硼族元素 ,又稱13族元素 、鋁族元素 (英語:Boron group、Triels [ a] )指元素週期表 第13族 (ⅢA族)元素 ,位于12族元素 和碳族元素 之间。硼族元素包含硼 (B)、铝 (Al)、镓 (Ga)、铟 (In)、铊 (Tl)、鉨 (Nh),其中硼為類金屬 ,其餘元素則為貧金屬 。此外鉨為人造元素 ,具極高的放射性 。它们的特征是都有三颗价电子 。[ 2]
在硼族元素中,硼被归类为类金属 ,而其它元素(可能包括鉨)被归类为贫金属 。硼较为稀疏,这可能是因为宇宙射线产生的亚原子粒子轰击并破坏了其原子核。铝在地球中广泛存在,是丰度第三高的元素 (8.3%)。[ 3] 镓在地球的丰度是13 ppm 。铟是地壳中第61丰富的元素,而在地球中发现的铊含量适中。鉨是人造元素 ,不存在于自然界。
一些硼族元素在生态系统 中具有生物学作用。硼是人体中的非必需微量元素,且对某些植物必不可少。缺乏硼会导致植物生长受阻,而过量的硼也会通过抑制植物生长而造成伤害。铝既无生物作用也无明显毒性,被认为安全。镓具有与铁蛋白结合的能力。铊和所有铊化合物都具有剧毒,会干扰多种重要酶的功能,因此被用作农药 。[ 4]
特性对比
元素名称
元素符号
原子 半径 (nm )
主要化合价
状态(标况 )
单质熔点 (℃ )
单质沸点 (℃)
硼
B
0.0795
0、+3
固体
2300
2500
铝
Al
0.118
0、+3
固体
660
2467
镓
Ga
0.126
0、+1、+3
固体
29.8
2403
铟
In
0.144
0、+1、+3
固体
156.6
2080
铊
Tl
0.148
0、+1、+3
固体
303.5
1457
鉨
Nh
0.136(推測)[ 5]
0,+1,+2,+3,+5(推測)[ 6]
固體 (推測)[ 6] [ 7]
430(推測)[ 6] [ 7]
1100(推測)[ 6] [ 7]
和其他族一样,硼族元素的成员在电子构型 中显示出规律,尤其是在电子壳层的最外层中,导致了它们的化学行为的趋势:
Z
元素
每个电子层 的电子数量
5
硼
2、3
13
铝
2、8、3
31
镓
2、8、18、3
49
铟
2、8、18、18、3
81
铊
2、8、18、32、18、3
113
鉨
2、8、18、32、32、18、3(预测)
如上所示,硼族元素在电子构型及其某些元素特征方面具有显着趋势。硼在其硬度 ,耐火度 和不愿意参与金属键合的方面不同于其他硼族元素成员。反应性趋势的一个例子是硼与氢形成高反应性化合物 的趋势。[ 8]
尽管它们是p区元素 ,硼族元素的成员硼和铝一般违反八隅体规则 ,其中硼更严重。硼族元素只能将六个电子(在三个分子轨道 中)放置在价电子 壳层上。所有的硼族元素都是三价 的。
化学性质
硼族元素的一些常见化合物[ 8]
[ 9] [ 10] [ 11] [ 12] [ 13]
元素
氧化物
氢化物
氟化物
氯化物
硫化物
硼
(β/g/α)B2 O3
B2 H6
BF3
BCl3
B2 S3
B2 O
B10 H14
BF− 4
B6 O
BH3
B2 F4
B5 H9
BF
B6 H12
B4 H10
B 6H2− 6
B 12H2− 12
B20 H26
铝
(γ/δ/η/θ/χ) Al2 O3
(α/α`/β/δ/ε/θ/γ) AlH3
AlF3
AlCl3
(α/β/γ) Al2 S3
Al2 O
Al2 H6
AlO
AlH4
AlH− 4
镓
(α/β/δ/γ/ε) Ga2 O3
Ga2 H6
GaF3
GaCl3
GaS
GaH4
GaCl2
GaH3
Ga2 Cl4
Ga2 Cl6
GaCl− 4
Ga 2Cl− 7
铟
In2 O3
InH3
InF3
InCl3
(α/β/γ) In2 S3
In2 O
铊
Tl2 O3
TlH3
TlF
TlCl
Tl2 O
TlH
TlF3
TlCl3
TlO2
TlF3− 4
TlCl2
Tl4 O3
TlF2− 3
Tl2 Cl3
鉨
(Nh2 O)[ b]
(NhH)
(NhF)
(NhCl)
NhOH
(Nh2 O3 )
(NhH3 )
(NhF3 )
(NhCl3 )
(NhF− 6 )
氢化物
硼族元素的反应性 随着原子序的增加而增加。第一个硼族元素硼 在非高温下不活泼。尽管如此,它可以形成大量的氢化物,也就是硼烷 。[ 14] 最简单的硼烷是乙硼烷,化学式B2 H6 。[ 8] 甲硼烷只在气态状态中发现。另一种硼烷的例子是B10 H14 。
接下来的硼族元素,铝 和镓 形成的氢化物较少,尽管AlH3 和GaH3 都存在。再下一个硼族元素铟,不会形成很多的氢化物,除了在一些配合物中,如:膦配合物 H3 InP(Cy)3 。[ 15] 在任何实验室中都没有合成到稳定的铊氢化合物。
氧化物
