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罪羊替罪羊,又稱代罪羊或代罪羔羊,在圣经中代指背负他人罪孽与污秽,被送至荒野的羔羊。这个故事始见于《利未记》第十六章,其中整个社区的罪恶都被加诸于一头山羊身上,而后这头代罪羊被放至沙漠。
猶太教信徒於贖罪日時,按《聖經·利未記》記載的儀式將山羊獻作贖罪祭。古希腊和埃勃拉乡村地区亦有类似的习俗。替罪羊現普遍意指在某錯誤事件上,替代犯過者承受責任、受罪受罰的無辜人,即替罪者,而替罪者所作的行為,粵語則稱之為「食死貓」。 起源有学者认为,设置替罪羊的习俗可追溯至公元前2400年左右的埃勃拉,后来流传到古代近东。[1][2] 古犹太教习俗古代犹太教的赎罪日仪式始于出埃及记的会幕时期,一直持续到耶路撒冷圣殿时。仪式时,大祭司会献祭一头公牛作为赎罪祭,用以补偿过去一年无意犯下的罪恶。随后,他将两头山羊置于会幕门前,抽签决定其中一头献祭给耶和华,另一头驱赶至旷野,推入陡峭山涧。[3]人们将被宰杀的山羊的血带入圣所幔子后的至圣所,将其撒在施恩座上。在赎罪日后续仪式中,大祭司向上帝忏悔以色列人有意犯下的罪过,向其告知这些罪过已被置于另一只山羊头顶,这只被称为阿撒茲勒的替罪羊将会象征性地带走这些罪孽。[4] 基督教观点在基督教观点中,耶稣基督殉道于十字架,上帝因此宽恕了世人的罪恶。圣经里耶稣被处决事件十分符合赎罪仪式的特征,这其中包括大祭司主持的仪式,以及用于净化罪行的祭品羊和移除“罪的负担”的替罪羊。基督教徒相信,若罪者承认且忏悔自己曾犯下的罪行,并对耶稣本人及其牺牲抱有信念,那么他们的罪将会得到宽恕。赎罪仪式中两只羊的命运也预示了耶稣与巴拉巴的结局,两人由罗马长官本丢·彼拉多于耶路撒冷民众前公开审判。巴拉巴(这个名字在阿拉姆语意为“父亲之子”)是个强盗(背负罪恶),然而他最终被释放,无罪的耶稣(其亦为“父亲(神)之子”)却被罗马人钉死于十字架上。 由于第二只羊被引向死亡[5],因此“替罪羊”这一称呼在后来被用来描述那些因他人的行为而遭责备与惩罚的人。 政治与社会学观点代罪羔羊理論是一種源由已久的政治理論,最早持代罪羔羊理論者認為,某些戰爭是由政府挑起的,目的是轉移民眾視線,并團結因互相仇視而陷於分裂的民眾。 在政治实践中,代罪羔羊是一種重要的宣傳技巧,例如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猶太人被納粹黨設定成德國經濟與政治瓦解的主要原因。 另一個例子是在古代中國,女人,尤其美女,被视为古代中國許多朝代土崩瓦解的主要原因,因此古代中國有“紅顏禍水”之說,而一些古書也不斷地流傳類似的說法,將一些朝代滅亡的原因歸結為女性。如杜預為《左傳》做的注裡提到說「夏以妺喜,殷以妲己,周以褒姒,三代所由亡也」;東漢的《吳越春秋》也引用伍子胥的話說「臣聞賢士國之寶,美女國之咎:夏亡以妹喜,殷亡以妲己,周亡以褒姒。」;《舊五代史》也提到說:「夏之興也以塗山,及其亡也以妹嬉;商之興也以簡狄,及其亡也以妲己;周之興也以文母,及其亡也以褒姒」。 当少数群体被视为替罪羊时,由于他们缺乏反抗的能力,因此对他们的破坏力将会更大。替罪羊的常见策略就是将某个团体中极少数个体的不道德行为,放大为整个团体的行为。 类似实践古叙利亚与圣经中的替罪羊仪式相似的概念也出现于公元前24世纪叙利亚沙漠古国埃勃拉的遗留文本中。[6]在国王婚礼上,人们会进行净化仪式。一头戴有银链的雌羊被领至称为“Alini”的荒野,文本中的“我们”指代整个社区。在古代近东,这类将邪恶(而不是罪恶)附于动物载体,并将其驱逐的行为有众多实践。[7] 古希腊在古希腊,人们在紧要时期会进行类似赎罪仪式的实践,牺牲群体中的一或两个个体,以拯救整个社区。[8][9]尽管人们会在不同时期以不同缘由实践这一行为,但一般只在紧要期间,例如饥荒、干旱或瘟疫时进行。[8][9]替罪者一般是社会边缘人士,例如罪犯、奴隶、穷人,这些人被称为待罪者,或称katharma 、peripsima.。[8][9] 然而,在古希腊神话与实际习俗中,用作替罪的角色可能非常不同。在神话里,一般是具有较高重要性的人物,例如国王或国王的儿子被当做替罪者,用以扭转即将到来的灾难。[8][9]但在现实中,几乎没有国王会愿意牺牲自己或自己的儿子来完成这一仪式,因此实践中的替罪者一般是社会地位低下的人。人们在仪式前会为这些人提供特殊对待,例如提供良好的衣物和餐宴。[8] 在古希腊,因节日或灾难种类不同,特殊仪式也有不同形式。例如在西色雷斯的阿布德拉,被选中的穷人先是被招待以宴会,并环绕城墙一周,然后被人们用石头驱赶出城。[8]而在馬薩利亞,替罪者先是被款待一整年,而后被驱逐出城,以期望阻止瘟疫蔓延。[8]曾有古代文本注释认为待罪者会被杀害,但亦有许多学者反对这一说法,他们指出根据早期证据(希腊诗人希波纳克斯的诗句残篇)显示这些替罪者只是被殴打、石击,并驱离社区。 文学作品在宗教观念和仪式中,替罪羊可以被视为社会驱逐的实际行动和象征,这也是狄米崔斯·莱尔科斯的三联剧《失落之痛 永丧主恩》(Poena Damni)的主题。[10][11]在第一部作品《Z213:出口》(Z213: Exit)中,叙述者在一个反乌托邦环境中游荡,这与《利未记》(16:22)中替罪羊被放逐至荒野的场景相似。同时文本也提到了古希腊类似仪式中的待罪者。[12][13]第二部《与桥上来客一同》(With the People from the Bridge)提及一对男女角色,他们类似圣经新约中格拉森镇的被附魔者,因被视为吸血鬼而从生者与死者的世界遭受驱逐。[14]而在最后一部作品《初死/始》(The First Death)中,主角被困于一个凄凉荒岛,作为罪的化身被放逐到一个无法返回的地方。[15][16] 参见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