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利语
提示 :此条目页的主题不是
巴厘语 。
巴利語 (IAST /ISO 15919 : Pāḷi 、पालि)是古印度 語言,属於印欧语系 、印度-伊朗语族 、印度-雅利安语支 的中古印度-雅利安語 ,与梵語 十分相近,是印度俗語 普拉克里特諸語言 之一。巴利語可以用各种文字书写,比如婆罗米文 、天城文 ,以及由巴利圣典协会 的英国 语言学家理斯·戴维斯 所采用的適用於各種印度語言的拉丁字母 轉寫 。
起源
從字面上來看,巴利(Pāli),是線、行,或是文章、經典的意思,和註釋、評論 相對。按南傳上座部 的記載,稱傳誦巴利三藏的語言,為「摩揭陀語」(Māgadhī),或「根本語」(Mūla-Bhāsā)。後來才叫其「聖典語」(Pāli),即「巴利語」[ 1] 。
據錫蘭 上座部佛教 的傳說,現存的《巴利語大藏經 》就是阿育王 的兒子[ 2] 摩哂陀 帶到錫蘭去的版本,所以巴利語也就是摩揭陀語 。在公元前二六年前後以僧伽羅字母 記錄下來[ 1] 。在公元五世紀,覺音 尊者將僧伽羅語 注釋書 轉譯為巴利聖典語[ 3] 。
然而,據季羨林 考證,根據語言學的特徵,巴利語應是屬於古印度西部的方言,與流行於東部的摩揭陀語 不同[ 4] 。印度地方現存的三十多件阿育王敕令 中,屬於西部群的基爾納爾刻文,最接近巴利語。巴利佛教所屬的上座部,其根據地即是西部印度優禪尼 為主的地方,且其附近地區發現的刻文也與巴利語相近。並且,把上座部佛教傳入錫蘭的摩哂陀 長老,據說生於優禪尼,並在這裡出家[ 1] 。
在巴利語和摩揭陀俗語 之間有很多顯著的相似性,摩揭陀俗語是保存在古代耆那教 經典中的古老形式的摩揭陀語。摩揭陀俗語同巴利語在類似要點上不同於阿育王題刻的東部俗語。例如,摩揭陀俗語也不把r 變更為l ,并且在名詞變格中至少在很多押韻的地方顯示了結尾-o 而非東部俗語的-e 。這種相似性不是偶然的,因為耆那教的創始者尼乾陀若提子 (被教徒尊稱為大雄 Mahāvīra)和釋迦牟尼佛 在相同的地域(摩揭陀國 )傳教。
語音系統
元音
高度
前后
前
央
后
高
i [i]
ī [iː]
u [u]
ū [uː]
中
e [e] , [eː]
a [ɐ]
o [o] , [oː]
低
ā [aː]
長和短元音只對比於開音節 中;在閉音節中所有元音總是短的。短和長的e 與o 是互補分布的:短變體只出現閉音節中,長變體只出現在開音節中。短和長的e 與o 因此不是不同的音位。
有叫做anusvāra 的聲音(梵語術語;巴利語為:nigghahita ),用羅馬化字母ṁ (ISO 15919 )或ṃ (IAST )表示,在多數傳統字母中用凸出點來表示,最初用作標記前面的元音要鼻音化的事實。就是說,aṃ , iṃ 和uṃ 表示[ã] , [ĩ] 和[ũ] 。但是在很多傳統發音中,anusvāra 被發音得更強,像軟腭鼻音[ŋ] ,所以這些聲音轉而被發音為[ãŋ] , [ĩŋ] 和[ũŋ] 。但是ṃ 永遠不跟隨在長元音之后發音;在ṃ 被增加到以長元音結尾的詞幹的時候,ā , ī 和ū 要轉換成相應的短元音,比如kathā + ṃ 變成kathaṃ 而非*kathāṃ ,devī + ṃ 變成deviṃ 而非*devīṃ 。
輔音
下面表格列出巴利語輔音。粗體是傳統羅馬化字母,方括中的是它的IPA 發音。
發音部位
發音方法
塞音 /塞擦音
近音
擦音
清音
濁音
邊音
不送氣
送氣
不送氣
送氣
鼻音
不送氣
送氣
軟齶音 /聲門音
k [k]
kh [kʰ]
g [ɡ]
gh [ɡʱ]
ṅ [ŋ]
h [h]
硬齶音 /齦後音
c [tʃ]
ch [tʃʰ]
j [dʒ]
jh [dʒʱ]
ñ [ɲ]
y [j]
捲舌音
ṭ [ʈ]
ṭh [ʈʰ]
ḍ [ɖ]
ḍh [ɖʱ]
ṇ [ɳ]
r [ɻ]
ḷ [ɭ]
ḷh [ɭʱ]
齒音 /齒齦音
t [t̪]
th [t̪ʰ]
d [d̪]
dh [d̪ʱ]
n [n̪]
l [l]
s [s]
唇音
p [p]
ph [pʰ]
b [b]
bh [bʱ]
m [m]
v [ʋ]
雙唇音
唇齒音
齒音
齒齦音
捲舌音
齦後音
硬齶音
軟齶音
聲門音
鼻音
m [m]
n [n̪]
ṇ [ɳ]
ñ [ɲ]
ṅ [ŋ]
塞音 /塞擦音
清音
不送氣
p [p]
t [t̪]
ṭ [ʈ]
c [tʃ]
k [k]
送氣
ph [pʰ]
th [t̪ʰ]
