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B-129号潜艇
陛下之UB-129号艇(德語:SM UB 129[註 1])是德意志帝国海军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建造的其中一艘UB-III型近岸潜艇或称U艇。它由不来梅的威悉船厂承建,于1918年5月11日新船下水,至同年6月11日交付使用。其全长55.85米,水面及水下排水量分别为512吨和643吨,艇载武器则包括五具500毫米鱼雷发射管以及一门105毫米口径甲板炮。UB-129号入役后曾被部署至地中海区舰队,并在入列途中参与了大西洋潜艇战,击沉2艘容积总吨累计为5098吨的协约国商船,成为该艇取得的仅有战功。1918年10月31日,随着奥匈帝国解体并退出战事,当时尚未完成适航整修的UB-129号在阜姆遭其船员自行凿沉。 设计UB-129号是不来梅威悉船厂承建的第三批次(UB-118至UB-132号)UB-III型之一,由德意志帝国海军潜艇监察局于1917年2月8日订购、同年8月21日动工,至1918年5月11日下水。其全长55.85米,舷宽5.80米。艇体采用双壳体结构,水面及水下排水量分别为512吨和643吨,浮起时的吃水深度为3.72米。[5]由于无需像UC-II型艇那样提供水雷布设装置,设计工程师对潜艇舷弧进行了优化,增大了司令塔体积,配备两具潜望镜,司令塔与控制室之间增加一道水密舱壁。这些改进显著提高了潜艇的水下机动性和生存力。[6]为了达到更高的航速,UB-129号采用两台奔驰六缸四冲程525匹公制馬力(386千瓦特)柴油机用于水面运行,以及两台394匹公制馬力(290千瓦特)的船舶联盟(Schiffsunion)电动发电机用于水下航行;水面最高航速13.9節(25.7公里每小時),水下7.6節(14.1公里每小時);能够在水面以6節(11公里每小時)航速续航7,280海里(13,480公里),或以4節(7.4公里每小時)连续在水下航行55海里(102公里)而无需充电。[5] UB-129号的主武器为五具500毫米艇艏鱼雷发射管,其中艇艏四具采用层叠式布局分居两侧、艇艉一具,并可搭载合共10枚G6型鱼雷。辅助武器则是一门88毫米30倍径速射炮。其标准船员编制为3名军官加31名水兵。[5] 服役历史1918年6月11日,UB-129号在曾历任UB-13、UB-2、UB-6、UB-40和UC-67号艇长、经验丰富的海军上尉卡尔·诺伊曼的指挥下正式入役,随即展开海试。[4]完成海试后,该艇于9月4日独力从基尔出发前往地中海,穿越直布罗陀海峡、西西里岛海域、马耳他海峡和奥特朗托海峡,于10月2日抵达奥匈帝国军港普拉,成为最后一艘加入地中海区舰队的潜艇。[7][8]在此次航行期间,UB-129号曾击沉2艘协约国或中立国商船,容积总吨累计为5098吨,是该艇取得的仅有战功。[9]其中,注册吨位为4881总吨的美国货轮布埃纳文图拉号(Buenaventura)是9月16日在距西班牙西北约200海里(370公里)处遭击沉,当时它正从滨海勒韦尔东空载驶往费城,共造成船上18人罹难。[10]而容积总吨为217吨的丹麦帆船埃里克号(Erik)则是三天后,即9月19日在从加的斯载盐前往托尔斯港的途中,于罗卡角以西约75海里(139公里)处遭UB-129号的炮火逼停。其船员经过诺伊曼派员登船检查后获释,帆船则于延至9月22日沉没。[11] 加入地中海区舰队后,UB-129号即被送往阜姆的奥匈帝国海军工厂整修。但随着10月底奥匈帝国解体并退出战事,区舰队内所有适航潜艇都受命突破封锁遣回德国,以免在奥匈帝国投降后落入敌手。而尚未完成整修的UB-129号由于不具备适航能力,最终于10月31日在阜姆被其官兵自行凿沉,沉没地点大致位于45°19′N 14°26′E / 45.317°N 14.433°E处。[2] 袭击历史摘要
注释脚注
参考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