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棉佛敎 是東南亞大陸除緬甸 外少數獨立起源的佛敎分支,儘管今天的高棉佛敎主要經由泰國 傳入,高棉佛敎在藝術、語言、文字上不僅影響了柬埔寨,還廣汎影響著泰國(泰國北部除外)和老撾(老撾北部除外)。在柬埔寨,佛教徒佔總人口比例長期達90%以上,甚至高達97%[ 1] ,世界排名第一(第二是泰國 ,第三是緬甸 )[ 2] [ 3] [ 4] ,集中在高棉族 、泰族 、越族 、華裔 ;主要信仰上座部佛教 ,但含有印度教 、泛灵论 和祖先崇拜 的元素,歷史上印度教 和大乘佛教 亦流行。
歷史
東南亞歷史文獻缺乏,對以往的史实無法準確考證。根據推測,公元年前後幾世紀,哀牢人 沿湄公河 南下,佔據了泰国 和缅甸 者即今天的孟人 ,進入柬埔寨 和老挝 者即今日的高棉人 。[ 5] 高棉人 自古就是柬埔寨的主體民族。
按中國古籍之記名,柬埔寨漢時稱“扶南”[ 6] [ 7] ,來自於扶南王國;隋唐時稱“真臘”,來自於真臘王國;中唐時稱“吉蔑”[ 8] ,吉蔑即高棉(khmer)的另譯。而柬埔寨 (Kambuja)之國名,古已使用,最早見於817年 芽莊 的一碑文,斯里蘭卡 編年史《大史 》亦稱之“柬埔寨”,此名或許來自於印度古國剑浮沙 (梵語 :Kamboja )。[ 9]
柬埔寨的王朝和佛教大抵分為扶南、真腊、安哥、安哥以後四個時期。
扶南時期
1世紀 時,混填王 (與阿若·憍陈如 同爲Kauṇḍinya氏
[ 10]
,王名Preah Thong)至柬埔寨境内建立扶南国 ,定都毗耶陀补罗 (梵語 :Vyadha-pura ,直译 : 猎人-城[ 11] (p. 20) )。柬埔寨傳說印度憍陳如王子 與父王不和而出走到柬埔寨,和土著王女那吉尼(Nagini)成婚後繼承了王位[ 11] (p. 18) ,也許即是混填王 [ 11] 。這位印度人國王在扶南奉印度教 為國教 ,崇拜濕婆神 ,同時扶南大乘佛教 亦流行,國內受到印度文化的影響是十分明顯的。康泰《扶南傳》,以及《太平御覽 》引《扶南土俗》云扶南西南七千里有“林陽國”,奉佛教,有沙門 數千,齋日時“魚肉不得入國”[ 12] ;《梁书》記載扶南來使上贡佛坐像一尊、白檀佛像一尊、佛教牙塔二尊;《续高僧传》記載曾有扶南國僧侶僧伽婆罗(Samghapāla)和曼陀罗(Mandra)來華譯經[ 13] 。由此可知當時國內有佛教存在。
不過扶南國史料無多,關於其宗教的記錄更是缺乏,具體的情形尚不十分明瞭。
真臘時期
5世紀末,老撾東南部出現一個名叫叫真臘 的國家,當時是扶南的屬國 ,對於其何時成為扶南之屬國,沒有清楚的史料記載,僅簡單見於中國古籍,當時的真臘國主要信奉印度教濕婆派,亦有佛法流傳[ 14] 。
真臘國逐漸壯大,將扶南國納爲屬國;最終在627年,伊奢那跋摩一世 (Ishanavarman I)以武力兼併了扶南國[ 15] ,此後境內各族以高棉人以中心進行融合,逐漸在政治、文化、血統上都形成單一民族,亦自稱高棉族。真臘一朝,仍以濕婆爲尊,佛教爲次[ 16] [ 11] 。
8世紀時,信仰大乘佛教的印尼 室利佛逝 王朝曾有僧侶弘教至柬[ 9] 。