ṭh [ʈʰ]
ch [tʃʰ]
kh [kʰ]
濁音
不送氣
b [b]
d [d̪]
ḍ [ɖ]
j [dʒ]
g [ɡ]
送氣
bh [bʱ]
dh [d̪ʱ]
ḍh [ɖʱ]
jh [dʒʱ]
gh [ɡʱ]
擦音
s [s]
h [h]
近音
v [ʋ]
r [ɻ]
y [j]
邊音
不送氣
l [l]
ḷ [ɭ]
送氣
ḷh [ɭʱ]
在巴利語中上述音素除了ṅ , ḷ 和ḷh 都是獨立的音位 。ṅ 只出現在軟腭塞音之前。ḷ 和ḷh 是 ḍ 和ḍh 在單獨出現在元音之間時的同位異音 。
構詞法
巴利語是高度詞形變化的語言,其中幾乎所有詞,除了承載基本意義的詞根之外,還包含一個或多個詞綴 (通常是后綴),它們某種方式修改意義。名詞要為了性 、數 和格而變化詞尾;動詞詞形變化要承載關於人稱 、數、時態 和語氣 的信息。
名詞變格
巴利語名詞為三個文法性 (陽性,陰性,中性)和兩個數(單數,複數)而詞尾變化。名詞還在原則上顯示八個格 :主格 (paccatta ),呼格 ,賓格 (upayoga ),工具格 (karaṇa ),與格 (sampadāna ),離格 ,屬格 (sāmin ),和方位格 (bhumma );但是在很多實例中,兩個或多個格在形式上是同一的;特別是對於屬格和與格。
a- 詞幹
a- 詞幹,它的未變格詞幹結尾於短a (/ə/ ),要么是陽性要么是中性的。陽性和中性形式只在主格、呼格和賓格中不同。
陽性(loka- “world”)
中性(yāna- “carriage”)
單數
複數
單數
複數
主格
loko
lokā
yānaṃ
yānāni
呼格
loka
賓格
lokaṃ
loke
工具格
lokena
lokehi
yānena
yānehi
離格
lokā(lokamhā, lokasmā; lokato)
yānā(yānamhā, yānasmā; yānato)
與格
lokassa(lokāya)
lokānaṃ
yānassa(yānāya)
yānānaṃ
屬格
lokassa
yānassa
方位格
loke(lokasmiṃ)
lokesu
yāne(yānasmiṃ)
yānesu
ā- 詞幹
名詞的詞幹結尾於ā (/aː/ )總是陰性的。
陰性(kathā- “story”)
單數
複數
主格
kathā
kathāyo
呼格
kathe
賓格
kathaṃ
工具格
kathāya
kathāhi
離格
與格
kathānaṃ
屬格
方位格
kathāya, kathāyaṃ
kathāsu
i- 詞幹和u- 詞幹
i- 詞幹和u- 詞幹要麼是陽性要么是中性的。陽性和中性形式只在主格和賓格上不同。呼格有同于主格的形式。
陽性(isi- “seer”)
中性(akkhi- “eye”)
單數
複數
單數
複數
主格
isi
isayo, isī
akkhi, akkhiṃ
akkhī, akkhīni
呼格
賓格
isiṃ
工具格
isinā
isihi, isīhi
akkhinā
akkhihi, akkhīhi
離格
isinā, isito
akkhinā, akkhito
與格
isino
isinaṃ, isīnaṃ
akkhino
akkhinaṃ, akkhīnaṃ
屬格
isissa, isino
akkhissa, akkhino
方位格
isismiṃ
isisu, isīsu
akkhismiṃ
akkhisu, akkhīsu
陽性(bhikkhu- “monk”)
中性(cakkhu- “eye”)
單數
複數
單數
複數
主格
bhikkhu
bhikkhavo, bhikkhū
cakkhu, cakkhuṃ
cakkhūni
呼格
賓格
bhikkhuṃ
工具格
bhikkhunā
bhikkhūhi
cakkhunā
cakkhūhi
離格
與格
bhikkhuno
bhikkhūnaṃ
cakkhuno
cakkhūnaṃ
屬格
bhikkhussa, bhikkhuno
bhikkhūnaṃ, bhikkhunnaṃ
cakkhussa, cakkhuno
cakkhūnaṃ, cakkhunnaṃ
方位格
bhikkhusmiṃ
bhikkhūsu
cakkhusmiṃ
cakkhūsu
書寫
帶有變音符號的巴利語字母
