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條目之
中立性 有争议。其內容、語調可能
帶有明顯的個人觀點或地方色彩 。 (2020年7月7日 ) 加上此模板的編輯者需在討論頁 說明此文中立性有爭議的原因,以便讓各編輯者討論和改善。在編輯之前請務必察看讨论页。
朝鮮日治時期 ,大韩民国 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稱日帝強佔期 (朝鮮語:일제강점기 / 日帝强占期 iljegangjeomgi ),是指1910年8月29日至1945年9月2日由大日本帝國 統治朝鮮地區 的時期。1910年8月22日,大韓帝國 内閣总理大臣 李完用 與大日本帝國 代表寺内正毅 簽訂《日韓合併條約 》,同月29日大韓帝國 正式滅亡,成為日本殖民地 ,由朝鲜总督府 管治。朝鮮總督府 所在地為京城府 ,即今首爾特別市 。
日本统治朝鲜共35年。初期采用强硬手段统治,后因民族主义运动不断,在三一运动 发生后,日本开设学校,开办报章,加强皇民化运动 促进内鲜一体 。1940年代起,由于中日战争 旷日持久以及太平洋战争 爆发,日本开始在朝鲜征召士兵 并投入战场。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 ,并撤出朝鲜。戰後,朝鲜被美国 和苏联 分为南北两块分别占领,并分别建政大韩民国 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
日本殖民者将朝鲜纳入其经济计划体系,在学校、铁路以及基础设施上大量投资,使朝鲜实现高速工业化[ 2] 。然而由于工业化目的为服务日本本土,因此日本殖民者在工业化进程中大量剥削朝鲜人民[ 3] 。
2010年8月10日,時任日本內閣總理大臣 菅直人 就《日韩合并条约》签署100周年发表首相谈话,在谈话中他就日本过去对韩国(朝鮮)实行的殖民统治表示反省和道歉:「韩国人民因违背本意受到殖民统治,民族自尊受到严重伤害。对于殖民统治造成的巨大损失和痛苦,日本政府再次表示深刻的反省和由衷的歉意。」[ 4]
称谓
本时期在韩国 的称谓有日帝强占期 (일제강점기 / 日帝强占期 )、日帝时代 (일제시대 / 日帝時代 )、日帝殖民统治时代 (일제식민통치시대 / 日帝植民統治時代 )、倭政时代 (왜정시대 / 倭政時代 )、日帝暗黑期 (일제암흑기 / 日帝暗黑期 )、对日本战争期 (대일본전쟁기 / 對日本戰爭期 )、对日抗争期 (대일항쟁기 / 對日抗爭期 )、国权被夺期 (국권피탈기 / 國權被奪期 )等。其中,“日帝強佔期”一词收录於韩国《标准国语大辞典 》[ 5] 。至於現今日本則多用「日本統治時代」(日本統治時代 )稱呼之。
在中国大陆学界,对本时期的称谓有“殖民地时代 ”[ 6] :229 [ 7] 、“日据时期 ”[ 8] [ 9] 。
歷史
日韓併合
日韓合邦條約
日本在甲午戰爭 之後,將原本朝鮮王國 的宗主國 滿清 逼退,不過在俄羅斯帝國干涉下朝鮮王國由親日轉為親俄,朝鮮王國也改為大韓帝國,日本在日俄戰爭 擊敗俄羅斯後俄國勢力退出朝鮮半島,与日本签订《乙巳条约 》,成為日本的保護國 ;日本亦在朝鲜建立了统监府 。日政治界對韓國問題頗多關注,認為應該要立即性的合併,唯有首任內閣總理大臣 、韓國統監、時任貴族院 議長的元老伊藤博文 因為國際觀感因素,強力反對立刻併吞韓國,認為應該保留大韓帝國 的國號、部份行政權與立法權,成為日本的保護國 與緩衝國 ,並且在顧及被統治者意願的情況下,漸進完成併合的目標。1909年7月日本內閣會議決定併吞韓國的方針,伊藤堅持並提議暫緩施行,希望未來內閣能改變主意。[ 10] 。重視國際協調的伊藤博文,與山縣有朋 、桂太郎 、寺内正毅 等意圖向大陸擴張的陸軍軍閥經常衝突。1909年10月26日,伊藤博文 在中國東北的哈爾濱站 遭到朝鮮民族主義 者安重根 暗殺身亡。伊藤死後,日本隨即併吞韓國。