吳哥王朝
真臘滅亡後,扶南王子流亡爪哇 ,并建立了山帝王朝 ,信奉印度教和佛教密宗 ,曾修築千佛壇,即後來和緬甸仰光大金塔 、柬埔寨吳哥王朝時修建的吳哥窟 ,並稱東南亞三大佛教遺蹟的印尼婆羅浮屠 。8世紀末-9世紀,逃亡爪哇 建國的扶南後裔山帝王朝 發兵征服真臘國,真臘王子阇耶跋摩二世 被囚至爪哇 ,向山帝王朝稱臣後才放回真臘即位。802年,真臘王子阇耶跋摩二世 自稱轉輪王 ,举兵擊敗山帝,在柬埔寨成立了吳哥王朝 (高棉王朝)。吳哥 (Angkor)之名來自梵語都城(梵語 :nāgara ,直译 : 都城、城市、據點[ 17] ),是當時的政治中心[ 11] (p. 44) 。吳哥建國後,中國古籍裡仍稱之為“真臘”。
阇耶跋摩二世 宣揚“君權神授”說,認為自己的王位來自於濕婆 ,自稱“天王”(梵語 :devarāja )[ 11] (p. 46) ,在他的統治下,印度教濕婆派 、毗濕奴派 、大乘佛教,以及高棉人祖先崇拜 都大爲流行[ 18] 。在吳哥地區存世至今的1200塊石碑上,用梵文 、柬埔寨文 、巴利文 記載了國王世系、統治家族、軍事狀況、人民生活、婆羅門祭司和佛教信仰[ 19] [ 11] (p. 45) 。阇耶跋摩二世 也許是被囚于爪哇期間,見到婆羅浮屠 有感,他也在吳哥下令建造印度教濕婆派寺院吳哥寺 (Angkor Wat )。
889年,耶输跋摩一世 (Yashovarman I)即位。在他統治期間,人們信奉作為國王和濕婆合一的“天王”、印度教和大乘佛教,但國內寺院仍以印度教信仰佔主流[ 11] (p. 48) 。1006年,蘇利耶跋摩一世 (Sūryavarman I)打下吳哥,從王位爭奪戰中獲勝。他自稱擁有泰國單馬令 (Tambralinga,即後來的那空是贪玛叻王國 ,位於那空是贪玛叻 )家族的血統,因此擁有此地的治權,直至1220年才撤出[ 20] (p. 139) [ 11] (p. 52) 。當時單馬令 王國信奉佛教,蘇利耶跋摩一世 也開始信奉佛教,據信這是柬埔寨歷史上第一位信仰佛教——且是大乘佛教 ——的國王[ 11] (p. 52) ,他未干涉國內的印度教和上座部佛教 信仰[ 20] (p. 139) 。至蘇利耶跋摩二世 即位,他信奉印度教毗濕奴派 ,下令整修吳哥寺,主持修建了吳哥寺石窟 ,並將原有的濕婆神像替以毗濕奴像[ 21] 。12世纪下半葉,柬埔寨與信奉上座部佛教 的斯里蘭卡波罗迦罗摩巴忽一世 交好,引起了同樣信奉上座部佛教 的緬甸蒲甘王朝 阿隆悉都 的不滿和報復,為此斯里蘭卡曾於1165年討伐蒲甘。此一時期,國內毗濕奴派 和濕婆派 都較興盛,佛教則日漸衰弱,印度教兩個宗派和佛教有融合之趨勢,成爲柬埔寨宗教 的一大特點[ 11] (pp. 53-54) 。
