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to: share facebook share twitter share wa share telegram print page

 

和硕亲王

和硕亲王满语ᡥᠣᡧᠣᡳ
ᠴᡳᠨ
ᠸᠠᠩ
穆麟德轉寫hošoi cin wang[1]蒙古語Хошой чин ван),简称亲王清朝宗室外藩中内扎萨克的第一等爵位。宗室之中唯皇子、皇兄弟可以获得此爵位。在外扎萨克蒙古中為第二等爵,僅次於清太宗仿明建制时于亲王前加号「和硕」,意思為方城或王國,亲王以下爵仅加号「多罗」或「固山」(旗),以示此亲王即后金时代的旧「和硕贝勒」,地位尊崇。但與過去時代的王爵不同的是,清代吸取前朝教訓,所有宗室爵位都只賜錢糧而不給予封地,且若無旨意則不得隨意離開京城,其親兵數量亦不過數十人的規模而已。

在清朝宗室內作為世袭罔替王爵,俗稱鐵帽子王,從清兵入關宣統遜位,共有十二家,即这十位亲王和顺承郡王克勤郡王,此處亲王郡王世袭罔替的本质都是一样的,但是后代的袭爵待遇不一样。

清朝另在內外蒙古諸旗共封了13位和碩親王,回部則封了1位和碩親王(即哈密札薩克和碩親王)。

俸祿

  • 宗室親王:每年俸銀1萬兩、祿米1萬斛,自宋代始,1斛為2石,1石約為75公斤上下[2]
  • 科爾沁親王:每年俸銀2500兩、俸幣(一般以緞給予,故又稱俸緞)40匹
  • 其餘外藩親王:每年俸銀2000兩、俸幣25匹

子嗣爵位

如果是十家鐵帽子親王的嫡系繼承人,則是繼承世襲罔替的親王頭銜。而其餘一般親王,則是按例每承襲一代都要向下一個爵位,因此一般和碩親王的繼承人,繼承後頭銜應為多羅郡王。而在清代前期會將和碩親王的繼承人封為世子爵位,地位甚至高於郡王爵位,但在雍正朝以後就較少出現被封為世子的情況了。

而其餘諸子,則要在20歲開始去考翻譯、馬箭、步箭三項考試,稱之為「考封」,根據母親身份和考封成績的優劣,親王諸子各有不同爵位,若未通過,則可繼續之後考,但這卻並非是固定的,有些時候是一考定終身,考不過則終生為閒散宗室,因此具體狀況還是因參照當時規範而定。

親王世子

在清朝,和碩親王的世子一般只偶爾出現在康熙、雍正,而到了乾隆時期開始,基本已成為了個稱呼而已。

  • 世子歲俸銀6000两,祿米6000斛
和碩親王除嫡子以外各兒子爵位
考封成績 嫡室餘子 側室諸子 其餘別室、侍妾諸子
三優 不入八分輔國公 二等鎮國將軍 三等輔國將軍
二優一平 一等鎮國將軍 三等鎮國將軍 一等奉國將軍
一優二平
二優一劣
二等鎮國將軍 一等輔國將軍 二等奉國將軍
三平
一優一平一劣
三等鎮國將軍 二等輔國將軍 三等奉國將軍
一優两劣
两平一劣
一平两劣
全劣
不給予爵位 不給予爵位 不給予爵位

衣著規定

清朝的官方衣服,一般區分為三大類,分別使用在不同的場合,其中朝服最少穿著,即使是皇帝一年通常最多也穿不到20次,有些年份甚至才不到5次,其次則是吉服,一些平常慶祝活動都常穿著,但是仍然是有特殊意義才會去穿著的,因此最為常穿的服飾就是常服,平常上朝或日常生活時基本都是穿著常服的,而常服中有個特別類型叫做行服。

  • 朝服
  • 吉服
  • 常服
    • 行服

朝服

親王載敦朝服畫像
親王胤祥朝服畫像

朝服,又稱作「禮服」、「具服」。並非是字面上所謂上朝的衣服,朝服主要穿著在兩種場合,其一就是清代的重要典禮上,如:元旦、冬至、萬壽節(皇帝生日)、聖壽節(太后生日)等。其二則是在重要祭祀上,如:祭天、祭地、祭廟(堂子)等。因此可知一年只有很少的時間會穿上如此繁瑣華麗的衣服。