已知所有的硼族元素都能形成三价氧化物,它们的两个原子和三个氧 原子以共价键 结合。这些元素显示出pH 增加(从酸性 变为碱性 )的趋势。[ 16] 三氧化二硼 (B2 O3 )是弱酸性的,三氧化二铝 和三氧化二镓 (化学式分别为Al2 O3 和Ga2 O3 )是两性的,三氧化二铟 (In2 O3 )是近两性的,而氧化铊 (Tl2 O3 )是路易斯碱 ,因为它在酸中分解并形成盐。它们都是稳定的,不过氧化铊在875℃以上的高温分解 。
三氧化二硼 (B2 O3 ),一种硼氧化物
卤化物
硼族元素也可以和卤素 形成化合物,尤其是通式为MX3 的化合物(M是硼族元素,X是卤素)[ 17] 第一个卤素氟 ,可以和所有试过于氟化合的元素反应(除了氖 和氦 ,以及有争议的砹 ),[ 18] 硼族元素也无一例外。甚至有人假设,在鉨 由于放射性而衰变之前,它可以与氟反应,形成NhF3 。氯 也可以和所有硼族元素,包括铊 反应并形成稳定化合物,并被假设可以与鉨反应。所有硼族元素都在一些条件下与溴 反应,不过剧烈度比氟 和氯 的弱。碘 会和元素周期表中所有天然元素反应,除了稀有气体 和硫 。值得一提的是碘 和铝 反应形成AlI3 有爆炸性。[ 19] 最重的卤素砹 ,由于其放射性和半衰期短,只合成了很少的砹化合物,且没有一种被报告的化合物含有砹 和除了硼以外的其它硼族元素形成的键(At-B键已被发现[ 20] ),尽管科学家认为砹应该与金属反应形成盐。[ 21]
物理性质
人们已经注意到硼族元素具有相似的物理性质 ,尽管硼大多是当中的例外。例如,除硼以外,硼族元素中的所有元素都是软的物质 。此外,硼族元素中的所有其他元素在中等温度下均有相对高的活性,而硼的反应性仅在非常高的温度下才可以和其它硼族元素比较。所有硼族元素共有的一个特征是在它们具有三颗价电子 。硼是类金属,在室温下是热绝缘体和电绝缘体,但在高温下是良好的热和电导体。[ 9] 除硼外的硼族元素在正常条件下是良导体。这与长期以来的广义化 一致,即所有金属的导热性和导电性均优于大多数非金属。[ 22]
氧化态
惰性电子对效应 影响了硼族元素,尤其是重硼族元素,如铊。这使得硼族元素最稳定的氧化态发生变化。在轻硼族元素中,+3氧化态最稳定,不过+1氧化态随着原子序的变化逐渐稳定,成为铊的最稳定氧化态。[ 23] 硼可以形成低氧化态+1或+2,铝也是如此。[ 24] 镓可以形成氧化态+1、+2和+3的化合物。铟的性质类似镓,不过它的+1氧化态比更轻的硼族元素稳定。惰性电子对效应的影响在铊达到最高点,一般只形成稳定的+1氧化态,尽管强氧化性的+3氧化态在某些化合物中被发现。已有報吿表明一些稳定镓、铟和铊自由基的形式氧化态为+2。[ 25] 鉨可能有+5氧化态。[ 6]
周期性
当人们观察硼族元素的特性时,可能会注意到一些趋势。硼族元素的沸点 随原子序 而下降,而密度 则趋于上升。
5个稳定的硼族元素样本
元素
沸点
密度(g/cm3 )
硼
4,000℃
2.46
铝
2,519℃
2.7
镓
2,204℃
5.904
铟
2,072℃
7.31
铊
1,473℃
11.85
核子性质
除了人造元素鉨 以外,其它硼族元素都有稳定同位素 。由于它们的原子序 都是奇数,硼 、镓 和铊 都只有两个稳定同位素,而铝 和铟 都是单一同位素元素 ,只有一个稳定同位素,尽管大部分的铟都是弱放射性的115 In。10 B和11 B都是稳定的,而其它稳定的硼族核素有27 Al、69 Ga、71 Ga、113 In、203 Tl和205 Tl。[ 26] 自然界中很容易发现上述的同位素。但理论上,原子数 大于66的所有同位素都被认为对α衰变 不稳定,也就是可能发生α衰变 。相反,所有原子序数小于或等于66的元素(Tc 、Pm 、Sm 和Eu 除外)具有至少一种在理论上对所有形式的衰变稳定的同位素(质子衰变 除外,它从未被观察到,还有自发裂变 在理论上对于原子序数大于40的元素是可能发生的)。
和所有元素一样,硼族元素也具有放射性同位素,这些同位素要么以自然界中痕量同位素 的量发现,要么以核合成 的形式产生。在不稳定硼族核素中,最稳定的核素是铟的同位素 115 In,有長達4.41×1014 年的半衰期 。尽管它具有微弱的放射性,但这种同位素构成了所有天然铟的绝大部分。半衰期最短的硼族核素是7 B,半衰期为350±50×10−24 s,是硼的同位素 中最短的,也是可以测量半衰期的硼同位素中,半衰期最短的。一些放射性同位素在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少数用于商业用途的商品生产,或者很少用作成品的组成部分。[ 27]
历史
