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珠橋
海珠橋位於中华人民共和国廣東省廣州市區跨越珠江的第一座橋樑,連接越秀區及海珠區,北連廣州起義路,南接江南大道北。 2013年12月6日上午,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和广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2013年第三次会议审议并通过《广州市历史建筑(第一批)推荐名单》,海珠橋成為300餘處首批被認定的歷史建築之一。[1] 历史早期1920年代末,陈济棠主政广东时期,廣州市政府決定興建跨珠江橋樑,經過廣州城市設計委員會公開徵集設計圖則及廣州市工務局的測量後,決定在市區珠江河段的河面最窄處,即珠江北岸的維新路(今起義路)至珠江南岸的廠前街(今南華東路),建造第一座連接兩岸的鋼結構開合式跨江大橋。 民國十八年(1929年)4月5日,廣州城市設計委員會對於籌劃海珠鐵橋計劃,經多次開會討論進行,決定採取廣告徵求方法,甲等1000元,乙等600元,丙等300元,又經呈報市政委員長核定,將徵求繪製珠江鐵橋圖則廣告及設計要點草圖等提出,刊登在廣州、香港和上海等中西文日報,公開徵求,取錄給獎後,即依照原稿圖樣工程建築。 同年11月20日,廣州建築珠江鐵橋一事已簽訂合約,由美國建築橋樑專家負責興建,經與市政府磋商後決定,同時實行河北的填堤,橋樑工程費300萬,由西堤填築至海珠公園(公園原位於長堤大馬路以南),工程費200萬,合共500萬,並由市府飭令市財政局先付定銀5萬兩,其餘分期照約支付。11月19日,廣州市財政局奉令撥款,並呈复市政府备案。 《廣州民國日報》1929年12月4日的部分報導:
海珠橋從1929年12月1日開始動工,美国慎昌洋行(Anderson Meyers & Co., Ltd.)以103.2万两银的低价夺得承建权,由马克敦公司(McDonnell & Gorman)公开承建,称之为“珠江大铁桥”(Pearl River Bridge)。落成之後稱為「海珠大鐵橋」,英文為市內慣用的粵式郵政拼音「Hoi Chu Bridge」。 經過3年多的施工,大桥於1933年2月15日正式落成通車,橋身全長356.67米,主橋長182.9米,闊18.3米,为简支拱形下承钢桁架梁,橋心高度(離水線)8米,全橋四躉,二、三躉之間相距50米,橋上設有機關電掣,能將中段橋面向上開合,方便船隻從橋下通過,大橋的貫通第一次使河北和河南實現直接相連。以其临近“海珠石”改名为“海珠桥”,為當時廣州市區唯一一座跨過珠江的橋樑,也是當時中國惟一的可開合鐵橋。在落成時,曾任國民政府主席和廣東省省長的胡漢民為大橋題字。
1938年6月,日军入侵广州,派遣飞机轰炸广州,把桥体的开合器震坏(一说为广州沦陷后国军败退时炸毁了部分开合装置[3]),日军还把整套设备盗走。从此大桥不可以开合,只能让小船通过,大船则泊于黄埔码头。 炸毁(國共內戰)1949年10月14日傍晚5时50分,在廣州戰役中战败的國軍撤退时將大橋炸毀,炸死群众400余人[4]。事件造成珠江河面上的船家伤亡惨重,电力中断,对广州市的损失甚大。河南和河北的陆路交通直至大桥修复後才得以恢复。 重建1950年3月25日,广州市人民政府决定重建海珠桥,在苏联桥梁专家吉贺诺夫等指导下,并由衡阳铁路管理局技术员卓观培带领有关技术人员日夜趕工,耗費6个月时间便把海珠橋修復並通车,桥长486米,正桥182米,桥宽33米,桥上來回設有3線行車,兩邊亦設有行人路及單車道,重建后的海珠桥除桥面没有开合功能外,外观与原桥大致相若。重建的海珠桥最终于同年11月7日通车[5]。1963年,被评为新版“羊城八景”之一。