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王星 不是柯伊伯带 的一部份嗎?--石添小草 04:45 2004年3月22日 (UTC)
关于这类问题是天文学界争论的焦点,冥王星现在的大行星地位岌岌可危,迟早要走下神坛的。关于新发现的那颗比冥王星大的星体,暂且可以将之归类到柯伊伯带去,不必单独列出,且不美观。冥王星的问题则留待国际天文学会正是确定再说吧。--冰封沙漠 要发飚请找我:-) 05:06 2005年8月3日 (UTC)
由於太陽系的分類已經大致底定,這個模版是否重整?分為行星、矮行星、小行星、彗星四大類,而日後再將小行星、彗星細分。我想先做個Template talk:太阳系N 請各位指教。—凌雲 2007年10月23日 (二) 03:11 (UTC) [ 回复 ]
與下面重復
比较这两表,
太阳系中最重要的天体,除了8行星之外,首位的是7大卫星:木卫一有太阳系最壮观的火山系统,木卫二是外星生物存在的最热门候选者,木卫三和土卫六比水星还大,土卫六也是模拟早期地球环境的最佳星球,月球不用多说,海卫一虽然在7大卫星中最小,也被认为曾是TNO的老大,既冥王星阋神星的大哥。但是这些重要成员在上表中并没有直接体现。其他次重要的星球情况类似,不多说了。我本来把下表装进了上表,成为上表的组成部分,(请看 2013年2月9日 17:25 的版本)但是被删出来了,觉得比较冤。Haojian (留言 ) 2013年2月9日 (六) 19:57 (UTC) [ 回复 ]
再补充两句,在我编辑的 2013年2月5日 06:53 版本中,用了Navbox格式建立导航模板,但矮行星后面列的不都是矮行星,但又想把非“矮行星”但却是“矮行星”同族小弟的星球列在大哥后面,(当然是为了页面简明而脉络清晰)不得已放弃了Navbox格式,不知有没有高手帮忙!Haojian (留言 ) 2013年2月9日 (六) 20:18 (UTC) [ 回复 ]
雖然沒有用到Navbox,但我喜歡你的模板的清晰分類。目前的模板為了大行星和矮行星的鏈接對齊頂端的圖片,犧牲了清晰度,居中的一大堆鏈接不容易尋找。然而,我不同意把主要衛星一個一個列出來。這個所謂概括性的「主要」導航模板不應不完整地列出個別類別成員,如不應只把少數「主要」小行星列出來,同樣也不應只把某些衛星列出來(況且衛星名稱本身就是有數字的,一七四二這樣沒有順序的數字會造成誤解和混淆。我也適量地集合了以上兩個模板,自制了一個,如下:
請在此評論,並作出建議。鋼琴小子 (留言 ) 2013年2月9日 (六) 22:07 (UTC) [ 回复 ]
谢谢回复,我声明一下,上面那个表非常完整,它列出了太阳系所有已知真正星体,还留了一个弹性的区间。按照国际天文学会对星球和巨石相区分的分类方法,达到静力平衡的body,即呈球形或椭球形的body,才算星球。按照这个要求,中型卫星以上的卫星都无疑义的是星球,而列出的中小型卫星和较小的小行星处在分界线附近,是否算星球尚无定论,而没列出的卫星和小行星的都太小,只能算巨石或巨冰块。对于TNO,星体大小形状数据严重缺乏,只列出天文界比较有把握是星球的个体。那些不算星球的小星体,都完全死寂,没有大气、没有地质层级、没有地质运动,与真正的小石块没有明显的区分界限,更没有“静力平衡”之类的判定方式,因此虽然我们对各个大行星的卫星体系有充足的了解,但各个大行星有多少卫星并没有公认的数目,同样的还有小行星带,谁敢说有多少小行星?但是,星球个数非常有限,是可以严格判定的。无论是在太阳系内的体量个头,还是现在的研究价值,还是未来利用、开发价值,星球都是压倒性的主体,其差别甚至远超大陆和岛屿的差别。Haojian (留言 ) 2013年2月10日 (日) 08:29 (UTC) [ 回复 ]
to 钢琴小子:您列的那个表,“微型行星”和“其他”类别,分类上有个建议:小行星帶和古柏帶的轨道范围比较紧凑,填补了太阳系“巨盘”无行星区间的空白区域,很多天文学家把他们当作类似行星环的“太阳环”。而近地小行星/半人馬小行星/離散盤/短周期彗星是被大行星引力(向内轨、向外轨、向盘外等等)甩出的轨道怪异的星体,四者之间没有明确区分界限(只是按照他们相对行星的大致位置关系分类)。而欧特云和长周期彗星两者又另有来源,还没有定论。所以建议最好按照这些属性来分类更合理。Haojian (留言 ) 2013年2月10日 (日) 09:16 (UTC) [ 回复 ]
我認為這個模板要根據天體本身由IAU明確界定的分類來顯示,而不是按照屬性,因為屬性是比大分類更細分的東西,又沒有清晰的分界線,而大分類則有著(基本上)明確的定義。這就好像是把一些人按照姓名或性別分類,而不是根據他們是否喜歡聽古典音樂。再者,利用你所說的一些分類,如大小衛星、主要小行星等,同樣地,在同一個大分類中只選取某些個別天體來顯示,我認為不妥。除非好像伽利略衛星等有明確定義分類的天體,不然不應該逕自分隔出所謂「重要」的個別天體。最後,就算要厘定到底甚麼衛星是「主要」的,必須要根據文獻(但不同文獻之間很可能有界定上的差異),請列出你所參照的文獻供大家參考。還有,如果願意的話,請根據以上我的模板,增減修改後在下方發佈。謝謝。鋼琴小子 (留言 ) 2013年2月10日 (日) 17:19 (UTC) [ 回复 ]