歷史上,巴利語的最先書寫記錄據信是在斯里蘭卡 基於早先口頭傳承而寫成的。依據斯里蘭卡的大編年史《大史 》,由於國家鬧大饑荒,佛教僧侶在公元前100年Vattagamini 王期間寫下了巴利語圣典。寫下的巴利語的傳播保持了一套通用的字母音值系統,但使用各種各樣的實際文字來表達這些音值。這使很多西方人糊涂,他們意圖假定一種文字不可避免的連結著一組音素。
在斯里蘭卡 ,巴利語文本記錄於新哈勒文(僧伽羅文 )。其他地區文字,最顯著的有高棉文 、緬甸文 、傣文(传统傣仂文 )和現代泰文 (自從1893年),天城文 和东南亚孟族人的孟文 、寮文也已經被用來記錄巴利語。
自從十九世紀,巴利語已經用羅馬文字書寫了。Frans Velthuis 設計了一個可選方案允許使用普通ASCII 碼來打字而不用變音符號 ,但是它比標準Rhys Davids系統(見下)要更少可讀性。
巴利語字母如下排序(以天城字母的順序為基準,巴利語專用的發音擺在最後):
a ( अ )、ā ( आ )、i ( इ )、ī ( ई )、
u ( उ )、ū ( ऊ )、e ( ए )、o ( ओ )、-ṃ ( अं )、
k ( क )、kh ( ख )、g ( ग )、gh ( घ )、ṅ ( ङ )、
c ( च )、ch ( छ )、j ( ज )、jh ( झ )、ñ ( ञ )、
ṭ ( ट )、ṭh ( ठ )、ḍ ( ड )、ḍh ( ढ )、ṇ ( ण )、
t ( त )、th ( थ )、d ( द )、dh ( ध )、n ( न )、
p ( प )、ph ( फ )、b ( ब )、bh ( भ )、m ( म )、
y ( य )、r ( र )、l ( ल )、v ( व )、
s ( स )、h ( ह )、ḷ ( ळ )、ḷh ( ऴ )。
ḷh 儘管是ḷ 和h 的連寫,但實際上是一個單一音素,如同kh、gh、ch...等等。
電腦上的巴利語轉寫
有多種字體用於巴利語轉寫,但是不推薦老的ASCII字體比如Leedsbit PaliTranslit, Times_Norman, Times_CSX+, Skt Times, Vri RomanPali CN/CB等,因為它們彼此不兼容并且在技術上過時了。推薦Unicode 標準的字體,因為Unicode是所有字體的前景、易於相互移植。
但是不是所有Unicode字體都包含必須的字符。要正確的顯示用於羅馬化巴利語(或梵語)的所有變音符號,Unicode字體必須包含下列字符範圍:
Basic Latin: U+0000 – U+007F
Latin-1 Supplement: U+0080 – U+00FF
Latin Extended-A: U+0100 – U+017F
Latin Extended-B: U+0180 – U+024F
Latin Extended Additional: U+1E00 – U+1EFF
巴利圣典协会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向Windows和Linux計算機推薦VU-Times字體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和Gandhari Unicode字體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雪域數碼圖書館 推薦Times Ext Roman字體 ,和到其他一些可用於巴利語的Unicode字體的鏈接。還有一名英國佛教僧侶Bhikkhu Pesala提供了原為自己設計的一些巴利語Unicode 字體 ,和用於Windows XP的某些巴利語鍵盤 。進一步的,Alanwood的Unicode資源的字體段落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鏈接了可用於巴利語錄入的一些通用字體,如果它們覆蓋了上述字符范圍的話。
使用ASCII的巴利語文本
Velthuis方案最初由Frans Velthuis在1991年為他給TEX排字系統設計的“devnag”天城體字體開發的。表示巴利語變音符號的這種系統已經用於某些web站點和討論列表。
下表比較各種常用表示:
字符
ASCII表示
字符名
Unicode編碼
HTML代碼
ā
aa
a macron
U+0101
ā
ī
ii
i macron
U+012B
ī
ū
uu
u macron
U+016B
ū
ṛ
.r
r dot-under
U+1E5B
ṛ
ḷ
.l
l dot-under
U+1E37
ḷ
ṃ
.m