多年来,硼族元素有很多种名字。根据以前的惯例,硼族元素在欧洲命名系统中为ⅢB组,在美国则为ⅢA组。硼族元素还有两个名称,土族金屬 (英語:earth metals )和三价元素 (英語:triels )。后者的名称来源于拉丁语 前缀 tri-(三),代表硼族元素无一例外,都有三颗价电子 。[ 2]
硼 早就被古埃及人所知,不过只存在于矿物硼砂 。这种类金属在1808年之前仍未知其单质形态,直到汉弗里·戴维 用电解 的方法分离出硼。戴维设计了一个实验,其中他将含硼的化合物 溶解在水中,并向其中传递电流,使该化合物的硼元素被分离成纯净状态。为了产生更多的硼,他从电解法转向用钠 还原法。戴维把今天叫做硼 的元素命名为boracium。同时,两名法国化学家约瑟夫·路易·盖-吕萨克 和路易·特纳 则使用铁 还原硼酸 来取得硼。他们生产的硼被氧化 成氧化硼。[ 28] [ 29]
铝 像硼一样,最初在矿物中广为人知,之后才从明矾 中提取出来,是世界某些地区的常见矿物。那时,安托万-洛朗·德·拉瓦锡 和汉弗里·戴维都各自尝试将其提取。尽管他们的尝试都失败了,戴维给出了这个金属今天的名字。直到1825年,丹麦科学家汉斯·奥斯特 才成功地制备了不纯的铝。随后进行了许多改进,弗里德里希·维勒 仅在两年后就取得了重大进步,他的稍加修改的程序仍然产生了不纯的铝。第一个纯铝样品的获得归功于亨利·圣克莱尔·德维尔 ,他在该程序中用钠代替了钾。当时,铝被认为是贵重的金属,并在金银之类的金属旁边展示。[ 29] [ 30] 1880年代,查尔斯·马丁·霍尔 和保罗·埃鲁 开发了溶解在冰晶石中的氧化铝电解 的方法,沿用至今。[ 29]
矿物闪锌矿 ,在其中可能会出现铟。
铊 ,最重的稳定硼族元素,由威廉·克鲁克斯 和克洛德-奥古斯特·拉米 在1861年发现。不像镓和铟,铊没有被德米特里·伊万诺维奇·门捷列夫 预测,因为在门捷列夫发明元素周期表之前,铊就被发现了。因此直到1850年代,克鲁克斯和拉米在研究硫酸 生产中的残留物时,才真正找到了铊。在铊的光谱 中,他们看到了一条全新的谱线,是深绿色的。因此,克鲁克斯以希腊文单词θαλλός(thallos ,指绿芽或嫩枝)来命名这个元素。拉米之后生产出更多的铊 ,并确定了其大部分化学和物理性质。[ 31] [ 32]
铟 是第四个硼族元素,但它比第三个硼族元素 早发现,比第五个硼族元素 迟发现。在1863年,斐迪南·赖希 和他的助手,希罗尼穆斯·特奥多尔·里赫特 从矿物闪锌矿 (ZnS)寻找那时的新元素铊 的光谱线。赖希用了一圈铂 金属啦加热矿石,并观察了光谱仪 中出现的线条。他看到了一条新的靛蓝色线,而不是他期望看到的绿色线(铊的光谱)。他们断定这条靛蓝色线必须来自新元素 ,因此以它所产生的独特靛蓝色(拉丁語 :indicum )光谱命名。[ 31] [ 33]
在1875年8月发现镓元素之前,人们还不知道含镓矿物。这是元素周期表的发明者德米特里·伊万诺维奇·门捷列夫 六年前预测存在的元素之一。法国化学家保罗·埃米尔·勒科克·德布瓦博德兰 在检查闪锌矿中的光谱线时,发现了矿石中有新元素的迹象。在短短三个月内,他就能生产出一个新元素样品,然后将其溶解在氢氧化钾 (KOH)溶液中并向其中传递电流,从而将其纯化。下个月,他向法国科学院介绍了他的发现,并以高卢(Gaul,也就是现在的法国 )的希腊名命名了这一新元素。[ 34] [ 35]
硼族中最后被确认的元素是鉨,但它并不是在自然界中发现的,而是被人工合成的。鉨元素的合成是由俄罗斯的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 团队和美国的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 首次报道的,尽管杜布纳的团队于2003年8月成功进行了该实验。他们在镆 的衰变链 中发现了鉨。该衰变链产生了一些稀有的鉨原子。结果于次年1月发布。从那时起,已经合成了约13个鉨原子,并对各种同位素进行了表征。然而,他们的结果不符合发现新元素的严格标准。之后,IUPAC 认可了2004年在理化学研究所 直接合成鉨的实验。[ 36]
命名
硼 (英語:Boron )这个名字来自阿拉伯语,意思是矿物硼砂 (بورق,boraq),在提取硼之前,人们就已经知道的含硼矿物。-on这个后缀来自carbon 。因此,硼的名称可以视为硼砂(borax)和碳(carbon)的混成词 。[ 37] 铝在1800年代初被汉弗里·戴维命名。它源自希腊语alumen(意指苦盐)或拉丁语alum (意指矾)。[ 38] 镓(英語:Gallium )源自拉丁语Gallia,指的是它被发现的地方,法国 (旧称高卢 )。[ 39] 铟(英語:Indium )来自拉丁语indicum,意思是靛蓝 ,指该元素突出的靛蓝光谱线。[ 40] 铊,类似铟,是由光谱中突出的颜色的希腊文命名。它是以希腊文thallos 命名的,意为绿色的树枝或芽。[ 41] [ 42] 鉨(英語:Nihonium )这个名称来自發現地日本 的日語羅馬字Nihon。
