读音和意义,而新单词有可能會被人逐漸接受。一種類似的譯法是增意音译 [ 2] (英語:semanticized phonetic matching ,简称SPM ),其單詞或詞根的含義與原單詞只是間接相關,比如cola 翻譯成可樂 、mini 翻譯成迷你 。
音义兼译与仿译 的差别在于,仿译只涉及语义上的翻译,不考虑读音;与音译 的差别在于,音译只考虑单词的发音。
历史
“phono-semantic matching”一词由以色列语言学家诸葛漫 创造,因为他质疑埃纳尔·海于根 的借词分类。虽然海于根将借词分为替代类和引入类,但PSM则是伪装借词,为“替代类和引入类的混合”。诸葛漫提出另一个多源新词(同时衍生自两个或以上来源的单词)的分类法,包括语音对译、语义化语音对译和音义兼译。
诸葛漫指出,語文規劃 人士(比如希伯来语科学院 成员)与平信徒 和宗教领袖的民间词源 都使用同一种方法。他呼吁辞书学 学家和语源学 学家了解伪装借词和多源新词广泛出现的现象,不要为多源词项只选择一个来源。
例子
阿拉伯语
诸葛漫分析“artichoke ”(菜蓟 )的演化。它起源于阿拉伯语“الخرشوف ”('al-khurshūf ,“[定冠词]菜蓟”),之后在安達盧西亞阿拉伯語 变成alxarshofa ,然后演化为中世纪西班牙语 alcarchofa 、意大利语 alcarcioffo 和北意大利语 arcicioffo > arciciocco > articiocco ,最后在英语音译为artichoke 。该单词在黎凡特阿拉伯語 (叙利亚 、黎巴嫩 和以色列 )中经过音义兼译转为“أرضي شوكي ”(arḍī shawkī ),由“أرضي ”(arḍī ,“土地的”)和“شوكي ”(shawkī ,“带刺的”)组成。
阿拉伯语通过音义兼译,使用三辅音词根替换明显的外来术语,例如:
单词
意思
直接引入单词
音义双兼词
词根(意思)
technologie (法语)
技术
تكنولوجيا (teknolōjyā )
تقانة (taqānah )
t-q-n(技能)
mitochondrie (法语)
线粒体
ميتوكندريا (mītōkondriyah )
متقدرة (mutaqaddirah )
q-d-r(力量)
macchina (意大利语)
机器
مكينة (makīnah )
مكنة (makanah )
m-k-n(能力)
荷兰语
荷蘭語 也有一些音义双兼词,比如“hangmat ”(吊床)。它源自西班牙语“hamaca ”,所以它与英语“hammock ”同源。荷兰语的“hangmat ”表面上可以拆分为“hang-mat ”(吊着的垫子),十分适合所述的物体。又例如:
在“ansjovis ”(鳀鱼)中,最后一个音节改为“vis ”(鱼),但该词起源于西班牙语“anchova ”;
“scheurbuik ”(坏血病)改为“scheur- ”(“scheuren ”(撕开)的词根)和“buik ”(肚子、胃)的组合词,但它源自中古低地德语“schorbuck ”;
在“sprokkelmaand ”(“februari ”(二月)的别名)中,首两个音节类似“sprokkelen ”(打柴),但它源自拉丁语“spurcalia ”。
冰岛语
Sapir & Zuckermann (2008) 描述冰岛语如何利用音义双兼伪装许多英语单词。例如,“eyðni ”(艾滋病 )是英语“AIDS ”的音义兼译,由本语动词“eyða ”(摧毁)和名词化后缀“-ni ”构成。[ 7] 同样,冰岛语“tækni ”(技术、技巧)由“tæki ”(工具)和名词化后缀“-ni ”组成,但它实际上是丹麦语“teknik ”的音义兼译(或者是希腊语“τεχνικός ”(tekhnikós ,“技术、技巧”)的派生词)。“tækni ”由維茲菲厄澤(Viðfjörður)的比约登·比亚尔纳松博士于1912年发明。它在1940年代前罕用,但此后流行起来,甚至可以用来构词,比如“raftækni ”(电的技术,即电子学)、“tæknilegur ”(技术的)和“tæknir ”(技术员)。[ 8]
日语
现代日语的外来语一般用片假名 音译,但历史上有一个时期日语里通常用汉字 书写音译词。这个过程称为借字 (音译)或熟字训 (意译)。一些借字一直流传到现在,而所选的汉字可对应发音、词义或两者。
一般而言,汉字只根据读音或意义选择。例如“寿司 ”(寿司 )中的两个汉字分别读作す (su )和し (shi ),但它们的意思(“寿命”和“掌管”)与食物无关——这便是借字。相反,在“煙草 ”(タバコ ,tabako ;烟叶 )中,汉字的意思与单词对应,但它们没有一个读音能对上タバコ ——这便是熟字训 。
