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得利茨号 带领毛奇号 、兴登堡号 、德弗林格尔号 和冯·德·坦恩号 前往斯卡帕湾扣押处
德意志帝国 海军 在20世纪上半叶建造一系列战列巡洋舰 。这批战列巡洋舰是老式装甲巡洋舰 设计的衍生产物,她们设计被用于侦察主战舰队并攻击敌方舰队的侦察部队。德皇 威廉二世 坚信新型战列巡洋舰能够与战列舰 并肩作战 ,以抵消德军在舰只数量上的劣势。
冯·德·坦恩号 [ a] 德意志帝国最早的战列巡洋舰,建造于1908年至1910年间。第一次世界大战 开始之前,帝国海军最终又建造4艘战列巡洋舰服役于公海舰队 ,另外两艘在战争期间完成建造。原计划再追加7艘,包括4艘马肯森级 [ b] 和3艘约克号代替舰级 [ c] 。马肯森级其中两艘——马肯森号 和施佩伯爵号 ,曾成功下水但从未完工。另外两艘舰只在战争快结束时被取消,当时她们正处于早期建造阶段。而3艘约克号代替舰级舰只的实际建造工作则从未展开。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或期间完成建造的7艘战列巡洋舰中,有6艘在北海 进行相对激烈的战斗。除了戈本号 [ d] 被分配到德国地中海分队 [ e] 之外,所有战列巡洋舰都被分配到第一侦查集群 ,由弗朗茨·冯·希佩尔 海军上将指挥。1914年至1916年间,該舰队对英国海岸进行多次袭击,並在1916年5月31日至6月1日爆发的日德兰海战 期间达到高潮,其中該舰队希望将部分英国舰队引往德国战列舰战列线。德军的旗舰 吕佐夫号 [ f] 在返回港口的途中被船员凿沉,舰队其他舰只也都受到严重损伤。在战斗中冯·德·坦恩号击沉英军不倦号战列巡洋舰 [ g] ,塞得利茨号 [ h] 击沉玛丽皇后号 [ i] ,德弗林格尔号 [ j] 和吕佐夫号一起击沉无敌号 [ k] 。战争结束后,剩下的5艘战列巡洋舰——冯·德·坦恩号、毛奇号 [ d] 、塞得利茨号、德弗林格尔号和兴登堡号 [ l] 与大部分德国舰队一起被扣押在英国斯卡帕湾 海军基地。这些舰只后来在1919年被舰上官兵凿沉 ,防止她们落入协约国 的手中。戈本号在一战爆发初期移交给奥斯曼帝国海军 ,并在战争的大部分时间里与俄罗斯 黑海舰队 作战。战争快结束时,她被英国海军的水雷 严重损坏,但后来得到修复,并继续为土耳其海军 [ m] 服役直到1950年代,她最终在1970年代被拆解 。
德意志帝国海军的最终继承者——纳粹德国海军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 之前,曾考虑建造3艘o级战列巡洋舰 ,作为Z计划 海军建设的一部分。然而,由于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这些计划被搁置,没有一艘舰只被建造完成。[ n]
冯·德·坦恩号
冯·德·坦恩号
冯·德·坦恩号是1907年订购的第一艘德国战列巡洋舰[ 2] 。她是为了响应前一年开始建造的英国无敌级战列巡洋舰 [ k] 而设计的[ 2] 。作为第一艘新型战舰,冯·德·坦恩号的设计过程引起极大的争议。德国海军国务大臣阿尔弗雷德·冯·提尔皮茨 海军元帅 希望这艘新型战舰能够遵循英国的模式,即大口径火炮、相对轻型的装甲和较高的航速。德皇威廉二世和其他高级海军军官则认为,为了扭转德国在舰只数量上的劣势,这些新型战舰应该拥有足够坚固的装甲以足以应对战列线作战。
冯·德·坦恩号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参与大部分德国舰队的行动,包括对英国海岸的几次袭击。在日德兰海战中,冯·德·坦恩号是德国战列巡洋舰分舰队中的最后一艘舰只。在开战15分钟后,冯·德·坦恩号的280毫米(11英寸)炮弹就引爆英军不倦号战列巡洋舰的弹药库 ,使其最终沉没[ 2] 。战争结束时,冯·德·坦恩号被扣押在斯卡帕湾,并最终自沉[ 2] 。1930年被捞起,1931年至1934年间拆解。[ 2]
毛奇级
在港口的戈本号