1910年5月,陸軍大臣寺内正毅被任命為大韓帝國統監,負責完成合併朝鮮的任務。1910年8月22日,大韓帝國總理李完用 與寺内正毅簽訂具有法理争议[ 11] [ 12] 的《日韓併合條約 》,寺内正毅成為事實上的第一任朝鮮總督。大韓帝國皇帝 陛下之一切統治權永久讓予大日本帝國天皇 陛下(併合條約第一條)、大韓帝國正式滅亡,日本正式吞并朝鲜半岛 ,改统监府为朝鲜总督府 ,进行殖民统治。从此时至1945年,日本殖民统治朝鲜半岛[ 13] 。日本在朝鲜建立宪兵警察制度(1910年宪兵警察7,712名,其中朝鮮人4,440名[ 14] :122 )用以镇压朝鲜人反抗,并对言论结社自由进行限制。
史称“武断统治”时期或“宪兵警察统治期”(헌병경찰통치기 )。在武断统治时期,朝鲜总督府掌握朝鲜半岛的立法、行政和军队调动权,不受日本内阁 控制,直接对日本天皇 负责。自大韩帝国沦为日本保护国后,朝鲜民族主义运动兴起,义兵运动 、国权恢复运动等民族运动持续不断,因此日本殖民者在并吞朝鲜之后,以镇压朝鲜民族主义运动为由,剥夺朝鲜人的权利,实行暴力的宪警统治。[ 6] :231-232
李垠与方子女王
朝鮮純宗 退位后被封為李王,有介於日本皇族 和華族 之間的「準皇族」待遇。李王李垠 与方子女王(后改名李方子 )结婚,在东京府 赤坂设邸宅。二战 后丧失爵位。
三一運動
1919年高宗 去世。3月1日在為高宗舉行國葬時,朝鮮民眾藉機在各地遊行,韓國獨立運動者在京城 塔洞公園 發表了獨立宣言,要求韓國獨立 ,是為三一運動 。估計約有200萬人參與了遊行。遊行被日本政府暴力鎮壓,被逮捕的人數超過了全朝鮮監獄所能容納的最大人數:根據韓國方面的報告,46,948人被逮捕,7,509人被殺,15,961人受傷;而日本方面的報告则显示有8437人被捕,553人死亡,1409人受傷[ 15] 。
1919年朝鲜半岛爆发了声势浩大的挑战日本殖民统治的起义,随之而来的是民族主义风潮的空前高涨以及大规模的血腥镇压。三一运动的爆发也迫使日本改变了殖民政策。1920年代,日本实行“文化统治”(朝鮮語:문화통치 / 文化統治 ),按照阶层对朝鲜人进行差别对待,培养亲日知识分子,煽动阶级矛盾,动摇民族主义的根基,因此此时期也被称为“民族分裂统治期”(朝鮮語:민족분열통치기 / 民族分裂統治期 )。《东亚日报 》《朝鲜日报 》亦在此时期创办。[ 6] :233-235
臨時政府
韓國獨立運動 者1919年3月21日在符拉迪沃斯托克 、4月11日在上海 、4月21日在京城 成立了大韓民國臨時政府 ,反抗日本的殖民統治。後來三個組織合而為一,11月4日召開第一次會議,象徵一個有功能的臨時政府的開始。
殖民政策的改變
在獨立運動以鎮壓收場後,日本政府改變了統治策略。受到三一運動 和大正民主 的影響,軍事政府被文人政府替代,容許有限出版自由 ;東亞日報 和朝鮮日報 在1920年創立。為了培養殖民地的人才,總督府在1924年成立了京城帝國大學 。
1930年代起主要实行“同化政治”,韩国称为“民族抹杀统治期”(朝鮮語:민족말살통치기 / 民族抹殺統治期 )。作为皇民化运动 的一部分,日本宣称“内鲜一体 ”“日鲜同祖 ”,向朝鲜人灌输日本精神,实行思想控制。1939年日本曾颁布“创氏改名 ”令,允许朝鲜人更改日式姓名 。中国抗日战争 以及太平洋战争 期间,国民精神总动员 也适用于朝鲜,日本军 征召朝鲜籍日本兵 。日本提出“大东亚共荣圈 ”,号召朝鲜人全身心投入“大东亚圣战”,加强对朝鲜的同化宣传。[ 6] :235-238
第二次世界大戰
由於朝鮮2000多萬的人口確實是一大人力資源,1943年起,日本開始向朝鮮徵兵。另一方面,許多朝鮮勞工被派到日本 、桦太 及東南亞 從事勞力工作,許多人至今仍然留在日本和桦太。日本还在朝鲜征调大量慰安妇 。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許多朝鮮志願兵加入了中國、美國及蘇聯的軍隊,參與了在中國及太平洋的對日戰爭。大韓民國臨時政府 則在1945年2月正式向日本和德國宣戰。
