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基百科 中的醫學内容
仅供参考 ,並
不能 視作專業意見。如需獲取醫療幫助或意見,请咨询专业人士。詳見
醫學聲明 。
藥物不良反應 (英語:adverse drug reaction ,ADR)是指服用藥物 引起的有害、非預期的結果[ 1] [ 2] 。这种作用一般與治疗无关,且对患者的治疗不利[ 3] 。藥物不良反應可能在單次或長期使用後發生,或因兩種或多種藥物併用後引起。
它含義與「副作用 」不同,因為副作用可以有益或有害[ 4] 。藥物不良反應研究是藥物警戒學 領域的關注重點[ 4] 。不良事件 (AE)是指在使用藥物期間發生的任何意外和不適,不論該事件是否與藥物的使用有關[ 1] 。藥物不良反應是一種特殊類型的不良事件,因它的發生與藥物使用間具有因果關係[ 4] 。藥物不良反應是藥物有關的傷害中的其中一類。其它藥物有關的傷害,包括:未服用處方藥物,又稱為不依從性[ 5] 。藥物的不依從性也可以導致死亡和其他負面結果[ 5] 。但藥物不良反應,必需有使用藥物[ 4] 。
不良反应是药物所具有的两重性之一,完全没有不良反应的药物並不存在[ 3] 。同时,只有一定比例的藥物使用者會發生不良反应,不是所有使用者都会出现不良反应;每个發生不良反应的患者,發生不良反应的表现和程度也不一定相同,其中的个体差异性很大。不良反应包括六个方面,即副作用 、毒性反应 、過敏反应 、继发性反应、后遗效应和致畸作用 。
分類
傳統分類
A 型(A ugmented,增強的):與藥理效應增強有關,因此,與劑量相關且可預測[ 6]
A 型反應,約占所有藥物不良反應的 80%,通常是藥物主要藥理效應的結果(例如,使用抗凝血劑華法林 時出血)或藥物的治療指數 偏低(例如,地高辛 引起的噁心),因此是可以預測的。它們與劑量有關,通常輕微,儘管嚴重時可能可能致命(例如,華法林引起的顱內出血 )。這類反應常源於不合適的劑量,特別是藥物代謝不良時。「副作用 」通常可能算是輕微的 A 型反應[ 7] 。
B 型 (B izarre,不尋常的):B 型反應與藥物的藥理機轉無關,劑量愈高發生的機會不一定愈高,常常不可預測,因此被稱為特異體質性 [ 6] 。這類反應可能源自人體或環境特性[ 8] ,且常與免疫或發炎反應有關。
A 和 B 型反應是在 1970 年代提出[ 9] ,當這兩種類型不足以區分所有藥物不良反應時,也依序產生其他類型[ 10] 。
藥物不良反應的其他類型分別是 C 型(C hronic,慢性的)、D 型(D elayed,延遲的)、E 型(E nd-of-treatment,停藥後的)和 F 型(F ailure of efficacy,治療失敗)[ 11] 。C 型是慢性藥物不良反應,與長期使用後的累積劑量有關,因此,與使用的「劑量」及「持續時間有關」;D 型為延遲型藥物不良反應,雖劑量有關,但與藥物累積無關,只是常在用藥後的數月或數年後才發生;E 型是戒斷型藥物不良反應,如:停用成癮藥物 後,發生的反應;F 型是治療失敗型藥物不良反應。藥物不良反應也依時間的相關性、劑量相關性和易感性分類,這些統稱為 DoTS 分類[ 11] 。
嚴重性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將發生以下結果的患者定義為嚴重不良事件 [ 12] :
死亡
危及生命
住院(初次或延長)
殘疾 - 患者身體功能/結構、身體活動或生活品質,發生顯著的、持續的或永久的變化、損傷、損壞或失能。
先天異常
需要治療處置,以防止永久的失能或傷害
