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高等学校在1952年经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在全国高等学校统一部署进行的院系调整,从调整前的南京大学、金陵大学2所大学及华东水利专科学校、华东药学专科学校2所专科,转变为调整后的9所大学,即:南京大学、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南京农学院(现南京农业大学)、南京师范学院(现南京师范大学)、华东水利学院(现河海大学)、华东航空学院(现西北工业大学)、南京林学院(现南京林业大学)、南京药学院(现中国药科大学)、第五军医大学(并入第四军医大学)。1953年,高等教育部对各高校的系科专业进行了局部调整。此后数年间,南京高校又先后经历了西迁和“教育大跃进”,到20世纪60年代初,现在南京各高校的格局已基本形成。
院系调整
1952年,华东地区的院系调整全面展开,上海和南京两直辖市是调整的重点。8月,成立了华东地区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委员会及各分会,调整委员会制定了《华东区高等学校院系调整设置方案》(实际调整情况与方案略有不同)。[2][3]
南京市的高校院系调整由华东区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委员会南京分会(以下简称“分调会”)执行。南京大学和金陵大学的合并调整是南京市的院系调整的中心,在分调会成立前,两校已经成立了校务委员会联席会议,讨论两校合并调整的方案。1952年3月4日,以南京市市长柯庆施的名义呈报了《关于南京大学、金陵大学合并调整方案的请示》。[4]7月26日,南京大学、金陵大学两校校务委员会联席会议通过《南京大学、金陵大学两校合并调整工作进行办法》,上报华东教育部[5]。联席会议还决定,在中央教育部和华东教育部未正式组织两校合并调整领导机构以前,一切有关两校合并调整的工作布置和重大事项由两校校务委员会常委联席会决定[4]。7月28日,《华东区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方案(草案)》正式下达[6]。7月30日,两校常委联席会议通过并公布“南京大学建校筹备委员会”、“南京工学院建院筹备委员会”、“南京农学院建院筹备委员会”、“南京师范学院建院筹备委员会”名单,以上各校建筹委员会负责协调各校的建校筹备工作。华东水利学院、华东航空学院和华东林学院的建立则由于事涉外地高校,其建筹委员会稍后才正式成立。[4]。9月8日,南京分调会公布了南京各校的建筹委员会名单,在中央教育部任命校长(院长)以前,各校以建筹委员会为最高领导机构[7]。
南京市在1952年的院系调整后设有9所高等学校,其中8所与原南京大学和金陵大学[8]有关,其中:南京大学、南京工学院、南京农学院、南京师范学院是以原南京大学和金陵大学的有关院系作为主体组建的,华东水利学院(现河海大学)、华东航空学院、南京林学院是以原南大(或金大)和其他高校的有关系科合并组建的[4],第五军医大学是1951年时直接由原南京大学医学院转建的,另一所是在华东药学专科学校等校的基础上成立的南京药学院。在院系调整之外,同期在南京还新建了南京航空工业专科学校。1953年,中央高教部在华东区又进行了系科(专业)调整。
文理科
1952年,以原南京大学文、理学院与金陵大学文、理学院合并[注 1],调入同济大学外文组、震旦大学法文组、复旦大学德文组,齐鲁大学天文算学系与中山大学天文系,成立文理科的综合大学,仍名南京大学,校址设原金陵大学天津路部。设中国语言文学系、俄罗斯语言文学系、西方语言文学系、历史学系、数学系、物理学系、化学系、天文学系、生物学系、心理学系、地质学系、地理学系和气象学系等13个系20个本科专业,并设4个专修科专业。10月1日,举行南京大学校匾揭幕典礼,10月10日开学。中央人民政府任命潘菽(原南京大学校长)为校长,孙叔平(原南京市文教局长)为第一副校长,李方训(原金陵大学校长)为第二副校长,保留原南大、金大必要职员组织行政机关。原南京大学及前金陵大学的档案、文物,除需立即应用者以外均归南京大学[4]。全校专任教师253人,本科生1296人,专科生482人[4]。
1953年系科调整中,浙江大学地理组及四川大学地理学系并入南京大学地理学系。1956年,心理系迁往北京组建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工科