而所謂的「親王朝服」,一般為以下六個部分組成:

  • 朝冠(分冬夏兩個款式)
  • 朝袍(分冬夏三個樣式,冬2夏1)
  • 補掛、端罩
  • 朝珠
  • 朝帶
  • 朝靴

「朝冠」

  • 冬朝冠

穿著冬朝冠的時間為11月初到上元節,也就是1月15日前後,合計約2個半月左右。

冬朝冠的外表先是用一圈熏貂圍繞,帽子皮則是用青狐的皮來製作,帽沿上仰,上面用紅色絨布綴飾。而後朝冠上面頂著兩層的金龍裝飾,再用10顆冬珠點綴,最上面則是用1枚紅寶石鑲嵌上去。與當朝皇帝的皇子禮制相同。[3]

  • 夏朝冠

除了冬朝冠的那兩個多月以外,平時都是配戴夏朝冠,合計約9個半月左右。

夏朝冠的外表用玉草或藤絲竹絲製作中間,外面用一層羅緣石、一層青斤金合計兩層包裹,裡面用紅片金或紅砂製作,帽沿是敞開的,上面也用紅絨綴飾。而帽子正前方用舍林綴飾,上面鑲有5顆東珠,正後方則用金花裝飾,上面則鑲有東珠4顆。與當朝皇帝的皇子禮制相同。[4]

「朝袍」

基本上都是圓領,上衣下裳分別裁剪製成後,之後再將二者相連在一起,腰部摺疊形狀的襞(音通必)積,也就是一般所謂的摺子,領口周圍披上扇形的披領,大襟為右衽,開襟的地方在裳上形成一個小塊,也就是所謂的衽,袖子的形狀為馬蹄袖,開裾則是朝左。而親王形制的朝袍顏色為石青,但若曾被皇帝恩准的某位親王,則可以穿著金黄色的朝袍(與皇子尚未封爵前的朝袍相同,太子杏黃色,皇帝明黃色)。

  • 冬朝袍

甲式為乙式上使用大量貂皮裝飾,乙式為上身用龍蟒紋,兩肩和胸口、背後各有正龍的龍形紋飾。不同之處在於甲式只有在下身摺子處以行龍裝飾,乙式則是除上述之外在腰部處和下裳有行龍裝飾。[5]

  • 夏朝袍

一般只有一套夏季服飾,與乙式冬朝服的形制基本上是一致的,只有在製作衣服所採用的材料上會有所差異而已。[6]

「補褂、端罩」

  • 補褂

所謂補褂,或稱補服,就是有一個「補子」在身前的一件石青色外袍,套在朝袍以外,形制為圓領、對襟,有5枚扣子,袖口是平的並長度達到手腕處,下面則是在左右後三處開裾,長度達到膝蓋處。

而親王補褂的補子則是在前後為各一個圓形外框的正龍形狀補子,兩肩處則是各一個圓形外框的行龍(龍頭不是正面)形狀補子。[7]

  • 端罩

端罩為高級宗室(入八分公)、高級文官(三品及以上)、高級武官(二品及以上)和皇帝近臣(翰林、詹事、科道等)以及皇帝侍衛(一、二、三等和藍翎)才可以穿著,為帝國上層集團穿著的象徵之一。是在冬季代替補褂的翻毛外褂,形制與補褂差不多,只在下身改為向後開裾,左右兩側各垂兩條帶子。

親王的端罩形制為外面翻毛是用青狐的毛製作,裡面則是用月白色的緞子製作。[8]

「朝珠」

只有一串,不可以使用東珠,共計108顆,分成四段,縧子(裝飾帶子)則是用金黃色的,朝珠材料則沒過多規定,可以以自身經濟狀況改變。

「朝帶」

因為親王乃是愛新覺羅宗室最高等爵位,因此當然也都是「黃帶子」,而親王的黃帶子顏色為「金黃色」的,上面配戴有四塊帶版,為金銜玉方版,上面鑲有4顆東珠、1顆貓晴石。其中兩塊相間的帶版下面垂下一塊布,名為佩帉,形制上面窄下面寬,下端尖銳,且佩帉的上面一般都會褂有一些荷包、玉珮、香囊等小物件。[9]

