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辛 (梵語 :pañca parivyaya ),又稱為葷菜 [ 1] 、五葷,是指五種具「辛味」的野菜:大蒜 、薤 /小根蒜 、蔥 、韭菜 、興渠 (梵語:हिङ्गु,羅馬化:hiṅgu,中藥稱「阿魏」,非中原 、江南 的原生植物,在古代一度誤傳成蕓薹 、油菜 、香菜 或求求羅香 [ 2] ),合稱五葷 或五辛 。在現代,有人擴充解釋為任何一種含有大蒜素 的葱科 植物(如洋蔥 等)[ 3] [ 4] 。
大蒜等五辛原是印度 婆羅門 的飲食禁忌 ,佛教 、道教 因食用大蒜會口氣重,惱人心緒,礙人修行,設下律制,禁止僧、道食用。
词语释意
“葷菜”在現代泛指肉類或含有辛辣刺激味道的食品。在佛教中,肉類食品对应於“腥”,葷謂臭氣,葷菜只指有臭氣的蔬菜,即“五辛”[ 1] 。所謂「葷腥 」或“肉葷 ”是佛教中對於肉類食品和五辛的合稱。
歷史
禁食五辛源自於古印度婆羅門的飲食禁忌[ 5] [ 6] ,食用蔥、蒜的主要是达利特 [ 7] [ 8] 。
佛教的《律藏 》則記載释迦牟尼 說法時,有比丘食蒜不來聽法,怕害熏諸梵行 人。佛陀於是對僧伽 設下律制,禁止噉蒜[ 9] 。在《根本說一切有部律 雜事》中,將食葱、韭類也算入食蒜而禁止[ 10] 。若因病須服用,則不在禁止對象之列。
《楞嚴經 》稱仙人 、天人 喜歡潔凈,人食五辛後不肯接近。[ 11] 且「五辛熟食會引發情慾,生啖容易動怒」[ 12] ,這句話可能取自《大毘婆沙論 》「欲貪煩惱就像吃興渠,瞋恚煩惱有如食辛辣」。[ 13]
《本草綱目 》記載有在農曆元旦 食五辛(五辛盤)以辟癘氣、瘟疫 的習俗,並以五辛為「韭、薤、蔥、蒜、薑 」[ 14] 。《荊楚歲時記 》則以五辛為「大蒜、小蒜(薤或小根蒜)、韭菜、蕓薹、胡荽(香菜)」。
佛教五辛
「五辛」之說出自《梵網經心地戒品 》等,謂此五辛為“大蒜、革葱(薤菜,革葱又作茖葱 )、慈葱(葱)、蘭葱(一說小蒜 ,一說韭菜 )、興蕖(阿魏)”,《菩薩戒義疏》舉出舊說為「蒜、葱、興蕖、韮、薤」[ 15] 。《楞伽經 》稱:“葱、韮、蒜”(或加:薤)[ 16] 。《翻譯名義集 》舉出:大蒜(梵 laśuna、巴 lasuṇa)、蔥(梵 latārka)、韭(梵 gṛñjana)、小根蒜(梵 palāṇḍu)。十誦律 記載興渠(梵 hiṅgu)為五種樹膠 藥之一,印度傳統醫學阿育吠陀 亦載興渠為藥用,古代取阿魏分泌的膠脂來用,內服或外敷或作香料。[ 17]
上述有提到的植物學名:
大蒜 (Allium sativum )
薤 (Allium bakeri )
小根蒜 (Allium macrostemon )
蔥 (Allium fistulosum )
韭菜 (Allium tuberosum )
茖葱 (Allium victorialis )
