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to: share facebook share twitter share wa share telegram print page

 

鄭大洽

 澎湖縣議會第一屆民選議長
鄭大洽
出生1905年8月19日
 大清光緒31年
 大清福建省廈門
逝世1969年9月4日(1969歲—09—04)(64歲)
 中華民國臺灣省澎湖縣馬公市
墓地 臺灣澎湖縣馬公市西文里
(現移轉至烏崁生命紀念館
居住地 日治臺灣澎湖廳馬公支廳馬公街北町(媽宮東甲)
国籍 大清帝國
 中華民國
 大日本帝国
 中華民國臺灣
别名大脇洽一
语言臺灣閩南語日語中華民國國語
教育程度媽宮公學校
馬公商業補習學校
职业公務員、政治人物
活跃时期日治時期、二戰後
儿女五子六女
長子鄭澤雄因涉入白色恐怖李水井案被判決槍殺,英年早逝。
父母父:鄭少瑜
母:楊氏菊
亲属曾祖父:鄭步蟾(咸豐壬子科舉人)
祖父:鄭祖堯(漢醫)
祖母:鮑氏桑
配偶:鄭張春
岳父:張再興
岳母:張陳燕
兄弟:鄭大涇
姊妹:鄭綿、鄭緣
汉语名称
简化字 郑大洽
汉语拼音 Zhèng Dàqià
威妥瑪拼音 Cheng Ta-chia
閩南語白話字 Tīⁿ Tāi-hia̍p
受影响于

鄭大洽臺灣話Tīnn Tāi-hia̍p[註 1],1905年8月19日—1969年9月4日),日文姓名大脇洽一(日语:おおわき ひろいち),臺灣澎湖馬公鎮人,澎湖縣議會第一屆民選議長,也曾出任臺灣省議員[1],二戰後馬公政壇「北派」代表人物[2]

生平

鄭大洽父系先祖鄭應章,來自漳州府龍溪縣清代嘉慶年間移居澎湖[3],曾祖父鄭步蟾咸豐壬子科(即咸豐二年、1852年)舉人,偕諸位媽宮鄉紳等倡修東甲北極殿而留名。[1][4]

廈門時期

鄭大洽的祖父鄭祖堯(字子述)為鄭步蟾長子[5],1895年清廷與日本簽署《馬關條約》後,日本政府頒布「住民去就決定日[6]」期限前,鄭步蟾的四名兒子曾相互商議:長子鄭祖堯與四子鄭祖年返回福建、二子鄭祖模與三子鄭祖揚續留澎湖;為此,鄭祖堯與鄭祖年另起新名為祖培和祖季,代表在新環境重新開始。[7]:77鄭祖堯後來攜子女搬遷至福建廈門,並以漢醫為業;其中,鄭祖堯長子鄭少瑜(本名掄昌)即為鄭大洽之父。[1][5]

澎湖廳第一回街庄吏員員講習會紀念

日治時期

鄭大洽九歲那年(即大正三年、1914年),鄭祖堯另娶細姨,元配鮑氏桑一氣之下便帶長孫鄭大洽攜回澎湖長居[註 2],並托養於叔祖父鄭祖揚(表字子清,曾任澎湖廳檢稅吏)膝下。[1][8][5]

後鄭大洽進入媽宮公學校(今馬公國小前身)就讀,畢業後又在馬公商業補習學校修習兩年,進入馬公支廳馬公街街役場(今馬公市公所前身)擔任工友,繼而受聘為雇員,陸續擔任書記、會計役(即主計主任)等職位,期間曾改過日本姓名大脇洽一,公職生涯深受當時馬公街長三浦光次的器重,在日治時期末期甚至被拔擢為總幹事[1]澎湖大空襲期間因職責所需留守馬公街,直到昭和20年(1945年)太平洋戰爭結束。[註 2]

民國時期

二戰後,鄭大洽辭去公職,出任菸酒配銷會的常務理事,這一時期的鄭大洽日趨熱衷地方事務的推動,隨後踏上政途,便是憑藉長期在馬公市街累積的人脈和財力奠定從政的基礎。民國35年(1946年),鄭大洽首次投入選舉,順利當選馬公鎮第一屆的鎮民代表、第二屆則被推選為鎮民代表會的主席。[1][8][註 3]

民國39年(1950年),鄭大洽的長子鄭澤雄涉入臺灣省工作委員會李水井叛亂案[9][10],於住處中被提押去台灣本島拘禁。鄭澤雄(1926年-1950年)是日治時期第一位保送臺灣師範大學的澎湖籍學生,畢業後返回澎湖水產職業學校任教英文,鄭澤雄被拘押消息傳出,澎湖民眾對鄭大洽同情之聲四起,乃有勸進鄭大洽參選議員、以便奔走救子的聲浪;同年9月18日,鄭大洽順利當選澎湖縣第一選區[註 4]的議員,並出任第一屆民選議會的議長[11],惟不幸鄭澤雄仍被判處死刑,於11月29日執行槍決,得年僅25歲,遺留一尚在襁褓之中的女兒。[註 2][1][12]

