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
|
年代
|
地址
|
类别
|
图片
|
简介
|
|
第一批(1985年1月公布)
|
无盐故城
|
周
|
东平街道无盐村南
|
古遗址
|
|
是齐国无盐邑、秦汉无盐县县城遗址[6]:58-59,残存面积约45000平方米,文化堆积层厚0.5米,出土有陶质器具残片,城墙已完全无考。[4]
|
须昌故城
|
周至宋
|
老湖镇埠子坡村西,东平湖水面下
|
古遗址
|
|
包括清水石桥。该遗址系先秦诸侯国须句国、唐宋时期须昌城城址,公元1000年因黄河决口而被淹没,目前仍在东平湖水面之下。[30][6]:56
|
丁坞遗址
|
新石器时代
|
大羊镇丁坞村西北
|
古遗址
|
丁坞遗址出土的蛋壳灰陶高柄觚,今藏于东平县博物馆
|
是东平县境内已知最早的古文化遗址,面积约24000平方米[4],存在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两个时期的文化堆积层,曾出土各类陶器、石器、玉器等。[6]:60-63
|
朱桥遗址
|
商周
|
老湖镇朱桥村
|
古遗址
|
|
未载于史册的商周古遗址,可能为古村落遗址。总面积约22500平方米,文化层堆积约0.8—1.5米,曾出土各类器物残片。[4][6]:66
|
鄣城故城
|
周至汉
|
接山镇鄣城村
|
古遗址
|
|
是先秦诸侯国鄣国国都、汉晋章县县治遗址[6]:60,残存面积约84000平方米,文化堆积层厚0.5—0.8米,城墙已毁失,出土有东周及汉代陶器残片。[4]
|
郈邑故城
|
周
|
彭集街道后亭村
|
古遗址
|
|
鲁国郈邑遗址,东西长约1.5公里,南北宽约1.1公里,文化堆积层厚约2米,曾出土瓮、罐、豆、瓦、钱币、箭矢等东周、汉代器物。[4]
|
范村墓群
|
汉
|
东平街道李范村、刘范村村东,青峰山南 35°55′9″N 116°28′31″E / 35.91917°N 116.47528°E / 35.91917; 116.47528 (范村墓群一号墓)(1号墓) 35°54′56.18″N 116°28′36.46″E / 35.9156056°N 116.4767944°E / 35.9156056; 116.4767944 (范村墓群二号墓)(2号墓) 35°54′56.10″N 116°28′38.56″E / 35.9155833°N 116.4773778°E / 35.9155833; 116.4773778 (范村墓群三号墓)(3号墓)
|
古墓葬
|
范村墓群1号墓
|
又称李范村汉墓群,分布面积约30000平方米,现存三座呈三角形排列的封土墓,为黄粘土筑造[4],曾出土动物模型、陶制器具和画像石等。[6]:86-87
|
石马古墓
|
汉
|
东平街道石马村北 35°57′52″N 116°24′39.9″E / 35.96444°N 116.411083°E / 35.96444; 116.411083 (石马古墓)
|
古墓葬
|
|
原有十余座封土墓,现存面积未经测算,其中一座现存墓葬高6米,直径48米,由黄土和灰土筑造[4],曾出土玉衣片、铁剑、陶制器具和动物模型等。[6]:84[11]:169
|
路口古墓
|
汉
|
东平街道后路口村东150米
|
古墓葬
|
|
又称后路口古墓,封土堆高约5米[5]:514,直径约40米,由灰褐土筑造,封土有部分遭到破坏,出土有铜镜、五铢钱、灰陶壶等器件。[4]
|
赵桥古墓
|
汉
|
东平街道赵桥社区东北300米
|
古墓葬
|
|
现存一座墓,直径44米,封土高6米,由黄土和灰褐土筑造而成,此墓葬及其南侧一处毁于文革时期的墓葬曾出土陶器、铜带钩、铜车马饰件等。[4][11]:170
|
焦村古墓
|
汉
|
东平街道焦村北
|
古墓葬
|
|
分布面积约35000平方米,现存三座墓,封土高4—9米,直径30—40米[4],曾出土陶器、古钱币和汉白玉猪等[6]:84
|
于寺古墓
|
汉
|
东平街道于寺村东
|
古墓葬
|
|
现存一座封土墓[6]:84,高1.35米,宽0.22米,厚0.18米,出土有西汉时期的纪年画像石柱。[31]
|
大洼墓群
|
汉
|
梯门镇大洼村东
|
古墓葬
|
|
东汉墓葬,分布面积约84000平方米,原有13座,现存5座,封土高1—6米,直径10—20米,由黄粘土筑造而成[4]。曾出土陶制动物模型。[6]:90[11]:169
|
郭楼古墓
|
宋
|
新湖镇郭楼村附近
|
古墓葬
|
|