日本投降
1945年9月9日美军接管汉城,降日本國旗 ,升美國國旗
1945年美軍轟炸機在廣島市 和長崎市 投下原子彈 ,大日本帝國 在8月15日無條件投降 ,結束了日本對朝鮮半島35年的統治。
隨後,根據當時美国 和苏联 兩國秘密達成的雅尔塔协议 ,1945年8月21日,當時的蘇聯軍隊 占領了平壤 ,並佔領三八線 以北地區。1945年8月25日美軍 登陸仁川 ,並佔領三八線 以南地區。1945年9月8日,美國遠東軍司令部在半島南部成立駐朝鮮美軍政廳 (USAMGIK),北部由蘇聯軍事政府 託管,盟军托管朝鲜时期 開始。但當時流亡在中國 的大韓民國臨時政府 未能回國組建過渡政府。最终在美国 和苏联的分别支持下,朝鲜半岛 在1948年被新成立的大韩民国 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以三八线 为界分割统治。但隨後因美蘇冷戰 ,1950年爆發了朝鲜战争 。最終,朝鲜战争 交戰各方于1953年簽訂了《朝鲜停战协定 》,朝鮮半島以三八线 为界正式分裂成大韩民国 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並持續至今。
行政區劃
朝鮮日治時期行政區劃為十三道制 ,道 又分為府 、郡 、島[ 16] ,下一級為面 、邑 ,再下一級為洞 、里 。[ 17] 朝鮮總督府在朝鮮實行了一系列改造,大規模府郡面統廢合 ,並引入了有限的地方自治[ 18] 。
经济
京城南大門路,摄于1937年
水丰水库
京城帝国大学
1912到1937年期间,朝鲜的GDP年增长为4.2%,超过西欧和日本本土[ 19] 。从1910年到1945年,朝鲜的农业、渔业、林业、工业产值增长了十倍[ 20] 。日本人在朝鲜建立的经济模式对于朝鲜半岛影响深远,为其二战 战后的经济体系打下基础[ 21] [ 22] 。
朝鲜在19世纪晚期曾有过一些近代化措施。京城是东亚首座同时拥有电力、电车、供水、电话和电报系统的城市[ 23] ,不过到20世纪初,朝鲜仍然是后进的农业国[ 24] 。朝鲜在传统上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模式,亦有布匹、厨具、餐具、家具、珠宝和纸张等传统手工业,分布在各个城市[ 24] 。其对外贸易在1911年以自英国进口最多,占39.46%,其次依次为大清 、美国 、德国 、荷属东印度 、英属印度 和俄罗斯帝国 ,以向大清出口最多,占54.79%[ 25] :227 。日本吞并朝鲜初期,朝鲜经济凋敝。为刺激经济,日本政府免除10年个人所得税 。由于日本国内大米供不应求,因此日本政府最初以发展农业为重点。日本政府意图令朝鲜完全融入日本市场,引入学校、铁路和公用事业,以及近代化的经济和社会机构,实物大都留存,是朝鲜近代化的基础。比起日本国内,日本政府在朝鲜的近代化进程中更为重要,影响更加积极,其在20世纪20至30年代推出多项工程,其中不少都参照了明治 时期的政策。特别是在宇垣一成 总督任期内,工业为当局建设的核心,着重投建化工厂、钢铁厂和军工厂,以支持在中国方向的扩张行动[ 26] 。日本政府统制各处资源,同时帮助为新生企业提供创业指导。日本当局投资建设基础设施,投资教育和医疗以提高生产率,成为朝鲜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者[ 24] [ 27] [ 28] 。小学从合并前的100所上升到1943年的4,271所。人口从1910年的1,313万人发展到1942年的2,553万人。朝鮮人識字率1910年为10%,1936年上升到65%。白丁 、贱民 身份被取消。日本自20世纪20年代起逐步取消朝鲜的贸易壁垒,对马海峡两岸的人口迎来快速增长,尤其是日本一侧以纺织业为主的地区。纺织品是日本向朝鲜出口的主要商品[ 29] 。
