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糊用語 (英語:weasel word)或匿名權威 (英語:anonymous authority)是一類非正式的詞語和短語,旨在創造一種印象,即看似已經說過一些具體而有意義的事情,而實際上只傳達了一個模糊或模棱兩可的說法。 例子包括短語“有些人說 ”、“大多數人認為 ”和“研究人員相信 ”。 含糊用語可用於廣告、科學、觀點文章和政治聲明,以誤導 或掩飾帶有偏見 的觀點。
該類話語可以使有爭議的陳述被強化。 這方面的一個例子是使用諸如“有點 ”或“在大多數方面 ”之類的表述,這會使句子比沒有它們時更加模棱兩可 。[ 1]
形式
示例
“越來越多的證據……”[ 2] (可供審查的原始資料在哪裡?)
“人們在說……”(哪些人?他們怎知道?)
“據說……”(由誰、何地、何時?)
“批評者聲稱……”(哪些批評者?)
“已提出問題……”(暗示已發現致命缺陷)
“聽說……”(誰告訴你的?消息來源可靠嗎?)
“有證據表明……”(什麼證據?來源可靠嗎?)
“經驗表明……”(誰的經驗?經驗的內容是什麼?它如何證明這一點?)
“這個人可能有……”(這個人可能沒有。)
“有人提到過……”(這些人是誰?他們是該些資訊的可信賴來源嗎?)
“流行的看法是……”(流行的看法是對真理 的檢驗嗎?)
“常識有它/堅持……”(誰的常識?誰這麼說的?見上面的“流行的看法”和下面的“眾所周知”)
“眾所周知……”(由誰知道,透過什麼方法知道?)
“建議……”(什麼人建議的?理據為何?)
“官方稱為……”(由誰、何地、何時以及誰說的?)
“結果顯示……”(結果如何產生?[ e 1] )
“有人注意到……”(由誰、為什麼、何時?)
“沒有人的產品比我們的更好。” (這有什麼證據?)
“我們的產品被視為……”(被誰視為?)
“獲獎”(什麼類型的獎項,何時頒發,由誰頒發?)
“最近在一所領先大學的研究......”(研究發表時間?哪所大學?)
“人們總是打電話告訴我……”(他們是誰?)
“(現象)被視為……”(被誰?)
“低於百分之六十……”(59%?50%?10%?)
“超過百分之七十……”(70.01%?80%?90%?)
“絕大多數……”(75%?85%?99%?更準確的比例數字描述?)
^ 在論證的後期,真實的例子並不能解釋“事實證明”的確切含義; 在確定它是一個狡猾的術語之前,需要先查看整體。
2009年對英語維基百科 條目的一項研究發現,其中的大多數此類語彙可(概略)分為三大類:[ 3]
模糊的表達(例如,“一些人”、“專家”、“許多”、“證據表明”)
使用被動語態 (例如,“據說”)
副詞 (例如,“經常”、“可能”)
委婉 語可以用來誤導受眾。 例如,解僱 員工可能被稱為“組織規模合理化”、“人員縮減”、“優化”和“縮編”等。[ 4]
相關現象
科學期刊 文章是被允許使用被動語態 的另一個例子。 為了使實驗結果有用,任何運行實驗的人都應該得到相同的結果。 也就是說,實驗者的身份應該是不重要的。 被動語態的使用將注意力集中在動作上,而不是演員—文章的作者。 然而,為了簡潔明瞭,大多數科學期刊鼓勵作者在適當的情況下使用主動語態 ,將自己標識為“我們”甚至“我”。[ 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