IAU为什么要把冥王星(和谷神星)踢出大行星之列?真实的原因是体量,还有各自太多的小兄弟。而如何踢出去的?通过一些别的判别,这些判别(如静力平衡、清空轨道之类)的核心源头还是体量。卫星系统是行星系统的翻版,有超级体量的、静力平衡的、已清空轨道超级王者,也有被边缘化的带着大批小兄弟的配角。如果你同意同样围绕太阳旋转的大行星、矮行星和微小星体能合理地归于不同的重要性层级,那么卫星的层级怎么就如此难以接受呢?现在的文献中,较早期的,或者较“科普”的,的确按照卫星标号依次介绍,但更深入的研究不可避免地体现出主次关系。此外,对于绕日运行的小天体,最早是分成有尾巴的彗星和没尾巴的小行星;稍晚的研究深入一些,也很直接,算出了轨道的半长轴(相当于半径),然后和行星轨道半径比一下,自然地总结出近地的、火木之间的、木海之间的、海外的四类,这很容易理解;但更深入的研究发现,它们的族谱来源并不是原来设想的那么直接,具体情况前面已经说了。借用你的比喻,刚开始只能对远方朋友发古典音樂的信息看对方的反应,分出了喜歡聽与不喜欢的,但后来联系方式多了,可以识别对方的男女、国别了。就说到这,对不起,我最近有较长时间不能继续进行这个讨论了,有机会再聊!Haojian (留言 ) 2013年2月10日 (日) 18:21 (UTC) [ 回复 ]
我的目的不在於學術交流討論,而是想達致妥協,從而改進這個模板。你說的這些都是細分的屬性,其實在木星的衛星 、土星的衛星 都有詳細列出。像該模板一樣這麼基礎的大模板,必須用最明顯的分類判別。而這些一目了然,瑯瑯上口的叫法,就是對詳細屬性的最初步反映。我認為沒有需要在這個模板中把分類複雜化。如果小學生或對科學見識短淺一點的讀者看到「清理軌道」、「達致流體動力平衡」肯定會嚇跑的,但看到「衛星」、「小行星」、「矮行星」等清晰簡易的叫法,則會很感興趣地點擊瀏覽。鋼琴小子 (留言 ) 2013年2月10日 (日) 20:32 (UTC) [ 回复 ]
本主題或以下段落文字,移動自 Wikipedia:互助客栈/条目探讨 。执行者:Jimmy-bot (留言 ) 2013年3月20日 (三) 14:42 (UTC) 。[ 回复 ]
目前主要的太陽系天體或天體類別條目上用的都是{{太陽系 }}導航模板。最近User:Haojian 將其新的模板格式加在{{太陽系 }}的底部(歷史版本 ),我認為既重復又不美觀,所以暫時移除了,並在模板討論:太陽系 上與Haojian開始了交流。我解釋了我為何不認同新的格式,也嘗試吸納他的格式,做了一個我自己的版本(見User:Yinweichen/Testpage1 )。Haojian不久後退出了討論,並在今天將他新創建的模板頁{{太陽系主要天體 }}加入在矮行星 等條目中。我覺得面對著不同的意見,這樣繞過討論,不是很好的做法。我希望可以在這裏供大家一起商量一下該模板的未來。以下是之前的討論內容。鋼琴小子 打個招呼 查看貢獻 2013年3月4日 (一) 04:19 (UTC) [ 回复 ]
比较这两表,
太阳系星球全表 (流体静力学平衡 为星球)
其中,小行星带较小星体和中小卫星介于星球和巨石之间,TNO区间的星球(即新矮行星)仍需继续发现和确证。
太阳系小星体分类图示 (粗体表示数目庞大、包含星球的类别)
其中,不规则轨道多扁长、跨度大,各类星体间没有明确分界。
比如:半人马小行星和离散盘之间存在过渡类型,两者可共同归于“外来离散天体”;
某些彗星和达摩克型小行星可跨越奥尔特云与近地轨道之间的广大区域。
太阳系中最重要的天体,除了8行星之外,首位的是7大卫星:木卫一有太阳系最壮观的火山系统,木卫二是外星生物存在的最热门候选者,木卫三和土卫六比水星还大,土卫六也是模拟早期地球环境的最佳星球,月球不用多说,海卫一虽然在7大卫星中最小,也被认为曾是TNO的老大,既冥王星阋神星的大哥。但是这些重要成员在上表中并没有直接体现。其他次重要的星球情况类似,不多说了。我本来把下表装进了上表,成为上表的组成部分,(请看 2013年2月9日 17:25 的版本)但是被删出来了,觉得比较冤。Haojian (留言 ) 2013年2月9日 (六) 19:57 (UTC) [ 回复 ]
再补充两句,在我编辑的 2013年2月5日 06:53 版本中,用了Navbox格式建立导航模板,但矮行星后面列的不都是矮行星,但又想把非“矮行星”但却是“矮行星”同族小弟的星球列在大哥后面,(当然是为了页面简明而脉络清晰)不得已放弃了Navbox格式,不知有没有高手帮忙!Haojian (留言 ) 2013年2月9日 (六) 20:18 (UTC) [ 回复 ]