這些植物在生物學上,全部都屬於蔥科 植物,它們被食用後在身體產生的,佛教在意的副作用,都是來自於其中的大蒜素 。其他在現代飲食常食用的蔥科植物有洋蔥 、紅蔥頭 、蝦夷蔥 、韭蔥 等,其中的洋蔥 跟蔥 的親緣非常近,同屬洋蔥亞屬 ,味道和氣味相似,並且兩者之間能產生雜交種-黃蔥 。
興渠 ,又名阿魏 (Ferula assafoetida )
阿魏的揮發油成分富含各種有機硫化物,如二烯丙基二硫 ,大蒜素分解後也會有二烯丙基二硫,這些有機硫化物導致它有濃烈的蔥科 植物氣味、食用後的副作用和蔥科 植物相近。
道教五辛
《爾雅翼》謂,“西方以大蒜、小蒜、興渠、慈蒜、茖蔥爲五葷,道家 以韭、蒜、蕓薹、胡荽、薤爲五葷。 ”即道教五葷 為韭、蒜、蕓薹、胡荽、薤。《本草綱目 》謂「鍊形家 以小蒜、大蒜、韭、芸苔、胡荽為五葷。」,鍊形家為道教修煉身形之術。王契真《上清靈寶大法》引《玄都定罪律太極科》則指五辛為「生蔥,韭,大蒜,小蒜,葫荽」,又說此外凡薤蕌似蔥之類,皆勿食也。
蕓薹為現在油菜 一類,胡荽為香菜 。若按贊寧、慧琳等人之說,胡荽、蕓薹皆為誤傳,應當都是興渠 。[ 2]
另外,正一教道士忌食數種肉,《上清靈寶大法》有言;「天厭雁、地厭犬、水厭鯉、鱔、龜、鱉。」雁 、狗 、鯉 、鱔 、龜 、鱉 等肉,號稱「三厭」(三官 所厭)。據說只要喫了,即會為上天所忌諱,法力就會消失。全真教道士的戒律則要求素食 。
禁食的原因
佛家五荤及道教五荤的蔬菜 多属于葱亚科 ,这些植物的成分当中都含有大蒜素 ,食用后,在血液中会释放一氧化氮 ,能令血管扩张,放鬆平滑肌 ,有改善勃起功能障碍 的效果。因此,中医学 認為這能治療陽痿,增進性慾 。[來源請求] 而性欲的产生,又影响到了佛教、道教信徒的修行,使人難以不淫,并且与其禁欲主义 的基本教义所背离,故为之禁食 。[來源請求]
相關條目
参见
參考資料
^ 1.0 1.1 四分律行事鈔資持記:五辛者葷菜也。(葷謂臭氣,一葱二薤三韭四蒜五興渠。)
^ 2.0 2.1 慧琳《一切經音義 》:「興渠(…出烏茶娑他那國彼土人常所食者也此方相傳以為芸薹者非也)。」
贊寧 《宋高僧傳 》:「又以僧徒多迷五辛中興渠。興渠人多說不同,或云蕓薹、胡荽或云阿魏……五辛此土唯有四:一蒜、二韮、三葱、四薤,闕於興渠,梵語稍訛,正云形具,餘國不見。迴至于闐,方得見也,根麁如細蔓,菁根而白,其臭如蒜,國人種取根食也。于時冬天到彼不見枝葉。薹、荽非五辛,所食無罪。」凝然 《梵網戒本疏日珠鈔》:寂德云西域呼芸薹殑渠盧 (guggulu,求求羅香 )也,聲有相似。又聞彼處諸寺皆不聽食芸薹也。愚謂梵音巧異,差在毫端,語既不同,未可爲一。
^ 論芫荽(香菜)非屬五辛 . [2024-04-29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4-04-29).
^ 淨空老和尚關於健康素食的答問 . [2024-04-29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4-04-29).