1952年,以原南京大学工学院为基础[注 2],合并原南京大学农学院食品工业系,金陵大学理学院电机系、化工系,私立江南大学机械系、电机系、食品工业系,武汉大学园艺系农产品加工组和农化系农产制品组、浙江大学农化系以及复旦大学农化系,成立多科性的工业大学,名为南京工学院。考虑到南京工学院规模较大以及未来发展的需要,将南京高校中校舍面积最大的原南京大学四牌楼本部作为南京工学院校址[9]。张江树(原南京大学教务长、理学院院长)、钱锺韩(原南京大学工学院院长)任建院筹备委员会正副主任,以原南京大学职员组织行政机关。建院初设建筑系、机械工程系、电力工程系、电信工程系、土木工程系、化学工程系、食品工业系等7个系及基础课教研组,设10个本科和10个专修科专业[10]。1952年底,有专任教师265人、学生1948人[1]。11月张江树调华东化工学院后,由汪海粟任院长兼党委书记,钱锺韩任副院长。在1953年系科调整中,并入了浙江大学、山东工学院、厦门大学和交通大学的无线电通讯与广播专业,以及厦门大学机械系热动装置专业。
与南京工学院同时建校的华东航空学院和华东水利学院当时尚未建成校舍且缺少基础课师资,南京工学院将四牌楼部分校舍借给华航和华水,三院在四牌楼合校办学,部分职能部门由南工统办,公共课、基础课和部分基础技术课的教学由南京工学院承担,三院相近专业的学生同堂上课。1953年华水迁往西康路现址和1954年华航迁往中山门外卫岗时,南工又向华水和华航调配了一批教师。[11][12][13]
1952年8月,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部和华东区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委员会决定,以交通大学水利系、南京大学工学院水利系与同济大学土木系水利组、浙江大学土木系水利组以及华东水利专科学校水利工程专修科共同组建华东水利学院。8月8日,华东水利学院建校筹备委员会在上海成立,以倡议建立该学院的刘宠光(华东水利部第一副部长)为主任委员,严恺(曾任中央大学水利系、交通大学水利系教授)为副主任委员。9月下旬至10月初,沪杭两地三校的师生及教职工家属抵达南京集中,合计五校共有:交通大学教师14人及学生106人,南京大学教师10人及学生71人,同济大学教师6人及学生28人,浙江大学教师7人及学生57人,华东水利专科学校教师10人及学生71人。学院职能部门由教员家属组成,部分由南京工学院统办。学院于10月27日正式开始上课,当年招收的新生700人11月3日起在南工上课。学院共有教师70人、学生1017人,设水力发电、水利土壤改良、水文、水工结构共4系及对应的4个专修科。12月,华东军政委员会提请中央任命水利部副部长钱正瑛兼任院长,严恺为第一副院长,裴海萍为第二副院长。[14]由于清凉山新院址尚未建成,1952学年度时华东水利学院部分暂时设在南京工学院四牌楼办学办公。清凉山院址由同济大学帮助规划设计,1953年9月全院迁入清凉山西康路现址。[11]
在1953年的系科调整中,并入了厦门大学土木系水利组教师3人、学生82人,山东农学院农田水利系教授1人、学生67人,淮河水利学校水利工程专修科学生49人。1955年,从武汉水利学院调入水道海港系教师5人、学生193人,同时华水水利土壤改良系教师5人、学生234人调至武汉水利学院。[11]
1951年11月,中央教育部计划将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交通大学的航空系集中在交通大学,成立航空工程学院[15]。1952年1月9日,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部召集三校航空系代表在交通大学研究具体合并方案[16][17]。1952年5月,中央教育部决定将这三校的航空系在南京合并组建华东航空学院。同年夏,华东区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委员会指定范绪箕(原浙江大学教务总长、航空系首任系主任)为学院筹备小组召集人(后任院务委员会主任兼教务长、副院长兼教务长)。1952年10月,三校航空系的教师和一、二年级200余名学生(三、四年级学生已毕业)在南京集中,三校设备中包括全国仅有的3台风洞中的两台(原南大与浙大航空系各一台)。学院10月18日正式上课,截至年底有教师52人,学生453人。当时学院设航空发动机系和飞机系,由王宏基(原交通大学教授)、黄玉珊(原南京大学教授)分任系主任,每系各有设计与制造两个专业。由于校舍尚未开始建设,而且学院的基础课师资来不及配齐,华航自1952年秋至1954年夏的两个学年均设在南京工学院四牌楼校内,部分课程由南工协助。1953年初开始,学院在中山门外紫金山南麓的卫岗建设校舍,由南京工学院规划设计,1954年夏迁入。[18]
