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立医药专门学校
浙江省立医药专门学校是中华民国初期成立的一所公立现代医学校,是最早的国人自办的医学高等教育,亦是现今浙江大学医学院和药学院的前身。[1]1913年,更名为浙江公立医药专门学校,1939年8月改为国立英士大学医学系,1943年恢复单独招生,1947年升格为浙江省立医学院。1948年,全国四分之一的医师,二分之一的药师均为医专所培养。[2] 1952年与国立浙江大学医学院合并,设立浙江医学院。其档案286卷现存于浙江省档案馆。[2] 历史韩清泉留日学医归来之后,担任浙江高等学堂的校医,因目睹广济医药专门学校和广济医院欺诈病人,会同留日医科同学汤尔和以及自己在杭州中学堂的老师、地方绅士陈权通,在羊市街(今江城路)开办浙江病院。[1]1911年辛亥革命后,浙江病院副院长兼内科医师汤尔和被选为浙江省代表,参与筹建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后,汤尔和返回杭州主持浙江病院事务。[3]期间,韩清泉奔走倡议建立医校,获得浙江省政府支持。[4]浙江都督蒋百器聘请汤尔和为浙江民政司佥事,以筹办浙江省立医药专门学校。[3]在浙江病院的基础上,1912年6月1日,租赁板民房,开办浙江省立医学专门学校,由韩清泉担任校长。[1]1912年9月1日,浙江省立医学专门学校开学,汤尔和担任学校的副校长兼组织学讲师,但不久即前往北京筹备国立医学校。[3] 为抗衡英国人所办的广济药学堂,韩清泉邀请李绳其和华鸿等筹建药科。1913年7月,学校迁往竹竿巷,增设药科,这是最早的国人自办药科专业,学校因而更名浙江公立医药专门学校。[4]1920年,由浙江省政府拨款在刀茅巷新建校舍。[5]1925年6月,广济医药专门学校学生因抗议五卅惨案宣布脱离学校,浙江公立医药专门学校增设六个班接收广济医药专门学校学生,广济医药专门学校停办。1927年北伐胜利,国民政府命令广济医药专门学校并入浙江公立医药专门学校,指派洪式闾、程浩、姚梦涛、童志沂、黄鸣龙、黄鸣驹等人接收广济医药专门学校。[4]8月,更名为浙江省立医药专门学校。[4][5] 1928年,国民政府在浙江试行大学区制,以国立大学作为为全省高等教育机构兼全省教育行政机关,以国立大学校长总理省内一切学术与教育行政事务。蒋梦麟被任命为第三中山大学校长,第三中山大学后又改名国立浙江大学。蒋梦麟计划在1928年秋建立的国立浙江大学文理学院中设立医药学院,以“学校设备太差,无发展前途”和“成绩不佳”为由勒令浙江省立医药专门学校停止招生,因而在1929年、1930年停招两届学生,但浙江省政府拨款依旧。1931年,在校方及校友的呼吁下,教育部下令复办药科,学校依照1929年《专科学校组织法》与《修正专科学校规程》改名为浙江省立医药专科学校。[4]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于10月改在玉泉及灵隐上课,11月迁往淳安,12月再迁至缙云,1938年春迁往临海,1939年8月遭日军轰炸后迁往天台。[5]1939年10月26日,浙江省立医药专科学校改组成浙江省立英士大学医学院。1942年12月,浙江省立英士大学改名为国立英士大学。[4]1941年春,迁往缙云,次年再迁回临海。1943年,因重庆等地的校友及校内师生之反对,浙江省教育厅同意浙江省立医药专科学校恢复招生。[5]1945年7月,国立英士大学医学院停办,未毕业学生由浙江省立医药专科学校代办国立英士大学医学院,部分学生寄读于浙江省立医药专科学校之国立英士大学医学院特班。[4] 1946年夏,迁回杭州,受到校友王肇康帮助,以联勤总部第二十二后方班部分房屋作校舍,即湖滨校区西南部分。[5]同时,国民政府教育部命令国立英士大学划出医学院,分别并入江西中正医学院、浙江医药专科学校。[4]1947年春,由浙江省教育厅拨款在孩儿巷设置附属医院。[5]1947年夏,升格为大学建制,[4]改名浙江省立医学院,[5]1951年,接管广济医院,作为外科教学医院,孩儿巷附属医院改为妇幼保健院。[5]1952年2月院系调整中,浙江省立医学院与国立浙江大学医学院合并,设立浙江医学院,以原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为附属第一医院。浙江医学院于1960年改为浙江医科大学,1998年并入浙江大学。[5] 历任校长韩清泉、钱崇润、朱其辉、丁求真、盛在珩、李宝、吴粹、程浩、王佶、陈宗棠、蒋鹍等。[2] 参见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