存在与丰度
硼
硼的原子序为5,是非常轻的元素。它在自然界中几乎找不到单质,丰度也非常的低,只有地球地壳的0.001%(10 ppm)[ 43] 。它存在于一百多种不同的矿物和矿石 中。硼的主要来源是硼砂 ,但它也存在于硬硼钙石 、方硼石 、kernite 、tusionite 、水硼铍石 和氟硼镁石 中。[ 44] 世界上主要的硼开采国包括美国 、土耳其 、阿根廷 、中國大陸 、玻利维亚 和秘鲁 。迄今为止,土耳其是最主要的硼开采国,约占世界所有硼开采量的70%。美国则位居第二,其大部分的硼来自加利福尼亚 州。[ 45]
铝
铝和硼非常不同,它是地壳中最多的金属 ,也是第三多的元素。它组成了地壳的8.2%(82,000 ppm),仅次于氧 和硅 。[ 43] 它类似硼,几乎不存在天然的单质。这是由于铝会和氧结合,形成各种氧化铝 。现在人们已知道,铝几乎与硼一样存在于多种矿物中,包括石榴石 、绿松石 和绿柱石 ,但主要来源是矿石铝土矿 。世界上最主要的铝开采国是加纳 ,苏里南 ,俄罗斯 和印度尼西亚 ,其次是澳大利亚 、几内亚 和巴西 。[ 46]
镓
镓在地壳中相对稀有,且没有像硼和铝一样有很多种矿物。它在地壳中的丰度是0.0018%(18 ppm)。[ 43] 与其他元素相比,镓的产量非常低,但随着提取方法的改进,这几年来镓的产量大大增加。镓可在多种矿石(包括铝土矿和闪锌矿 )以及诸如硬水铝石 和germanite 的矿物中找到。在煤 中也发现了痕量的镓。[ 47] 包括gallite (CuGaS2 )在内的一些矿物中镓的含量更高,但这些矿物质很少被认为是镓的主要来源,它们对世界镓供应的贡献也微不足道。
铟
铟是硼族元素中另一稀有元素。它的丰度比镓少的多,僅有0.000005%(0.05 ppm),[ 43] 是地壳中第61多的元素。已知几乎没有含铟的矿物,它们都很稀有:一个铟矿的例子是硫铟铁矿 。铟存在于几种锌矿石中,但数量很少。同理,一些铜和铅矿石含有痕量的铟。与大多数在矿石和矿物中发现的其他元素一样,近年来铟的提取工艺变得更加高效,最终导致了更高的产量。加拿大 是铟储量最多的国家,但是美国 和中國大陸 的铟储量都可以和加拿大比较。[ 48]
铊
一小捆玻璃纤维
铊在地壳中既不稀少也不常见。它的丰度预测为0.00006%(0.6 ppm)。[ 43] 铊是地壳中第56常见的元素,比铟丰富得多。它可在地面上一些岩石,土壤和粘土中发现。铁 、锌 和钴 的许多硫化物矿石里都含有铊。铊在矿物中发现的含量适中,例如crookesite (铊被发现的矿物)、lolandite 、routhierite 、bukovite 、hutchinsonite 和sabatierite 。还有其他含铊矿物,其中含有少量的铊,但它们非常稀有,不能作为铊的主要来源。
鉨
鉨不存在于自然界,但可以在实验室中合成。是人造元素 ,没有稳定同位素。
应用
除人造元素鉨 外,硼族元素應用廣泛。
硼
硼在最近几十年中发现了许多工业应用,并且仍一直发现新的工业应用。硼常见的应用是用于玻璃纤维 中。[ 49] 硼硅酸盐玻璃 的市场正在迅速扩大。硼硅酸盐玻璃特殊的品质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它比普通玻璃对热胀冷缩 的抵抗力强得多。硼及其衍生物在商业上的另一种广泛使用是用于陶瓷 中。一些硼化合物 ,特别是氧化物 ,具有独特而有价值的特性,导致它们替代了其他不太有用的材料。硼在锅、花瓶、盘子和陶瓷锅柄中可能具有绝缘性。
硼砂 可用于衣服和牙齿的漂白剂。硼 及硼的某些化合物的硬度使其具有广泛的用途。一小部分硼(5%)会用于农业。[ 49]
铝
铝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常见用途。它是建筑 材料中最常使用的元素。在电气 设备中,特别是在电缆中以及在用于烹饪和保存食物的工具和容器中,铝可以作为导体 。铝不与食物发生反应,对罐头生产特别有用。它对氧的高亲和力使其成为一个强还原剂 。细粉状的纯铝在空气中会迅速氧化,从而在过程中产生高温(5500℉或3037℃下燃烧),从而在放热焊接 等需要高温的工业过程中有用。铝合金 可用于制造飞机的机身。 铝还会加入汽车的框架和车身中,在军事装备中也有类似的应用。铝不太常见的用途包括装饰部件和用于一些吉他。铝还被用于各种电子产品中。[ 50] [ 51]
镓是蓝色LED 主要成分之一
镓