雖然沒有用到Navbox,但我喜歡你的模板的清晰分類。目前的模板為了大行星和矮行星的鏈接對齊頂端的圖片,犧牲了清晰度,居中的一大堆鏈接不容易尋找。然而,我不同意把主要衛星一個一個列出來。這個所謂概括性的「主要」導航模板不應不完整地列出個別類別成員,如不應只把少數「主要」小行星列出來,同樣也不應只把某些衛星列出來(況且衛星名稱本身就是有數字的,一七四二這樣沒有順序的數字會造成誤解和混淆。我也適量地集合了以上兩個模板,自制了一個,如下:
請在此評論,並作出建議。鋼琴小子 (留言 ) 2013年2月9日 (六) 22:07 (UTC) [ 回复 ]
谢谢回复,我声明一下,上面那个表非常完整,它列出了太阳系所有已知真正星体,还留了一个弹性的区间。按照国际天文学会对星球和巨石相区分的分类方法,达到静力平衡的body,即呈球形或椭球形的body,才算星球。按照这个要求,中型卫星以上的卫星都无疑义的是星球,而列出的中小型卫星和较小的小行星处在分界线附近,是否算星球尚无定论,而没列出的卫星和小行星的都太小,只能算巨石或巨冰块。对于TNO,星体大小形状数据严重缺乏,只列出天文界比较有把握是星球的个体。那些不算星球的小星体,都完全死寂,没有大气、没有地质层级、没有地质运动,与真正的小石块没有明显的区分界限,更没有“静力平衡”之类的判定方式,因此虽然我们对各个大行星的卫星体系有充足的了解,但各个大行星有多少卫星并没有公认的数目,同样的还有小行星带,谁敢说有多少小行星?但是,星球个数非常有限,是可以严格判定的。无论是在太阳系内的体量个头,还是现在的研究价值,还是未来利用、开发价值,星球都是压倒性的主体,其差别甚至远超大陆和岛屿的差别。Haojian (留言 ) 2013年2月10日 (日) 08:29 (UTC) [ 回复 ]
to 钢琴小子:您列的那个表,“微型行星”和“其他”类别,分类上有个建议:小行星帶和古柏帶的轨道范围比较紧凑,填补了太阳系“巨盘”无行星区间的空白区域,很多天文学家把他们当作类似行星环的“太阳环”。而近地小行星/半人馬小行星/離散盤/短周期彗星是被大行星引力(向内轨、向外轨、向盘外等等)甩出的轨道怪异的星体,四者之间没有明确区分界限(只是按照他们相对行星的大致位置关系分类)。而欧特云和长周期彗星两者又另有来源,还没有定论。所以建议最好按照这些属性来分类更合理。Haojian (留言 ) 2013年2月10日 (日) 09:16 (UTC) [ 回复 ]
我認為這個模板要根據天體本身由IAU明確界定的分類來顯示,而不是按照屬性,因為屬性是比大分類更細分的東西,又沒有清晰的分界線,而大分類則有著(基本上)明確的定義。這就好像是把一些人按照姓名或性別分類,而不是根據他們是否喜歡聽古典音樂。再者,利用你所說的一些分類,如大小衛星、主要小行星等,同樣地,在同一個大分類中只選取某些個別天體來顯示,我認為不妥。除非好像伽利略衛星等有明確定義分類的天體,不然不應該逕自分隔出所謂「重要」的個別天體。最後,就算要厘定到底甚麼衛星是「主要」的,必須要根據文獻(但不同文獻之間很可能有界定上的差異),請列出你所參照的文獻供大家參考。還有,如果願意的話,請根據以上我的模板,增減修改後在下方發佈。謝謝。鋼琴小子 (留言 ) 2013年2月10日 (日) 17:19 (UTC) [ 回复 ]
IAU为什么要把冥王星(和谷神星)踢出大行星之列?真实的原因是体量,还有各自太多的小兄弟。而如何踢出去的?通过一些别的判别,这些判别(如静力平衡、清空轨道之类)的核心源头还是体量。卫星系统是行星系统的翻版,有超级体量的、静力平衡的、已清空轨道超级王者,也有被边缘化的带着大批小兄弟的配角。如果你同意同样围绕太阳旋转的大行星、矮行星和微小星体能合理地归于不同的重要性层级,那么卫星的层级怎么就如此难以接受呢?现在的文献中,较早期的,或者较“科普”的,的确按照卫星标号依次介绍,但更深入的研究不可避免地体现出主次关系。此外,对于绕日运行的小天体,最早是分成有尾巴的彗星和没尾巴的小行星;稍晚的研究深入一些,也很直接,算出了轨道的半长轴(相当于半径),然后和行星轨道半径比一下,自然地总结出近地的、火木之间的、木海之间的、海外的四类,这很容易理解;但更深入的研究发现,它们的族谱来源并不是原来设想的那么直接,具体情况前面已经说了。借用你的比喻,刚开始只能对远方朋友发古典音樂的信息看对方的反应,分出了喜歡聽与不喜欢的,但后来联系方式多了,可以识别对方的男女、国别了。就说到这,对不起,我最近有较长时间不能继续进行这个讨论了,有机会再聊!Haojian (留言 ) 2013年2月10日 (日) 18:21 (UTC) [ 回复 ]
我的目的不在於學術交流討論,而是想達致妥協,從而改進這個模板。你說的這些都是細分的屬性,其實在木星的衛星 、土星的衛星 都有詳細列出。像該模板一樣這麼基礎的大模板,必須用最明顯的分類判別。而這些一目了然,瑯瑯上口的叫法,就是對詳細屬性的最初步反映。我認為沒有需要在這個模板中把分類複雜化。如果小學生或對科學見識短淺一點的讀者看到「清理軌道」、「達致流體動力平衡」肯定會嚇跑的,但看到「衛星」、「小行星」、「矮行星」等清晰簡易的叫法,則會很感興趣地點擊瀏覽。鋼琴小子 (留言 ) 2013年2月10日 (日) 20:32 (UTC) [ 回复 ]
