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大地震纪念碑 |
---|
唐山抗震纪念碑 |
位置 | 河北省唐山市路南区 |
---|
建成时间 | 1986年7月 |
---|
|
|
批次 | 第二批 |
---|
公布 | 2017年12月2日 |
---|
|
---|
|
唐山抗震纪念碑是为纪念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与震后的救灾行动而建造的纪念碑,位于唐山市新华道文化路口西南侧的纪念碑广场中心,是唐山重要地标。[1]始建于1985年6月,建成于1986年7月地震十周年之际。[2]2017年入选第二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
简介
唐山抗震纪念碑由主碑和副碑构成。主碑高33米,其中碑座高3米,碑身高30米,由四根相互独立的、直指苍穹的梯形变截面钢筋混凝土碑柱组成。主体上端造型有四个收缩口,犹如伸向天际的巨手,象征着人定胜天。[3][4]四根碑柱的缝隙使人们对裂缝、地震产生联想。[2]北侧两根碑柱高8.5米处镶有一块长3.86米、宽1.6米的不锈钢匾额,上为胡耀邦书“唐山抗震纪念碑”字样。[5][6]
由十六根1.5米高的碑柱撑起八块花岗岩浮雕,按方型环绕主碑外侧,象征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救灾支援。浮雕描述了地震灾害和唐山人民在各方支援下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业绩。[7]
主碑台基四方各有四组台阶,每组七级,共计28级,代表“七·二八”这一地震发生的日期。[8]
副碑位于主碑北侧33.5米、第二组台阶处,高2.96米,宽9.5米,由花岗岩石块以废墟形式堆积而成,象征震害的残垣断壁。副碑正反面分别镌刻中英文碑文,记载地震时灾害与重建过程。[2][6]
碑文
碑文刻录在副碑上双面镶嵌的长4.3米,高1.6米的黑色磨光青花岗岩上,北侧镌刻汉语碑文,由唐山师范学院中文系教师戴连地等人起草,中国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夏湘平书写。南侧镌刻英语碑文。[6][7]汉语碑文为:
“
|
唐山乃冀東一工業重鎮,不幸於一九七六年七月二十八日淩晨三時四十二分發生強烈地震。震中東經一百一十八度十一分,北緯三十九度三十八分,震級七點八級,震中烈度十一度,震源深度十一公裏。是時,人正酣睡萬籟俱寂。突然,地光閃射,地聲轟鳴,房倒屋塌,地裂山崩,數秒之內,百年城市建設夷為虛土,二十四萬城鄉居民歿於瓦礫,十六萬多人頓成傷殘,七千多家庭斷門決煙。此難使京津披創,全國震驚,蓋有史以來為害最烈者。 然唐山不失為華夏之靈土,民眾無愧於幽燕之英傑,隨遭此滅頂之災,終未渝回天之誌。主震方止,余震頻仍,幸存者即奮掙紮之力,移傷殘之軀,匍匐互救,以沫相濡,譜成一章風雨同舟、生死與共、先人後己、公而忘私之共產主義壯曲悲歌。 地震之後,黨中央、國務院急電全國火速救援。十余萬解放軍星夜馳奔,首抵市區,舍死忘生,排險救人,清虛建房,功高蓋世。五萬名醫護人員及幹部民工運送物資,解民倒懸,救死扶傷,恩重如山。四面八方捐物贈款,數十萬噸物資運達災區,唐山人民安然度過缺糧斷水之絕境。與此同時,中央慰問團親臨視察,省市黨政領導現場指揮,諸如外轉傷員、清屍防疫、通水供電、發放救濟等迅即展開,步步奏捷。震後十天,鐵路通車;未及一月,學校相繼開學,工廠先後復產,商店次第開業;冬前,百余萬間簡易住房起於廢墟,所有災民無一凍餒;災後,疾病減少,瘟疫未萌,堪稱救災史上之奇跡。 自一九七九年,唐山重建全面展開。國家撥款五十多億元,集設計施工隊伍達十余萬人,中央領導也多次親臨指導。經七年奮戰,市區建成一千二百萬平方米居民住宅,六百萬平方米廠房及公用設施。震後新城,高樓林立,通衢如織,翠蔭夾道,春光融融。廣大農村也瓦舍清新,五谷豐登,山海辟利,百業俱興。今日唐山,如劫後再生之鳳凰,奮翅於冀東之沃野。 撫今追昔,攸忽十年。此間一磚一石一草一木都宣示著如斯真理:中國共產黨英明偉大,社會主義制度無比優越,人民解放軍忠貞可靠,自主命運之人民不可折服。爰立此碑,以告慰震亡親人,旌表獻身英烈,鼓舞當代人民,教育後世子孫。特制此文,鐫以永誌。
|
”
|
唐山市人民政府
一九八六年七月二十八日
广场
唐山抗震纪念碑广场东西长320米,南北宽170米,占地面积5.44万平方米,其中绿地面积3.4万平方米。[2][4][9]广场西侧为唐山抗震纪念馆,南侧为大钊公园。广场内纪念碑副碑以北30.75米处为唐山公路零公里标志。[10]纪念碑广场是唐山众多大型活动的举办地,如作为北京奥运会圣火传递唐山站的终点[11]、唐山国际马拉松的起终点等[12]。
纪念馆
唐山抗震纪念馆位于唐山抗震纪念碑西侧。展览分为三个部分,分别展示震前唐山历史、地震及抗震救灾、震后重建成果等内容。[13]
参见
参考文献
|
---|
北京 | |
---|
天津 | |
---|
河北 | |
---|
山西 | |
---|
辽宁 | |
---|
吉林 | |
---|
黑龙江 | |
---|
上海 | |
---|
江苏 | |
---|
浙江 | |
---|
安徽 | |
---|
福建 | |
---|
江西 | |
---|
山东 | |
---|
河南 | |
---|
湖北 | |
---|
湖南 | |
---|
广东 | |
---|
广西 | |
---|
海南 | |
---|
重庆 | |
---|
四川 | |
---|
贵州 | |
---|
云南 | |
---|
西藏 | |
---|
陕西 | |
---|
甘肃 | |
---|
新疆 | |
---|
跨省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