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雞左宗棠雞(英語:General Tso's chicken, Governor Tso's chicken),亦名左公鸡、左家鸡及左雞,由彭長貴在1952年於臺灣所創[1][2][3],一般歸類於中国菜系中的湘菜,卻不被湖南人認同,也有人將之歸類為融合多家菜系的創新台灣菜。[1] 此菜式以晚清重臣兼著名湘軍將領左宗棠命名,於北美尤其受歡迎,常見於美國與加拿大的中餐馆。 導演李安的电影《推手》、《喜宴》和美國導演伊恩·錢尼的电影《尋找左宗棠》曾出现此菜。 由來1952年,美國派太平洋第七艦隊司令亞瑟·雷德福上將訪問台灣4天,中華民國國防部指派海軍總司令梁序昭接待,梁找彭長貴研究宴請雷德福的菜單。第3天彭長貴將雞肉斬塊,先炸後炒,佐以特製醬料而成一道新菜色,食者稱讚其味美,並問及菜名,彭長貴隨口而答「左宗棠雞」。此名靈感係因為當時賓主均為將領,而左宗棠為清朝湘軍大將,曾參與剿滅太平天國、平定同治新疆回變,又與彭同為湖南同鄉人,故以為名。[4] 坊間另有一張冠李戴的說法:1970年代時任行政院院長的蔣經國某日辦公到極晚,夜帶隨從到彭長貴開設的彭園餐廳用餐。餐廳原本正準備打烊,當日高檔食材都已用盡,彭長貴僅找到幾塊雞肉而勉強創作之;蔣食用後詢問菜名,彭隨口稱之為「左宗棠雞」,此說係誤傳。彭的兒子彭鐵誠說蔣經國當晚用餐,彭長貴煮的是燒豆腐,也就是後來彭園的另一道名菜「彭家豆腐」。[4] 傳往美國1973年,彭長貴在紐約曼哈頓東44街開設「彭園」餐廳。貝聿銘曾邀請季辛吉到彭園用餐,季辛吉甚為喜愛,後來經常前往。[2]季辛吉特別喜愛左宗棠雞這道菜,美國廣播公司曾製作此菜的特別節目,並於數天內接到900封來信索取食譜,此後美國各地中菜館紛紛推出[1][3]。 做法雞腿只選用三斤半到四斤的土雞腿肉去骨並切成六大塊,連皮切丁切塊,必須大小剛好——太大不易入口、太小則容易將雞肉炸老,之後以醬油及太白粉醃漬。醃過的雞腿肉在適當油溫下炸至「外乾內嫩」,用炒菜瓢碰擊時可感受到彈脆,就是內部仍帶水的最佳狀態。然後以蔥、薑、蒜、醬油、糖、醋、乾辣椒等調味料經大火快炒,下腿肉一起拌炒而成[2]。雞皮呈現如魷魚般的蜷曲狀,特點是雞肉帶皮,以醬油入味,重油盐,带辣味,不甜不酸,沒有裹麵糊的酥脆口感,也不用青花菜垫底[1]。而传入美国后,为迎合西方人的口味,左宗棠鸡从鹹辣口味变成了酸甜口味。 花絮2003年,英國廣播公司主持人鄧扶霞前往湖南考察半年,收集各餐館菜單,意外發現當地並沒有人聽過這道菜,亦沒有在菜館中供應。[5]彭長貴大約在同時期曾經在長沙開設彭園餐廳,但他獨創的風格並不被湖南人認同是湘菜,因而影響有限,餐廳也很快結束營業[1]。《紐約時報》記者李競曾前往湖南追尋這道菜的源流,同樣發現當地沒人聽過左宗棠雞[3]。 左宗棠雞在美國依照不同廚師的創意而有許多變化;主要特徵之一是帶有甜味,而彭長貴認為湖南味不該是甜的,對此感到不可思議[3]。 相關條目參考資料
外部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