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寧之變東寧之變,又稱東寧政變,是明郑永曆三十五年(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統治東寧的延平王鄭經逝世後,於「東都明京」承天府(今台南地區)所發生的政變。 身為外戚又兼任侍衛鎮的馮錫範,聯合鄭哲順、劉國軒等宗室與將領,向太妃董友諫言「鄭克𡒉非鄭氏骨肉,而是李氏之子」等讒言,借口监国鄭克𡒉不是先王鄭經親生子,乃共同策劃、發動政變,是為「東寧之變」。 「東寧之變」結束後。原繼位不及三日的監國、世子鄭克𡒉,遭到罷黜,並被殺害。馮錫範改立其女婿,鄭經次子鄭克塽繼承王位。 此次政變被廣泛認為,是台灣明鄭政權內亂並快速走向衰亡的重要轉捩點。
起因與經過1661年(永曆十六年),吳三桂絞死永曆帝於雲南,南明滅亡。延平王鄭成功在東都明京(今臺灣臺南),令世子鄭經駐防思明州(今福建廈門),但鄭經卻與弟弟的乳母陳昭娘私通,後納其為妾,生子鄭克𡒉。鄭克𡒉出生時,有人傳言陳昭娘假裝懷孕,將某李氏屠夫的兒子抱來養育。然而,由於鄭經親眼目睹鄭克𡒉出生,因此並不相信這種說法[1]。 鄭克𡒉長大後,與內閣首輔陳永華之三女成婚。鄭克𡒉辦事英明果決,有祖王鄭成功之風範,因此頗受父王鄭經重用寵愛。1679年,鄭經西征清朝之際,採納東寧總制陳永華之提議,將鄭克𡒉立為世子,並授職監國,持「監國世孫」之印璽,總攬東寧國政。由於他秉公執政,[2]因此被稱為「東寧賢主」[3]。然而,鄭克𡒉也因為此性格而得罪驕縱的王叔鄭聰等人,並種下日後政變的種子。 1680年(永曆三十四年),三藩之亂無功而返,監國續掌國政,亦深得鄭經之信任。不過,在陳永華過世之後,兵權落入劉國軒、馮錫範等西征將領的手中,監國在朝廷裡漸漸遭到孤立、架空,鄭克𡒉因此失勢。 1681年3月17日(永曆三十五年正月二十八日),鄭經逝世於承天府行台,臨終前托世子予劉國軒、馮錫範等武臣[4]。鄭聰等諸王叔眼見王兄逝世,並計畫報復世子。19日(正月三十日),他們聯合外戚馮錫範向董太妃進讒言,以監國為李氏螟蛉子而非王室血脈,其生母陳昭娘与郑经的关系是違法的婚外情,身份卑賤[5][6]為由,欲罷黜世子。董太妃礙於眾人的壓力,便下令收回鄭克𡒉的監國印璽。同日,鄭克𡒉便遭杀害。 世子之死
後續影響二月初一(1681年3月20日),根据董太妃的命令,鄭克塽继承王位。鄭克塽繼位後,董太妃封鄭聰為「輔政公」,以輔佐年幼君王;至於袖手旁觀的「反正功臣」劉國軒則受封「武平侯」。然而,鄭聰為人平庸且優柔寡斷,因此大權漸漸落入馮錫範手中。馮錫範掌權後,提拔侍衛武官,形成武人掌政的現象,東寧國力亦大不如前,民心逐漸渙散。西元1683年(永曆三十七年)7月,澎湖海戰大敗。寧靖王朱術桂自盡殉國,鄭克塽與文武大臣決議後,於同年9月5日向清朝投降;同年10月8日,福建水師提督施琅入台納降,明朔終。 文獻史料
(參見討論:鄭克𡒉) 參考文獻
注釋
相關條目Information related to 東寧之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