「朝靴」

基本上非帝后妃嬪外皆為青色,形制為靴底厚實,鞋筒很長。

吉服

攝政王載灃吉服像

吉服,又稱作「嘉服」、「彩(采)服」。雖說朝服也有龍蟒圖案,但吉服的吉服袍就是時常被稱之為龍袍、蟒袍的衣服,因此吉服也常以此稱呼。吉服主要穿著的場合為,其一就是一些一般的喜慶典禮或是慶壽婚禮等場景,其二則是迎接皇帝的特使(天使)或詔書時必須穿著吉服袍。因為吉服象徵的就是吉祥之意。而清代的勛貴官宦很多都是在下葬時選擇穿著吉服下葬的,因此不可以什麼蟒紋龍紋來斷定是否是大官的墓,因為縱使是未入流的低階官員,其吉服袍上都通體紋5蟒。而吉服與朝服最大不同處在於冠、袍、帶的形制,或是鞋子可能換便靴,其餘則多半沿用。

朝服吉服相異處

朝服與吉服在外表上可以很容易區分,因為朝服是有披領的(就是掛在最外側的扇形披肩),吉服則沒有。但早期的確有無披領朝服的存在,但其和朝服在滿語中的稱呼是不同的,可見有異。還有就是在親王的朝袍上『開裾』為「左、右」,吉服袍則是宗室皆如此的「前、後、左、右」四開裾。再者就是朝袍是上下分別製作後再合起來,而吉服袍則是一體製作的。

而所謂的「親王吉服」,一般為以下六個部分組成:

  • 吉服冠(分冬夏兩個款式)
  • 吉服袍(與朝服不同,就一款)
  • 補掛、端罩
  • 朝珠
  • 吉服帶
  • 朝靴或便靴

「吉服冠」

  • 冬吉服冠

冬吉服冠的外表的皮革以用海龍、薰貂、紫貂等皮毛製作為主,並按照所處時間而有所更動,帽子皮則是用青狐的皮來製作,帽沿並沒像朝冠一般上仰,而是被包入。其中上面用朱緯綴飾。而後吉服冠的頂子也很是簡單,只有一個小托座,而後在上面依然用1枚紅寶石鑲嵌上去。因此整體觀感呈現較扁小的感覺。[10]

  • 夏吉服冠

夏吉服冠的外表用玉草或藤絲竹絲製作中間,外面用一層石青片包裹,裡面用紅紗綢製作,帽沿是敞開的且有一圈金緣,上面也用朱緯綴飾。同樣只有一個小托座,而後在上面依然用1枚紅寶石鑲嵌上去。整體觀感呈現較扁小的感覺。[11]

「吉服袍」

鐵帽子親王

除了清初受封的八大鐵帽子王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肃亲王豪格、承泽亲王硕塞、克勤郡王岳托、和顺承郡王勒克德浑、以及後來的雍正时怡亲王胤祥、同治时恭亲王奕訢、光绪时醇亲王奕譞、庆亲王奕劻共十二个王可以世袭罔替外,其余宗亲世爵只能遞降世袭[註 1]。有清一代,和碩親王者,世襲罔替共有十家。

和碩禮親王(1636—1924)

禮親王,中間曾被改為巽、康封號,但之後又改回禮字封號。禮親王封號,起於清太宗皇太極的二哥代善,終於馮玉祥終結清室優待條件的1924年,共傳承了288年。

親王代善(1636—1648)→巽親王滿達海(1649—1652)→已革巽親王常阿岱(1652—1659)→康親王傑書(1659—1697)→康親王椿泰(1697—1709)→康親王崇安(1709—1733)→康親王巴爾圖(1734—1753)→禮親王永恩(1753—1805)→已革禮親王昭槤(1805—1816)→禮親王麟趾(1817—1821)→禮親王全齡(1821—1850)→禮親王世鐸(1850—1914)→禮親王誠厚(1914—1917)→禮親王誠堃(1917—1924)

和碩睿親王(1636—1650、1778—1924)

睿親王,睿親王封號,起於清太宗皇太極的十四弟多爾袞。顺治七年(1650年),多尔衮死后被顺治帝剥夺封号。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淳颖得到世袭罔替睿亲王的许可。終於馮玉祥終結清室優待條件的1924年,前后共傳承了160年。