m dot-under
U+1E43
ṃ
ḥ
.h
h dot-under
U+1E25
ḥ
ṅ
"n
n dot-over
U+1E45
ṅ
ñ
~n
n tilde
U+00F1
ñ
ṇ
.n
n dot-under
U+1E47
ṇ
ṭ
.t
t dot-under
U+1E6D
ṭ
ḍ
.d
d dot-under
U+1E0D
ḍ
ś
"s
s acute
U+015B
ś
ṣ
.s
s dot-under
U+1E63
ṣ
巴利語與梵語
儘管巴利語不能被認為是古典梵語 或更早的吠陀梵語 的直接後代,這些語言明顯有非常密切關聯,并且巴利語和梵語 的共同特征總是很容易被熟悉二者的印度人識別出來。實際上,大部分的巴利語和梵語的詞幹都是在形式上同一的,只在詞尾變化的細節上有所區別。
這種聯繫是如此充分的眾所周知,以至於來自梵語的技術術語可以通過一組常規的音韻變換輕易的轉換成巴利語。這種變換模擬出了曾在原巴利語中發生的音韻發展的子集。由於這些變換的流行,不總能得知給定的巴利詞是古俗語詞匯的一部分,還是從梵語借來的變換後的詞。梵語詞有規律的對應於巴利詞的存在性不總是巴利詞源的可靠證據,因為在某些情況下,通過反向構詞可以從俗語詞創造出假造的梵語詞。
下列音位學處理不意圖作為對從古印度祖先語言產生巴利語的歷史變化的詳盡描述,而是在梵語和巴利語之間最常見的音韻等式的總結,并且不聲稱其完備性。
元音和雙元音
例如:mai trī → me ttā , au ṣadha → o sadha
例如:dhāraya ti → dhāre ti , ava tāra → o tāra , bhava ti → ho ti
梵語的avi 成為巴利語的e (就是avi → ai → e )
例如:sthavi ra → the ra
梵語的ṛ 在巴利語中出現為a , i 或u ,經常一致於在隨后音節中元音。ṛ 有時還在唇音之后變為u 。
例如:kṛ ta → ka ta , tṛ ṣṇa → ta ṇha , smṛ ti → sa ti , ṛ ṣi → i si , dṛ ṣṭi → di ṭṭhi , ṛ ddhi → i ddhi , ṛ ju → u ju , spṛ ṣṭa → phu ṭṭha , vṛ ddha → vu ddha
例如:kṣānt i → khant i , rājy a → rajj a , īśv ara → iss ara , tīrṇ a → tiṇṇ a , pūrv a → pubb a
輔音
音素變更
例如:ś araṇa → s araṇa , doṣ a → dos a
梵語的塞音ḍ 和ḍh 在元音之間成為ḷ 和ḷh (同於吠陀梵語)
例如:cakravāḍ a → cakkavāḷ a , virūḍh a → virūḷh a
同化
一般規則
很多從一個輔音到臨近輔音的同化 出現在巴利語的發展中,產生了大量的長 (雙)輔音。因為長輔音的送氣 只在這個簇的最后輔音上是可識別的,長輔音kh, gh, ch, jh, ṭh, ḍh, th, dh, ph, bh 出現為kkh, ggh, cch, jjh, ṭṭh, ḍḍh, tth, ddh, pph, bbh ,而非khkh, ghgh 等。
在同化會在詞首生成長輔音(或不送氣塞音+送氣塞音的序列)的時候,詞首長輔音要簡化為一個單一輔音。
例如:pr āṇa → p āṇa (非pp āṇa ), sth avira → th era (非tth era ), dhy āna → jh āna (非jjh āna ), jñ āti → ñ āti (非ññ āti )
在同化會在詞中間生成三輔音序列的時候,長輔音要簡化直到在序列中只有兩個輔音。
例如:uttr āsa → utt āsa (非uttt āsa ), mantr a → mant a (非mantt a ), indr a → ind a (非indd a ), vandhy a → vañjh a (非vañjjh a )
例如:sarv a → savv a → sabb a , pravr ajati → pavv ajati → pabb ajati , divy a → divv a → dibb a
整體同化
整體同化就是一個音素變為同一於臨近音素,它有兩種類型:隨後同化是被同化的音素同一於隨后的音素;而跟前同化是被同化的音素同一於前面的音素。
隨後同化