嚴重性是一種衡量不良事件嚴重度的方式[ 13] 。在討論不良事件時,非常嚴重(severe) 和嚴重(serious) 在技術上完全不同[ 13] 。
它們容易混淆,且不能互換使用,使用時需小心[ 13] 。嚴重性通常表示患者的結果(如:負面結果,包括:殘疾、長期的不良反應和死亡)[ 13] 。
如果頭痛引起劇烈疼痛,則頭痛是非常嚴重的。有類似「視覺模擬量表」的工具可以幫助臨床醫生評估嚴重性。另一方面,頭痛並不是非常嚴重(但可能發生蛛网膜下腔出血 、硬膜下血肿 、甚至是偏頭痛 也可能暫時符合標準),除非它同時符合上述的嚴重性標準。
在藥物不良反應中,報告不良反應的嚴重性很重要[ 13] 。
不良反應的六個面向
副作用
副作用 (side effect):指药物在治疗剂量下使用所产生的与治疗无关的不适反应(例如:有人使用抗組織胺藥 後會嗜睡)
副作用的表现一般较轻,常為可逆的功能性变化。产生原因常與药物的选择性低,作用范围广有關,在治疗中只利用其中的部分作用,而其余的作用就成了副作用。副作用是个相对概念,针对不同疾病而改变该药物的治疗目的时,副作用可与治疗作用相互转化。如阿托品 类药物可抑制腺体 分泌,解除平滑肌痉挛 ,加快心率 等作用。在全身麻醉 中使用阿托品抑制患者腺体的分泌,但也因同時具有解除平滑肌痉挛和加快心率的作用,造成患者腹胀 或尿潴留 等副作用。而在使用阿托品解除平滑肌痉挛时,因其抑制腺体分泌和加快心率引起的口干和心悸 则成为了副作用[ 3] 。
毒性反应
毒性反应 (toxic reaction)是指用药剂量过大或长期用药引起的不良反应 。因药物剂量过大而立即发生的毒性称为急性毒性 (acute toxicity);因长期用药而逐渐表现出的毒性作用称为慢性毒性(chronic toxicity)[ 3] 。
毒性反应与副作用 在性质和程度上不同。其主要表现在对中枢神经系统 、消化系统 、循环系统 等系统 ,及肝功能 、肾功能 等器官 造成功能性或器质性的损害,对患者的危害程度较大[ 3] 。
毒性反应一般仅在超过规定用药剂量时才会出现,个别患者由于其遗传缺陷、病理状态或与其他药物合并使用等原因时,在治疗剂量下使用药物就已会出现毒性反应[ 3] 。
每种药物都有其独特的毒性反应,是可预期的。在临床使用对肝、肾功能有损害的药物时,应定时的对患者的肝肾功能进行检测,并注意用药的剂量大小和间隔时间,适时停药换药[ 3] 。
過敏反应
過敏反应 (allergic reaction)是机体受到药物刺激后,产生异常的免疫反应 引起之生理功能障碍或组织损伤[ 3] 。
某些具有半抗原 性的低分子物质能与机体内的高分子载体蛋白结合形成完全抗原 ,如抗生素 、磺胺类药物 、阿司匹林 等。而某些生物制剂本身就是完全抗原,即可引起免疫反应 。该免疫反应与剂量的大小关系不大,与患者的体质有关。变态反应仅出现于少数具过敏 体质患者身上,其反应的类型和程度也不尽相同,不易预知[ 3] 。
過敏反应通常分为4个类型:
速發型
Ⅰ型过敏反应是由于青霉素 、普鲁卡因 、链霉素 、头孢菌素 、有机碘 、免疫血清 等过敏原 引起的过敏反应 ,如过敏性休克 、外源性支气管哮喘 、麻疹 、血管神经性水肿 、食物过敏 等[ 3] 。
Ⅱ型溶细胞反应是由于奎宁 、磺胺类药物 、氯霉素 、硫脲嘧啶 、甲基多巴 等药物引起的抗红细胞的自身抗体 反应,如自體免疫溶血性貧血 、嗜中性白血球低下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输血反应 等[ 3] 。
Ⅲ型免疫复合物反应,如血清病 、类风湿性关节炎 、内源性支气管哮喘 等[ 3] 。
迟發型
Ⅳ型過敏反应是由于磺胺类药物 、氯霉素 等药物所致的過敏反应,如接触性皮炎 、药热 、移植排斥 反应[ 3] 。