然而,汉字有时会根据读音和意义被选择,所以属于音义兼译。例如,“俱楽部 ”(クラブ ,kurabu ;俱乐部 )可以理解为“大家享乐的地方”(该单词也于20世纪初叶引入汉语,意义和写法不变,但读音与日语和英语的相差很大)。又如,“合羽 ”(カッパ ,kappa )源自葡萄牙語 “capa ”(一种雨衣 )。这个单词可以理解为“合起来的翅膀”,因为这种雨衣像一只收起翅膀的鸟。
汉语
汉语 借词经常运用音义兼译。
例如勃起功能障碍 药物“威而剛 ”(西地那非 ),其英文商品名为Viagra,其俗稱“偉哥 ”亦是音义兼译。
另外,“万维网 ”(wàn wéi wǎng )既能契合“World Wide Web”的三个W,又能符合它所指的含义。[ 12] 英语“hacker”的汉语借词为“黑客 ”(“黑 ”有“狠毒”之意)。而该字於台湾地区的借字则为“骇客 ”(“骇 ”有“惊动、骚动”之意),此亦為音意兼译的表现。
現代標準漢語 “声纳 ”有“接收声音”之意,但它的读音与英语来源词“sonar”只是稍微相似。汉语有许多更能符合“sonar”发音的同音字,但它们在意思上稍有不足,比如song (送 、松 、耸 ……)、sou (搜 、叟 、馊 ……)、shou (收 、受 、手 、兽 、瘦 ……)等。
根据诸葛漫所述,汉语中的PSM常见于:
品牌名,比如“Coca-Cola”译作“可口可乐 ”,[ 15] 而可乐 后来泛指任何类似的汽水。[ 16]
计算机行話 ,比如上述的“万维网 ”。
技术术语,比如上述的“声纳 ”。
地名 ,比如“白俄罗斯 ”,而其内名 “Белару́сь ”的意思正是“白色的俄罗斯”。
从单语中国人的角度来看,与双文制 书写中的拉丁文和说话中的語碼轉換 相比,汉语的音义兼译是“小害”。诸葛漫探讨汉语和明治 时代日语 的音义兼译后,他指出中文 具有多功能:表意 (如语素文字 )、不表意 (如音節文字 ),以及同时表意和不表意(音节语素 )。伦纳德·布龙菲尔德 认为语言无论用什么书写系统都不会改变,但诸葛漫认为这有失准确。“如果汉语用拉丁字母书写 ,则不会有数千个中文字被发明,或者它们以完全不同的形态创造。”其中证据包括东干语 。它是与汉语紧密相连的中国语言,但用西里尔字母 书写。东干语的单词一般由俄语不经PSM直接引入。[ 19]
中文译名 与上述做法有关。
现代希伯来语
希伯来语用音义兼译引入新词时,源语言一般决定词根和名词规律,所以源语言对目标语言词法 的影响难以判断。例如,现代希伯来语 “מבדוק ”(mivdók)是英语 “dock”(码头)的音义双兼词。如果选择读音和词义皆相近的词根 “b-d-q ”(בדק ;检查、修补),则有“mi⌂⌂a⌂á”、“ma⌂⌂e⌂á”、“mi⌂⌂é⌂et”、“mi⌂⌂a⌂áim”等名词规律可供使用(每个⌂代表一个词根位置)。然而,所用的规律是不太能产的mi⌂⌂ó⌂ ,因为[o]“מבדוק ”(mivdók)的最后一个音节听上去像英语 “dock”。
动机
根据诸葛漫所述,音义对纯化 語文規劃人士 来看有一些好处:
循环使用过时的词语
(对未来的母语人士)掩饰外来影响
(对现代学习者/说话人士)方便初步学习(记忆术 )
表意借词
表意借词是一种借词,通过融入目标语言的表意体制,而变得更像本语词或拟声词 。表意借词难以辨识,而根据定义,它们通常不遵循一般的声音变化规律。同样,“纯正”借词和“表意”借词构成一个连续体。表意借词和民间词源不同在于,民间词源源自误解,但表意借词是故意更改的,而取该借词的说话者明知其描述性质不同于原本的音义。
例如,东南部芬兰语 含有许多表意借词。其主要源语言俄语 不使用元音“y”、“ä”和“ö”[y æ ø],所以芬兰语会在借词中加入这些元音,以减少它们在语言中的违和感。譬如,名词“tytinä ”(体力)意为“摇摇晃晃”。它表面上是由动词“tutista ”(摇晃)演变而来的本语词,其中前元音由元音和谐律 使然。实际上,这单词由“tyyteni ”演变而来(但它不寻常,因为“-ni”是物主后缀 ),而“tyyteni ”本身是俄语“stúden' ”的借词。又如,“tökötti ”(黏状物质,似焦油)看上去由拟声词“tök ”(见动词“tökkiä ”(戳))派生而来,但实际上是俄语“d'ogot ”(焦油 )的表意借词。
参见
参考文献
注释
Bloomfield, Leonard. Language . New York: Henry Holt. 1933: 21 .