毛奇号和戈本号分别于1908年和1909年订购,她们比先前的冯·德·坦恩号有所改进。虽然她们的设计没有像冯·德·坦恩号那样引起争议,但是提尔皮茨和海军总部仍然在是否应该增加主炮的数量和口径的问题上存在分歧。提尔皮茨赞成将主炮总数增加到10门,而海军部门则更倾向于使用8门305毫米(12英寸)主炮。最终决定安装10门280毫米(11英寸)口径主炮。除了增加主炮,两艘毛奇级舰只比冯·德·坦恩号在装甲防护设计上更全面。
毛奇号服役后加入冯·德·坦恩号的战列巡洋舰分舰队,并在北海参加对英军的作战行动。她还在波罗的海 负责对付俄罗斯海军舰队。1915年,她在里加湾防御战 [ r] 期间遭到鱼雷袭击。1917年,她作为入侵部队的旗舰返回波罗的海,执行阿尔比恩行动 任务。战争结束时,毛奇号也被扣押在斯卡帕湾,并于1919年自沉。另一方面,戈本号被派往地中海,作为地中海分队的旗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戈本号和布雷斯劳号 [ s] 轻巡洋舰避开英国舰队 ,逃往伊斯坦布尔 ,在那里她们移交给奥斯曼帝国海军。之后該舰主要在黑海地区活动以对抗俄国舰队。1918年,她在达达尼尔海峡 外袭击英国部队 ,并触发三颗水雷。戈本号一直在土耳其海军服役,直到1973年变卖拆解。
塞得利茨号
前往斯卡帕湾的塞得利茨号
塞得利茨号是毛奇级的改进型,她比毛奇级的舰体略大,舰艏部和艏楼也更高。但和毛奇级一样,同样装备10门280毫米(11英寸)口径主炮。刚加入舰队服役,塞得利茨号就成为时任海军少将弗朗茨·冯·希佩尔的旗舰。該舰在战争期间参加舰队大部分作战行动。在第一次多格尔沙洲海战 [ x] 中,塞得利茨号被英国皇家海军狮号战列巡洋舰 [ y] 发射的2枚或3枚343毫米(13.5英寸)的炮弹击中炮塔,引发大火险些殉爆,也几乎差点摧毁整艘舰。日德兰海战中,塞得利茨号重创英军玛丽皇后号战列巡洋舰。而在接下来的战斗时间里,该舰受到严重破坏,舰体进水达5,300公噸(5,200長噸)。尽管舰体遭受巨大破坏,塞得利茨号还是设法返回威廉港 ,并在那里得到修复。与冯·德·坦恩号和毛奇号一样,塞得利茨号被扣押在斯卡帕湾,最后于1919年自沉。
德弗林格尔级
在斯卡帕湾的兴登堡号(中)和德弗林格尔号(左)
3艘德弗林格尔级是德国海军建造完成的最后一批战列巡洋舰。与老式舰只相比,本级舰只的主要武器装备进行彻底的改进。主炮数量减少到8门,但口径增加到305毫米(12英寸)。这些主炮被分别安装在主上层建筑 前部和后部的两座背负式炮塔 中。首舰 德弗林格尔号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不久建成。吕佐夫号接着在1915年8月建成,兴登堡号于1917年5月加入舰队。战争期间,德弗林格尔号参与公海舰队的大部分行动。日德兰海战中,她向玛丽皇后号战列巡洋舰开火,并最终联手塞得利茨号一起将其击沉。德弗林格尔号和吕佐夫号后来集中火力攻击无敌号战列巡洋舰并将其击沉[ 73] 。然而在战斗中,吕佐夫号被至少24发重口径炮弹严重损坏,无法返回德国,只能于第二天一大早凿沉[ 73] 。由于建成时间较晚,兴登堡号的服役生涯没有经历太多事件,以至没有记载她针对英国舰队的重大行动。最终她和德夫林格尔号一样被扣押在斯卡帕湾,与公海舰队其他舰只一起自沉。
马肯森级
马肯森级战列巡洋舰的设计线稿图
1915年2月,由于意识到这场战争不会很快打赢,海军部门决定更换目前损失的6艘装甲巡洋舰。这些舰只是德夫林格尔级的改进版本。主要的改进是采用350毫米(14英寸)的主炮,以及一个全长的前甲板。总共有4艘舰只下订,但只有马肯森号和施佩伯爵号下水。最终由于造舰优先权被转移到被认为更具有战略意义的U型潜艇 上,本级舰只没有一艘完工。1921年至1924年间,所有4艘舰只已经施工的部分都在德国拆解。
约克号代替舰级
约克号代替舰级战列巡洋舰的线稿图
3艘约克号代替舰级最初订购时是马肯森级同级舰,但在1917年1月其设计修改为8门381毫米(15英寸)口径主炮。外观上除了烟囱之外,约克号代替舰级与马肯森级十分相似。约克号代替舰级将船舯部两个烟囱改为以前单个大型烟囱的设计。约克号代替舰级只有首舰开始敷设龙骨,但工程没有持续多久。到停工时,只装配大约1000公吨钢构件。另外两艘舰的建造工程也被分配给不同发造船厂,但工程从未开始。