系何氏家族坟林,原有木门、石雕、华表,文化大革命时多数遭损毁[11]:172,现今淤埋于湖区之中,面积与结构已无法测算。[4]
|
孙奭墓
|
宋
|
老湖镇柳村西
|
古墓葬
|
|
宋代学者孙奭墓葬,直径6米,封土高2米[4],墓内原有神道碑、石人、石马、石羊等,多数在文革中损毁。[6]:98
|
韩煦墓
|
元
|
老湖镇展营村北桥自然村北
|
古墓葬
|
|
元朝东平路总管韩煦之墓,封土高1米,直径10米,原有一座题写有“韩氏先莹”的石坊,现已毁[4]。现存封土、神道碑碑座等。[6]:102
|
李将军墓
|
汉
|
旧县乡旧县三村
|
古墓葬
|
|
据传为楚汉战争中项羽将领“李将军”的坟墓[6]:95-96,原有的封土已平毁,部分地域被民房占据,墓碑也已经佚失。[5]
|
于寺石刻
|
明
|
东平街道于寺村东
|
石窟寺及石刻
|
|
是于寺村泰山行宫外东侧所留存的数个明清时期石刻,包括4通记载创建和修缮宫庙的碑刻、白佛山山腰处稍有人工改造的天然洞窟(内有壁画彩绘)和崖壁上“奶奶庙”楷书题刻等。[4]
|
长山石刻
|
明清
|
东平街道王村东,长山西坡
|
石窟寺及石刻
|
|
现存玉皇洞及三通石碑[5]:545,洞面阔6米,进深20米,通高4.5米,内原有泥塑神像,现已毁坏,另有明朝万历、清朝康熙及嘉庆年间刻制的碑记,记述玉皇洞的建造与重修经过。[4]
|
栲栳寺石刻
|
宋至民国
|
老湖镇辛店铺村东北
|
石窟寺及石刻
|
|
栲栳寺始建于唐代,后来寺庙倒塌湮没,仅存宋明清三代4通重修碑[5]:548,其中清代石碑原名重修佛殿碑,为青石质地,上部为方形,底座已佚失,内文由楷书书写,记述佛殿相关信息。[4]
|
接山泉碑
|
清
|
接山镇接山村北
|
石窟寺及石刻
|
|
村民挖井时发现的三方清代石碑,分别为正路泉碑、北席新泉碑、新泉碑[11],为方形基座,青石质地,碑文以楷书书写。[4]
|
双塔山石刻
|
清
|
梯门镇双塔村西北300米,双塔山北 36°04′N 116°25′E / 36.067°N 116.417°E / 36.067; 116.417 (双塔山石刻)
|
石窟寺及石刻
|
|
原有双塔,后来毁于文革,今存残塔石构件、玉皇阁和4方清代石碑[5]:544-545,这些石碑最早刻于清朝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最晚刻于100年后的嘉庆十五年(1810年),记载双塔概况与重修历史。[11]
|
州城石刻
|
元明清
|
州城街道州城城内 35°54′07.04″N 116°18′01.14″E / 35.9019556°N 116.3003167°E / 35.9019556; 116.3003167 (州城石刻 诰授通议大夫江苏按察使司按察使宫公神道碑)(诰授通议大夫江苏按察使司按察使宫公神道碑)
|
石窟寺及石刻
|
诰授通议大夫江苏按察使司按察使宫公神道碑正面
|
现存有总共30处碑刻,分布于州城城内[6]:130-131,包括诰授通议大夫江苏按察使司按察使宫公神道碑、改筑州城碑等,除纪年不详的外,历史年代最早者可追溯到元朝至元八年(1291年)刻制的创修观音堂碑,最晚的则是民国29年(1940年)的东平桥碑[32],这些碑刻记载了州城地区的人文历史。[4]
|
永济桥
|
明
|
州城街道南关村南
|
古建筑
|
|
又名南大桥,明朝洪武年间始修的石基砖拱桥,清朝顺治年间重修,南北跨小清河故河道[6]:166,长165米,宽7.7米,原为18孔,部分被压在东平湖堤坝下,现有13孔暴露[4]。桥梁至今仍在发挥交通作用。[5]:529
|
毛庄教堂
|
民国
|
东平街道毛庄村 35°55′29.56″N 116°22′58″E / 35.9248778°N 116.38278°E / 35.9248778; 116.38278 (毛庄天主圣神堂)
|
近现代重要史迹
|
|
又称毛庄天主圣神堂,是民国时期由德国传教士修建的天主教堂,占地2300平方米,主体建筑为礼拜堂[5]:563,坐北朝南,呈长方形,东西面阔9.1米,南北进深26.7米,高16米,门上有十字架。另有10间附属用房。[4]
|
李所教堂
|
民国
|
梯门镇李所村 36°1′26.06″N 116°19′57.8″E / 36.0239056°N 116.332722°E / 36.0239056; 116.332722 (李所天主教堂)
|
近现代重要史迹
|
|
