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真道
全真道也称全真教,道教的重要派别,由王重陽等人創於金熙宗正隆四年(1159)京兆府終南山劉蔣村,金世宗大定七年(1167)改以山東東路寧海軍(宁海州)等地為中心。[1]元代,張紫陽一系所创立以内丹修炼为主的金丹派(主要是陳上陽)依附全真教,自称南宗,把王重陽这支则称为北宗。金丹派其五位祖師,也被稱為南五祖。 歷史金朝的武官王重陽醉心於钟离权、吕洞宾的思想,1160年開始自行結庵修道,1167年在山東寧海開創了全真派。王重陽仙遊羽化後,弟子七真等人接任掌門。全真教由於地處金國當時的國境之內,所以在劉處玄、丘處機和王處一掌門時,都承認金國的政權。王處一更曾應金世宗的邀請進宮講授道學。 另一方面,蒙古大汗成吉思汗西征時,邀請丘處機前往西域與他會面,詢問治國和養生的方法,丘處機以「敬天愛人」、減少屠殺、清心寡欲等為回應。成吉思汗稱丘處機為「神仙」。因丘處機獲得成吉思汗的尊信,使全真教在元朝得以壯大。 到了李志常后期,由于忽必烈偏信佛教,全真教受到严重打击,全真教刊行《老子化胡經》,說佛教是老子出西域,化身釋迦佛,以教化胡人而創,1257年,全真教道士與佛教僧侣在忽必烈面前辯論,道士敗北,忽必烈下令把《老子化胡經》連同刻版一起焚毀。造成了全真教的一度低落。到元成宗时才重新正常发展。 元代,金丹派陳上陽依附全真教,自称南宗,把王重陽这支称为北宗。金丹派其五位祖師,也被稱為南五祖。与原来的全真道不同的是,南宗人士多不提倡獨身修道。南宗从陈楠开始即兼行雷法,白玉蟾并撰有多种雷法著作。 明朝以后,全真南北两宗多有相互融合。但正一道的復興,使得全真道在明代政治地位一落千丈,但始終代表道教正宗之一。北京西便门外的白云观,是全真教三大祖庭之一,現在是中国道教协会的所在地。 教義全真教的教义总体来说,继承了漢鍾離、吕洞宾的内丹思想。此外,提倡三教合一,三教平等,认为儒家、释教、道教的核心都是“道”。其宗教实践的原则是“苦己利人”、“利人利己”。而且实行出家制度,道士不可婚娶。(历史上如正一道者,多不出家,還世襲尊位。所謂全真教南宗也不提倡出家。) 全真教除了繼承了傳統道教思想以外,更將符籙、金丹等思想以外的內容重新整理,為今時今日的道教奠下了根基。 全真五祖全真教尊奉北宗五位祖師王玄甫、钟离权、吕洞宾、刘海蟾、王重阳为全真五祖,为与南五祖区分,故称「北五祖」(另见五祖七真)。 全真諸賢北七真北七真是全真道的開山祖師王重陽的七個弟子:馬鈺、譚處端、劉處玄、丘處機、王處一、郝大通、孫不二。因其對全真道的傳播和發展有著重大的貢獻,因此獲稱真人。 南五祖、南七真張伯端宣稱於1069年在成都遇到劉海蟾,海蟾並授予張伯端「金液還丹訣」,因此修煉得道。張將此訣傳給石泰,石泰又傳給薛式、薛式傳陳楠、陳楠傳白玉蟾。 “南五祖”再加上張伯端的弟子劉永年和白玉蟾的弟子彭鶴林,則被奉為“南七真”。 歷任掌門
小說中的全真教在金庸的《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裡,全真教被喻為「天下武學正宗」,是當世數一數二的大門派。不只全真教的創始人王重陽是抗金英雄,他的弟子也親宋抗元,但歷史中的全真教卻是依附女真、蒙古的政權。 參考資料
參考書籍
外部連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