例如:duḥk ṛta → dukk ata , duḥkh a → dukkh a , duḥpr ajña → dupp añña , niḥkr odha (=niṣkr odha )→ nikk odha , niḥp akva (=niṣp akva )→ nipp akka , niḥś oka → niss oka , niḥs attva → niss atta
兩個不類似的梵語塞音的序列中,第一個塞音同化為第二個塞音
例如:vimukt i → vimutt i , dugdh a → duddh a , utp āda → upp āda , pudg ala → pugg ala , udgh oṣa → uggh osa , adbh uta → abbh uta , śabd a → sadd a
在兩個不類似鼻音的序列中,第一個鼻音同化為第二個鼻音
例如:unm atta → umm atta , pradyumn a → pajjunn a
例如:prajñ ā → paññ ā , jñ āti → ñ āti
梵語的流音r 和l 同化為隨後的塞音、鼻音、噝擦音或v
例如:mārg a → magg a , karm a → kamm a , varṣ a → vass a , kalp a → kapp a , sarv a → savv a → sabb a
例如:durl abha → dull abha , nirl opa → nill opa
例如:udv igna → uvv igga → ubb igga , dv ādaśa → b ārasa (比較於dv ādasa )
t 和d 在出現於詞素邊界上的時候,可以同化為隨後的s 或y
例如:ut +s ava → uss ava , ud +y āna → uyy āna
跟前同化
鼻音有時同化為前面的塞音(在其他插音出現的情況請參見后面)
例如:agn i → agg i , ātm an → att a , prāpn oti → papp oti , śakn oti → sakk oti
例如:sm arati → s arati , sm ṛti → s ati
鼻音同化為前面的塞音+噝擦音簇,它接著有如沒有跟隨鼻音那樣發展(參見后面的部分同化)
例如:tīkṣṇ a → tikṣ a → tikkh a , lakṣm ī → lakṣ ī → lakkh ī
梵語的流音r 和l 同化為前面的塞音、鼻音、噝擦音或v
例如:pr āṇa → p āṇa , gr āma → g āma , śr āvaka → s āvaka , agr a → agg a , indr a → ind a , pravr ajati → pavv ajati → pabb ajati , aśr u → ass u
例如:cy avati → c avati , jy otiṣ → j oti , rājy a → rajj a , matsy a → macchy a → macch a , lapsy ate → lacchy ate → lacch ati , abhy āgata → abbh āgata , ākhy āti → akkh āti , saṃkhy ā → saṅkh ā (saṅkhy ā 也同樣), ramy a → ramm a
例如:divy a → divv a → dibb a , veditavy a → veditavv a → veditabb a , bhāvy a → bhavv a → bhabb a
例如:paśy ati → pass ati , śy ena → s ena , aśv a → ass a , īśv ara → iss ara , kariṣy ati → kariss ati , tasy a → tass a , sv āmin → s āmī
例如:pakv a → pakk a , catv āri → catt āri , sattv a → satt a , dhv aja → dh aja
部分和相互同化
梵語的在塞音前的噝擦音 同化為這個塞音,并且如果這個塞音不是送氣的,則變為送氣的;就是說śc, st, ṣṭ 和sp 變為cch, tth, ṭṭh 和pph
例如:paśc āt → pacch ā , ast i → atth i , st ava → th ava , śreṣṭh a → seṭṭh a , aṣṭ a → aṭṭh a , sp arśa → ph assa