继发性反应
继发性反应(secondary reaction)是由于药物治疗作用引起的不良后果。如长期使用四环素 类广谱抗生素 造成的会导致肠道 内的菌群平衡遭到破坏,以致于一些耐药性的葡萄球菌 大量繁殖而引起葡萄球菌假性肠炎;或使白色念珠菌 等真菌 大量繁殖。这样的继发性感染也称为二重感染 [ 3] 。
后遗效应
后遗效应(residual effect)是有些药物在停药后血药浓度 已经降低到最低有效浓度以下,但仍能残存生物效应。如长期服用长时间作用的巴比妥 类催眠药 后,次晨会出现困倦、头昏、乏力等类似宿醉的后遗作用。少数药物大剂量使用,偶尔可能导致永久性耳聋 ,如呋塞米 、链霉素 等[ 3] 。
致畸作用
致畸作用 (teratogeneisis)是有些药物会影响胎儿的正常发育而导致畸胎 。如沙利度胺 (Thalidomide)会导致胎儿四肢短小[ 3] 。
位置
不良反应 可能是局部的,例如:局限在某一特定位置;或是全身性的,當藥物由循環系統 產生不良反應。
例如,一些降眼壓藥物 會引起全身性反應[ 14] ,儘管它們是以眼藥水 的形式局部使用,但仍有一部分進入全身循環。
機轉
藥物不良反應導致肝炎 (藥物性肝炎)合併肉芽肿 。其他可能原因已經由廣泛的檢查排除。肝臟 活體組織檢查 。苏木精-伊红染色 .
隨著研究更清楚地顯示藥物使用時產生的生物化學反應,B 型藥物不良反應變少,而發現更多屬於 A 型。常見的機轉包括:
由以下因素導致的藥物動力學異常:
以下兩個因素間產生的協同效應 :
以下兩個因素間產生的受体拮抗剂 效應:
藥物動力學異常
共病狀態
各種疾病,特別是那些導致腎 或肝 功能不全,可能會改變藥物的代謝。可參考資料,瞭解疾病狀態造成的藥物代謝變化[ 15] 。
癡呆症患者的共病狀況用藥適宜性工具(英語:The Medication Appropriateness Tool for Comorbid Health Conditions in Dementia ,(MATCH-D ))[ 16] 準則提醒失智症 患者更有可能經歷不良反應,且他們不大可能可靠地說明症狀[ 17] 。
遺傳因素
药物基因组学 包括以基因預測可能潛在的藥物不良反應[ 18] 。然而,藥物基因組學不限於(任何類型)不良事件,並討探基因是如何影響藥物的其他反應,例如:低效/無效,或預期/正常反應(特別是根據藥物的代謝)[ 18] 。
藥物代謝異常可能源自遺傳因素,影響到第一相氧化或第二相結合反應[ 19] [ 20] 。
第一相反應
第一相反應包括由細胞色素P450 進行的代謝[ 21] 。由於遺傳了異常的等位基因 或由於藥物交互作用,患者的細胞色素P450的代謝可能出現異常。可在表格中查詢影響到P450反應的藥物交互作用[ 22] [ 23] 。遺傳了異常的丁酰膽鹼酯酶 (偽膽鹼酯酶 )可能會影響藥物的代謝,例如,琥珀胆碱 [ 24] 。
第二相反應
N-乙酰轉移酶 會使一些藥物發生結合反應並促進排泄,而遺傳了異常的酶可能會影響藥物的代謝,例如:异烟肼 、肼屈嗪 和普鲁卡因胺 [ 23] [ 24] 。
遺傳了異常的硫嘌呤甲基转移酶 ,可能會影響硫嘌呤 類藥物的代謝,如:巯嘌呤 和硫唑嘌呤 [ 23] 。
蛋白結合
蛋白結合產生的交互作用通常短暫且輕微,直到達到新的穩態[ 25] [ 26] 。主要適用於肝臟首過效應 代謝不多的藥物。血漿中與藥物結合的主要蛋白有[ 27] :
白蛋白
α1-酸性糖蛋白
脂蛋白
一些與華法林 發生藥物交互作用的藥物,就是由於蛋白結合的變化[ 27] 。
藥物相互作用
多重用藥 會增加药物相互作用 的風險,尤其是老年人[ 28] 。