能否以1234的方式排列一下分歧点?--黑雪姬 (留言 ) 2013年3月4日 (一) 04:38 (UTC) [ 回复 ]
分歧點如下:
細分程度:目前的導航模板非常簡單,只有行星、矮行星、衛星、行星環等。Haojian的模板有不同類型的候選矮行星、大、中、小衛星、不同軌道類型的小行星等,而且具有不少的注釋。
分類方式:目前的模板要麼不列出,要列就把某分類的所有成員都列出(如所有的行星、矮行星、行星環)。Haojian的模板列出某些小行星帶天體,又挑選出幾個「大」衛星、「中小」衛星等等,不知其界定準則為何。
排版格式:目前的模板很簡潔,使用了Navbox模板,是多個語言版本采用的格式,符合「導航模板」的用途。Haojian的模板沒有使用Navbox,而且由於分類繁多,其表格很複雜,一眼無法馬上明白。他的模板有兩個表格和許多的注釋,且用了不同的顔色(英文Accessibility方針不鼓勵使用五顔六色的設計,中文維基正在進行相關方針討論)。
第1、2點是主要分歧點,第3點可以更容易地修改。我認為有關天體的如此詳細的資料應該是寫在條目正文當中,而不是作為導航模板的一部分,因為導航模板要越方便、越簡潔越好。鋼琴小子 打個招呼 查看貢獻 2013年3月4日 (一) 06:04 (UTC) [ 回复 ]
我有两点疑问:
太阳系主要星体的“主要”如何界定?
太阳系主要星体下有一堆卫星和一堆小星体,这个跟主要有何关系?
--黑雪姬 (留言 ) 2013年3月5日 (二) 04:15 (UTC) [ 回复 ]
最简单的,就按大小排。排不下的就用……((小行星、矮行星……)列表)这样的方式。--爱管闲事 且对地图炮具有100%抗性的 Inspector (留言 )(←讨论页被墙? 也请用HTTPS ) 2013年3月5日 (二) 05:19 (UTC) [ 回复 ]
我是作者haojian,我来回答一下相关疑问:
1、界定问题:上文已说“列出了太阳系所有已知真正星球,还留了一个弹性的区间 ”。国际天文学会定义星球为满足流体静力学平衡 的星体,简而言之就是靠自身重力成球形,或者椭球(旋转体)。围绕太阳旋转的,满足这个要求的,且没有清空轨道的是矮行星 。太阳系有太多的星体,从大到小排列,从巨大的星球到微小的沙粒,显然不能用相同的称谓,过去凡是在天文望远镜中出现的光点都叫星(因为一共都没多少个点),但现在的观测细致了,面对无数星体,天文学家定义了这个界限:够大就呈球形,不够大就只能是巨石或聚集体。
2、目前大家对卫星中的星球较为忽略,因此这里强调一下。再次重复:“无论是在太阳系内的体量个头,还是现在的研究价值,还是未来利用、开发价值,星球都是压倒性的主体,其差别甚至远超大陆和岛屿的差别。”目前天文学家研究论文关键词排名,七大卫星大多在水星前面,这也能看出,星球在太阳系中的重要程度并不是看它的“辈分”(即是否围绕太阳旋转)。重复:“木卫一有太阳系最壮观的火山系统,木卫二是外星生物存在的最热门候选者,木卫三和土卫六比水星还大,土卫六也是模拟早期地球环境的最佳星球,月球不用多说,海卫一虽然在7大卫星中最小,也被认为曾是TNO的老大,既冥王星阋神星的大哥。”还有一些较小的卫星星球,也非常特殊,比如土卫五有目前发现的唯一的卫星环,冥王星和冥卫一构成目前唯一确认的太阳系双星体等等。
3、为了补充只列出“真正星球”的不足,我又增列了太阳系所有小星体群类的列表,而且表中依照它们的轨道顺序进行排列,各个群体的轨道内外顺序、特征一目了然,几乎是各群体的简易“定义”。
4、新模板是“天体列表”,和原来那个“太阳系系统”模板是有区别的,它强调各个天体个体。你如果想对太阳系的体系结构有个大略了解,原模板更简练;你如果已经知道了太阳系的基本结构,想对不同天体逐个了解,新模板更适合。它也弥补了原模板的不足,特别是原模板忽略了远较几个矮行星更重要的一些重要星球。(既然矮行星定义为凡是星球就够格,那别的更大的星球就不能忽略)。原模板属科普型的天文,似乎更注重“家庭辈分”只要是绕着太阳转的,管它芝麻绿豆大点,都是长辈;新模板属研究型的天文,更专注于星体本身,其前世今生,(我用“太阳系主要天体”这个名称就是强调这一点)。原模板对小星体群类的排列混乱,欠缺章法,还包含小错误。
Haojian,我覺得這次你的解釋清晰得多了,有不少論點都可以說服我。我們暫且把「兩個分開的表格」、「用色及排版」等問題留在後面處理。現在分開兩個模板,至少可以避免編輯戰。以下的問題,我還沒有堅定地立場,請大家評論:
Haojian的詳細模板是給一些懂一點天文學的讀者看的,會對普羅大眾讀者造成混淆嗎?(保留著簡單的模板就基本上沒有問題)
有兩個以不同方法列出天體的模板,其中有一定的重復,是否適當?
