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劳德尔·容格
特劳德尔·容格(德語:Traudl Junge,1920年3月16日—2002年2月10日),出生于德国慕尼黑,1943到1945年间,担任希特勒私人秘书之一。希特勒自杀后,特劳德尔逃出元首地堡,2002年去世,著有回忆录《直到最後時刻》,后改编为电影。 早年旧姓是胡姆普斯(本名:Gertraud Humps)。1920年3月16日出生于慕尼黑。父亲马克斯·胡姆普斯曾是啤酒酿造师,失业后加入“高地自由军团”,后因为参与希特勒发起的政变获得血色勋章。母亲希尔德加德是一位将军的女儿,特劳德尔还有一个妹妹英格。 在母亲与特劳德尔父亲提出离婚之后,她们一起寄住在外祖父家。1926年特劳德尔进入一所教会学校。13岁那年特劳德尔发现了她对于舞蹈的热爱,从此梦想成为舞蹈演员。1935年她加入了德国少女联盟,1938年加入了信仰与美貌组织,但她完全不热衷政治。 1936年特劳德尔中学毕业,为了解决家庭开销,她不得已做了一名業務员,但她没有放弃舞蹈的理想。1930年代中期,她北上柏林,由于客观条件限制,她放弃了舞蹈梦想,进入帝国总理府任职[1]。 希特勒私人秘书1942年希特勒原其中一位私人秘书格爾達·達拉諾斯基與曾任德国总参谋部副官的空军少校艾克哈德·克利斯汀交往,正在休长假(翌年结婚)。为了填补职缺,希特勒另外选拔一名秘书。特劳德尔初试的优异成绩,后幸运的成为希特勒的私人秘书(可能因为希特勒偏爱慕尼黑人的缘故)。1943年初她正式任职,随希特勒先后在狼穴、伯格霍夫山庄工作。她承认在这段日子里,希特勒像是位父亲般慈祥的朋友和令人愉快的老板,她为他着迷了。像希特勒身边所有人一样,她的思想完全被希特勒所左右,听不到周围不好的声音,也不了解外面究竟发生了什么。她亲耳听到希姆莱说“集中营只是教育和训练人的地方,不曾拘押任何人。”對此没人提出异议。 1943年6月她与希特勒侍卫之一的汉斯·容格亲卫队中尉结婚,后者不久奔赴前线,她继续为希特勒工作。1944年8月,容格在諾曼地戰役中阵亡[2][3]。1944年11月,战事不利,希特勒退回柏林地堡中,直到1945年苏军围攻柏林。 在柏林战役中,希特勒指示自己的属下离开柏林避难,但他不愿离开。4月29日,希特勒要求容格速記口述的政治遗书和个人遗书,隨後與伊娃·布朗举行结婚仪式。容格接著缮打希特勒的遗书[4]。30日下午希特勒和伊娃自杀,当时她正在隔壁房间和约瑟夫·戈培尔的6个孩子用餐。至于后来的事情她表示记不清楚(除认定戈培尔开枪打死妻子后自尽外),不过被认为她在此之后离开地堡,逃往巴伐利亚[5]。 同事容格的同事,有1929年起擔任私人秘书的喬安娜·沃夫,以及1930年起在慕尼黑党本部担任秘书的克莉絲塔·施羅德。在希特勒指示下,她们在1945年4月22日晚上离开柏林。至于她自己和1937年加入的格爾達则不愿避难,继续留在地堡直至5月1日才離開。 战后1946年,她终于回到家乡,期间她曾两度入狱,后被释放。1946年8月,她被判定为“年轻的追随者”而赦免[6]。她化名为格爾達·阿爾特(Gerda Alt),相继在多家公司从事文职工作,工作能力受到老板和同事的肯定,1981年退休。 回忆录在出版社的鼓励下,于1947-1948年写作,但因为这种书不受关心的理由没有出版。直到和《安妮日记》的编者梅莉莎·穆勒于2000年认识并得到其协助以后才出版。她并接受关于回忆录的访谈,收录于名为《死角:希特勒的秘書》的纪录片中。2002年2月,容格在该纪录片完成后的几天去世[7]。 此回忆录与约阿希姆·费斯特的著作即是后来电影《帝国的毁灭》的内容来源。这部电影的开头与结尾有容格的回顾,係前述纪录片的内容。其本人由亚历山德拉·玛丽亚·拉那饰演,在当时受到好评。 參考資料引用
圖書
外部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