1177年,占城 人攻破吳哥首都耶输陀罗补罗 ,統治吳哥。幾年後,阇耶跋摩七世 (Jayavarman VII)在1181年驅逐占人,登基為王,又於1190年或1203年攻下占城首都毘闍耶 。阇耶跋摩七世 信仰大乘佛教,并積極修建佛塔佛寺,在他統治期間,吳哥的建築物建築情況達到最高峰,也包括許多道路、橋樑、旅社[ 11] (p. 55) ;他還下令重整吳哥窟,將佛陀 圣像取代了毗濕奴像,以觀世音爲高棉人的保護聖尊,四處建造四面觀音像。1186年,建纪念其母的塔布茏寺 (Ta Prohm,即普利毗訶羅寺),供奉摩耶夫人 );1191年,建紀念其父的圣剑寺 (Preah Khan),供奉觀音菩薩);以及爲自己修建了巴戎寺 (Bayon),這是吴哥最后的一座国寺,也是唯一的大乘佛教国寺,其中的观音像融入了自己的形象,慈眼半睜、目光低垂、嘴含微笑,被稱作“高棉的微笑”。這些寺塔都是極具代表的吳哥佛教遺跡,呈現出吳哥佛教的特色[ 21] 。這些佛寺部分建在被征服的別族土地上,帕甘寺的石碑銘文說,造寺的目的在於“在遍流敵人鮮血的土地上……莊嚴菩薩”,很大程度上建寺也是為了敬奉祖先、振王權威[ 21] 。阇耶跋摩七世 還派遣王子到斯里蘭卡 求法,這位王子可能就是緬甸史 《琉璃宮史》中提到的於1190年從斯里蘭卡前往緬甸弘法的多摩陵陀 (Tāmalinda)。又有柬埔寨僧侶弘教至泰國羅斛 、素可泰古城 等地[ 9] 。
阇耶跋摩七世 駕崩後,印度教復興,佛教式微[ 21] 。其子因陀羅跋摩二世 (Indravarman II)也是佛教徒,崩於1243年。1257年,本受到柬埔寨影響信奉大乘佛教的泰國素可泰 地區建立了素可泰王國 ,此國奉養斯里蘭卡上座部僧團,大乘佛教衰弱[ 9] ,柬埔寨國內亦受到其影響,上座部佛教得勢。1295年,因陀罗跋摩三世 發動政變登基,在他統治期間,元朝 使節周达观 來訪,寫下了重要史料《真臘風土記 》,根據此書,因陀罗跋摩三世 在位期間,上座部佛教被定為國教,成為當時柬埔寨最有影響力的宗教。柬埔寨持續受到泰國陀羅缽地 王國和駭黎朋猜 王國的影響,傳入了泰系大宗派 和法宗派 兩大宗派,也繼承了其僧王 制度[ 22] 。柬埔寨上座部佛教對周邊也有影響。1353年,老撾 南掌國 (澜沧王国 )建立,開國君王法昂 王從小在柬埔寨長大,受僧侶教育,他建國後就从柬埔寨和斯里蘭卡引進上座部佛教[ 9] 。
因為上座部佛教排斥神王崇拜,吳哥國王的「天王」地位和威望一落千丈[ 9] [ 23] ,王朝從14世紀開始迅速衰敗,周邊兩個泰人王朝崛起。於1431年,吳哥王朝遷都金邊 ,吳哥幾乎廢棄。此地國王陵墓眾多,王朝只留下了許多奴隸和村民照看,這些奴隸和村民大多數信奉上座部佛教[ 11] (p. 63) 。吳哥王朝雖遷都金邊,但吳哥還一度作為都城使用,此地存世的佛像從15世紀到19世紀都有,說明佛教信仰仍在吳哥延續[ 24] 。15世紀70年代,緬甸从斯里蘭卡帶回上座部大寺派 傳承,建立了羅曼那派 (孟人派),就曾傳到柬埔寨。
吳哥王朝是柬埔寨佛教的重要時期,實現了印度教濕婆派 、毗濕奴派 ,佛教上座部 、大乘顯宗 、大乘密宗 ,和本土萬物有靈 信仰、祖先崇拜 信仰的融合,從各種宗教建築和塑畫藝術看,它們常常是密不可分,這爲現在的柬埔寨佛教面貌乃至各宗教的面貌打下了基礎[ 11] (pp. 63-65) 。
吳哥王朝以後
1430年,暹羅入侵柬埔寨,次年吴哥王朝迁都金边,此後柬埔寨與暹羅、緬甸、越南之間常有戰爭。16世纪末,柬埔寨、緬甸與暹羅 之間爆發激烈战争 ,1594年柬埔寨战败被佔,由於暹羅人的影響,上座部佛教 佔強勢地位,大乘佛教和印度教逐步衰微,很多印度教建築被替換為上座部佛教式樣,林伽 雕塑被取締後安放佛像。不過印度教、大乘佛教的宗教影響並未消除,仍在民間流傳[ 21] 。