镓及其衍生物仅在最近几十年才被发现其用处。砷化镓 已用于FM发射器电路中的半导体 、放大器 、太阳能电池(如卫星 用太陽能電池)和隧道二极管 。镓合金主要用于牙科目的。氯化镓铵可用作晶体管 中的引线。[ 52] 镓的主要应用是LED 照明。镓具有能够“润湿”玻璃 和瓷器 的特性,因此可以用来制造镜子 和其他高反射率的物体。镓可以加入到其它金属或合金里,以降低它们的熔点。
铟
铟的用途可以分成四部分:70%用于涂料,通常以氧化铟锡 (ITO)的形式使用;12%用于合金和焊料 ;另外12%用于电气部件和半导体;最后6%用于其它用途。[ 53] 电镀、轴承、显示设备、热反射器、磷光体 和核控制棒 中都有铟的應用。氧化铟锡已被发现有广泛的应用,包括玻璃涂层、太阳能板 、路灯、电光显示器(EPD)、电致发光显示器(ELD)、等离子显示面板(PDP)、电化学显示器(EC)、场发射显示器(FED)、钠灯 、挡风玻璃和阴极射线管 ,使其成为最重要的铟化合物 。[ 54]
铊
铊比其他硼族元素更常以其元素形式使用。未配混的铊可用于低熔点玻璃、光电电池 、开关、用于低范围玻璃温度计的汞合金和铊盐。它可以在灯具和电子设备中找到,也可以用于心肌灌注成像 。人们已经研究了在半导体中使用铊的可能性,并且在有机合成中是已知的催化剂 。氢氧化亚铊 (TlOH)可用于制备其它铊化合物。硫酸亚铊 (Tl2 SO4 )是一种出色的杀害虫 剂,它是某些大鼠和小鼠毒物中的主要成分。但是,美国和一些欧洲国家已禁止使用该物质,因为该物质对人类具有高毒性。但是在其他国家,该物质的市场正在增长。Tl2 SO4 也用于光学系统。[ 55]
生物作用
硼族元素在复杂动物中均没有主要的生物学作用,但其中至少有一部分与生物有关。和其它族一样,越轻的硼族元素就有越多的生物作用。很重的硼族元素 都有毒,在其它族中也是如此。硼 在大多数植物中都是必不可少的,其细胞将其用于增强细胞壁 等目的。它在人体中被发现,被肯定是一种矿物质 ,但有关硼在人类营养中的重要性的争论仍未停止。硼的化学作用确实使其能够与碳水化合物 等重要分子形成络合物,因此,它在人体中的用途可能比以前人们认为的要大。硼在某些功能上,特别是在伤口愈合方面能够替代铁 。[ 56] 铝 在植物或动物中没有已知的生物学作用。镓 不是人体必需元素,但它与铁(III)的关系使其可以与运输和存储铁的蛋白质结合。[ 57] 镓还可以刺激新陈代谢。铟 及类似的铟化合物 没有生物学作用,尽管小剂量的铟盐和镓盐一样,可以刺激新陈代谢。[ 33]
毒性
硼族元素在劑量足夠時都可能有毒。其中一些仅对植物 有毒,一些仅对动物 有毒,而另一些对两者都有毒。
已有硼中毒研究發現超过20 mM 的硼会损害大麦 。[ 58] 植物中的硼 中毒症状很多,使研究复杂化:包括细胞分裂 减少,枝条和根部生长减少,叶绿素 产量降低,光合作用受到抑制,气孔导度降低,质子从根部挤出和木质素与亚精蛋白的沉积。[ 59]
少量铝 不会产生明显的毒性危害,但是非常大剂量的铝会产生轻微的毒性。尽管镓 可能会产生一些轻微的影响,但它未被认为具有毒性。铟 是无毒的,可以采取与镓几乎相同的预防措施来处理,但是铟的某些化合物具有轻度至中度的毒性。
与镓和铟不同,铊 具有剧毒,并导致了许多因为铊中毒 而死亡的案件。铊中毒 最显着的效果,即使是很小的剂量,也很明显,那就是遍布全身的脱发 。不过,铊中毒也会引起多种其他症状,破坏并最终使许多器官的功能停止。铊化合物 近乎无色,无味和无臭的性质已导致杀手 使用它们。当将铊(及类似的剧毒化合物,硫酸亚铊 )注入大鼠和其他害虫中时,各种铊中毒 频繁发生。因此,自1975年以来,包括美国在内的许多国家都禁止使用含铊农药 。
鉨是高度不稳定的放射性元素 ,会进行α衰变 。由于其强大的放射性 ,尽管尚未合成出大量的鉨(至多几个原子),但它肯定具有极高的毒性。[ 60] 但由於鉨只存在於核實驗室等受管制的輻射區域,因此絕大多數人不可能接觸甚至攝入鉨元素。
注释
^ Icosagens 也可以用来表示硼族元素[ 1] ,因为硼族元素都是二十面体 (英語:icosahedron )结构。
^ 迄今为止,尚未合成任何鉨化合物(可能合成了NhOH)。因此,这个表格列出的鉨化合物都是假想的化合物。
参考资料
^ Greenwood, Norman Neill; Earnshaw, Alan. Chemistry of the elements . 2016. ISBN 978-0-7506-3365-9 . OCLC 1040112384 (英语) .
^ 2.0 2.1 Kotz, John C.; Treichel, Paul & Townsend, John Raymond. Chemistry and chemical reactivity 2 . Belmont, Ca, USA: Thomson Books. 2009: 351 [2020-10-10 ] . ISBN 978-0-495-38712-1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1-04-18).