親王多爾袞(1636—1650)→追封睿親王多爾博(1657—1673)→追封睿親王蘇爾發(1673—1708)→追封睿親王塞勒(1708—1729)→追封睿恪勤親王功宜布(1744—1746)→追封睿親王如松(1762—1770)→睿親王淳穎(1778—1800)→睿親王寶恩(1801—1802)→睿親王端恩(1802—1826)→睿親王仁壽(1826—1864)→睿親王德長(1865—1876)→睿親王魁斌(1876—1915)→睿親王中銓(1915—1924)

和碩豫親王(1636—1924)

豫親王,豫親王封號,起於清太宗皇太極的十五弟多鐸,終於馮玉祥終結清室優待條件的1924年,共傳承了288年。

親王多鐸(1636—1649)→追封豫宣和親王多尼(1649—1661)→追封豫親王鄂扎(1661—1702)→追封豫親王鄂扎(1661—1702)→追封豫親王董額(1703—1706)→追封豫親王德昭(1706—1762)→追封豫親王如松(1762—1770)→豫親王修齡(1778—1786)→已革豫親王裕豐(1786—1814)→已革豫親王裕興(1814—1820)→豫親王裕全(1820—1840)→豫親王義道(1841—1868)→豫親王本格(1868—1898)→豫親王懋林(1899—1913)→豫親王端鎮(1913—1924)

和碩肅親王(1636—1924)

肅親王,中間曾被改為顯字封號,但之後又改回肅字封號。肅親王封號,起於清太宗皇太極的長子豪格,終於馮玉祥終結清室優待條件的1924年,共傳承了288年。

親王豪格(1636—1648)→顯親王富綬(1651—1669)→顯親王丹臻(1670—1702)→顯親王衍潢(1702—1771)→肅親王蘊著(1772—1778)→肅親王永錫(1778—1821)→肅親王敬敏(1821—1852)→肅親王華豐(1853—1869)→肅親王隆懃(1870—1898)→肅親王善耆(1898—1922)→肅親王憲章(1922—1924)

和碩鄭親王(1636—1924)

鄭親王,鄭親王封號,中間曾被改為簡字封號,但之後又改回鄭字封號。起於清太宗皇太極的姪兒濟爾哈朗,終於馮玉祥終結清室優待條件的1924年,共傳承了288年。

親王濟爾哈朗(1636—1655)→簡親王濟度(1657—1660)→簡親王德塞(1661—1670)→簡親王德塞(1661—1670)→已革簡親王喇布(1670—1681)→簡親王雅布(1683—1701)→已革簡親王雅爾江阿(1703—1726)→已革簡親王神保住(1726—1748)→簡親王德沛(1748—1752)→簡親王奇通阿(1752—1763)→簡親王豐訥亨(1763—1775)→鄭親王積哈納(1776—1794)→鄭親王烏爾恭阿(1794—1846)→已革鄭親王端華(1846—1861)→不入八分輔國公岳齡(1862—1864)→已革鄭親王承志(1864—1871)→鄭親王慶至(1871—1878)→鄭親王凱泰(1878—1900)→鄭親王照煦(1902—1924)

和碩莊親王(1651—1924)

莊親王,莊親王封號,最早為承澤字封號,但之後改成了莊字封號,而後便一直沿用至清廷覆滅。起於清太宗皇太極的五子碩塞,終於馮玉祥終結清室優待條件的1924年,共傳承了273年。

承澤親王碩塞(1651—1655)→莊親王博果鐸(1655—1723)→→莊親王允祿(1723—1767)→莊親王永瑺(1767—1788)→莊親王綿課(1788—1826)→已革莊親王奕𧷨(1826—1838)→莊親王綿護(1838—1842)→莊親王綿譁(1842—1845)→莊親王奕仁(1846—1874)→已革莊親王載勛(1875—1901)→莊親王載功(1902—1915)→莊親王溥緒(1916—1924)

和碩怡親王(1722—1924)

怡親王,怡親王封號,起於清世宗雍正帝的十三弟胤祥,終於馮玉祥終結清室優待條件的1924年,共傳承了202年。

親王胤祥(1722—1730)→怡親王弘曉(1730—1778)→怡親王永琅(1779—1799)→怡親王奕勛(1799—1818)→怡親王載坊(1819—1821)→已革怡親王載垣(1825—1861)→不入八分輔國公載泰(1862—1864)→怡親王載敦(1864—1890)→已革怡親王溥靜(1891—1900)→怡親王毓麒(1902年—1924)

