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
仁是古代中国人的伦理观念,因为儒家的发展而成为中国古代重要的道德标准、人格境界及哲學概念。孔子之前已经有关于“仁”的观念,但是孔子对“仁”的重视和阐述提高了它的重要性。很多学者认为“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仁”字解「仁」字可能是春秋時代的新名詞。羅振玉《殷墟書契前編》2卷19頁的第1片甲骨文卜辭雖收有一個像「仁」的字[1],不過許多研究古文字的學者不同意這樣的解讀。他們認為這片卜辭的上下文字皆有殘缺,這個字不但有殘缺,而且左右兩邊的漢字構件隔得很開。有人認為這個字右邊的“二”,實際上是一個“兆序”數字,並非該字構形的一部分。所以,甲骨文中應當還未有“仁”字。而金文中迄今所見唯一的一個“仁”字[2],只出現在戰國中晚期的中山王𰯼鼎中,寫作「𡰥」[3]。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解释“仁”字:“親也。从人二。忎,古文仁,从千心作。外“尸”内“二”,古文仁,或从尸。”按照《说文解字》的解释,这里的“親”就是親近之意。段玉裁认为“仁”表示两个人之间的親近,所以“仁”字“从人二”。至於𡰥的構字,其左側的「尸」是「人」的另一種寫法,象箕踞而坐的人形,所以寫作「𡰥」。 另外一種寫法,「」(上「千」下「心」,忎)則是戰國「仁」字「」(上「身」下「心」,𰑢)或「」(上「人」下「心」,𰐼)的訛寫[4]。 孔子以前的“仁”傳世文獻中,《書》最早出現仁字。《周書·金縢》有「予仁若考」之語,然此“仁”字何解,歷來頗有爭議[3]。俞樾在《群經平議》提出該字實為「佞」之假借字。清華簡《金縢》的整理者將該字隸定為「年」,讀為同是泥母真部的「佞」[5]。其餘出現仁字的篇章皆為偽古文尚書。《詩》出現兩次仁字,分別在《鄭風·叔于田》和《齊風·盧令》,用以讚美狩獵者的英姿。至《國語》、《左傳》、《公羊傳》、《穀梁傳》,“仁”字已頻繁出現。《左傳》中“仁”字出現了四十餘次,多在孔子之前,其中有一些無論就文句表述或義理而論,已和孔子的“仁”相契合[3]。孔子以前,人们一般把尊亲敬长、爱及民众,忠于君主和仪文美德都称为仁。 孔子和儒家的“仁”孔子继承了前人的观念,并且把“仁”发展成为系统的仁说。《论语》中出现表述其核心思想的“仁”字的地方有58段共105字,孔子把“仁”作为实践中的指导原理并使之贯穿于诸道德中。他的弟子樊迟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问答说:"爱人",主要意義是善待他人。孔子闡述了君子應當是仁者的觀點。孔子的“仁”,涵义甚广。《颜渊篇》记载颜渊、仲弓、司马牛三人“问仁”,孔子有三种答案。 最直接的詮釋為:
對於孔子來說,仁即禮,禮即周禮。子曰:“吾學周禮,今用之,吾從周。”(《中庸·28》)因此,回歸周禮,這就叫作「仁」。不符合周禮的,就不會心安理得,就不要看、不要聽、不要說、不要行動。
当代学者对“仁”的理解仁学思想可分四因素:血缘基础,心理原则,人道主义,个体人格。其整体特征则是实践理性。[6] 杨泽波 仁是社会生活和智性思维在内心结晶而成的心理的境况和境界,简称“伦理心境”。仁就是后来孟子说的良心。[7] 仁的主要内涵就是真诚——由真诚而自觉为行为之主体,行善的力量由内而发。
仁就是心灵的最高的主动性的实现。[9] 仁包四德 - 义、礼、智、信。仁是刚德。 “仁”作為敬稱仁作為敬稱的用法,如「仁兄」,是對同輩朋友的敬稱。「仁弟」是對同輩中年輕者的敬稱。佛經中,出現以「仁者」一詞對譯mārisa(先生、閣下 [作為敬稱])[10][11]、āvuso(學友 [對同輩或晚輩使用的敬稱])[12][13]的用法。佛經以外的古代文獻通常不這樣用,仁者是指志士仁人、有仁德的人,而不作敬稱。 “仁”在其他文化语境在英文中,仁字一般被翻译为“benevolence”,或被音译为“ren”、“jen”等。不同的译法体现了不同作者对“仁”的理解。 註釋
參見参考文献
Information related to 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