O级
O级战列巡洋舰的线稿图
O级于1937年设计用于补充当时为新的德国舰队规划的P级装甲舰 。3舰装备6门381毫米(15英寸)口径的主炮,分别安装在三座炮塔中,与沙恩霍斯特级战列舰 [ ae] 的主炮布局相似。她们被打算用作远洋通商破坏,目标是迫使英国分散其战舰作为护航舰队。由于1939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这些舰只一直没有开工。
脚注
注释
^ 译名参考自《世界近代战列舰史》。[ 2]
^ 译名参考自《世界近代战列舰史》。[ 5]
^ 译名参考自《世界近代战列舰史》。[ 5]
^ 4.0 4.1 译名参考自《世界近代战列舰史》。[ 8]
^ 译名参考自《无畏之海 第一次世界大战海战全史》。[ 9]
^ 译名参考自《世界近代战列舰史》[ 10] ,另有来源译为“吕措”号[ 11] 、“吕佐”号[ 12] 或“吕措夫”号。[ 13]
^ 译名参考自《世界近代战列舰史》。[ 14]
^ 译名参考自《世界近代战列舰史》[ 16] ,另有来源译为“塞德利茨”号。[ 17]
^ 译名参考自《海上力量:战列舰发展史》[ 18] ,另有来源译作“玛丽王后”[ 19] 、“玛丽女王”[ 20] 或者“玛丽女皇”[ 21] 。
^ 译名参考自《世界近代战列舰史》[ 10] ,另有来源译为“德福林格”号。
^ 11.0 11.1 译名参考自《世界近代战列舰史》。[ 23]
^ 译名参考自《世界近代战列舰史》。[ 10]
^ 译名参考自《舰载武器》。[ 26]
^ 两艘沙恩霍斯特级战列舰 也会被称为战列巡洋舰,尤其是在英国方面的资料中[ 30] [ 31] 。然而纳粹德国海军把她们归类为战列舰,绝大多数学术著作也都这么称呼她们[ 33] [ 34] [ 35] 。因此,她们不被包括在这个列表中。
^ 历史学家埃里希·格鲁纳(Erich Gröner)指出,满载被定义为“(等于)排水量加上满载燃料油、柴油、煤、备用锅炉给水、飞机燃料和特殊设备”。[ 36]
^ 另有来源记载为27.4節(50.7公里每小時;31.5英里每小時)。[ 2]
^ 译名参考自《世界地名翻译大辞典》。[ 42]
^ 译名参考自《无畏之海 第一次世界大战海战全史》。[ 48]
^ 译名参考自《无畏之海 第一次世界大战海战全史》。[ 52]
^ 另有来源记载为25.5節(47.2公里每小時;29.3英里每小時)。[ 57]
^ 另有来源记载为“1911年9月30日正式服役”。
^ 另有来源记载为25.5節(47.2公里每小時;29.3英里每小時)。[ 57]
^ 另有来源记载为“1909年8月12日铺放龙骨”。
^ 译名参考自《世界近代战列舰史》。[ 66]
^ 译名参考自《英国战列巡洋舰全史》[ 19] ,另有来源译为“雄狮”号。[ 20]
^ 另有来源记载设计航速为26.5節(49.1公里每小時;30.5英里每小時),而试航中达到的最大航速达到29.12節(53.93公里每小時;33.51英里每小時)。[ 68]
^ 根据德意志帝国海军的命名法,该炮的官方名称为30.5 cm SK L/50 。其中SK(Schnelladekanone )表示“速射炮”,而L/50表示炮管长度,即50倍径 。[ 74]
^ 另有来源记载为26.5節(49.1公里每小時;30.5英里每小時)。[ 77]
^ 另有来源记载为27.5節(50.9公里每小時;31.6英里每小時)。[ 77]
^ 译名待补充参考来源。
^ 译名参考自《消逝的巨兽:第二次世界大战各国战列舰》。[ 92]
^ 32.0 32.1 32.2 另有来源记载为380毫米(15英寸)。
^ 这里的数字是故意颠倒的,1922年签署《华盛顿海军条约 》后,使用长吨 计算船舶排水量的做法得到标准化。
^ 34.0 34.1 34.2 另有来源记载为33.5節(62.0公里每小時;38.6英里每小時)。
引文
参考书籍