包含民國39年(1950年)的議員選舉在內,鄭大洽分別於民國41年(1952年)、民國47年(1958年)和民國50年(1961年)當選第1、2、4、5屆的澎湖縣議會議員,並且全數出任議長。任內提案有「促請增加馬公來回臺南的航班」、「協助《澎湖日報》創刊」、「倡議修建順承門孔子廟」、「西嶼鄉電氣化」、「擴建馬公商港」等等。[1][11]

蔣介石巡視澎湖時召見鄭大洽議長後合影

民國50年(1961年),獲得時任中華民國總統蔣中正的召見,並攝有合照留念。[8]

民國52年(1963年),鄭大洽當選臺灣省議會第三屆省議員,由於當時鄭氏第五屆議長任期尚未結束,議長一職經補選後由莊東遞補 。鄭大洽任職臺灣省議員期間,提出多項促進澎湖地方發展的建議,諸如「促建澎湖跨海大橋」、「興建離島教師及警察會館」、「澎湖發電廠遷址案」、「增設公務員離島加給」等等。[1][11]

民國58年(1969年)9月4日,鄭大洽因糖尿病辭世,享壽65歲。[1]

家族

  • 鄭大洽曾叔祖父鄭步雲(1854年-1916年)曾於日治時期出任澎湖廳的媽宮街街長多年。[7]:73、76
  • 鄭大洽九歲起便隨祖母鮑氏桑移居澎湖,其母親楊氏菊、同胞弟弟與姊妹仍定居廈門,母子分居兩地。[註 2]
  • 祖母鮑氏桑過世後,鄭大洽不願與叔公鄭子清家人同住,21歲即入贅來自嵵裡的張家,與岳家家族同住媽宮南甲海濱的張宅,與妻張春生有五子六女[1],但子女全數姓鄭。[註 2]
  • 鄭大洽次子鄭輝雄娶林聯登長妹陳金鳳為妻,雙方互為姻親。

佳城

鄭大洽之墓,原長眠於東衛里、西文里交接一處公墓,2016年被拆毀,現安奉於烏崁生命紀念館

相關條目

注釋

  1. ^ 澎湖媽宮腔偏泉州同安腔,作「Tīnn」。
  2. ^ 2.0 2.1 2.2 2.3 2.4 參酌鄭大洽後代子孫的訪談。
  3. ^ 民國70年(1981年)馬公鎮始升格為馬公市
  4. ^ 當時的第一選區包括馬公鎮、湖西鄉白沙鄉。(顏尚文:2005)

參考資料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許, 雪姬. 《續修澎湖縣志.人物志》. 澎湖縣: 澎湖縣政府. 2005: 118–120. ISBN 986001521X (中文(臺灣)). 
  2. ^ 蔡, 明惠. 〈戰後澎湖地方派系興衰之研究〉 (PDF). 選舉研究. 1994 (中文(臺灣)). [失效連結]
  3. ^ 蔡光庭. 〈媽宮東甲鄭姓〉. Penghu.Info|澎湖知識服務平台. [2019-12-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30) (中文(臺灣)). 
  4. ^ 陳英俊、高啟進、林文鎮、郭金龍. 《2010澎湖縣文化資產手冊》. 澎湖縣: 澎湖縣文化局. 2010: 114–117. ISBN 9789860262797. 
  5. ^ 5.0 5.1 5.2 鄭紹裘. 《漳龍衍派鄭家世系族譜資料》. 澎湖: 鄭紹裘. 1990 [2020-0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1-28). 
  6. ^ 編輯部. 〈臺灣歷史的十個轉捩點:(五)1895年.馬關條約簽訂〉. 故事 gushi.tw|寫給所有人的歷史. 2015-08-01 [2019-07-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15) (中文(臺灣)). 
  7. ^ 7.0 7.1 高, 啟進. 《西瀛人物志》. 澎湖縣: 澎湖縣立文化中心. 1999. ISBN 9570242264 (中文(臺灣)). 
  8. ^ 8.0 8.1 8.2 蔡, 平立. 《增訂新編澎湖通史》. 台北市: 聯鳴文化. 1987: 1177-1178 (中文(臺灣)). 
  9. ^ 藍, 博洲. 《天未亮:追憶一九四九年四六事件(師院部分)》. 台中市: 晨星. 2000: 267–268. ISBN 9575838548 (中文(臺灣)). 
  10. ^ 藍, 博洲. 《台灣學運報告:1945-1949》. 新北市: 印刻. 2015. ISBN 9789863870401 (中文(臺灣)). 
  11. ^ 11.0 11.1 11.2 顏, 尚文. 《續修澎湖縣志.政事志》. 澎湖縣: 澎湖縣政府. 2005: 73–75. ISBN 9860015112 (中文(臺灣)). 
  12. ^ 周, 家豪. 〈總統府前顧問鄭紹良病故 陳婉真:獨立運動中公認的革命聖人〉. 新頭殼newtalk. 2019-08-19 [2020-0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02) (中文(臺灣)). 
Prefix: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0 1 2 3 4 5 6 7 8 9

Portal di Ensiklopedia Dunia

Kembali kehalaman sebelumny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