這樣詳細的內容,是否更適合拆分到每個天體類別的導航模板之中?(比如放到太陽系{{小天體 }}模板中)
如何客觀地、不模棱兩可地分辨甚麼是「大」或「中小」衛星呢?如果不用明確的「行星」、「衛星」等定義,那麼要怎樣界定誰比誰更「主要」呢?
我自己是讀過天文學的,所以我的疑問(再次希望Haojian不要誤以為是抨擊)主要是針對模板是否適合讓廣大百科讀者使用。鋼琴小子 打個招呼 查看貢獻 2013年3月5日 (二) 07:44 (UTC) [ 回复 ]
(!)意見 ,導航模板 只是純粹羅列連結,讀者不需要從導航模板知道關於該鏈接的任何信息,分成行星、小行星什麽的只是導覽方便,並不是試圖告訴讀者某某星是小行星。我對天文學沒什麼瞭解,對於我來說,太陽系大致可以分為太陽、八大行星(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海王)、行星的衛星(月球、某衛x,但是好像比其他星體都低一級)、冥王星、小行星、彗星等,當然專業人士看起來或許用詞很不嚴謹。以我的知識,如果不參考到上面的分類,我會認為分成二或三行,一行是太陽+八大行星;一行是放冥王星、小行星、彗星等;如果需要,第三行放些術語或者其他什麽的。另外就是認為navbox就是列出連結,沒必要用兩種分類方法把地球顯示兩遍。--铁铁的火大了 2013年3月5日 (二) 08:17 (UTC) [ 回复 ]
我来说说我对后两条的看法:
這樣詳細的內容,是否更適合拆分到每個天體類別的導航模板之中?(比如放到太陽系{{小天體 }}模板中) 我认为,这个表对太阳系的星体进行了全面性的排列,大的单列,小的群列,如果拆开就失去了全局概览的效果。
如何客觀地、不模棱兩可地分辨甚麼是「大」或「中小」衛星呢? 这问题我还真不知道,这么分不是我首创,似乎维基别的模板就有人这么干。这么分好像是基于全体卫星排列后出现两个大的空档,就自然分开了。我大概这么补个定义吧:大于最大矮行星的是大,大于最小矮行星的为中,在星球和小星体界限上的为小。至于是比体积还是比质量,我倾向于后者,好在现在没有这种交叉大小的。
如果不用明確的「行星」、「衛星」等定義,那麼要怎樣界定誰比誰更「主要」呢? 列表的首列就有类别,如何说不明确定义呢?原模板也能挑出类似的毛病,比如有一行是“天然卫星:地球 · 火星 ····”地球和火星怎么属于天然卫星?要相信大家都有相当的判断力,而且稍有天文常识的人对行星卫星的区别应该知道吧?--Haojian (留言 ) 2013年3月5日 (二) 08:19 (UTC) [ 回复 ]
再补充一句,维基百科各个词条内容还是比较专业的,为这些专业的词条配一个专业的导航不过分吧?--Haojian (留言 ) 2013年3月5日 (二) 08:27 (UTC) [ 回复 ]
我想你可能搞錯導航模板的目的了,導航模板 只是羅列連結(而不是補全太陽系內的星體),僅此而已。簡單合理的列出連結 就足够了,比如讀者按“土衛一·土衛二·土衛三……”的順序尋找連結會比“土衛三·土衛四·土衛一”快,而且“大型卫星”還不是連結,這裡不需要閣下進行專業分析或是做出任何註釋。而且導航模板寫的再專業,將頁面打印出來,讀者也是看不到的 。專業的表格是應該在條目內作為正文陳述的,如果閣下的目的是告訴讀者太陽系星體的關係,那應該是新開一個專門的條目,然後再在導航模板中加入一個指向這個條目的連結。--铁铁的火大了 2013年3月5日 (二) 08:52 (UTC) [ 回复 ]
我是作者,标题“太阳系主要天体”中的主要这个词的确不够严谨,简直是很不严谨。当时取名时只列出星球表,还加入了不够明确的“准星球”,因此用了个模棱两可的词,加入小星体表之后,可以去掉这个被广泛诟病的词了。--Haojian (留言 ) 2013年3月5日 (二) 08:50 (UTC) [ 回复 ]
又一個不懂天文的浮上來……何不改成這樣呢:
參照英語維基百科而成,然後個別衛星不覺得有必要列出來……--KOKUYO (留言 ) 2013年3月5日 (二) 09:18 (UTC) [ 回复 ]
我认为,导航模板不仅仅是罗列链接,也是一个相关科目的系统性的总纲。KOKUYO的表格信息量很足,我以为可以取代原来的太阳系 模板,如果当初模板是这样,我就不会费神搞个太阳系天体 的模板了。不过那个天体模板也有它的特点,就是以天体本身为罗列对象,把一个一个响当当的星球列全了,而稍稍忽视公转体系;大星球单列,小星体群列,也有一目了然的效果。--Haojian (留言 ) 2013年3月5日 (二) 09:54 (UTC) [ 回复 ]
既然這個模板列出了天體,那就用這個代替太陽系天體吧。其實其他維基是有這類 模板的,閣下一開始沒有建立重複。--铁铁的火大了 2013年3月5日 (二) 10:24 (UTC) [ 回复 ]