在噝擦音-塞音-流音序列中,流音同化為前面的輔音,并且這個簇表現得如同噝擦音-塞音序列,就是說str 和ṣṭr 變為tth 和ṭṭh
例如:śāstr a → śast a → satth a , rāṣṭr a → raṣṭ a → raṭṭh a
t 和p 在s 之前成為c ,并且這個噝擦音同化為前面的音素并送氣(就是說序列ts 和ps 成為cch )
例如:vats a → vacch a , aps aras → acch arā
噝擦音同化為前面的k 并送氣(就是說序列kṣ 變為kkh )
例如:bhikṣ u → bhikkh u , kṣ ānti → kh anti
跟隨著y 的任何齒或卷舌塞音或鼻音都轉換成相應的硬腭音,并且y 同化為這個新輔音,就是說ty, thy, dy, dhy, ny 成為cc, cch, jj, jjh, ññ ;類似的ṇy 變為ññ 。在塞音前的鼻音變成共享這種變化的硬腭音。
例如:ty ajati → cy ajati → c ajati , saty a → sacy a → sacc a , mithy ā → michy ā → micch ā , vidy ā → vijy ā → vijj ā , madhy a → majhy a → majjh a , any a → añy a → aññ a , puṇy a → puñy a → puññ a , vandhy a → vañjhy a → vañjjh a → vañjh a
序列mr 變為mb ,通過在鼻音和流音之間插入一個塞音,隨后把這個流音同化為這個塞音,并且最后簡化結果的長輔音。
例如:āmr a → ambr a → amb a , tāmr a → tamb a
插音
有時在特定輔音序列中插入插音 元音。如對ṛ ,可以插入a , i 或u ,依賴於鄰接輔音或在隨后音節中元音的影響。i 經常出現在i , y 或硬腭音附近;u 經常出現在u , v 或唇音附近。
例如:ratn a → ratan a , padm a → padum a (u 受唇音m 的影響)
例如:sn āna → sin āna , sn eha → sin eha
例如:kl eśa → kil esa , gl āna → gil āna , ml āyati → mil āyati , śl āghati → sil āghati
例如:śr ī → sir ī
序列ry 一般變為riy (i 受隨后的y 的影響),但出於元音縮短的目的仍被當作雙輔音序列
例如:āry a → ary a → ariy a , sūry a → sury a → suriy a , vīry a → viry a → viriy a
例如:arh ati → arah ati , garh ā → garah ā , barh iṣ → barih isa
例如:caity a → cetiy a (非cecc a ), vajr a → vajir a (非vajj a )
其他變更
梵語的任何在鼻音前的噝擦音都變為跟隨著h 的鼻音序列,就是說ṣṇ, sn 和sm 成為ṇh, nh 和mh
例如:tṛṣṇ a → taṇh a , uṣṇ īṣa → uṇh īsa , asm i → amh i
例如:praśn a → praśñ a → pañh a
例如:jihv ā → jivh ā , gṛhy a → gayh a , guhy a → guyh a
例如:gṛhṇ āti → gaṇh āti
例如:śrey as → seyy a , Maitrey a → Metteyy a
例如:bh avati → h oti , -ebh iṣ → -eh i , lagh u → lah u
例如:jñān a → ñāṇ a (非ñān a ), d ahati → ḍ ahati (比較於Pāli d ahati )nīḍ a → nīl a (非nīḷ a ), sth āna → ṭh āna (非th āna ), duḥkṛt a → dukkaṭ a (比較於Pāli dukkat a )
例外
有對上述規則的一些顯著的例外;其中很多是常用的俗語詞而不是從梵語中借用來的。
āry a → ayy a (比較於ariy a )
gu ru → ga ru (adj.)(比較於gu ru (n.))
