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滅中山之戰是中國戰國時代中期的戰爭。從前307年攻打中山國房子到前296年併吞中山國結束,共計12年的時間,趙國不僅除掉了心腹之疾,使得南北二地得以連成一體,領土的擴張也使國力強大起來。
背景
趙國方面
當時趙國除了有強秦的威脅外,中山國也是趙國的一個心腹之患。中山自魏文侯時期復國後,便雄據在河北中部一帶,幾乎將趙國一分為二。在趙武靈王即位以前,就依持齊、魏兩國的支持,侵略趙國[1],成為趙國安全的最大威脅,所以當時的趙武靈王有感而言「今中山在我腹心,北有燕,東有胡,西有林胡、樓煩、秦、韓之邊,而無強兵之救。」[2]基於這種嚴峻的形勢,趙武靈王除了有胡服騎射的改革計劃外,還打算發動消滅中山的戰爭。
中山國方面
初期的中山國採行中立外交,在馬陵之戰後便改為與齊、魏結盟以對抗趙國。魏國犀首(即公孫衍)發起倡議「五國相王」,「千乘之國」中山國稱王之事引起齊國的不悅。燕國因子之而發生內亂,齊國率軍入侵,中山國也背棄了同盟,率軍北略燕國。齊國入侵燕國的行動,引起了中原諸國強烈反對。中山國因侵燕與燕國結惡。在中原其他國家中也被孤立了,使得中山國外交處境日益堅困。
中原方面
此時的中原局勢,齊國方面,孟嘗君成為齊相後,便策劃著聯合其他國家共同攻秦。齊宣王寫信給楚懷王要求合力組織攻秦,楚國就和齊國相合。但在前307年,秦昭王新立,因秦君的母親是楚人,楚國於是和秦國聯姻結盟。魏、韓兩國因秦國的攻勢與齊國聯合,並於前301年及前298年向楚、秦發動合縱戰爭。楚國因楚懷王外交失當而陷入內外交困的情況。至前298年以後又形成了秦、趙、宋與齊、韓、魏的對峙局勢,齊、秦雙方都疲於戰鬥,無力干預趙滅中山的事。而北方燕國因前313年齊國入侵而國力大衰,在燕昭王的治理下,國力逐漸恢復。
戰役進程
初戰失利
前308年(趙武靈王十八年),趙武靈王前往邊境進行實地考察,到達九門(今河北省石家庄市藁城区西北),修築野台,觀察齊國與中山國的邊境情況。並派遣李疵觀察中山國國情。李疵報告說「中山可伐也,君不亟伐,將後於燕。」[3]聽了李疵的匯報後,前307年(趙武靈王十九年),趙武靈王在信宮大會群臣,召見肥義共商天下大事,一直商量了五日後,向北攻取中山國的國土,一直打到房子(今河北省高邑縣西南),燕國乘此時機揮軍入侵。中山國全力打敗了趙軍對房子的進攻,並佔領了趙國的鄗邑(今河北省柏鄉縣北)後,又揮師北上打敗了入侵的燕軍,殺死其大將[4]。
趙武靈王在房子戰敗後,前往到達代國,向北行到達無窮(約在今河北省張北縣北),向西行到了黃河,登上黃華山(約在山西省西北近黃河處),便說了「胡地、中山,吾必有之。」[2]謀劃胡服騎射的改革,即教導民眾穿胡人服裝,練習騎馬射箭以富國強兵,得到了一些有力大臣如樓緩、肥義的支持,但趙氏貴族卻持反對態度。經過趙武靈王耐心細致地說服,終於使他們轉變觀念,支持改革。
五伐中山
前306年(趙武靈王二十年),趙武靈王攻取中山之地,軍鋒抵達寧葭(今河北省石家莊市西北);同年向西攻取林胡之地,軍鋒抵達榆中(今內蒙古東勝一帶),林胡王獻馬求和。為了防止列國的干預,派遺使者樓緩至秦國,仇液至韓國,王賁至楚國,富丁至魏國,趙爵至齊國,進行外交活動。