又名耶稣圣心支堂,是民国时期由德国传教士修建的天主教堂,占地7000平方米,建筑整体坐北朝南,有前后两院,中间以门相通,内有礼拜堂和仁慈堂等结构,礼拜堂面阔24米,进深11米,高15米,上建有十字架。[4][5]:564
|
烈士陵园
|
1958年
|
老湖镇展营村北桥自然村 35°56′28″N 116°18′15.7″E / 35.94111°N 116.304361°E / 35.94111; 116.304361 (东平烈士陵园)
|
近现代重要史迹
|
烈士陵园门口
|
南北长90米,东西宽100米,坐北朝南,包括纪念堂、纪念碑和烈士墓等建筑[4],内葬有在抗日战争、国共内战、朝鲜战争、中越战争等战争中阵亡的士兵以及其他烈士一千余人[6]:200-201。目前为东平县党史教育基地。[26]
|
第二批(1986年4月公布)
|
后银山古墓
|
汉
|
银山镇后银山村
|
古墓葬
|
|
为规模较大的汉墓葬群,无封土,抗日战争时数座被毁,1953年曾发掘一座砖石混砌墓,另有一座墓身重新封存、墓门暴露在外的石墓[4]。曾出土铁剑、铜镜,墓室内有丰富的壁画。[5]:514
|
建修观音堂等碑记
|
明清
|
戴庙镇土山岛
|
石窟寺及石刻
|
|
又称土山石刻,为明清两代碑刻[5]:547,青石材质,底座为方形,均为阴刻楷书,记录了观音堂的重修经过,但原建筑观音堂现已不存在。[4]
|
东平公冉子祠碑记
|
明
|
老湖镇西村
|
石窟寺及石刻
|
|
位于冉子祠内,共两通,碑文记载冉子生平政绩及冉子祠的建造沿革和重修历史,均为阴刻楷书,其中一通刻制于明朝嘉靖二年(1550年),另一通无刻碑时间,碑记后被移至东平县文物管理所。[4][6]:229
|
程公祠
|
清至民国
|
斑鸠店镇斑鸠店村
|
古建筑
|
|
是供奉出生于此的唐朝功臣程咬金的祠堂[6]:152,始建于明朝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清朝年间及民国18年(1929年)两次修缮,建筑东西面宽100米,南北进深50米,原祠堂已圮毁,现存一座钟楼和半埋于地下的石碑等。[4]
|
第三批(1996年12月公布)
|
屯村铺遗址
|
商周汉
|
旧县乡屯村铺村
|
古遗址
|
|
未载于史册的商周聚落遗址[6]:70-71,总面积约20000平方米,文化堆积层厚0.5—1米,有灰坑暴露,采集到陶器残片及石斧、蚌壳等。[4]
|
旧县三村遗址
|
商周
|
旧县乡旧县三村
|
古遗址
|
|
未载于史册的商周聚落遗址[6]:72-73,总面积20000平方米,文化堆积层厚1—1.5米,出土有商朝、西周和春秋时期的红陶、灰陶残片及石斧等器件。[4]
|
铧山石刻造像
|
明
|
旧县乡铧山
|
石窟寺及石刻
|
|
位于铧山顶南北两个洞内,有数座圆雕佛像[6]:139,北侧的朝阳洞包括一个高1.2米的观音坐像和高0.8米的韦驮像(头部已佚失),南侧的碧霞洞内石造像已不存,仅余有神台。另存3通清朝及民国时期碑记。[4]
|
秦氏节孝坊
|
清
|
旧县乡尹村西
|
古建筑
|
|
是乾隆二年所立的全石结构牌坊[6]:161-162,为表彰廪生秦烜的妻子房氏而建,为石质四柱三门牌楼,面阔3间8.25米,通高5.12米,单脊,柱前后有8只抱柱的石狮子[4],现保存完整。[5]:526
|
恩褒三代坊
|
明
|
戴庙镇戴庙村
|
古建筑
|
|
是明朝崇祯四年(1631年)所建的石牌坊,为表彰万历进士宋祖舜而建,坊体为石质四柱三间楼阁式,通面宽7.3米,明间宽4.3米,次间各宽1.5米,上有浮雕。今存其底部,上部于文革中被破坏,底部亦有部分被淤埋。[4][5]:527
|
磨香寺
|
明
|
银山镇山赵村
|
古建筑
|
|
是明朝万历十六年(1618年)所修的寺院[6]:163[33],占地面积12000平方米[5]:522,南北长度、东西宽度均约为40米,有东西两院,中间以门相隔,西院内有前后两殿,东院则有一座楼阁,另尚存一座石亭。[4]
|
楚霸王项羽墓
|
宋
|
旧县乡旧县三村东侧高台地 36°6′57″N 116°14′19.79″E / 36.11583°N 116.2388306°E / 36.11583; 116.2388306 (楚霸王项羽墓)
|
古墓葬
|
|
又名项籍墓,据记载为项羽头葬地。原有10米高、直径约300米的封土,周边原种植松柏,文革时被破坏,后重修,现封土仅微高于地面,墓前的多通碑刻仅有一通存留至今,刻有瘦金体楷书,可能为宋朝人所立。[4][6]:94-9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