农科
1952年,原南京大学农学院与金陵大学农学院合并[注 3],并入浙江大学农学院畜牧兽医系,成立南京农学院;原南京大学农学院林学系与金陵大学森林系合并,组建华东林学院,9月正式定名为南京林学院。两校农学院调整至其他高校的包括:原南大农学院园艺系保留必要教师后调整至浙江农学院和山东农学院,原南大农学院食品工业系调整至南京工学院,原金大农学院植物系保留必要教授后调整至南京大学生物系,原南大、金大农学院的蚕桑组师资设备调整至安徽农学院。[19][20][21]
由于南林暂时达不到独立建院的条件,因此南农与南林两院暂时又以“南京农林学院”的名义合校办学、合署办公,院址仍设在丁家桥的原南京大学农学院校舍。南京农林学院建筹委员会以金善宝(原南京大学农学院院长)为主任委员,靳自重(原金陵大学农学院院长)、郑万钧(原南京大学农学院副院长、林学系系主任)为副主任委员[22],1952年10月20日两院正式开学后,华东教育部提请中央任命金善宝为南京农林学院院长兼南京农学院院长,靳自重为南京农林学院副院长兼南京农学院副院长,郑万钧为南京农林学院副院长兼南京林学院院长。[19]两院以原金陵大学职员组织行政机关。
南京农学院设畜牧兽医、农学、植保、土壤农化、农业机械化、农业经济等6个系,1952年底专任教师145人,学生722人[23]。金善宝任院长。1958年从丁家桥迁至中山门外卫岗现址(华东航空学院内迁后空出)。
南京林学院1952年建院时没有设系,有造林、森林经营、森林工程3个专业,并设林业专修科、林业训练班和森林利用训练班。当年底,有教师20人,学生236人。郑万钧为为院长。1953年成立了林学系和森林工业系。1955年9月10日,华中农学院林学系调整到南京林学院。同月,学院迁至太平门外锁金村现址(原金陵大学武庄农场)单独建院。[22][24]
师范
1952年,原南京大学师范学院的教育、幼稚教育、美术、音乐、体育等5系,与金陵大学的教育、儿童福利2系合并,调入震旦大学托儿专修科、岭南大学儿童福利组、南京师专数理班,成立南京师范学院,设在原金陵大学宁海路部(前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旧址)。1952年底设中文、教育、幼稚教育、美术、体育、音乐等6系及数学、生物、地理3个专修科,专任教师106人,学生638人。陈鹤琴(原南京大学师范学院院长)为南京师范学院院长,吴贻芳(原金陵女子学院院长)、纵翰民为副院长,以原金陵大学职员组织行政机关。
医科
1950年12月,南京大学医学院从南京大学剥离,由华东军政委员会卫生部直接领导,学院名称暂时不变,校址仍设在原南京大学丁家桥二部医学院处。1952年1月,改属中国人民解放军序列,更名为华东军区军医学院,3月改名第三军医学院,12月改名为第五军医大学。
1952年8月,华东药学专科学校(原国立药学专科学校)、齐鲁大学药学系和东吴大学药学专修科合并组建华东药学院。设药剂学、生药学、分析鉴定、药物化学等4个系。1956年9月更名南京药学院。[23][25]
调出系科
原南京大学:
原金陵大学:
- 音乐系调整至上海的中央音乐学院华东分院[2]。
- 经济系调至复旦大学
- 电影播音科调整至上海,与上海市立戏剧专科学校等合并成立中央戏剧学院华东分院。[2]
- 体育系调整至上海,参与组建华东体育学院。[2]
后续
高校西迁
1952年和1953年的院系调整主要在各大区内进行,地区之间的教育不平衡仍然没有改善。另一方面,高校最为集中的华东当时处于美台的军事威胁之下。为了改变东西部教育不平衡的情况,并为同时在西部进行的工业建设配套,中央决定从东部抽调高校到西部建校。
教育大跃进
在大跃进的形势下,1958年教育管理权限下放到地方,江苏省提出要建立百所大学,一方面将老高校的系科分出独立,另一方面将专科学校升格为本科或者直接创办新校。在后来的调整时期,除了老高校分出的学校以外,其他新建的高等学校几乎又全部停办或降级。大跃进期间在南京成功建立并继续发展的高校如下:
其他