日本占有朝鲜的资源,优先供给本土[ 3] 。日本的工业体系并未自出口获利,即使是最重要的棉纺织业也是如此[ 30] ,朝鲜经济亦未能惠及日本投资者,影响微薄[ 31] 。铁路和港口等基础设施用以运输木材、粮食、矿产,供给日本本土加工。铁路的干线连通釜山、京城和中国边境。除了运输原材料之外,朝鲜的铁路也能支持日本在中国的战事。经济学者徐相喆指,日治时期的工业实际上是日本“强划的飞地 ”,参与日本本土的工业链条,对朝鲜本土影响微小。外来经济冲击朝鲜本土产业,随着朝鲜人口快速增长,平民的生活越发困难[ 32] 。日本人限制教育,大多数朝鲜人只能接受小学教育,本土企业家阶层难以形成。1939年的统计显示,朝鲜约94%的工厂为日资所有。在5至49名员工小型企业中,61%的企业是朝鲜人所有,而92%的200名以上员工的大型企业为日本人所有[ 33] [ 34] [ 35] 。日本人垄断了朝鲜的大工业,1942年的朝鲜工业投资额中,仅有1.5%来自朝鲜人。朝鲜企业需要比日本企业多缴25%的税金,难以扩张。日本人亦不断将朝鲜的土地收入囊中,致使农民出走,成为佃农,或是到日本、满洲做劳工。一部分朝鲜大米运往日本,朝鲜人均大米消费量随之减少,1932年至1936年间,朝鲜人均大米消费量下降到1912年至1916年间的一半。日本政府自满洲进口粗粮供给朝鲜,但1944年的人均粮食消费量仍比1912年至1916年低35%[ 27] 。此外,朝鲜70%的农业人口沦为日本和朝鲜地主的佃户。地主以低价购买土地,而佃农须支付50%至70%的高额租金。许多朝鲜人遂移居满洲,成为今日多数中国朝鲜族 的祖先[ 36] 。
有说法称日本当局强征朝鲜大米,对此,韩国经济学者李荣薰 指,日本当局实际控制的耕地低于10%,政府的大米通常是收购而来,而非强征而来。他认为当代韩国人对日治时期的了解大多是由后来的教育工作者编造的[ 37] [ 38] [ 39] [ 40] 。不过,李荣薰的许多论点都遭到质疑[ 41] 。
日本当局还在朝鲜支持鸦片业和麻醉药业,供给日本国内医药事业,及参与出口贸易。与日本相比,朝鲜的气候和土壤更加适合种植罂粟,同时劳力成本亦较日本本土为低。20世纪30年代,朝鲜是主要的鸦片和麻醉药出口地,为满洲的日资鸦片企业供给原料。此外,朝鲜亦建有生产吗啡和海洛因的设施。许多朝鲜人在满洲从事毒品生意,组成东北亚贩毒系统的底层。日本药商向朝鲜市场提供非法毒品,令鸦片和吗啡泛滥,许多人吸食成瘾[ 42] [ 43] 。
貨幣為朝鮮銀行券 ,匯率與日圓 等值。
日治时期朝鲜各行业产值变化
日治时期朝鲜工业产值占比变化
日治时期朝鲜人口变化
日治时期朝鲜铁路里程变化
日治时期朝鲜电话用户变化
交通
京城站
仁川港
鐵路
朝鮮半島最早的鐵路是日本與李朝 簽訂《日韓暫定合同條款》取得鐵道鋪設權,並於1894年8月20日開始鋪設由首爾 漢江 西岸的鷺梁津站 到濟物浦站 (仁川 )的鐵路。該鐵路於1899年完工後成為京仁線 。
1905年連接首爾 與釜山 的京釜線 全線完工通車,1906年為日俄戰爭 運送軍事物資及士兵所鋪設的京義線 (首爾 -新義州 )全線完工通車。
京釜線 、京義線 是为了连接日俄战争 后日本获得的南满铁路 ,担任踏足大陆的帮手的角色。1910年通过合并韩国 ,日本获得朝鲜统治权,并开始铺设京元線 及中央線 、湖南線 等。
在線路尚不完善的1925年(大正14年)時,為了使得朝鮮的鐵路經濟規範化,當時由南滿洲鐵道 管轄、之後由朝鮮總督府所直轄的朝鲜总督府铁道 來管轄、為了地方經濟的發展以及滿足居民的出行需要而修築了多條線路。
朝鮮半島的鐵路亦吸引了前往朝鮮的觀光客、促成許多西式旅館 如朝鮮酒店 的新建。此外,日本在大韓帝國 末期未铺设轨道的京城进行了行政区划,并且铺设了路面电车 。
汽車
巴士和計程車均有行駛。日治時期的朝鮮半島如日本內地一樣規定靠左行駛 ,從日本戰敗到現在的北韓 及南韓 ,規定靠右行駛 (參見道路通行方向 )。
船
日本内地和朝鮮半島間,有關釜聯絡船 (釜山 與下關 間)的多條航線在運航。