[6] 1974年12月,海珠桥扩建工程正式动工,此次工程拓宽了海珠桥的行车道和人行道,在该桥东、西两侧各拓宽7.83米,并在旧桥两侧加宽各11米的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结构桥,桥跨与原桥一致组合成一新的桥面体系,即新桥与旧桥合成一体。连同原钢桥人行道合为11.24米的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增加4柱桥墩。[7] 1995年,又对海珠桥原桥进行了自锚式加固和除锈保养,前者在中孔两端加建了吊塔和拉索,变为三孔连续自锚式悬索吊桥。此外也在桥上加装了彩灯。 2012年大修工程由于长期超负荷使用,海珠桥所用钢材出现疲劳老化现象。另一方面,1950年重建海珠桥时,采用了一座英国大桥拆除时的旧料,因此当时提供钢材的英国企业,向广州相关部门发传真告知钢材已临近使用期限。相关部门于2006-2008年期间,三次就海珠桥大修工程提出招标[8]。 2012年2月28日,海珠桥正式封闭,进行为期18个月的大修;途经海珠桥的22条公交线路改道绕行解放大桥、江湾大桥及人民桥。 2013年8月,海珠桥大修基本完成,此次大修拆除重建了两端地面上的引桥,并更换了主桥的钢材。而包括1995年加建的吊塔在内的加固结构也完成了使命全部拆除,基本恢复1950年原始结构。 2013年9月1日,海珠桥完成大修通车。[9] 值得一提的是,1995年加建的自锚式悬索,容易被误认为残留的开合结构。实际上1950年重建后的海珠桥中孔为完整的钢桁架,已无任何可开合设计。 2019年8月3日,为配合海珠广场升级改造工程,海珠桥全段及广州解放纪念碑部分路段禁止车辆通行,相关经过路段的公交线路临时迁线绕道[10],直到9月5日,海珠桥恢复通车。
胡漢民題字胡漢民曾為海珠橋題寫了兩幅字稿,其中一幅由落成開始於橋上中跨鋼樑上懸掛至1949年,另一幅由時任廣州市長劉紀文收藏。2012年,劉的後人把原件捐予廣州市人民政府,時任廣州市長陳建華收到墨寶後就交給孫中山大元帥府紀念館作為館藏。本次掛上了字稿是劉的收藏版,但順序被顛倒,也沒有署名。製成牌匾的那張作品,目前下落不明。 有不少網民認為,既然重新把胡的題字掛上橋,就應該尊重原創,按從右到左的順序排列,且應署名。廣州市城鄉建設委員會職員對此回應稱,排列順序從左至右是為了「配合現代閱讀習慣」。對於署名則「暫不考慮」,解釋稱「胡漢民本人是國民黨元老,署在海珠橋上『恐有不妥』,同時從美觀上來說,『海珠橋』三字下面再加落款也『不太好看』。」[11][12] 文化墙碑有細心市民發現,修繕後海珠橋上新增的文化牆碑不僅標點符號錯誤,還有幾個錯別字,學者直言官方“不负责,有损文化名城的荣誉”。碑文使用簡體字豎排版,但製作單位卻不精通排版,簡單地將橫排變成豎排,仍使用橫排的標點。文中的“状”“底”二字都缺了一点,成了錯字。問題經媒體報導後,工人修正了問題碑文。另外,有市民認為應該用古文來碑文,以體現古樸感。市建委回應稱離開通時間太近,來不及寫古文。[13] 途經之巴士路线
相關事件1989年六四事件发生后,数万广州学生曾将海珠桥占领了四天,整个城市交通陷入瘫痪。到8日,因军队即将进城,人潮只得散去。[14] 廣州舉行的煙花晚會,因為海珠橋是極佳的觀賞地點,所以每年都要圍閉海珠橋西邊的人行道部分。 由于其地处市中心及钢架结构易于攀爬,橋上曾多次出现官媒所言的「跳橋骚」[15]。跳桥者多为投诉无门的外来人群,他们试图通过跳桥来引起社会的关注,激进地表达自己的诉求。甚至有阳江市村民专程到广州爬上海珠桥表达诉求。[16] 流行文化海珠桥因其独特造型和在广州的重要地位,有些跟广州的有关的作品或品牌会提及它,或是取景于此。
參考文獻
外部链接
參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