19世纪,柬埔寨沦为暹罗 和越南 的双重附庸。1864年,法国 建立交趾支那 (位于今越南南部)殖民地,柬埔寨国王诺罗敦一世 请求法国对柬埔寨进行保护,柬埔寨法国保护国 成立。比起英国在缅甸 、斯里兰卡 殖民地破坏佛教、强推基督教 ,法国殖民统治较爲柔和。為了顛覆泰國寺院教育在該地區的統治地位,並使用老撾化和高棉化的佛教加強殖民統治,法國設立了在遠東學院 (EFEO)用於研究东南亚歷史、文化和宗教。这一时期的僧侶和佛教信徒成爲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積極參與政治生活和民生事務,巴利语系上座部佛教作為民族文化的象征和民族主義的旗幟,出現了復興趨勢。1914年11月24日,柬埔寨皇家下令创立金邊 巴利學院(法語:Ecole de Pali ),後於1922年更名為巴利高等學院(法語:Ecole Supérieure de Pali );除了巴利學院,柬埔寨有許多巴利語 學院陸續創建。1922年,兩名柬埔寨僧人被派往河內 學習巴利文 和梵文 ,以便加強對佛教原始文獻 的研究。諾羅敦·西哈努克 等政治家、僧侶提出了「佛教社會主義 」的口號[ 21] ,強調“廢止階級”、“物資交公”、“所有寺院都應創辦學校”。1954年,成立西哈努克佛教大学 (Preah Sihanouk Raj Buddhist University)和金邊佛教研究所[ 25] 。60年代,翻譯出版了高棉文巴利三藏 [ 21] 。此一時期,高棉共產黨 活躍,於70年代建立了赤色 高棉共和國 ,廢除國教,實行無神論 ,僧侶和佛教活動受到抑制和重大打擊。其時據統計全國僧侶有6500餘人,寺塔達3400座,佛教徒已經佔到本國人口的90%以上[ 21] 。佛教徒在人口的高佔比持續至今,2007年甚至高達97%[ 1] ,2010年爲96.9%,近年爲95%[ 26] [ 3] ,在世界持续地排名第一。
1871年,緬甸舉辦上座部佛教第五次 結集 ,修訂後的巴利三藏傳至柬埔寨。1954年5月17日衛塞節,緬甸在仰光 世界和平塔 舉办了第六次 結集 ,柬埔寨僧侶受邀參加。
特點
柬埔寨佛教一來受到印度教的影響極深,很多佛教建築曾經是印度教建築,或者多多少少呈現出印度教教義和崇拜的痕跡;二來上座部佛教主要傳承自泰國,受泰國佛教影響亦深,但也保留了大乘佛教和金剛乘佛教許多痕跡;三來本土信仰也在國內流傳,夾雜在佛教信仰中。[ 11] (pp. 53-54,63-65)
和其他东南亚佛教国家一样,柬埔寨的儿童会被送去短期出家 ,学习本国传统文化知识和佛教知识,若干年後可以还俗 ,也可以留在寺院成为正式僧侣。
外部文獻
参见
註释参考
^ 1.0 1.1 CIA World Factbook - Cambodia . [2007-04-10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0-12-29).