藥物加成效應
兩種或更多種藥物,如果在體內有相同的作用機轉,同時使用時可能會產生毒性 或不良反應的加成效應。例如,同時使用多種會延長QT間期 的藥物,像是抗心律失常药 ,如索他洛爾 和一些大環內酯類抗生素 ,如全身性阿奇霉素 [ 29] 。另一個例子是血清素上升產生的毒性,又稱血清素综合症 [ 30] 。若合併使用會增加血清素 的藥物,可能會導致血清素毒性(雖然,單獨使用一種會增加血清素 濃度的藥物,在治療劑量,也曾出現產生毒性的案例)[ 30] 。一些可能導致血清素毒性的藥物,包括单胺氧化酶抑制剂 ,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 和三环类抗抑郁药 [ 30] 。
代謝改變
某些藥物可以抑制 或誘導 關鍵药物代谢 酶 或藥物運輸蛋白 ,當與其他利用相同蛋白的藥物併用時,可能導致毒性或療效下降等不良反應。例如:當患者同時服用細胞色素 P450 3A4 (CYP3A4)抑制劑,如:抗生素 克拉黴素 ,和另一種由 CYP3A4 代謝的藥物,如:抗凝剂 阿哌沙班 ,將增加阿哌沙班的血中濃度與嚴重出血的風險[ 31] 。此外,克拉黴素是一種通透性糖蛋白 (P-gp)的外排幫浦抑制劑(efflux pump inhibitor, EPI),當與阿哌沙班(P-gp 的底質,會透過它排出)併用時,會增加阿哌沙班的吸收,產生與 CYP3A4 抑制相同的不良反應[ 31] 。
評估因果關係
以因果關係 評估來確定藥物是否引起了懷疑的藥物不良反應[ 4] 。有許多不同的方法用於判斷因果關係,包括納蘭霍算法 、威努萊特算法和世界衛生組織的因果關係評估標準。每種方法的使用都有其利弊,且應用時大多數需要一定的專業判斷[ 32] 。除非透過挑戰-去挑戰-再挑戰 方式(停用和再開始使用懷疑的藥物)確認,否則不應將藥物不良反應標記為「確定」[ 4] 。懷疑的藥物不良反應,它的發病時間序 很重要,因為其他物質或因素可能被認為是原因;共同處方的藥物和潛在的精神疾患 可能是藥物不良反應的因素[ 4] 。
將因果關係 歸因於特定的藥物通常很困難,除非是在臨床研究或大型數據庫中發現不良事件。兩種方法各有難處,且可能充滿錯誤。即使在臨床研究中,也可能會錯過一些藥物不良反應,因為要找到特定的藥物不良反應,特別是那些罕見的,就需要大量的受試個案。精神病相關的藥物不良反應需透過評估人群的問卷中,分組收集通常因此常常缺失[ 33] [ 34] 。
監控機構
許多國家都有官方機構監控藥物的安全和反應。國際層級上,世界衛生組織 下的烏普薩拉監控中心 [ 35] 。歐洲聯盟 運營的歐洲藥品管理局 (EMA)[ 36] 。在美國 ,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 (FDA)負責監控上市後研究[ 37] 。FDA 的報告系統名為FDA 不良事件報告系統 ,個人也能用它報告藥物不良事件[ 37] 。醫療專業人員、消費者和製藥業都可以利用這個系統提交不良事件[ 37] 。在加拿大 銷售的健康產品,由加拿大衛生部 轄下的加拿大警戒計劃負責監控不良反應[ 38] 。醫療專業人員和消費者都可利用這個系統報告[ 38] 。在澳大利亞 ,由治療商品管理局 (TGA) 進行治療產品的上市後監控[ 39] 。在英國,在1964年成立名為黃牌計劃 的監控系統[ 40] ,來監控藥物和其他健康產品的安全[ 41] 。
流行病學