和碩恭親王(1850—1924)

恭親王,恭親王封號,起於清宣宗道光帝六子奕訢,終於馮玉祥終結清室優待條件的1924年,共傳承了74年。

親王奕訢(1850—1898)→恭親王溥偉(1898—1924)

和碩醇親王(1864—1924)

醇親王,醇親王封號,起於清宣宗道光帝七子奕譞,終於馮玉祥終結清室優待條件的1924年,共傳承了61年。

親王奕譞(1864—1891)→醇親王載灃(1891—1924)

和碩慶親王(1894—1924)

慶親王,慶親王封號,起於清高宗乾隆帝曾孫奕劻,終於馮玉祥終結清室優待條件的1924年,共傳承了31年。

親王奕劻(1894—1917)→慶親王載振(1917—1924)

注释

  1. ^ 清初诸王都是因军功受封,功劳大的被封为“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后代袭爵没有变化都是原始的王爵。没有世袭罔替待遇的,就按照清朝的袭爵制度“递降袭爵”,如果没有特殊的功劳受到皇上的再次嘉奖,每传一代爵位就下降一级,直到亲王降到镇国将军、郡王降到辅国将军为止不再下降。那些因系“天潢近支”而封世爵的皇子王孙,称为“恩封诸王”。

参考文献

  1. ^ 锡莉. 试论清代蒙文公文书中的满文影响:以外蒙古地区公文书为例 (PDF). 内蒙古大学 蒙古学研究中心. [2020-01-19].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12-28). 
  2. ^ 鄧雲鄉《清代三百年物价述略》
  3. ^ 《皇朝禮器圖式·卷四》:「薰貂為之十一月朔至上元用青狐頂金龍二層飾東珠十上銜紅寳石親王同其冠制下達文武一品皆如之。」
  4. ^ 《皇朝禮器圖式·卷四》:「皇子夏朝冠織玉草或藤絲竹絲為之緑石青片金二層裏用紅片金或紅紗上綴朱緯前綴舍林飾東珠五後綴金花飾東珠四頂如冬朝冠親王同其冠制下達庶官皆如之。」但此文之朱緯應為有誤,光緒《會典》將此改寫為紅絨
  5. ^ 《皇朝禮器圖式·卷四》:「本朝定制親王冬朝服藍及石青諸色隨所用曾賜金黄者亦得用之披領及裳俱表以紫貂袖端薰貂制同皇子冬朝服世子郡王皆同;本朝定制親王冬朝服藍及石青諸色隨所用曾賜金黄者亦得用之片金加海龍縁制同皇子冬朝服世子郡王皆同。」
  6. ^ 《皇朝禮器圖式·卷四》:「本朝定制親王夏朝服藍及石青諸色隨所用曾賜金黄者亦得用之片金縁制同皇子夏朝服世子郡王皆同。」
  7. ^ 《皇朝禮器圖式·卷四》:「本朝定制親王補服色用石青繡五爪金龍四團前後正龍兩肩行龍世子同。」
  8. ^ 《皇朝禮器圖式·卷四》:「本朝定制親王端罩青狐為之月白縀裏曾賜金黄色者亦得用左右垂帶各二下廣而鋭色與裏同下至貝子固倫額駙皆同。」
  9. ^ 《皇朝禮器圖式·卷四》:「皇子朝帶色用金黄金銜玉方版四每具飾東珠四中飾貓睛石一左右佩縧如帶色親王同其帶色宗室皆如之覺羅用紅帶。」
  10. ^ 《清史稿·卷七十八·輿服二》:「親王朝冠,與皇子同。吉服冠,冬用海龍、薰貂、紫貂惟其時……上綴朱緯。頂用紅寶石……」
  11. ^ 《清史稿·卷七十八·輿服二》:「夏織玉草或藤竹絲為之。紅紗綢里。石青片金緣。上綴朱緯。頂用紅寶石。」

参见

Prefix: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0 1 2 3 4 5 6 7 8 9

Portal di Ensiklopedia Dunia

Kembali kehalaman sebelumny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