^ Soviet Aluminium from Clay . New Scientist (One Shilling Weekly). 1960, 8 (191): 89 [2020-10-10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1-04-18).
^ Dobbs, Michael. Clinical neurotoxicology: syndromes, substances, environments . Philadelphia, Pa: Saunders. 2009: 276–278 [2020-10-10 ] . ISBN 978-0-323-05260-3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1-04-18).
^ 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 . Ununtrium . [2012-12-19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3-01-23).
^ 6.0 6.1 6.2 6.3 6.4 Haire, Richard G. Transactinides and the future elements. Morss; Edelstein, Norman M.; Fuger, Jean (编). The Chemistry of the Actinide and Transactinide Elements 3rd. Dordrecht, The Netherlands: Springer Science+Business Media . 2006. ISBN 1-4020-3555-1 .
^ 7.0 7.1 7.2 Seaborg, Glenn T. transuranium element (chemical element) .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 ca. 2006 [2010-03-16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0-11-30).
^ 8.0 8.1 8.2 Harding, A., Charlie; Johnson, David; Janes, Rob. Elements of the p block . Cambridge, UK: The Open University. 2002: 113 [2020-10-10 ] . ISBN 0-85404-690-9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1-04-18).
^ 9.0 9.1 Downs , pp. 197–201
^ Daintith, John. Oxford dictionary of chemistry . Market House Books. 2004. ISBN 978-0-19-860918-6 .
^ Bleshinsky, S. V.; Abramova, V. F. Химия индия . Frunze. 1958: 301 (俄语) .
^ Downs , pp. 195–196
^ Henderson , p. 6
^ Raghavan, P. S. Concepts And Problems In Inorganic Chemistry . New Delhi, India: Discovery Publishing House. 1998: 43 [2020-10-10 ] . ISBN 81-7141-418-4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1-04-18).
^ Cole, M. L.; Hibbs, D. E.; Jones, C.; Smithies, N. A. Phosphine and phosphido indium hydride complexes and their use in inorganic synthesis. Journal of the Chemical Society, Dalton Transactions. 2000, (4): 545–550. doi:10.1039/A908418E .