航空
日本國籍航空 日本航空輸送 (大日本航空 前身)開闢日本内地與釜山、蔚山 、京城等地間的航線,也有滿洲國的滿洲航空 。不存在朝鮮本土的航空公司 。
宗教
朝鮮神宮
朝鮮日治時期,日本人在朝鮮半島興建了數百個日本神社,[ 44] 並強迫朝鮮人到神社參拜,這一政策使朝鮮人信仰基督教的人數大幅增加,這些基督教會支持朝鮮獨立。[ 45] 日本投降後,神道教的宗教設施被朝鮮人拆除。
文化
朝鮮博覽會
博览會
1915年總督府舉辦了始政五年記念朝鮮物產共進會 ,1929年又舉行朝鮮博覽會 。
名產
朝鮮的白菜、山七面鳥(雁 )、金剛山的石耳 、光州的蘋果、大邱的水梨在當時被評為嘉物。[ 46]
此外、白頭山 特産的篤斯越橘 飲用水也獲得高評價。
文學
電影
演劇 舞蹈 音樂
受日本影響,新派劇 和新劇 興起。舞蹈家崔承喜 活躍於世界各地。音樂則流行酷似日本演歌的韓國演歌 [ 47] [ 48] 。
美術
高羲東 (고희동 )和金觀鎬 (김관호 )前往日本留學學習洋畫、使朝鮮接受洋畫。朝鮮總督府也有舉辦朝鮮美術展覧會 (鮮展)。
體育
孫基禎 於1936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 代表日本參賽,並獲得金牌。
廣播
朝鮮放送協會 以日語和朝鮮語播放節目。
流行
姓名
原有的命名習慣廢除後、京城開始跟日本内地一樣將女性名字取作「某某子」。[ 49] (如史美子 、金明子 、李敬子 、李光子 、李美子 、李民子 等)。
飲料
大日本啤酒與當地資本共同出資的韓國啤酒 (現海特啤酒 )成立。此外、麒麟啤酒 子公司昭和啤酒 (現OB啤酒 )也成立。上述兩家公司使韓國的啤酒普及。
間諜
朝鮮北部國界地帶,與蘇聯 隔著圖們江 ,日蘇間的間諜戰時常上演[ 50] 。
旅游
日本本土的赴朝、赴满洲旅遊廣告
朝鲜交通便捷,其旅游资源得到广泛關注[ 51] 。
賞花名所
東莢温泉
大邱 達城公園
水原 西湖付近 華虹門
京城 昌慶苑 獎忠壇
素砂 其付近
仁川 月尾島
開城 鉄道公園 彩霞洞
桂東 成佛寺
平壌 牡丹臺
義州 統軍亭
鎮南浦 三和花園
扶餘 其付近
群山 公園
長城 公園
木浦 儒達山
場山 市街一带
鎮海 市街一带
全州 吉野山
全南光州 公園
東村 其付近
蔚山 鶴城公園
倉洞 牛耳洞
元山 市街一带
会文 驛付近
松興温泉
海水浴場
木浦 儒達ヶ浦 外達島
馬山
鎮海 千代ヶ濱
浦項
水鄉
新綠與紅葉名所
温泉
海雲臺温泉
平山温泉
龍岡温泉
陽徳温泉
馬金山温泉
登山
滑雪場
露營場
主要建築
統計
1935年國勢調查民籍國籍別人口[ 57]
道
面積 (km²)
人口 (人)
人口密度 (人/km²)
朝鮮籍
內地籍
外地籍
外國籍
計
樺太
臺灣
中國
滿洲國
其他
京畿道
12,816.91
2,277,999
160,569
5
16
12,363
210
529
2,451,691
191
忠清北道
7,418.69
950,207
8,653
0
1
600
17
12
959,490
129
忠清南道
8,097.32
1,498,440
26,529
0
1
1,824
8
23
1,526,825
189
全羅北道
8,529.18
1,570,186
34,861
1
0
2,119
19
50
1,607,236
188
全羅南道
13,881.12
2,462,467
44,697
0
1
1,087
26
68
2,508,346
181
慶尚北道
18,986.29
2,517,239
44,602
0
3
1,337
9
61
2,563,251
135
慶尚南道
12,307.93
2,153,675
93,400
0
0
1,036
60
57
2,248,228
183
黄海道
16,734.47
1,650,539
20,155
0
4
3,397
86
33
1,674,214
100
平安南道
14,929.92
1,421,887
41,868