^ Palandu, Palaṇḍu, Palāṇḍu: 11 definitions . [2020-07-22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0-07-22). according to the Śivapurāṇa 1.25, while explaining the greatness of Rudrākṣa:—“[...] a devotee of Śiva shall refrain from eating meat, garlic, onion [viz., Palāṇḍu], red garlic, potherb, Śleṣmātaka, pig of rubbish and liquors
^ 未曾有因緣經:「諸婆羅門修淨梵行,不食酒肉五辛葱蒜」
^ 法顯. 法顯傳 . 舉國人民悉不殺生。不飲酒不食蔥蒜,唯除旃荼羅。旃荼羅名為惡人,與人別居。若入城市則擊木以自異,人則識而避之不相唐突。
^ 卷2 . 大唐西域記 . 蔬菜則有薑、芥、瓜、瓠、葷陀菜等;蔥、蒜雖少,噉食亦希,家有食者,驅令出郭。
^ 《四分律》:「爾時世尊在祇桓園中,與無數百千眾圍遶說法。時有比丘噉蒜遠佛住,時世尊知而故問阿難:「此比丘何故遠住?」阿難言:「此比丘噉蒜。」佛言:「阿難!寧可貪如是味而不聽法耶?自今已去,一切不應噉蒜。」爾時舍利弗病風,醫教服蒜,佛言:「聽服。」
《摩訶僧祇律》:「復次佛住王舍城,爾時世尊為大眾說法。時有比丘食蒜在下風而坐,畏熏諸梵行人。佛知而故問:「此是何等比丘,獨坐一處如鬪諍人?」諸比丘白佛言:「世尊!是比丘食蒜,畏熏梵行人,故在下風獨住。」佛語諸比丘:「當知是比丘若不噉蒜時,當欲得失如是甘露法不?」答言:「不也。」佛言:「是比丘以食蒜故,失如是不死之法。」佛言:「從今已後不聽食蒜。」
^ 《根本說一切有部律 雜事》:「佛告阿難陀:「諸苾芻輩有食蒜耶?」阿難陀言:「有。」佛言:「由彼食蒜障入聖道,向不食蒜者聽我說法,以金剛智杵摧壞二十身見大山,得預流果。是故阿難陀!從今以往制諸苾芻,不應食蒜及葱韭類。食者得越法罪。……苾芻聞已便於寺中,為病食蒜。受用房舍床榻氈席大小行處、及以眾中出入往來、或繞制底、或禮香臺、經過俗人為其說法、或時受請詣施主家、或至園林天廟之處、眾人聚集輒往其中,所到之處諸人咸聞蒜臭,共生嫌賤,作如是語:「沙門釋子雖復出家,而還噉蒜臭氣相熏,與我何別?」苾芻白佛,佛言:「苾芻有病欲食蒜者,所有行法我今當說。諸病苾芻若食蒜者,應住寺側邊房,不得用僧臥具及大小行室、不得入眾、亦不為俗人說法、不遶制底、不禮香臺、不往俗家、園林天廟眾人聚處皆不應往。可於屏處而噉服之,設人見時不生譏恥。若服了時,於七日內仍住於此,服葱可停三日、若韭一日,後方洗浴并可洗衣,香熏無氣後方入寺。如上所制,不依行者得越法罪。」
^ 楞嚴經 . 是五辛……十方天仙,嫌其臭秽,咸皆远离。诸饿鬼等,舐其唇吻,常与鬼住,福德日销。
^ 楞嚴經 . 是五辛,熟食发淫;生啖增恚。
^ 《大毘婆沙論 》(玄奘譯):「以自性故者。欲貪隨眠如食嬹瞿(興蕖),瞋恚隨眠如食辛辣。」 《大毘婆沙論 》(浮陀跋摩譯):「以自體者,欲愛使如食興渠,恚使如食苦蔘子」 《雜阿毘曇心論 》:「彼自性者,貪欲使如興渠熏,瞋恚使如苦種子」
^ 李時珍《本草綱目.卷二六.菜部.韭》:「頌曰:『昔人正月節食五辛以辟癘氣,謂韭、薤、蔥、蒜、薑也。』」《本草綱目》:「五辛菜,乃元旦立春,以蔥、蒜、韭,蓼、蒿、芥,辛嫩之菜,雜和食之,取迎新之義,謂之五辛盤,杜甫詩所謂︰「春日春盤細生菜」是矣。」 《康熙字典 》:《風土記 》元旦,以蔥、蒜、韭,蓼、蒿、芥,雜和而食之,名五辛盤,取迎新之意。又股象也。