KOKUYO的模板,除了無關緊要的小錯誤之外,我認為比Haojian的模板優勝。雖然分類更為繁雜,但是我認為其比Haojian的更加一目了然。它不分開兩個表格顯示,也不需要讀者去「找」某某類小行星在太陽系的甚麼位置。但是,五層的分類是否過多了?我覺得不那麼美觀,用起來也不夠方便。相比之下,我在上面給的類似模板,更清晰簡潔,又不失分類的明確。我認為這麼多種不同的小行星族,不需要在「太陽系」導航模板裏列出,放到獨立的模板就行了。小行星55637、小行星225088這些也不該放在太陽系模板裏,同樣應該移至更細分的獨立模板中。我主張在我的模板和KOKUYO的模板之間找個妥協的空間,補充一下我的,而刪減一下他的;Haojian的下面那個表格真的不方便,但上面的可供參考,目前已絕大部分被HOKUYO的吸納了。然而我是反對把個別衛星特殊地列出來,列出來的應該是「火星的衛星」、「木星的衛星」等概括性的類別,況且這些類別是有相應條目的。鋼琴小子 打個招呼 查看貢獻 2013年3月5日 (二) 16:21 (UTC) [ 回复 ]
如果那是大家的决议,我肯定尊重服从。我想最后说两句,KOKUYO的模板描述的是太阳系体系,按公转体系分大类,我的模板描述的是每个个体,按个头体量分大类(同时兼顾公转体系),我认为后者更符合太阳系天体 这一名称。面对大家对大卫星的忽视很无语,七大卫星有大行星的气质,一些过去被认为只有大行星才有的特征,在部分大卫星中被发现,冲击了天文学界,比如浓密的大气(衍生出天气)、金属核心(衍生出强地磁)、火山、河流(两者衍生出生动的表面,而不是满目疮痍)等等。它们是太阳系天体,而且是远比矮行星(更不用说小星体)重要的太阳系天体。我只能坚持到这了,应该尊重大多数。--Haojian (留言 ) 2013年3月6日 (三) 01:14 (UTC) [ 回复 ]
我还是支持拆分。导航应该是清晰简洁,大部分人都不了解那些八/九大行星的星球。原版的我就觉得很好,八大以外的能否另立模板。或者将KOKUYO版本的矮行星以下拆分。-黑雪姬 (留言 ) 2013年3月6日 (三) 01:04 (UTC) [ 回复 ]
如无拆分计划,我支持KOKUYO的版本。--黑雪姬 (留言 ) 2013年3月7日 (四) 11:10 (UTC) [ 回复 ]
一个模版不可能把所有内容都写全,小天体最好是另开模版,而在大的模版下面给一个链接吧,同意BlackLotux的看法,以KOKUYO的模版为蓝图,精简一下。--iamchenzetian ♥ Talk: iamchenzetian 2013年3月10日 (日) 09:35 (UTC) [ 回复 ]
本主題或以下段落文字,移動自 Wikipedia:互助客栈/条目探讨 。执行者:Jimmy-bot (留言 ) 2013年5月19日 (日) 14:43 (UTC) 。[ 回复 ]
上次經過討論,沒有結論,今再次徵求社群意見。目前使用的太陽系天體導航模板是{{太陽系 }},簡明易懂,概括了幾乎所有的天體類別,也是大部分語言版本所使用的。不久前Haojian用戶創建了新的導航模板{{太陽系天體 }},我認為過於複雜,造成視覺上的混亂;而且其分類方式是按照大小的,分割界線十分主觀,缺乏天文學界得到共識的定義,我不同意。模板如下:
注:各大星体尾数为其尺寸排名,太阳 1不在表中。25名之后的星体因缺乏多数TNO 准确数据,序号仅供参考,数十个较谷神星小的TNO未列出。
現在兩個模板是並存的,但我認為兩者有諸多重復,應選擇只使用最清晰的那個。現用模板如下:
請討論決定是否保留新模板,合併新舊模板還是去除新的模板。鋼琴小子 打個招呼 查看貢獻 2013年4月28日 (日) 15:54 (UTC) [ 回复 ]
(!)意見 :{{太陽系 }}完胜{{太陽系天體 }},建议保留旧版。—Snorri (留言 ) 2013年4月28日 (日) 15:59 (UTC) [ 回复 ]
(!)意見 :什么叫“候选星球”?星球就星球,还有候选的?——蘇州宇文宙武的主頁 ♨留言 ☎交友 ★贡献 2013年4月29日 (一) 02:49 (UTC) [ 回复 ]
(!)意見 :我有个问题,太阳系模板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黑雪姬 (留言 ) 2013年5月9日 (四) 01:58 (UTC) [ 回复 ]
本主題或以下段落文字,移動自 Wikipedia:互助客栈/条目探讨 。执行者:Jimmy-bot (留言 ) 2013年6月5日 (三) 02:42 (UTC) 。[ 回复 ]
本人发现列举太阳系天体的页面缺少一个一目了然的结构框架,因此建立了这么个导航模板。
横向从左到右是各天体由内到外的轨道顺序排列,由上到下是按由大到小顺序排列,全表还分上下两半,上半是直接绕太阳公转的天体,下半是卫星。
对于数目有限的星球,即依靠强大的自重的压力而呈现球形的天体,每颗都依次单列;而相对碎散的、微小的、且形状怪异的小天体,都按类别群列。
在各个星球后面给出了该星球在太阳系各星体中的大小排名。
请大家把它同太阳系天体列表 和太阳系天体大小列表 作个比较,就会发现,那些列表严格按某单项特征排列,反而比较杂乱,不容易很快找到要找的目标星体,而这个模板层次清晰、主次分明,即浓缩又全面。您拿到任何一个天体(或小天体群),在表中找到它的位置,左边看看它的类别、上边看看它的位置,也能得到最基本的天体信息。
但是,有个名为钢琴小子的编辑,不断对这个模板质疑,不断地删除对这个模板的采用。他一遍又一遍地拿它和太阳系模板比较,但是,我并非要拿这个模板顶替太阳系模板,两者侧重点不同,前者太阳系模板是对太阳系的概览,而太阳系天体模板是对每个天体的概览。
特此请求懂些天文的同好,说点公道话,谢谢,如果有修改意见,也请不吝赐教!--Haojian (留言 ) 2013年5月22日 (三) 09:10 (UTC) [ 回复 ]