前305年(趙武靈王二十一年),趙武靈王大舉進攻中山,趙「以二十萬之眾攻中山」[5],兵分二路。南路軍隊由趙武靈王總領,以趙袑統領右軍,許鈞統領左軍,趙章統領中軍,向中山國腹地出擊。北路軍隊由牛翦統率騎兵組成的軍團,趙希統率胡、代兵馬。趙與率軍前往陘縣(今河北省無極縣東北),騷擾中山國的大後方。北路軍隊在曲陽(今河北省曲陽縣城西)會合,攻取了丹丘(今河北省曲陽縣西北)、華陽(今河北省曲陽、淶源西南)與鴟之塞(今河北省唐縣倒馬關)。趙武靈王總領的南路軍隊,取得了鄗、石邑(今河北省石家庄市鹿泉区南)、封龍(今河北省元氏縣西北)、東垣(今河北省正定縣)。此次中山國失去了三分之一以上的國土,迫於無奈,只好割讓四邑求和,趙國因為一時無法控制佔領的中山國腹地諸邑,答應求和的要求,在取得四邑之後,便暫時撤軍而回。
中山國割四邑給趙,與趙國和平狀態並未維持多久。前303年(趙武靈王二十三年),趙國再次進攻中山國。
前301年(趙武靈王二十五年),趙國再次進攻中山國,攻入中山國國都靈壽(今河北省靈壽縣),中山王𧊒逃往齊國。[6]
明年(前300年,趙武靈王二十六年),趙國攻取扶柳(今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区),中山國東部邊地盡為趙國所得,趙國的邊界向北推進到與燕國、代地相鄰,中山國幾乎被滅,中山王𧊒也死在齊國。史稱「中山數割數伐」[7],「中山五割與趙」[8]趙國因多年的戰爭消耗了大量國力,趙武靈王為了國家民力的恢復,便「歸息士民而復之」《戰國縱橫家書》蘇秦謂齊王章(四)</ref>,扶植尚為中山國君作為傀儡。
前296年(趙惠文王三年),趙國廢除中山國君,將中山王尚遷徙到膚施(今陝西省榆林縣南),號稱「千乘之國」的中山國終於亡國。
結果
中山國雖然在初次大戰中順利擊敗趙國和燕國的入侵,但正如蘇秦所言,中山乃「千乘之國也,而敵萬乘之國二,再戰北勝,此用兵之上節也。然而國遂亡,君臣於齊者,何也?不嗇於戰攻之患也」[9],經不起長年戰爭的破壞和消耗,所以自前305年起,戰爭形勢就急轉直下。中山國的滅亡,一方面結束了白狄鮮虞部落二百一十多年的歷史,另一方面擴大了趙國的領土,使趙國強大起來,為趙秦在戰國晚期的激烈對抗建立了必要的條件。所以《戰國策·秦策三》有言:「中山之地方五百里,趙獨擅之,功成名立利附,天下莫能害!」
参考资料
- ^ 《戰國策·魏策四》載「中山恃齊魏以輕趙」,《史記·趙世家》言「先時中山負齊之強兵侵暴吾地,係累吾民」。
- ^ 2.0 2.1 《史記·趙世家》
- ^ 《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 ^ 《戰國策·齊策五》載「中山悉起而迎燕、趙,南戰于長子(王先謙《鮮虞中山國事表疆域圖說》第11頁認為長子係房子之訛)敗趙氏,北戰于中山克燕軍,殺其將。」
- ^ 《戰國策·趙策》三
- ^ 司馬光《資治通鑑》卷3。
- ^ 《戰國策·魏策》三
- ^ 《呂氏春秋·先識》
- ^ 《戰國策·齊策》五
参考文献
- 史料
- 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