van Dale, Johan Hendrik. Groot woordenboek van de Nederlandse taal 15th. Utrecht: Van Dale Uitgevers. 2015. ISBN 9789460772221 (荷兰语) .
Onze Taal - Volksetymologie . [September 16, 2023]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4-03-18) (荷兰语) .
Gao, Liwei. Language change in progress: evidence from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演讲). 20th North American Conference on Chinese Linguistics. Ohio State University. 2008.
Haugen, Einar. The Analysis of Linguistic Borrowing . Language. 1950 [2024-04-25 ] . JSTOR 410058 . doi:10.2307/410058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3-12-28).
Heyd, Uriel. Language reform in modern Turkey. Jerusalem: Israel Oriental Society. 1954. OCLC 3816059 .
Jarva, Vesa. Some expressive and borrowed elements in the lexicon of Finnish dialects . Voeltz, Erhard Friedrich Karl; Kilian-Hatz, Christa (编). Ideophones. John Benjamins. 2001 [2023-09-08 ] . ISBN 978-9027229465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3-09-08).
Jarva, Vesa. Väitös: Tökötti tököttää, tytinä tytisee (Jarva) . 23 August 2003.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06-10-10) (芬兰语) .
Laakso, Johanna. Contact and the Finno-Ugric languages . Hickey, Raymond (编). The Handbook of Language Contact. Wiley. 2010 [2023-09-08 ] . ISBN 9781405175807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3-09-11).
Lewis, Geoffrey L. Turkish . Teach Yourself Books. London: Hodder, Stoughton. 1977 [1953]. ISBN 978-0340058282 .
Mailhammer, Robert. The Wolf in sheep's clothing: Camouflaged borrowing in Modern German. Folia Linguistica. 2008, 42 (1): 177–193. ISSN 0165-4004 . S2CID 143230866 . doi:10.1515/FLIN.2008.177 .
Sapir, Yair; Zuckermann, Ghil'ad. Icelandic: Phonosemantic Matching (PDF) . Rosenhouse, Judith; Kowner, Rotem (编). Globally Speaking: Motives for Adopting English Vocabulary in Other Languages. Clevedon-Buffalo-Toronto: Multilingual Matters: 19–43 (Chapter 2). 2008 [2023-09-08 ] .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11-05-18).
Wynia, Richard. Plant fact sheet for Osage orange (Maclura pomifera ) (PDF) . Manhattan, KS: USDA Natural Resources Conservation Service, Manhattan Plant Materials Center. March 2011 [December 16, 2015] .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24-05-01).
Zuckermann, Ghil'ad. Language Contact and Lexical Enrichment in Israeli Hebrew. Palgrave Macmillan. 2003. ISBN 978-1403917232 .
Zuckermann, Ghil'ad. Language Contact and Globalisation: The Camouflaged Influence of English on the World's Languages – with special attention to Israeli (sic) and Mandarin. Cambridge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2003, 16 (2): 287–307. CiteSeerX 10.1.1.195.9748 . S2CID 11791518 . doi:10.1080/09557570302045 .
Zuckermann, Ghil'ad. Cultural Hybridity: Multisourced Neologization in 'Reinvented' Languages and in Languages with 'Phono-Logographic' Script (PDF) . Languages in Contrast. 2004, 4 (2): 281–318 [2023-09-08 ] . doi:10.1075/lic.4.2.06zuc .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14-10-15).
Zuckermann, Ghil'ad. ' Etymythological Othering' and the Power of 'Lexical Engineering' in Judaism, Islam and Christianity. A Socio-Philo(sopho)logical Perspective. Omoniyi, Tope; Fishman, Joshua A. (编). Explorations in the Sociology of Language and Religion.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237–258. 2006.
Zuckermann, Ghil'ad. Hybridity versus Revivability: Multiple Causation, Forms and Patterns (PDF) . Journal of Language Contact. 2009,. Varia 2 (2): 40–67 [2023-09-08 ] . doi:10.1163/000000009792497788 .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08-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