7
2
5,152
472
243
1,469,631
98
平安北道
28,440.88
1,659,447
24,619
9
11
17,118
9,017
131
1,710,352
60
江原道
26,266.17
1,590,448
14,013
0
0
742
44
27
1,605,274
61
咸鏡南道
31,988.28
1,663,373
51,227
13
2
6,002
844
215
1,721,676
54
咸鏡北道
20,343.56
792,195
53,812
137
7
5,786
773
114
852,824
42
朝鮮
220,740.72
22,208,102
619,005
172
48
58,563
11,585
1,563
22,899,038
104
1935年國勢調查國籍別外國人人口[ 57]
道
人口 (人)
中國
滿洲國
美國
英國
蘇聯
其他
計
京畿道
12,363
210
201
82
59
187
13,102
忠清北道
600
17
4
5
1
2
629
忠清南道
1,824
8
12
0
2
9
1,855
全羅北道
2,119
19
47
1
0
2
2,188
全羅南道
1,087
26
54
10
4
0
1,181
慶尚北道
1,337
9
27
2
4
28
1,407
慶尚南道
1,036
60
2
27
4
24
1,153
黄海道
3,397
86
13
18
2
0
3,516
平安南道
5,152
472
188
18
23
14
5,867
平安北道
17,118
9,017
87
20
14
10
26,266
江原道
742
44
15
7
1
4
813
咸鏡南道
6,002
844
17
102
3
93
7,061
咸鏡北道
5,786
773
9
6
27
72
6,673
朝鮮
58,563
11,585
676
298
144
445
71,711
参见
参考文献
^ 韓国ノ国号ヲ改メ朝鮮ト称スルノ件 (明治43年勅令第318号)
^ Jae-gon Cho The Industrial Promotion Policy and Commercial Structure of the Taehan Empire . Seoul: Jimoondang Publishing Company (2006)
^ 3.0 3.1 Lee, Jong-Wha. Economic Growth and human Production in the Republic of Korea, 1945–1992 (PDF) .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 [2007-02-19 ] .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16-11-14).
^ 日本就朝鲜半岛殖民历史道歉 韩国反应平淡 . [2017-09-24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0-09-19).
^ 국립국어원, 표준국어대사전 . [2016-06-07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3-10-04).
^ 6.0 6.1 6.2 6.3 高丽大学校韩国史研究室; 孙科志(译). 新编韩国史. 济南: 山东大学出版社. 2010. ISBN 9787560740997 .
^ 袁本涛. 从属与自立 韩国教育发展研究. 太原: 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6-07: 54. ISBN 7-5440-2974-3 .
^ 金雅瑛,朴在渊. 日据时期韩国出版的汉语学习书籍及相关研究. 语言学论丛 第58辑. 2018-12: 414.