Gardiner, Robert; Gray, Randal (编). Conway's All the World's Fighting Ships: 1906–1921 . Annapolis: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85. ISBN 978-0-87021-907-8 (英语) .
Gröner, Erich. German Warships: 1815–1945. Vol. I: Major Surface Vessels. Annapolis :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90. ISBN 978-0-87021-790-6 . OCLC 22101769 (英语) .
Herwig, Holger. "Luxury" Fleet: The Imperial German Navy 1888–1918. Amherst, New York : Humanity Books. 1998 [1980]. ISBN 978-1-57392-286-9 . OCLC 57239454 (英语) .
Hore, Peter. Battleships of World War I. London : Southwater Books. 2006. ISBN 978-1-84476-377-1 (英语) .
Staff, Gary. German Battlecruisers: 1914–1918. Oxford : Osprey Books. 2006. ISBN 978-1-84603-009-3 . OCLC 64555761 (英语) .
Sturton, Ian (编). Conway's All the World's Battleships: 1906 to the Present . London: Conway Maritime Press. 1987. ISBN 978-0-85177-448-0 . OCLC 246548578 (英语) .
Tarrant, V. E. Jutland: The German Perspective. London: Cassell Military Paperbacks. 2001 [1995]. ISBN 978-0-304-35848-9 . OCLC 48131785 (英语) .
Weir, Gary. Building the Kaiser's Navy. Annapolis: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92. ISBN 978-1-55750-929-1 (英语) .
Churchill, Winston . The Second World War. 5 Closing the Ring.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 2000 [1951]. ISBN 978-0-395-41059-2 (英语) .
Vandervat, Dan. The Atlantic Campaign .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8. ISBN 978-0-06-015967-2 (英语) .
Garzke, William H.; Dulin, Robert O. Battleships: Axis and Neutral Battleships in World War II . Annapolis: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85. ISBN 978-0-87021-101-0 (英语) .
McMurtrie, Francis E. Jane's Fighting Ships 1940. Sampson Low. ASIN B000J2DU0G (英语) .