南京航空工业专科学校1952年在南京成立,现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1951年,重工业部航空工业局(后改名第二机械工业部第四局)决定以南京511厂为依托建校,11月成立南京学校建校委员会,以511厂厂长邓永清为主任。1952年6月定名南京航空工业专科学校,9月任命邓永清为校长。10月19日开学,20日正式上课,有学生973人,设活塞式发动机制造、喷气式发动机制造、飞机制造、航空仪表制造、飞机电气设备安装及实验、航空机械加工6个专修科。校址在明故宫遗址。[23][30]
江苏医学院1957年由镇江迁至南京并更名南京医学院,现为南京医科大学。196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炮兵工程系由哈尔滨迁至武汉单独建立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工程学院,1962年迁至南京,现为南京理工大学。[31]
注释
- ^ 包括:原南京大学文学院中文系、外文系、俄文系、历史系,理学院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生物系、心理系、地质系、地理系、气象系;原金陵大学文学院中文系、外文系、历史系,理学院物理系、化学系、动物系、数学系,农学院植物系。
- ^ 包括原南京大学建筑系、机械系、电机系、土木系、化工系、食品工业系
- ^ 包括原南京大学农艺系、土壤学系、农业经济系、农业工程系、畜牧系、兽医系,原金陵大学农学院农艺系、农业经济系、植物病虫害系、农业工程系。
参考文献
- ^ 1.0 1.1 江苏省教育志编纂委员会. 江苏省教育大事记(1949—1988)[M]. 江苏教育出版社. 1989 : 33-35
- ^ 2.0 2.1 2.2 2.3 2.4 2.5 管蕾. 建国初期院系调整研究:以上海为中心[D]. 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6: 31-33
- ^ 朱轸. 1952年江苏高校院系调整简况[J]. 江苏高教, 1989(01).
- ^ 4.0 4.1 4.2 4.3 4.4 4.5 “院系调整中的分合 Archive.is的存檔,存档日期2013-04-24”、“院系调整后的事业发展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17-03-05.”. 南京大学百年史[M].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 301-314
- ^ “南京大学、金陵大学两校合并调整工作进行办法(1952年7月26日南大、金大两校校务委员会联席会议通过)”//南大百年实录(下卷):南京大学史料选 : 39-41.
- ^ 上海交通大学校史编纂委员会 (编). 上海交通大学纪事1896-2005(上卷).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6: 437. ISBN 9787313043641.
- ^ “华东调委会南京分会关于公布各校建筹会组成名单的通知(1952年9月8日)”//南大百年实录(下卷):南京大学史料选 : 41.
- ^ 1951年私立金陵大学与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合并为公立金陵大学
- ^ 华东区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委员会南京分会. “南京大学、金陵大学合并、调整方案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南京, 1952. [引自《金陵大学史》]
- ^ 朱斐. “院系调整与南工的兴起”. 东南大学史(1949-1992)[M]. 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 1991 : 32-40
- ^ 11.0 11.1 11.2 张鸿业. 河海大学大事记(1915-1995)[M]. 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 1995.
- ^ 姜长英. 谈谈西北工业大学校史[J]. 航空史研究, 1997(03).
- ^ 陈鑫根. “记华航西迁前后的教学、师资和学科创建”[C]. 难忘的岁月:华东航空学院西迁50周年纪念文集. 西安: 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6.