^ Jellison, G. E.; Panek, L. W.; Bray, P. J.; Rouse, G. B. Determinations of structure and bonding in vitreous B2 O3 by means of B10 , B11 , and O17 NMR . The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 1977, 66 (2): 802 [2011-06-16 ] . Bibcode:1977JChPh..66..802J . doi:10.1063/1.433959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3-02-08).
^ Henderson , p. 60
^ Young, J. P.; Haire, R. G.; Peterson, J. R.; Ensor, D. D.; Fellow, R. L. Chemical Consequences of Radioactive Decay. 2. Spectrophotometric Study of the Ingrowth of Berkelium-249 and Californium-249 Into Halides of Einsteinium-253. Inorganic Chemistry. 1981, 20 (11): 3979–3983. doi:10.1021/ic50225a076 .
^ Francis, William. The Chemical Gazette, or Journal of Practical Chemistry XVI . Boston, Ma: 269. 1918.
^ Davidson, M. Contemporary boron chemistry . 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 2000: 146 [2020-10-11 ] . ISBN 978-0-85404-835-9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6-06-29).
^ Roza, Greg. The Halogen Elements: Fluorine, Chlorine, Bromine, Iodine, Astatine . NY, New York, USA: The Rozen Publishing Group, Inc. 2010: 33 [2020-10-11 ] . ISBN 978-1-4358-3556-6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1-04-27).
^ Girard, James E. Criminalistics: Forensic Science, Crime and Terrorism . Jones & Bartlett Learning. 2010: 221 [2020-10-11 ] . ISBN 978-0-7637-7731-9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1-04-18).
^ Henderson , p. 57
^ Barrett, Jack. Structure and bonding . Cambridge, UK: The 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 2001: 91. ISBN 0-85404-647-X .
^ Protchenko, Andrey V.; Dange, Deepak; Harmer, Jeffrey R.; Tang, Christina Y.; Schwarz, Andrew D.; Kelly, Michael J.; Phillips, Nicholas; Tirfoin, Remi; Birjkumar, Krishna Hassomal; Jones, Cameron; Kaltsoyannis, Nikolas; Mountford, Philip; Aldridge, Simon. Stable GaX2 , InX2 and TlX2 radicals. Nature Chemistry. 2014-02-16, 6 (4): 315–319. Bibcode:2014NatCh...6..315P . PMID 24651198 . doi:10.1038/nchem.1870 .
^ Aldridge, Simon; Downs, Anthony J.; Downs, Tony. The Group 13 Metals Aluminium, Gallium, Indium and Thallium: Chemical Patterns and Peculiarities . John Wiley & Sons. 2011: ii. ISBN 978-0-470-68191-6 .
^ Downs , pp. 19–24
^ Krebs, Robert E. The History and Use of Our Earth's Chemical Elements: A Reference Guide . Greenwood Press. 2006: 176. ISBN 978-0-313-33438-2 .
^ 29.0 29.1 29.2 Weeks, Mary Elvira . The discovery of the elements. XII. Other elements isolated with the aid of potassium and sodium: Beryllium, boron, silicon, and aluminium. Journal of Chemical Education. 1932, 9 (8): 1386. Bibcode:1932JChEd...9.1386W . doi:10.1021/ed009p1386 .
^ Downs , p. 15
^ 31.0 31.1 Weeks, Mary Elvira . The discovery of the elements. XIII. Some spectroscopic discoveries. Journal of Chemical Education. 1932, 9 (8): 1413. Bibcode:1932JChEd...9.1413W . doi:10.1021/ed009p1413 .
^ Enghag, Per. Encyclopedia of the elements: technical data, history, processing, applications . 2004: 71. Bibcode:2004eetd.book.....E . ISBN 978-3-527-30666-4 .
^ 33.0 33.1 Emsley , p. 192
^ Emsley , pp. 158–159
^ Weeks, Mary Elvira . The discovery of the elements. XV. Some elements predicted by Mendeleeff. Journal of Chemical Education . 1932, 9 (9): 1605–1619. Bibcode:1932JChEd...9.1605W . doi:10.1021/ed009p1605 .
^ Oganessian, Yu. Ts.; Utyonkoy, V.; Lobanov, Yu.; Abdullin, F.; Polyakov, A.; Shirokovsky, I.; Tsyganov, Yu.; Gulbekian, G.; Bogomolov, S. Experiments on the synthesis of element 115 in the reaction 243 Am(48 Ca,xn)291−x 115 (PDF) . Physical Review C. 2004, 69 (2): 021601 [2020-10-13 ] . Bibcode:2004PhRvC..69b1601O . doi:10.1103/PhysRevC.69.021601 .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16-01-17).
^ Lavrova, Natalie. Word-Building Strategies in Modern English . Germany: GRIN Verlag. 2010: 95 [2020-10-13 ] . ISBN 978-3-640-53719-8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1-04-18).