^ 傅德华. 复旦大学 历史系 , 编. 历史上的中国出版与东亚文化交流. 上海: 百家出版社. 2009-12: 542. ISBN 978-7-80703-988-4 .
^ 海野福寿. 伊藤博文と韓国併合. 青木書店. 2004. ISBN 978-4-250-20414-2 (日语) .
^ Yutaka, Kawasaki. Was the 1910 Annexation Treaty Between Korea and Japan Concluded Legally? . Murdoch University Electronic Journal of Law. 1996-08-07 [2007-02-19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9-02-16).
^ The Abacus and the Sword; Duus, Peter; Univ of California Press, 1995; pp. 18–24
^ Treaty of Annexation . USC-UCLA Joint East Asian Studies Center. [2007-02-19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07年2月11日).
^ 水田直昌 . ‘統監府時代の財政 ’ , 编. 《朝鮮近代史料研究 》. 友邦協会編、クレス出版〈友邦シリーズ〉 . 2002年12月. ISBN 4-87733-121-2 .
^ Lee, Ki-Baik; Translated by Edward W. Wagner with Edwar J. Shultz. A New History of Korea (韓國史新論). Ilchorak/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1080. ISBN 0-674-61575-1 .
^ Government-General of Chosen,. Local Administration. Chosen of To-day. Keijo, Chosen. Sainosuke Kiriyama. 1929: 54,61 (俄语) .
^ Government-General of Chosen. A Glimpse of Twenty Years' Administration in Chosen. Seoul, Chosen: Signs of the Times Publishing House. 1932 (俄语) .
^ 地方行政의 劃期的進展인 自治制實施의 諸制令 . 每日申報 (每日申報社). 1932-12-03.
^ 中国与朝鲜半岛关系史论
^ 朝鮮総督府統計年報 昭和17年 . Governor-General of Korea. 1944-03 [2014-12-04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5-01-16).
^ Kohli, Atul. State-Directed Development: Political Power and Industrialization in the Global Peripher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4: 27 , 56 . [T]he Japanese made extensive use of state power for their ow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n used the same state power to pry open and transform Korea in a relatively short period of time. . . . The highly cohesive and disciplining state that the Japanese helped to construct in colonial Korea turned out to be an efficacious economic actor. The state utilised its bureaucratic capacities to undertake numerous economic tasks: collecting more taxes, building infrastructure, and undertaking production directly. More important, this highly purposive state made increasing production one of its priorities and incorporated property-owning classes into production-oriented alliances.
^ Randall S. Jones.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colonial Korea . University of Michigan, 1984. p. 168.
^ Summer Institute Summaries . [2015-01-05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3-08-12).
^ 24.0 24.1 24.2 Savada, Andrea Matles; Shaw, William (编). A Country Study: South Korea, The Japanese Role in Korea's Economic Development . Federal Research Division, Library of Congress. 1990 [2009-12-17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3-12-11).
^ Andrew Grajdanzev. The Government of Korea , 编. Modern Korea 1. Institute of Pacific Relations. 1944年.
^ Pratt, Keith. Everlasting Flower: A History of Korea. Reaktion Books. 2007. ISBN 978-1-86189-335-2 .
^ 27.0 27.1 Savada, Andrea Matles; Shaw, William (编). Korea Under Japanese Rule . Federal Research Division, Library of Congress. 1990 [2004-10-02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6-11-03).
^ Kimura, Mitsuhiko. The Economics of Japanese Imperialism in Korea, 1910–1939 . The Economic History Review. 1995, 48 (3): 555–574. ISSN 0013-0117 . JSTOR 2598181 . doi:10.2307/2598181 . See p. 558: "Japan faced shortages of rice as domestic production lagged behind demand. The government had three alternatives to deal with this problem: (a) increasing productivity of domestic agriculture, (b) importing foreign rice (gaimai ) from south-east Asia, and (c) importing colonial rice. The first was most costly and its success was not assured. The second implied loss of foreign exchange and also dependence on foreign producers for the imperial staple, which would seriously weaken the political power of the empire vis-à-vis the West. It also involved a quality problem in that foreign rice of the indica variety did not suit Japanese taste. The third alternative seemed best to the Japanese administration."
