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蓮區
阿蓮區(臺灣話:A-lian-khu;西拉雅語:Alien),舊稱「阿嗹」,前身「阿蓮鄉」[1],位於臺灣高雄市北部。東鄰田寮區,西鄰路竹區,南接岡山區,北隔二仁溪與臺南市歸仁區、關廟區為界。當地除東面的大崗山外,地勢大致平坦,氣候屬熱帶季風氣候,土壤肥沃適宜農耕。 歷史阿蓮區舊名「阿嗹」,其地名由來有數項說法。第一種說法係傳說早期一名原住民途經當地時,發現有人耕墾而上前招呼「阿嗹」(當地族語稱呼「老兄」之譯音),因而得名。第二種說法係當地在未開拓前到處都是芒果樹,名為「阿烏」的鳥成群築巢樹間而使鳥聲不絕,後因移民逐漸墾為耕地,以致阿烏難棲紛飛而去,而有「阿烏嗹去」的方言,故名。第三種說法依據臺灣省新聞處出版的《臺灣地名沿革》,一般地名旁附加「口」字者,大多譯自原住民族地名,故「阿嗹」可能為族語譯音,再從冠以「阿」字者多人名而看,可能是取開墾者的名字為地名。第四種說法則是西拉雅語「Alien」的音譯漢字,意即「阿立祖神所在地」[1][2]:23。後於1946年,由時任的鄉公所成員提議,認為當地為佛教聖地,且佛家認為蓮是彌陀所居住的淨土,故改名「阿蓮」[2]:23-24。 1895年3月23日,李鴻章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割讓臺灣給日本;6月17日,日本總督府正式施政,將臺灣三府改為三縣,阿蓮隸屬臺南縣鳳山支廳阿公店辦務署[3]:10。1897年5月27日,鳳山復設縣[3]:10-11。1898年6月18日,鳳山縣改為鳳山辦務署,阿蓮改隸臺南縣鳳山辦務署阿公店支廳。1901年11月11日,廢縣及辦務署,改置廳,屬鳳山廳阿公店支廳。1909年10月,阿公店支廳改屬臺南廳[3]:11。1919年5月,實施街庄社長及區域改正,阿蓮分別隸屬崙仔頂庄、石案潭庄、中路庄、岡山營庄、阿嗹庄。1920年,實施地方政制改革,阿嗹庄隸屬高雄州岡山郡,下轄阿嗹、中路、石案潭、九鬮、岡山營、崙仔頂、土庫等7個大字。1941年,阿嗹庄增設青旂甲、港仔後等2個大字[3]:12。 1945年10月25日,中華民國接收臺灣。1946年1月8日,隸屬高雄縣岡山區阿蓮鄉[3]:12。1978年3月1日,崙頂村因戶數過少而被裁撤併入港後村。1982年4月25日,阿蓮村分割為阿蓮、南蓮兩村[3]:14。2010年12月25日,配合高雄縣與高雄市合併為直轄市高雄市,阿蓮鄉改為「阿蓮區」[1]。 人口
根據高雄市政府民政局統計,2024年底阿蓮區戶數約9.7千戶,人口約2.7萬人,區內人口最多與最少的里分別是阿蓮里與崗山里,2024年底兩里人口分別為5,562人與829人[4]。 阿蓮區歷年人口變化(1981年-2030年)[5]
政治歷任首長鄉長時期
區長時期
區政組織阿蓮區公所是高雄市政府在阿蓮區的派出機關,在中華民國政府架構中為市政府綜理區政的執行機關,上級業務監督機關為高雄市政府。区长由市長任命,其任期為無任期保障。在區長及主任秘書之下,設有3課4室等7個內部單位[6]。
行政區劃
教育國民中學國民小學交通公路
客運
公共自行車旅遊觀光景點
古厝
宗教信仰道教和臺灣民間信仰阿蓮、後寮仔
峰山里、埤仔尾、再興新村、大崗山
佛教基督宗教
特產影視趣事臺灣過去使用威妥瑪拼音,「阿蓮」拼音為Alien,恰好是英文「外國人」或「外星人」之意,也是電影《異形》的原文。且阿蓮區於中山高速公路上有地名指示牌,能見度極高。1997年臺灣政府改採國語注音符號第二式後,阿蓮拼音改為Alian,才讓此一有趣現象消失。 相關條目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