关于卫星星球大小的分级参见en::Natural satellite:本模板将卫星星球分作3档,是源于对全体卫星排列后出现两个大的空档,就自然分开了。 The seven largest natural satellites in the Solar System (those bigger than 2,500 km across) are Jupiter's Galilean moons (Ganymede, Callisto, Io, and Europa), Saturn's moon Titan, Earth's moon, and Neptune's captured natural satellite Triton. Triton, the smallest of these, has more mass than all smaller natural satellites together. Similarly in the next size group of nine natural satellites, between 1,000 km and 1,600 km across, Titania, Oberon, Rhea, Iapetus, Charon, Ariel, Umbriel, Dione, and Tethys, the smallest, Tethys, has more mass than all smaller natural satellites together. 而同时,这三档恰巧和矮行星尺寸相对应,即大型卫星显著大于最大矮行星阋神星,中型卫星介于最大和最小矮行星之间,中小卫星显著小于最小矮行星谷神星。--Haojian (留言 ) 2013年5月22日 (三) 09:25 (UTC) [ 回复 ]
(!)意見 ,这个前段时间在这里提起过,存档位于Template talk:太阳系#太阳系导航模板 ,当时参与讨论的不多。
我个人是倾向于{{太阳系 }},而不赞同{{太阳系天体 }}。尽管我觉得{{太阳系天体 }}的展现详细而新颖,让我学到了很多知识。
最主要的原因,还是WP:原创研究 。
上面所说的“本模板将卫星星球分作3档,是源于对全体卫星排列后出现两个大的空档,就自然分开了。”这一段是很显然的原创研究。在所提到的en:Natural satellite 页面中没有明确可信内容支撑。
只要天文学界没有普遍、明确地做出对卫星大小区间划分的说法,维基百科就不应当在如此位置塑造这个标准。
{{太阳系 }}的展现方式,相比起来的确可能缺少一些东西,甚至于存在一些让人误解的小错误。我觉得还是尽量去修正这个模板,能够以一个简洁、概括的形式作为太阳系相关条目使用的主要模板。
单个模板不宜过于复杂,目前较为复杂的{{太阳系天体 }}其实仍然远远不足以包含太阳系内让人感兴趣的种种天体。
太陽系部份衛星較諸地球大小圖
谢谢∰ 黑目观世界如此详尽的回复,足见阁下的重视。
回复关于“原创研究”及“没有明确可信内容支撑”:这只是英文作者的(非原创的)一个简单的数学总结,请进入“太阳系天体列表”条目,按照它所说进行一个验算即可。这种描述随处可见,请不要大惊小怪,谷神星大于小行星带所有其它的总和、木星大于所有其它行星的总和等等,没有谁为这句话去列一堆数据,谁不信可以去验算。我把卫星进行这个分档原因主要在于合在一起有些笼统,表格经常这样,内容多了就拆一下,均衡一些。而且各档的确存在醒目的差别,某些英文模板也有类似的分拆,比如en:Template:Solar System moons (compact) 。如果都认为分开不好,一定要合并它们,我并不反对,可以合并起来,但不要据此否定整个模板。
回复又拿“太阳系模板”与之比较:请给出必须两者二选一的理由。请问有中国 条目,就不能有中国人 条目了吗?我真的想不通--Haojian (留言 ) 2013年5月23日 (四) 01:43 (UTC) [ 回复 ]
(:)回應
原创研究问题:
所举的例子en:Template:Solar System moons (compact) 中,并没有分成“大、中、小”卫星,而只是用一列“Largest satellites”把最大的一些卫星依次列出来,这些只是纯粹的顺序列举。而“大型卫星显著大于最大矮行星阋神星”这种主观的分类,则是一种原创研究。
就所举另一例子而言,在谷神星 正文中,通过自己运算,写“谷神星大于小行星带所有其它的总和”这句话,只能说是勉强可以(最好还是能找到可靠来源来评述这事儿,同时也证明这一论断的WP:关注度 )。而如果以此构成了一种分类方式,在整个太阳系相关条目或模板中,以“是否大于小行星带所有小行星总和”作为一种划分依据,则明显是一种原创研究。
现在的卫星分类,至少还稍微简化了这个模板,如果合并在一起,则感觉这个模板完全没法看了。还是上面曾经说过的,单个模板不宜过于复杂和繁多,否则,请使用列表(太阳系天体列表 )或分类。
二选一问题
中国 和中国人 是明显区别的两样东西。而{{太阳系 }}与{{太阳系天体 }}在涵盖范围、目前内容方面,基本上是同样的范围,只有简洁与丰富的区别,因此就涉及到二选一的问题。