puruṣ a → puris a (非purus a )
vṛ kṣa → ru kṣa → ru kkha (非va kkha )
巴利語與愛盧語
巴利語與梵語的闗係密切是眾所就知,因兩種語言有大量的研究。但巴利語與梵語都受到古印度的其他俗語如愛盧語 (Eḷu )、甚或更早的源頭語如亞蘭語 及希伯來 語所影响,跨地域的語言研究仍在期待中。愛盧語亦是中期雅利安語 的其中一種,公元三世紀前已在用。愛盧語是辛哈拉(Sinhalese)語的源頭語。愛盧語的詞干在形式上大量與巴利語相同,通過語音轉換,愛盧語即能轉為巴利語與梵語,與梵語轉巴利語的技朮相同。
元音和雙元音
梵語的ai 和au 總是分別單元音化為愛盧語及巴利語的e 和o
例如:mai trī → me ttā , au ṣadha → o sadha
梵語的avi 成為愛盧語及巴利語的e (就是avi → ai → e )
例如:sthavi ra → the ra
發音改變
例如: ca nda → san da , han da
例如: rūp a → ruv a , dīp a → div a
梵語的噝擦音ś , ṣ 和s 合并到一起為愛盧語及巴利語的s
例如:ś araṇa → s araṇa , doṣ a → dos a
愛盧語與巴利語相同詞語表
愛盧語
巴利語
中文
äsa
akkhi
眼
aga
agga
最高, 頂端
ahasa
ākāsa
天空
akosa
akkosa
侮辱, 責備
akmana
akkamana
攻擊
akura
akkhara
字母
anada
ānanda
幸福,阿難
aruta
attha
意思, 利益, 財富, 事件
asuna
āsana
座位
ata
hatta
手
atuna
anta
腸
bambu
brahma
梵天
basa
bhāsā
語言
bima
bhūmi
地
boduna
bhojana
食物
bodu
buddha
佛陀
bōsat
bōdhisatta
菩薩
dahama, dam
dhamma
法
data
danta
牙
däla
jāla
網
devola
devālaya
神廟
diga, digu
dīgha
長
diva
jivhā
舌頭
字體圖集
參見
註釋
^ 1.0 1.1 1.2 賀勻、蔡奇林. 略 談巴利語 . [2017-12-03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0-11-23).
^ 《大唐西域記 》有他是阿育王的弟弟的傳說。
^ 《小王統史》:「其時所有譯成錫蘭語之義解,為一切人之根本言語摩羯陀語。在生類所有言語中,如此〔語〕持來利益,所有之長老阿闍梨而見為如聖典。由彼總終達耶!彼〔佛音〕為禮大菩提樹,而去閻浮洲。」
^ 季羨林《原始佛教的語言問題》,《北京大學人文科學學報》一九五七年第一期:我們還可以從語言特徵上來闡明巴利文不是摩揭陀語。關於巴利文的流行地區問題,學者們有各種不同意見。Westergaard(《Über den ältesten Zeitraum der indischen Geschichte》, p. 87.) 和E. Kuhn(《Beiträge zur Pāli-Grammatik》, pp. 6 ff.) 認為巴利文是優襌尼 (Ujjayinī)地方的方言。R. O. Franke從碑刻方面來著手研究這個問題,結論是︰巴利文是賓陀山 (Vindhya)中部至西部一帶的方言(《Pāli und Sanskrit》, pp. 131 ff.) 。Sten Konow也以為賓陀山地帶就是巴利文的故鄉(《The Home of Paiśāci》, ZDWG. 64, p. 95 ff.) ,因為他發現巴利文與毗舍遮語 之間相同的地方很多,而毗舍遮 的故鄉他就定為優襌尼(Grerson,《The paiśāca Language of North-Western India》, Asiatic Society Monographs. Vol. Ⅷ, 1906.書中說毗舍遮語是印度西北部方言。) 。H. Oldenberg最初主張巴利文是羯陵迦 (Kaliṅga)方言(巴利文《律藏》,vol. I. London 1879, pp. L ff.) 。附和此說者有E. Müller(《Simplilfied Grammar of the Pāli Language》, London 1884, p.111.) 。但是H. Oldenberg後來又放棄了前說,另立新說,說巴利文是馬拉提語 的前身(《Die Lehre des Upanishaden und die Anfänge des Buddhismus》, Göttingen 1915, p. 283.) 。E. Windisch(《Über den sprachlichen Charakter des Pali》, Actes du XIVe Congres International des Orientalistes, prem. Partie, Paris 1906, pp. 252 ff.) 和W. Geiger(《Pāli literatur und Sprache》, Strassburg 1916, p. 5.) 則復歸舊說,說巴利文就是摩揭陀方言(關於這個問題的文獻不勝枚舉,請參閱︰季羡林《使用不定過去時作為確定佛典年代和來源的標準》“Die Verwedung des Aorists als Kriterium für Alter und Ursprung buddhistischer Texte”。德國《格廷根科學院集刊.語言學歷史學類》,1949, p. 288. Anm, 2.) 。上面這些說法雖然紛歧,但也有比較一致的一點,這就是︰多數學者都主張巴利文是一個西部方言。事實上也正是這樣子。巴利文的形態變化與阿育王石刻的吉爾那爾 石刻相似,如“於”格的語尾是-amhi﹑-e“業”格複數的語尾是-ne等等。但是另一方面,摩揭陀語則是一個東部方言,r變成l,s變成ś,以-a作尾聲的字“體”格的語尾是 -e等等。兩者的區別是非常大的,無論如何也不能混為一談。
^ Digitised Manuscripts - The British Library . [2021-05-29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1-06-19).
^ พิพิธภัณฑสถานแห่งชาติ หริภุญไชย - Virtual tour . [2021-06-14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9-12-28).
參考文獻
延伸閱讀
Gupta, K. M.(2006). Linguistic approach to meaning in Pali . New Delhi: Sundeep Prakashan. ISBN 978-81-7574-170-6
Müller, E.(2003). The Pali language: a simplified grammar . Trubner's collection of simplified grammars. London: Trubner. ISBN 978-1-84453-001-4