- ^ 华东水利学院的成立:老“河海”在新中国的新生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N]. 河海大学校报, 2012-03-15(第578期)
- ^ 中央教育部党组关于全国工学院调整发展方案的报告(一九五一年十一月十五日)
- ^ 中国航空工业史编修办公室 (编). 中国航空工业人物传·专家篇1. 航空工业出版社. 2011: 159. ISBN 9787802437258.
- ^ “华东地区南大、浙大、交大三校航空系调整方案(1952年1月9日)”//南大百年实录(下卷):南京大学史料选 : 31-34.
- ^ 西安航空学院档案全宗介绍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OL]. 西北工业大学档案馆网站.
- ^ 19.0 19.1 “独立建院初期(1952~1956)”. 南京农业大学史(1902~2004)[M]. 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217-224
- ^ 周邦任. 南京农业大学变迁史料(1914-1988)[J]. 中国农史, 1989(02).
- ^ 王正. 南京林业大学五十年[M]. 北京市: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2:18-19
- ^ 22.0 22.1 历史回眸(1952-1961年) Archive.is的存檔,存档日期2013-04-22[OL]. 南京林业大学网站. 2011-05-24.
- ^ 23.0 23.1 23.2 宋旭峰. “院系调整”. 建国以来江苏高等教育结构发展分析[D]. 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5 : 13-21
- ^ 我校在金陵大学武庄农场旧址设置硅化石成为校园新景观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南林青年之家[OL], 2012-10-25.
- ^ 田丽娟. 建国初期高等药学院校的接管改造与调整[C]. 2009年中国药学会药事管理专业委员会年会暨“国家药物政策与《药品管理法》修订研究”论坛论文文集, 2009
- ^ 华静娟. 无锡轻工业学院院志. 无锡: 无锡轻工业学院, 1988.
- ^ 南京艺术学院简介. 南京艺术学院. [2013-12-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5-04).
- ^ 原江苏理工大学大事记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14-10-30.[OL]. 江苏大学档案馆网站.
- ^ 肩负使命 Archive.is的存檔,存档日期2013-08-13、名师云集 Archive.is的存檔,存档日期2013-08-13[OL].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网上校史馆.
- ^ “白手起家”.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史(1952-2002)[M]. 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2 : 2-7
- ^ 学校概况·历史回眸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OL]. 南京理工大学网站.
|
---|
历史 | |
---|
教學 | |
---|
研究 | |
---|
影響 與服務 及應用 | |
---|
人物 | 校长 | 中央大学及其前身 | 缪荃孙(三江师范学堂总稽查) → 陈三立(三江师范学堂总稽查) → 李瑞清(两江师范学堂监督) → 江谦(南京高等師範學校) → 郭秉文(南京高師、東南大學) → 张乃燕(第四中山大学、江苏大学、中央大学) → 朱家骅(中央大学) → 罗家伦(中央大学) → 顾孟余(中央大学) → 蒋中正(中央大学) → 吳有訓(中央大學) → 周鴻經(中央大學) |
---|
金陵大学及其前身 | |
---|
南京大学 | |
---|
|
---|
党委书记 | |
---|
学术 | 知名学者 | |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
---|
人文社会学科资深教授 | |
---|
人文社会学科荣誉资深教授 | |
---|
|
---|
校友 | |
---|
|
---|
学校 组织 | |
---|
附設 机构 | 独立学院 | |
---|
现今附属及实验学校 | |
---|
史上附属及实验学校 | |
---|
附属医院 | |
---|
设计院 |
- 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 南京大学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
|
---|
各类企业 | |
---|
|
---|
建筑 风物 | 校园·环境 | |
---|
现址 | |
---|
鼓楼校区 | |
---|
仙林校区 | |
---|
舊址 | 南京旧址: 四牌樓,丁家橋(農學院、醫學院),牛首山麓(抗戰前建設,未完工) 抗战时期:重慶沙坪壩(抗戰時期主校區)、柏溪(一二年級新生校區),成都華西壩(醫學院及農學院畜牧獸醫學系,後遷步後街) |
---|
|
---|
校园 文化 | 史上社團 |
- 教授會(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教授會 國立東南大學教授會 中央大學教授會)
- 學生自治會(南京高師學生自治會 東南大學學生自治會 中央大學學生自治會)
- 南高史地研究會
- 潛社
|
---|
其他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