^ Nakajima, Kentaro; Okazaki, Tetsuji. The expanding Empire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economic activity: the case of Japan's colonization of Korea during the prewar period. The Economic History Review. 2018, 71 (2): 593–616. ISSN 1468-0289 . S2CID 157334108 . doi:10.1111/ehr.12535 .
^ Kimura (1995), p. 557.
^ Kimura (1995), p. 564.
^ Cha, Myung Soo. Imperial Policy or World Price Shocks? Explaining Interwar Korean Consumption Trend . The 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 September 1998, 58 (3): 751 [2021-10-27 ] . JSTOR 2566622 . S2CID 154798459 . doi:10.1017/S0022050700021148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1-10-27).
^ Cyhn, Jin W. Technology Transfer and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lectronics Industry in Korea. Cheltenham: Edward Elgar Publishing. 2002: 78 .
^ Suh, Sang-Chul (1978), Growth and Structural Changes in the Korean Economy, 1910–1940: The Korean. Economy under the Japanese Occupation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ISBN 0-674-36439-2
^ Song, Byung-Nak (1997) The Rise of the Korean Economy . 2nd ed. Hong Ko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SBN 0-19-590049-9
^ Kim, yong-dalment, The korean peasants movement and agriculture policies of the japanese govern(2007)
^ Lee, Yong Hoon. ソウル大教授「日本による収奪論は作られた神話」 . [2013-01-08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3-06-03). Registration required.
^ 일제 토지ㆍ식량 수탈론은 상상된 신화 . Hankooki.com. 2004-11-18.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3-06-18).
^ Lee, Yong Hoon. 李栄薫教授「厳格なジャッジなき学界が歴史を歪曲」 . [2013-01-08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3-06-03). Registration required.
^ 정치 지도자의 잘못된 역사관이 나라 망치고있다 . chosun.com. 2007-05-31 [2013-01-08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2-08-31).
^ Economic Growth and Human Development in the Republic of Korea, 1945–1992 – Human Development Reports . hdr.undp.org. January 1997 [2018-03-30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8-03-30).
^ Jennings, John M. The Forgotten Plague: Opium and Narcotics in Korea under Japanese Rule, 1910–1945 . Modern Asian Studies. 1995, 29 (4): 795–815 [2023-11-07 ] . JSTOR 312805 . S2CID 145267716 . doi:10.1017/S0026749X00016188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2-02-23).
^ Jennings, John M. The Forgotten Plague: Opium and Narcotics in Korea under Japanese Rule, 1910–1945 . Modern Asian Studies. 1995, 29 (4): 795–815 [2023-11-07 ] . JSTOR 312805 . S2CID 145267716 . doi:10.1017/S0026749X00016188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2-02-23).
^ Yi, Yong-sik (2010). Shaman Ritual Music in Korea .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ISBN 1931897107 . p. 11
^ Korean Social Sciences Journal , 24 (1997). Korean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Council. pp. 33-53
^ 美味求真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木下謙次郎 1925年
^ " MBCスペシャル"終わっていない、終わらない私たちの人生の"トロット" . [2016-07-31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1-11-07).
^ 민중 어르고 달랜 ‘뽕짝 80년사’ . [2016-07-31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1-03-23).
^ 朝鮮の姓名氏族に関する研究調査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朝鮮総督府中枢院 1934年
^ 大陸縦断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山本実彦 1938年
^ 朝鮮旅行案内記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朝鮮総督府鉄道局
^ Money Museum. About Bank of Korea Money Museum . Bank of Korea. Bank of Korea Money Museum. [2022-07-20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1-01-17).
^ Culture Station Seoul 284. About Culture Station Seoul 284 . Seoul284. [2022-07-20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2-09-23).
^ Namu Wiki. 경복궁 자선당 . Namu Wiki. [2022-07-20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2-07-20).
^ 보이지 않는 도시연구소. 경성의 5대 백화점(조지아, 丁字屋) . 보이지 않는 도시연구소. [2022-07-20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2-09-28).
^ 韓國學中央研究院. 미도파백화점㈜(美都波百貨店(株)) . Encykorea. [2022-07-20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2-07-20).
^ 57.0 57.1 朝鮮總督府編. 昭和10年朝鮮國勢調査報告. 京城府: 朝鮮總督府. 1939.
大日本帝国
其他
相關條目 † 在大東亞會議召開前已消失
Information related to 朝鮮日治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