Oberlies, T., & Pischel, R.(2001). Pāli: a grammar of the language of the Theravāda Tipiṭaka . Indian philology and South Asian studies, v. 3. Berlin: Walter de Gruyter. ISBN 978-3-11-016763-4
Hazra, K. L.(1994). Pāli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a systematic survey and historical study . Emerging perceptions in Buddhist studies, no. 4-5. New Delhi: D.K. Printworld. ISBN 978-81-246-0004-7
American National Standards Institute.(1979). American National Standard system for the romanization of Lao, Khmer, and Pali . New York: The Institute.
Soothill, W. E., & Hodous, L.(1937). A dictionary of Chinese Buddhist terms: with Sanskrit and English equivalents and a Sanskrit-Pali index . London: K. Paul, Trench, Trubner & Co.
外部連結
巴利文输入法 北京馨逸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Pali Text Society, London. The Pali Text Society's Pali-English dictionary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Chipstead, 1921-1925.
Buddhist India by T.W. Rhys Davids, chapter IX,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Pali at Ethnologue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Pali Text Society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Free searchable online database of Pali literature, including the whole Canon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Eizel Mazard's excellent website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on Pali resources, including
Complete Pāli Canon in romanized Pali and Sinhala, mostly also in English translation
Pāli Canon selection
A guide to learning the Pāli language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Pali Primer" by Lily De Silva (requires installation of special fonts)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Pali Primer" by Lily De Silva (UTF-8 encoded)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Free/Public-Domain Elementary Pāli Course--PDF format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Free/Public-Domain Pāli Course--html format
Free/Public-Domain Pāli Grammar (in PDF file)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Free/Public-Domain Pāli Buddhist Dictionary (in PDF file)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Comprehensive list of Pāli texts on Wikisource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Buddhist Dictionary of Pali Proper Names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HTML version of the book by G.P. Malalasekera, 1937-8
Pali Text Reader (software)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Jain Scriptures
Pali help at Help.com Wiki [永久失效連結 ]
"A Course in the Pali Language,"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audio lectures by Bhikkhu Bodhi based on Gair & Karunatilleke (1998).
Pali Conjugation and Declension Tables for Students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Comprehensive Reference Table of Pali Literature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巴利文词典及学习专题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巴利字典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Online Pāḷi Tipiṭaka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簡明巴英字典中譯數位版 從 A. P. Buddhadatta的Concise Pali-English Dictionary 中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