2011 年美國醫療研究和品質機構 (AHRQ) 的一項研究發現,鎮靜劑 和安眠药 是醫院 中見的藥物不良事件主要來源。大約 2.8% 在入院時已存在及 4.4% 發生在住院期間的不良反應是由鎮靜劑或安眠藥引起[ 42] 。AHRQ 的第二個研究發現,2011 年在美國醫院住院期間發生,可以確認特定原因的藥物不良事件中包括類固醇 、抗生素 、鴉片類/麻醉藥和抗凝剂 。城市地區的教學與非教學醫院相比,病人有較高比率發生與抗生素 和鴉片類/麻醉藥的藥物不良事件。在私立、非營利醫院接受治療的病人,與在不論是公立或私立的營利醫院相比,發生藥物不良事件的比率較高[ 43] 。
藥物相關傷害(Medication related harm,MRH)常見於老年人出院後,但受限於不一致的研究方法和缺乏風險因素數據,我們對藥物相關傷害的流行病學缺乏一個清晰的理解。發生率占參與者的 0.4% 到 51.2%,其中 35% 到 59% 的傷害是可預防的。出院後 30 天內的藥物相關傷害發生率,每 1000 個出院患者中約有 167 到 500 事件 (約占人數的 17-51%)[ 44] 。
2011 年在美國,阿片剂 和麻醉藥物 的藥物不良事件,女性比男性的發生率高;而男性患者發生抗凝剂 的不良事件率較高。每 1000 名 65 歲或以上的老人中就有接近 8 位在住院期間經歷了四種最常見的不良事件之一(類固醇、抗生素、鴉片類/麻醉劑和抗凝劑)[ 43] 。一個研究顯示,48% 的患者對至少一種藥物有藥物不良反應,且藥師的參與有助於發現藥物不良反應[ 45] 。
2012 年,麥肯錫 公司總結在 50-100 百萬可預防的錯誤相關藥物不良事件的成本約在 180-1150 億美元間[ 46] 。
2016 年,《美國醫學會雜誌 》 發表的一篇研究報告 2013-2014 年美國 各地急诊室 的藥物不良事件統計數據[ 47] 。此研究估計因藥物不良事件到急診的盛行率是每 1000 人中有 4 件[ 47] ,其中有 57.1% 是女性;此外,其中 17.6% 來自抗凝血劑 ,16.1% 來自抗生素 ,13.3% 來自糖尿病 藥物[ 47] 。
历史上重大的药物不良反应事件
反应停事件 :20世纪50年代,由德国 研制、用于缓解妊娠反应 的新药沙利度胺在欧洲 和日本 等20多个国家造成了12000多个胎儿缺手缺臂畸形,还致1300人患多發性神經炎 ,1961年反应停被禁用。而由于FDA 复杂和严格的新药申报手续,该药直至1961年仍未获准在美国本土上市,使美国无数家庭免受其害。反应停事件之后世界各国纷纷制定严格的药物不良反应申报程序,如英国的「黃牌計劃 」,这些申报制度为安全用药收集了重要的基本数据[ 48] [ 49] 。
苯甲醇-臀肌挛缩症:由于苯甲醇 具有止痛作用,20世纪后期,苯甲醇广泛用作青霉素 钾盐的溶劑 ,以减缓青霉素钾盐肌肉注射 所导致的剧痛。2005年SFDA 发文禁止苯甲醇作为青霉素钾的注射溶媒。多年后,单中国大陆就发生注射部位臀大肌 萎缩者约为1000万例,主要临床表现为步态异常,双侧并列呈八字形,不能翘“二郎腿 ”,站立式双下肢轻度外旋,双膝分开呈现“蛙形腿”,体检时可见臀部注射部位皮肤凹陷或臀部正常外形消失。[ 50]
參見
参考文献
^ 1.0 1.1 1. Glossary . Guideline For Good Clinical Practic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armonisation of Technical Requirements for Registration of Pharmaceuticals for Human Use . 1996-06-10 [2022-04-16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3-03-18).