^ 《大明三藏法數》:「五辛(出梵網經)……【一大蒜】大蒜者至葷至辛之物也。【二茖葱】茖葱者薤也其形似韭類山葱也。【三慈葱】慈葱者乃葱之正名也。【四蘭葱】蘭葱者即小蒜也。雜阿含經云(出自佛祖統紀 、法苑珠林 引文,不見於雜阿含經)非小蒜木葱是也,木葱即韭也。【五興渠】興渠者葉如蔓菁 根如蘿蔔 生熟皆臭如蒜出于闐國華夏不產故不翻也。」 《本草備要 》:「慈蔥,冬蔥 也;茖蔥 ,山蔥也;興渠,西域菜,云即中國之荽。」 智顗《菩薩戒義疏》:「舊云五辛謂:蒜、葱、興蕖、韮、薤。此文止蘭葱足以為五。《兼名苑》分別五辛。大蒜是葫𮏉(葫䓗?;《梵網經直解》:「一大蒜。亦名葫。即葫葱是。」;《倭名類聚抄·菜蔬部·蒜類·大蒜》引《兼名苑》:「葫,一名𩐏。大蒜也。」)。茖葱是薤。慈葱是葱。蘭葱是小蒜(《輔仁本草·菜·蒜》引《兼名苑》:「一名蘭蔥,一名蒜卵 。」)。興蕖是蒠蒺(與咸《梵網菩薩戒經疏註》:「蒠蒺,《篇韻》蒠音息,蕪菁 菜也。以興渠為蒠蒺未詳所出。《釋音》引慈慜三藏傳云五辛此土但四即大䔉等,若興渠者于闐國有之,其根白葉如蔓菁 ,臭如䔉。」;《輔仁本草·菜·蔥實》引《兼名苑》:「胡蔥,一名興渠,一名傖蒿。」)。」 法藏《梵網經菩薩戒本疏》:此文五中大蒜可知。有人說慈葱是胡葱。蘭葱是家葱。上三是人間常食。革葱是山葱。北地有江南無。其興渠。有說芸臺是也。然未見誠文……又釋其阿魏藥梵語名興渠。將謂是此辛臭物之苗葉。 弘贊《梵網經菩薩戒略疏》:五辛經律互出,名種不同,多云葱蒜韭薤興渠。今本經以葱開三成五,亦由方土名異,古今呼別也。大蒜一名葫,張騫使大宛國持回,今人常食者是。有云:即胡葱,謂由從胡地持來故。本草云:胡葱類食葱,莖葉細微短,如金燈似大蒜,而形小,如此則非大蒜也。茖葱,一名山葱,生山澤中。莖細葉大,亦名茖山葱。有云:即薤也。慈葱冬夏衰,春盛生。蘭葱,即小蒜,一名野生。有云:即韭也。然葱之種類頗多,故有木葱、大官葱、水葱、樓葱,亦名龍用葱。由其葉上有八角如龍角,亦名龍爪葱。冬蔥 ,即凍葱,冬夏常有。漢葱,葉實俱梗,冬則葉枯,春末開花,結實可種。春葱,即⿱艹糾(𦭺、𦱠)葱。有云:糾是慈葱,以其莖葉慈柔故也。興渠是梵語,亦云興宜,此云少。此方無有,葉似蕪菁 ,根似蘿蔔 。冬則苗葉俱落,出土辛臭。凡是葷辛臭者,皆不得食。道家以芸薹胡荽為葷。非也。
^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酒肉葱韮蒜,悉為聖道障。 《入楞伽經》:是故,大慧!求聖道者酒肉葱韮及蒜薤等能熏之味悉不應食。 《大乘入楞伽經》:一切肉與葱,韮蒜及諸酒;如是不淨物,修行者遠離。 《Saddharmalaṅkāvatārasūtra》:「māṃsāni(肉) ca palāṇḍūṃśca(英語解釋是洋蔥 ,翻譯名義大集給出的中文對應是小根菜 ) madyāni vividhāni(各種酒類) ca /gṛñjanaṃ(韭) laśunaṃ(大蒜) caiva yogī nityaṃ vivarjayet」(英文翻譯:Let the Yogin always refrain from meat, onions, various kinds of liquor, allium, and garlic.)
^ Hingu, Hiṅgu, Hiṅgū: 17 definitions . [2020-07-23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1-01-19).
觀點
倫理
飲食 組織與事件 书籍与报道 紀錄片 医生与学者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