^ Bugarski, Ranko. Tomić, Olga Mišeska; Milorad, Radovanović , 编. History and perspectives of language study . Amsterdam, the Netherlands: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 2000: 211 [2020-10-13 ] . ISBN 90-272-3692-5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1-04-18).
^ Weeks, Mary Elvira . The discovery of the elements. XIII. Some elements predicted by Mendeleeff. Journal of Chemical Education . 1932, 9 (9): 1605–1619. Bibcode:1932JChEd...9.1605W . doi:10.1021/ed009p1605 .
^ Venetskii, S. Indium. Metallurgist. 1971, 15 (2): 148–150. doi:10.1007/BF01088126 .
^ Harper, Douglas. thallium . Online Etymology Dictionary .
^ Weeks, Mary Elvira . The discovery of the elements. XIII. Supplementary note on the discovery of thallium. Journal of Chemical Education. 1932, 9 (12): 2078. Bibcode:1932JChEd...9.2078W . doi:10.1021/ed009p2078 .
^ 43.0 43.1 43.2 43.3 43.4 Kotz, John C.; Treichel, Paul & Townsend, John Raymond. Chemistry and chemical reactivity 2 . Belmont, Ca, USA: Thomson Books. 2009: 979 [2020-10-14 ] . ISBN 978-0-495-38712-1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1-04-18).
^ Klein, Cornelis and Hurlbut, Cornelius Jr. (1985) Manual of Mineralogy , Wiley, 20th ed., pp. 343–347, ISBN 0-471-80580-7
^ Zbayolu, G.; Poslu, K. Mining and Processing of Borates in Turkey. Mineral Processing and Extractive Metallurgy Review. 1992, 9 (1–4): 245–254. doi:10.1080/08827509208952709 .
^ Emsley , pp. 22–26
^ Shan Xiao-quan; Wang Wen & Wen Bei. Determination of gallium in coal and coal fly ash by electrothermal 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metry using slurry sampling and nickel chemical modification. Journal of Analytical Atomic Spectrometry . 1992, 7 (5): 761. doi:10.1039/JA9920700761 .
^ Schwarz-Schampera, Ulrich; M. Herzig; Peter; für Geowissenschaften & Rohstoffe, Bundesanstalt. Indium: geology, mineralogy, and economics . Berlin, Germany: Springer-Verlag. 2002: 161. ISBN 3-540-43135-7 .
^ 49.0 49.1 Roesky, H.W.; Atwood, David A. Group 13 chemistry III: industrial applications . Berlin, Germany: Springer-Verlag. 2003: 3–10 [2020-10-16 ] . ISBN 3-540-44105-0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1-04-18).
^ Gregory, J. W. the elements of economic geology . Taylor & Francis. 2004: 152 [2020-10-17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1-04-18).
^ Chatterjee, K. K. Uses Of Metals And Metallic Minerals . New Age International. 2007: 9. ISBN 978-81-224-2040-1 .
^ Chandler, Harry. Metallurgy for the non-metallurgist . ASM International. 1998: 59 [2020-10-17 ] . ISBN 0-87170-652-0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1-04-18).
^ US Department of the Interior. Minerals Yearbook: Metals And Minerals; 2005 . Washington, DC: 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2007: 36–1 [2020-10-17 ] . ISBN 978-1-4113-1980-6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1-04-18).
^ Schwarz-Schampera, Ulrich; M. Herzig, Peter; für Geowissenschaften und Rohstoffe, Bundesanstal. Indium: geology, mineralogy, and economics . Berlin, Germany: Springer-Verlag. 2002: 169 [2020-10-17 ] . ISBN 3-540-43135-7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1-04-18).
^ Mager, Jeanne. Encyclopaedia of Occupational Health and Safety . Geneva, Switzerland: International Labor Organization Publications. 1998: section 63.40 [2020-10-17 ] . ISBN 978-92-2-109816-4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1-04-18).
^ Reilly, Conor. The nutritional trace metals . Ames, Iowa: Blackwell Publishing. 2004: 217 [2020-10-13 ] . ISBN 1-4051-1040-6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1-04-18).
^ Crichton, Robert R. Biological inorganic chemistry: an introduction . UK. 2008: 9 [2020-10-13 ] . ISBN 978-0-444-52740-0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1-04-18).
^ Fangsen, Xu. Advances in plant and animal boron nutrition . Dordrecht, Netherlands: Springer. 2007: 84 [2020-10-12 ] . ISBN 978-1-4020-5382-5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1-04-18).
^ Lovatt, Carol J.; Bates, Loretta M. Early effects of excess boron on photosynthesis and growth.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 1984, 35 (3): 297–305. doi:10.1093/jxb/35.3.297 .
^ Dobbs, Michael. Clinical neurotoxicology: syndromes, substances, environments . Philadelphia: Saunders. 2009: 277 [2020-10-10 ] . ISBN 978-0-323-05260-3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1-04-18).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