^ Adverse Drug Reaction (Code C142385) . Enterprise Vocabulary Services.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 2019-05-28 [2023-10-27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3-10-28).
^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3.12 3.13 3.14 3.15 李端 殷明. 药理学 . 人民卫生出版社 . 9-11. ISBN 978-7-117-08905-0
^ 4.0 4.1 4.2 4.3 4.4 4.5 4.6 Nebeker JR, Barach P, Samore MH. Clarifying adverse drug events: a clinician's guide to terminology, documentation, and reporting . Improving patient care. 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 May 2004, 140 (10): 795–801 [2024-01-09 ] . PMID 15148066 . S2CID 32296353 . doi:10.7326/0003-4819-140-10-200405180-00009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3-10-28).
^ 5.0 5.1 Why You Need to Take Your Medications as Prescribed or Instructed .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 2016-02-16 [2023-10-27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4-01-16).
^ 6.0 6.1 Coleman JJ, Pontefract SK. Adverse drug reactions . Clinical Medicine . October 2016, 16 (5): 481–485. PMC 6297296 . PMID 27697815 . doi:10.7861/clinmedicine.16-5-481 .
^ Ritter JM. A Textbook of Clinical Pharmacology and Therapeutics . Great Britain: CRC Press. 2008: 62 . ISBN 978-0-340-90046-8 .
^ Iasella CJ, Johnson HJ, Dunn MA. Adverse Drug Reactions: Type A (Intrinsic) or Type B (Idiosyncratic). Clinics in Liver Disease. February 2017, 21 (1): 73–87. PMID 27842776 . doi:10.1016/j.cld.2016.08.005 .
^ Rawlins MD, Thompson JW. Pathogenesis of adverse drug reactions.. Davies DM (编). Textbook of adverse drug reactions. .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7: 10 .
^ Aronson JK. Drug therapy. Haslett C, Chilvers ER, Boon NA, Colledge NR, Hunter JA (编). Davidson's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medicine 19th. Edinburgh: Elsevier Science. 2002: 147–163.
^ 11.0 11.1 Aronson JK, Ferner RE. Joining the DoTS: new approach to classifying adverse drug reactions . BMJ. November 2003, 327 (7425): 1222–1225. PMC 274067 . PMID 14630763 . doi:10.1136/bmj.327.7425.1222 .
^ What is a Serious Adverse Event? . U.S. Food & Drug Administration. 2016-02-01 [2023-04-17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8-01-25).
^ 13.0 13.1 13.2 13.3 13.4 ICH E2A Clinical safety data management: definitions and standards for expedited reporting - Scientific guideline (PDF) . European Medicines Agency. 1995-06-01 [2023-04-30 ] .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22-07-28) (英语) .
^ Rang HP. Pharmacology. Edinburgh: Churchill Livingstone. 2003. ISBN 978-0-443-07145-4 . Page 146
^ Clinical Drug Use . [2007-09-18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07-11-01).
^ MATCH-D Medication Appropriateness Tool for Comorbid Health conditions during Dementia . www.match-d.com.au. [2019-06-01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9-05-18).
^ Page AT, Potter K, Clifford R, McLachlan AJ, Etherton-Beer C. Medication appropriateness tool for co-morbid health conditions in dementia: consensus recommendations from a multidisciplinary expert panel . Internal Medicine Journal. October 2016, 46 (10): 1189–1197. PMC 5129475 . PMID 27527376 . doi:10.1111/imj.13215 .