另外一方面,模板与条目还有很大不同,条目甚至可以列出太阳系 、太阳系主要天体列表 、太阳系全部已知天体列表 等等(随便起的名,表明个意思),但模板本身不是独立存在的内容,而是放在各个条目下方作为一个导航作用。这就出现的二选一的问题,不应该让太阳系的一系列天体条目下方都同时出现两个涵盖内容几乎相同的导航模板。
建议:可以将{{太阳系天体 }}修正并保留,但仅放在太阳系天体列表 等条目较上位置。而使用{{太阳系 }}作为太阳系各条目的导航模板--∰ 黑目观世界 ⌘ 2013年5月23日 (四) 03:25 (UTC) [ 回复 ]
(!)意見 :常看到與太陽系有關的模板爭議,忍不住抱怨一句:模板這種東西原本就是為了方便快速搜尋、在條目間進行橫向移動而設計的,精簡、收錄內容相關性高是模板設計的基本原則。因此像這樣想把所有的東西一股腦全都塞進同一個模板中,搞得模板體積龐大篇幅甚至比本文還多,根本是本末倒置搞錯了重點!要達到這種目的應該另外設計列表條目或是利用分類來達成,模板量體過大時理論上是應該要拆分開來,因此蓄意想設計一個把所有資訊都塞進去的模板,是不恰當的作法。中文維基似乎有分類分太細(有時一個分類底下只有一兩條條目,讓人懷疑到底分這類有啥意義),模板卻又越搞越龐大的趨勢,真是讓人為之氣結!--泅水大象 ™ 訐譙☎ 2013年5月23日 (四) 03:45 (UTC) [ 回复 ]
基本上這樣大小就已經很多資訊了,另外底部導航模板應該多使用{{navbox }}才對。--KOKUYO (留言 ) 2013年5月23日 (四) 04:08 (UTC) [ 回复 ]
(:)回應 to ∰ 黑目观世界
赞同最后建议,我曾经只在少数关系密切的条目对之进行引用,符合阁下的建议,因此请钢琴小子停止武断地删除这些对模板的采用。
原创研究问题:事实上,把卫星进行如此分类一直都有之,也有相关的“大型”“中型”之分,不过“中型”有只列我表中9个的,也有把我列的“中型”和“中小”合称中型的。的确如您所言,这个分类没有国际天文会的认定,我正在考虑去掉“大型”“中型”的名称,改为描述性的词语如“大于矮行星”“与矮行星相当”这种小标题。
二选一问题,我有不同看法:{{太阳系 }}除了{{太阳系天体 }},还包括太阳系作为整体的历史演变、全局结构、星球之间的共振、溅射、俘获等相关规则、银河系中地位,正如中国有很多整体属性区别于中国人;而{{太阳系天体 }}把不同天体放在同一个级别进行探讨,提升了卫星的地位。类似的在国家历史上更多的讨论国王、战争、改革等等核心概念,而人民史更多地讨论思想家、思潮、民间运动。某种角度来说,大型卫星就像思想家的地位,从整体来说,它只是行星的一个小配角,但从个体来说,它的个性极大地提升我们对太阳系的认识。……(下面这句话是我后来加的:我又回头仔细想了想,你说的也有道理,不可否认,两者实质上有很大重叠)
最后,我也不十分坚持作为“导航模板”使用它,的确作为导航模板有点太详细,但它的导航功能和模板属性我仍然希望捍卫。可以作为另外的某种模板吗?--Haojian (留言 ) 2013年5月23日 (四) 05:56 (UTC) [ 回复 ]
為什麼非要當作模板不可?只要把模板的包裝給解除,它不就是一個普通的資料表格?為什麼不把它收錄在條目內文中就好?--泅水大象 ™ 訐譙☎ 2013年5月23日 (四) 06:31 (UTC) [ 回复 ]
因为有好几个条目用的上,如大小列表、天体列表、天体流体静力平衡等等--Haojian (留言 ) 2013年5月23日 (四) 06:59 (UTC) [ 回复 ]
我已經一直作出很多建議了,這是我的最後一個。這樣複雜的模板我無論如何都會反對用作條目底部的導航模板,這沒有可用性。唯一我支持的,是將它作為太陽系天體 條目中的內文部分。達到那一步後,我會再依此對其進行合適的修改,使得它的內容更加嚴謹、正確。我的反對是完全針對作為導航模板的。只要Haojian放棄用它做導航模板,我們可以在條目中有更建設性的討論。(當然我對該模板的許多措辭、歸納方式還是有保留的,在此就先不講了。)看來樓上是有人支持我這一立場的。鋼琴小子 打個招呼 查看貢獻 2013年5月24日 (五) 03:51 (UTC) [ 回复 ]
放棄用它做導航模板,同意。--Haojian (留言 ) 2013年5月24日 (五) 05:24 (UTC) [ 回复 ]
Haojian的内容不如改为列表好,我还是觉得简化的模板方便。--黑雪姬 (留言 ) 2013年5月26日 (日) 01:39 (UTC) [ 回复 ]
@Yinweichen : 原來這裡之前就有大篇幅討論,對不起,我沒看討論頁就擅自修改內容,模板是我按照英文版改的,會用金色是因為它原本是黃色。我的看法是若要簡潔一點的話可以利用{{太陽系模板 }}來分散資訊,因為兩者似乎重複了__源 -邀您共侖第十二次動員令 2014年6月26日 (四) 03:33 (UTC) [ 回复 ]
@水思 : :可參考以上討論。目前的更改我基本上支持,但希望分類嵌套頂多只到第二層,也就是海王星外天體只列出柯伊伯帶、離散盤兩個條目,而不列出諸多小行星XXX條目。這樣應該可以消除臃腫的感覺。閣下意見如何?鋼琴小子 打個招呼 查看貢獻 2014年6月26日 (四) 17:11 (UTC) [ 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