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本营(大本営〔大本營〕/だいほんえい Daihonei)是甲午战争到太平洋战争期间大日本帝国陆海军的最高统帅机关,能够以大本营命令(大本营陆军部命令或大本营海军部命令)形式发布天皇敕命,是直属于天皇的最高司令部。
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期间都临时设置了大本营,战争结束后即告解散。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设置的大本营一直存在到太平洋战争结束,同盟国称其为“帝国总司令部”(英語:Imperial General Headquarters)。
大本营也进行关于战果的宣传。太平洋战争末期,日本败势尽显,但大本营發表中仍然充斥着显示战况对日本有利的虚假信息。后来,“大本營發表”这个词语就用来揶揄掌权者为了自身利益而篡改訊息、发布虚伪訊息的情况[1]。
沿革
1893年(明治26年)5月19日,明治天皇颁布了《战时大本营条例》(敕令第52号);甲午战争爆发后的1894年6月5日,正式设置了大本营。根据1893年制定的《海军军令部条例》(敕令第37号),陆海军的军令部门在和平时期是对等的。而战时大本营条例规定,战时海军军令属于作为幕僚长的陆军参谋总长[2]。同年9月15日,天皇和大本营都移到广岛,称为「广岛大本营」[3]。1896年4月1日,大本营奉诏解散。
1903年,《战时大本营条例》做了修改(敕令第293号):在战争时期,海军军令部长和陆军的参谋总长都被视为幕僚长,陆海军的军令部门在战时也保持对等地位[4]。日俄战争期间,大本营设置于1904年2月11日,解散于1905年12月20日。
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初期,由于两国都没有正式向对方宣战[5],於是在1937年(昭和12年)11月18日,根据敕令第658号废止大本营只能在战时设置的规定,另頒大本营令(昭和12年军令第1号)规定大本营在发生事变时也可以设置。11月20日,隨即依新令设置了大本营,这次设置的大本营一直存在到太平洋战争结束后的1945年9月13日。太平洋战争末期,曾经计划将大本营转移到长野市松代町的地下掩体中,称为「松代大本营」;但工作尚未完成,战争就结束了[6]。
组织机构
大本营下辖的机构大部分是参谋本部(陸)和军令部(海)的机构。大本营会议由天皇、参谋总长和次长、军令部总长和次长、参谋本部第1部长(负责作战事务)和作战课长、军令部第1部长和作战课长组成;陆军大臣和海军大臣列席会议,但没有发言权。大本营中不包含内阁总理大臣、外务大臣等政府文官(小矶内阁时期,首相曾例外地成为大本营的成员)。大本营政府联络会议负责在大本营和政府之间协调。
陆军部
- 陆军参谋部
- 总务课(人事、文书事务)
- 第1部
- 第1课(教育事务,课长由教育总监部第2课长兼任)
- 第2课(作战、防卫、兵站事务)
- 第2部
- 第4课(1945年4月30日废除,其业务由第12课继承)
- 第5课(苏联情报)
- 第6课(欧美情报)
- 第7课(中国情报)
- 第3部
- 第4部(1945年4月30日起,部长由陆军省军务局长兼任)
- 第3课(编成、动员事务,1945年4月30日起课长由陆军省军务局军事课长兼任)
- 第12课(战争指导:课长由陆军省军务局军务课长兼任)
- 军政课(第14课,1943年2月13日废除)
- 德意课(第16课,1943年10月15日废除)
- 中央特种情报部
- 陆军副官部(部长由参谋本部总务课长兼任)
- 兵站(後勤)总监部
- 总监(由参谋次长兼任。1945年5月16日起由陆军次官兼任)
- 参谋长(由参谋本部第1部长兼任)
- 运输通信长官部 (长官为参谋本部第3部长)
- 野战兵器长官部(部长1937年11月-1943年10月由陆军省兵器局长兼任,之后由陆军兵器行政本部总务部长兼任)
- 野战航空兵器长官部(部长由航空本部第2部长兼任)
- 航空通信保安长官部
- 野战经理长官部(长官为陆军省经理局长)
- 野战卫生长官部(长官为陆军省医务局长)
- 陆军报道部(1945年6月2日与大本营报道部整合)
- 陆军管理部(部长为参谋本部总务课长)
海军部
- 海军参谋部
- 第1部(作战、战争指导、国防方针、演习事务)
- 第2部(军备计划、兵器整备、运输、补给事务)
- 第3部(情报事务)
- 第4部(通信、密码事务)
- 海军副官部
- 海军通信部
- 海军战备考査部
- 海军战力补给部(1944年5月20日设置)
- 海军总合部(1945年5月27日设置)
- 海军战备部(1945年5月27日设置)
- 海军战力练成部(1945年5月27日设置)
- 海军报道部(1945年6月2日与大本营报道部整合)
参考文献
引用
书籍
参见
外部链接
|
---|
思想・政策方針 | | |
---|
天皇 | |
---|
象徴 | |
---|
政治 | |
---|
身分 | |
---|
政府 | |
---|
軍事 | |
---|
歴史 | |
---|
宗教 | |
---|
經濟 | |
---|
文教 | |
---|
領域 | |
---|
相關設施 | |
---|
- 1:包含屬地、租借地和國際聯盟託管地。
- 2:「外地」之概念出於《共通法》第一條「於本法稱地域,謂内地、朝鮮、臺灣,又關東州。前項之内地,包含樺太」。
- 3:根據《敕令第124号關於樺太之郡町村編制件》編入為外地,直到1942年才因畫歸日本內務省管轄且適用國內法從而成為內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