^ 中國佛教協會, 佛教將成為連接中國與東盟之間友誼的橋樑 , [2019-03-11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5-08-23) :“(在東南亞)至於單個國家,人口佛教信徒比例最高的是柬埔寨,占人口總數的93%,在泰國,佔92%;在緬甸,佔82%;在老撾,佔77%;在越南,佔76%;在新加坡,佔40%;在馬來西亞,佔20%;在文萊,佔13.5%。”
^ 3.0 3.1 Buddhists . Pewforum.org. 2012-12-18 [2017-11-08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8-04-18). ;參見宗教人口列表#佛教徒
^ 劉金光:《東南亞宗教的特點及其對我國對外戰略實施的影響》,見鄭筱筠主編:《東南亞宗教與社會發展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年1月第1版,第24頁
^ 《民國軍旅之隨波逐流·緬甸悲歌》 , [2019-03-11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9-03-06)
^ 《三國志·吳志·呂岱傳》:“遣人从事南宣国化,暨缴外扶南、林邑、堂明诸王各遣使奉贡。”
^ 《晋国·扶南传》:“扶南西去林邑(占婆)三千余里,在海大湾中(暹罗湾),其境广袤三千里,有城邑宫室。人皆丑黑,拳发裸身,跣行,性质直,不为寇盗。以耕种为务,一岁种,三岁获。又好雕文刻镂……文字有类于胡(西域);丧葬婚姻略同林邑。其王本是女子,字叶柳;时有外国人混溃(Kaundinya )者先事神,梦神赐之邑。叶柳率舶入海,混溃且诣神祠,得弓,遂随贾人泛溃纳以为妻,而据其国。
^ 《旧唐书·真腊传》:“南方人谓真腊国为吉蔑国。……真腊亦曰吉蔑,本扶南属国。”
^ 9.0 9.1 9.2 9.3 9.4 9.5 釋净海, 南传佛教史, 北京: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2.02, ISBN 7-80123-269-0
^ 伯希和 (Paul Pelliot)在《扶南考》(Le Fou-nan,1903)斷定橋陳如一世 即中國古籍的混填王 。《晉書》記爲混溃;《南齐书》、《梁书》、《南史》記為混填、混湏;《太平御览》記為混慎,當為訛抄。
^ 11.00 11.01 11.02 11.03 11.04 11.05 11.06 11.07 11.08 11.09 11.10 11.11 11.12 11.13 11.14 陳鴻瑜, 柬埔寨史, ISBN 9789865729899
^ 康泰《扶南傳》、《太平御覽 》:“扶南之西南有林阳国,去扶南七千里,土地奉佛,有数千沙门,持戒六斋日,鱼肉不得入国。”
^ 《續高僧傳》:“僧伽婆罗梁言僧养,亦云僧铠,扶南国人也。幼而颖悟,早附法律,学年出家,偏业《阿昙论》。声荣之盛有誉海南。具足已后,广习律藏。勇意观方,乐崇开化。闻齐国弘法随帕至都,住正观寺……天监五年(公元504年),被敕征召于杨都寿光殿华林园正观寺、占云馆、扶南馆等五处传译,讫十七年。都合一十一部,三十八卷,即《阿育王经》、《解脱道论》等是也……普通五年(公元524年)因疾卒于正观,春秋六十有五。”《僧伽婆罗传》:“梁初又有扶南沙门曼陀罗(Mandra)者,梁言弘弱。大赍梵本远来贡献,敕与婆罗共译《宝云》、《法界体性》、《文殊般若经》三部,合一十一卷。虽事传译,未善梁言,故所出经文多隐质。”
^ 明 陳循《寰宇通志·卷118》:“真臘一曰吉蔑,本扶南屬國。”《古今圖書集成》:“真臘國,在林邑西南,本扶南之屬國也。……近都有陵伽缽婆山,上有神祠,每以兵五千人守衛之。城東有神名婆多利,祭用人肉。其王年別殺人,以夜祀禱,亦有守衛者千人。其敬鬼如此。多奉佛法,尤信道士(婆羅門),佛及道士並立於館。”
^ 《新唐書·卷221下》:“其王剎利伊金(舍)那,貞觀初並扶南、有其地。”
^ 《舊唐書·卷197·列傳第147·南蠻、西南蠻、真臘國》:“真臘……尚佛道及天神,天神為大,佛道次之。”
^ 巴利語辭典 . [2019-03-11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9-06-09).
^ Charles Higham, The Archaeology of Mainland Southeast Asia, p.324
^ John Tully, A Short History of Cambodia, From Empire to Survival, 2005, p.19
^ 20.0 20.1 Lawrence Palmer Briggs, The Ancient Khmer Empire
^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任繼愈,《中國佛教史·第四、柬埔寨佛教的兴衰》,ISBN 7500401787
^ 僧王狄旺:柬埔寨佛教史有其独有的苦涩经历 . [2019-03-11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9-06-12).
^ George Coedes, Angkor An Introduction p32
^ David P. Chandler, op.cit. ,p29
^ Xuanjun Xie, Historical Ruminations on the Destiny of Buddhism , [2019-03-11 ] , ISBN 9781365113444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9-06-10)
^ Religious Composition by Country, 2010-2050 . Pew Research Center. 2015-04-02 [13 August 2018]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8-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