^ 18.0 18.1 Roden DM, Van Driest SL, Brunton LL, Knollmann BC. Pharmacogenetics and Pharmacogenomics. Goodman & Gilman's the pharmacological basis of therapeutics 14th. New York: McGraw Hill. 2023. ISBN 978-1-264-25807-9 . OCLC 1323328254 .
^ Phillips KA, Veenstra DL, Oren E, Lee JK, Sadee W. Potential role of pharmacogenomics in reducing adverse drug reactions: a systematic review. JAMA. November 2001, 286 (18): 2270–9. PMID 11710893 . doi:10.1001/jama.286.18.2270 .
^ Goldstein DB. Pharmacogenetics in the laboratory and the clinic.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February 2003, 348 (6): 553–6. PMID 12571264 . doi:10.1056/NEJMe020173 .
^ Hakkola J, Hukkanen J, Turpeinen M, Pelkonen O. Inhibition and induction of CYP enzymes in humans: an update . Archives of Toxicology. November 2020, 94 (11): 3671–3722. PMC 7603454 . PMID 33111191 . doi:10.1007/s00204-020-02936-7 .
^ Flockhart DA, Thacker D, McDonald C, Desta Z. The Flockhart Cytochrome P450 Drug-Drug Interaction Table. . Division of Clinical Pharmacology. Indiana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2021 [2023-05-01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23-03-27).
^ 23.0 23.1 23.2 Weinshilboum R. Inheritance and drug response.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February 2003, 348 (6): 529–537. PMID 12571261 . doi:10.1056/NEJMra020021 .
^ 24.0 24.1 Evans WE, McLeod HL. Pharmacogenomics--drug disposition, drug targets, and side effects.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February 2003, 348 (6): 538–49. PMID 12571262 . doi:10.1056/NEJMra020526 .
^ DeVane CL.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drug binding, protein binding, and binding displacement drug interactions. Psychopharmacology Bulletin. 2002, 36 (3): 5–21. PMID 12473961 .
^ Benet LZ, Hoener BA. Changes in plasma protein binding have little clinical relevance . Clinical Pharmacology and Therapeutics. March 2002, 71 (3): 115–21. PMID 11907485 . S2CID 6948454 . doi:10.1067/mcp.2002.121829 . OVID full text summary table at OVID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27.0 27.1 Sands CD, Chan ES, Welty TE. Revisiting the significance of warfarin protein-binding displacement interactions . The Annals of Pharmacotherapy. October 2002, 36 (10): 1642–4 [2007-09-18 ] . PMID 12369572 . S2CID 20855578 . doi:10.1345/aph.1A208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08-09-07).
^ Kim J, Parish AL. Polypharmacy and Medication Management in Older Adults. The Nursing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 September 2017, 52 (3): 457–468. PMID 28779826 . doi:10.1016/j.cnur.2017.04.007 .
^ Drug-Induced Prolongation of the QT Interval and Torsades de Pointes . Lexicomp. 2023-04-29 [2023-05-02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4-01-18).
^ 30.0 30.1 30.2 Curry SC, O'Connor AD, Graeme KA, Kang AM. Chapter 13: Neurotransmitters and Neuromodulators. Nelson LS, Howland MA, Lewin NA, Smith SW, Goldfrank LR, Hoffman RS (编). Goldfrank's toxicologic emergencies 11th. McGraw Hill. 2019. ISBN 978-1-259-85961-8 (英语) .
^ 31.0 31.1 Mar PL, Gopinathannair R, Gengler BE, Chung MK, Perez A, Dukes J, et al. Drug Interactions Affecting Oral Anticoagulant Use . Circulation: Arrhythmia and Electrophysiology. June 2022, 15 (6): e007956. PMC 9308105 . PMID 35622425 . doi:10.1161/CIRCEP.121.007956 .
^ Davies EC, Rowe PH, James S, Nickless G, Ganguli A, Danjuma M, et al. An Investigation of Disagreement in Causality Assessment of Adverse Drug Reactions . Pharm Med. 2011, 25 (1): 17–24 [2011-06-02 ] . S2CID 37301370 . doi:10.1007/bf03256843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2-07-01).