Massie, Robert K. Castles of Steel . New York City: Ballantine Books. 2003. ISBN 978-0-345-40878-5 . OCLC 57134223 (英语) .
Halpern, Paul G. A Naval History of World War I. Annapolis: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95. ISBN 978-1-55750-352-7 . OCLC 57447525 (英语) .
新华通讯社译名室 (编). 德语姓名译名手册.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9. ISBN 978-7-100-02674-1 (中文(中国大陆)) .
理查·亨布爾. 希特勒公海艦隊—通商破壞戰. 吳世民 譯. 台北: 星光出版社. 2005. ISBN 978-9-5767-7629-8 (中文(臺灣)) .
章骞. 无畏之海:第一次世界大战海战全史= Sea of dreadnoughts the great war at sea 第1版. 济南: 山东画报出版社. 2013. ISBN 978-7-5474-0541-3 . OCLC 928114543 (中文(中国大陆)) .
罗伯特·杰克逊. 海上力量:战列舰发展史. 张国良 译. 北京: 中国市场出版社. 2009-08-01. ISBN 978-7-5092-0527-3 (中文(中国大陆)) .
江泓. 英国战列巡洋舰全史. 長春: 吉林文史出版社. 2016-08-01. ISBN 9787547233030 (中文(中国大陆)) .
日本海人社 (编). 世界近代战列舰史 . 世界舰船. 青岛: 青岛出版社. 2010-06 [2020-02-21 ] . ISBN 9787543664296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0-04-26) (中文(中国大陆)) .
日本海人社 (编). 德国巡洋舰史 . 世界舰船. 青岛: 青岛出版社. 2010-06 [2020-01-25 ] . ISBN 9787543664319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0-01-25) (中文(中国大陆)) .
刘怡. 消逝的巨兽:第二次世界大战各国战列舰. 知兵堂简体版战争系列.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0-07-01. ISBN 9787307076839 (中文(中国大陆)) .
史蒂夫·克劳夫德. 杨颖莉 , 编. 战列舰与航空母舰 . 世界武器图典 第1版. 长春: 吉林美术出版社. 2004-01 [2020-02-21 ] . ISBN 9787538615067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0-02-21) (中文(中国大陆)) .
周定国. 世界地名翻译大辞典 Place names of the world 第1版.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7-10 [2020-02-21 ] . ISBN 9787500107538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0-02-21) (中文(中国大陆)) .
加里·斯塔夫.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德国战列巡洋舰:设计、建造与作战 从K号到“约克”号. 海上力量. 黄纯洲、付洪宝 译. 北京: 海洋出版社. 2017. ISBN 978-7-5027-9902-1 (中文(中国大陆)) .
安古斯·康斯坦姆. 英军战列巡洋舰 1939-1945 (平装). 新先锋系列. 重庆: 重庆出版社. 2009-04 [2020-04-25 ] . ISBN 978-7-229-00436-1 . OCLC 600378345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1-05-15) (中文(中国大陆)) .
期刊
拓展阅读
Dodson, Aidan. The Kaiser's Battlefleet: German Capital Ships 1871–1918. Barnsley: Seaforth Publishing. 2016. ISBN 978-1-84832-229-5 (英语) .
斜體字 為未建成艦
希佩爾海軍上將級
P1
P2
P3
P4
P5
P6
P7
P8
P9
P10
P11
P12
其它未建成艦
舰队巡洋舰
侦察巡洋舰
遠洋偵察級
SP1 / Z40
SP2 / Z41
SP3 / Z42
SP4
SP5
SP6
註1:按1899年德意志帝国海军 定义的“小巡洋舰”及“大巡洋舰”列出 註2:按1930年《伦敦海军条约 》定义的“轻巡洋舰”及“重巡洋舰”列出 註3:此艦級為M級放大版本,設計上與M級有差別,故稱作「改良M級」並歸類至M級中,而有時會被單獨分類出一級 註4:此艦級在設計時分類為「裝甲艦」,但性能規格上實際分類為「重巡洋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