^ Holvey C, Connolly A, Taylor D. Psychiatric side effects of non-psychiatric drugs . British Journal of Hospital Medicine. August 2010, 71 (8): 432–6. PMID 20852483 . doi:10.12968/hmed.2010.71.8.77664 .
^ Otsubo T. [Psychiatric complications of medicines]. Ryoikibetsu Shokogun Shirizu. 2003, (40): 369–73. PMID 14626141 .
^ Uppsala Monitoring Centre. The WHO 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Drug Monitoring . who-umc.org. [2023-04-17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3-12-02) (英语) .
^ Pharmacovigilance: post-authorisation . European Medicines Agency. 2018-09-17 [2023-04-17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3-09-26) (英语) .
^ 37.0 37.1 37.2 Questions and Answers on FDA's Adverse Event Reporting System (FAERS) . U.S. Food & Drug Administration. 2018-06-04 [2023-04-16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4-01-10).
^ 38.0 38.1 Canada Vigilance Program . Government of Canada. 2008-01-24 [2023-04-16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3-12-04) (English) .
^ How we regulate medicines . Australian Government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Aged Care Therapeutic Goods Administration. 2019-06-20 [2023-05-02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3-12-31).
^ Yellow Card Scheme looks to the future at 50th anniversary forum . GOV.UK. [2023-04-30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3-09-27) (英语) .
^ Information | Making medicines and medical devices safer . yellowcard.mhra.gov.uk. [2023-04-30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3-11-27).
^ Weiss AJ, Elixhauser A. Origin of Adverse Drug Events in U.S. Hospitals, 2011 (HCUP Statistical Brief #158). Rockville, MD: Agency for Healthcare Research and Quality. July 2013 [2024-01-14 ] . PMID 24228291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6-04-07).
^ 43.0 43.1 Weiss AJ, Elixhauser A. Characteristics of Adverse Drug Events Originating During the Hospital Stay, 2011 (HCUP Statistical Brief #164). Rockville, MD: Agency for Healthcare Research and Quality. October 2013 [2013-11-11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6-12-24).
^ Parekh N, Ali K, Page A, Roper T, Rajkumar C. Incidence of Medication-Related Harm in Older Adults After Hospital Discharge: A Systematic Review (PDF) .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Geriatrics Society. September 2018, 66 (9): 1812–1822 [2024-01-14 ] . PMID 29972591 . S2CID 49678401 . doi:10.1111/jgs.15419 .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23-07-09).
^ Yeung EY. Adverse drug reactions: a potential role for pharmacists . The British Journal of General Practice. October 2015, 65 (639): 511.1–511. PMC 4582849 . PMID 26412813 . doi:10.3399/bjgp15X686821 .
^ Ebel T, George K, Larsen E, Neal E, Shah K, Shi D. Strength in unity:The promise of global standards in healthcare (PDF) . gs1.org. McKinsey & Company. October 2012 [2022-10-28 ] .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22-06-19).
^ 47.0 47.1 47.2 Shehab N, Lovegrove MC, Geller AI, Rose KO, Weidle NJ, Budnitz DS. US Emergency Department Visits for Outpatient Adverse Drug Events, 2013-2014 . JAMA. November 2016, 316 (20): 2115–2125. PMC 6490178 . PMID 27893129 . doi:10.1001/jama.2016.16201 .
^ Vargesson, Neil. “Thalidomide-induced teratogenesis: history and mechanisms.” Birth defects research. Part C, Embryo today : reviews vol. 105,2 (2015): 140–56. doi:10.1002/bdrc.21096
^ Bren L. Frances Oldham Kelsey: FDA Medical Reviewer Leaves Her Mark on History . FDA Consumer (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 2001-02-28 [2009-12-23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1-06-29).
^ 李俊. 临床药理学.Clinical Pharmacology(第五版) .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 2013-3 [2017-9] . ISBN 978-7-117-16993-6 (中文(中国大陆)) .
延伸閱讀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