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語:Beijing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縮寫:BFSU),简称北外,是一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双一流语言类高等院校,创建于1941年,是国家“211工程”和「優勢學科創新平台項目(985平台)」重点建设高校,其前身是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三分校俄文大队基础上创办的延安外国语学校。
北京外国语大学占地面积49.2万平方米,目前已开设98种外国语课程,培养出诺贝尔奖得主一人(高行健),驻外大使400余人,参赞近1000人,并因此赢得了“共和国外交官摇篮”的称号[2]。
历史沿革
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
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的前身是中国工农红军大学,1936年6月1日在陕北瓦窑堡创建。1937年初,“红大”更名为抗大,并随党中央机关迁至延安,当时毛泽东任学校教育委员会主席,校长林彪,副校长罗瑞卿。
1941年3月,为了加强与苏联的交流合作,抗大第三分校成立俄文队;不久,发展为俄文大队,下属一、二、三队。同年12月,俄文大队转为延安军事学院俄文科。
1942年6月,军事学院俄文科调整为军委俄文学校。
1944年6月,学校增设了英文系,故更名为延安外国语学校。
延安外国语学校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学校师生分批离开延安,前往东北、华北解放区。
1946年1月,部分师生到达张家口在华北联合大学成立外语系,隶属文艺学院。
华北联大时期
1946年6月,晋察冀军政干部学校的外语干部训练班师生转入华北联合大学,与华北联大的外语系合并成立外国语学院,有英语、俄语两个系。
1946年12月、1948年5月,学校两次迁址,先到冀中束鹿县路过村,再至河北省正定县。
1948年6月,在冀中获鹿县南海山村,以华北联合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师生为基础成立了外事学校。8月,华北联合大学与北方大学合并为华北大学。联大的外国语学院与北方大学的外文班,也合并为华大二部外语系。
1949年2月和4月,外事学校和华北大学二部外语系分别进入北京城,并于6月合并为外国语学校。
北京外国语学校
1951年2月,俄文部并入成立于1949年10月的北京俄文专修学校。
1954年8月,至此已有德西法文系。学校经高教部呈请国务院批准,改称北京外国语学院。
北京外国语学院
1966年6月-1971年8月,由于文化大革命被迫停课,停止招生。
1979年8月,学校建立了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简称外研社。
1994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学校更名为北京外国语大学。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01年,在北京外国语大学60年校庆之际成立,在原英语系的基础上成立了英语学院,现包括英语系、外交学系、新闻与传播系和法律系。国际商学院也在此时成立。
2002年,国际商学院专业增多,开设金融、工商管理、电子商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本科专业并招生;同年,国际商学院经济管理学科群被确定国家211工程重点支持学科。
2006年,英语学院的法律系,外交系经过不断发展,組建法学院和国际关系学院。同年,在原大學英語部的建礎上,組建专门用途英语学院,为非英语专业各院系提供高层次的大学英语教学,以确保复合型、复语型、国际化人才的培养目标的实现。
2007年,在原社会科学部的建礎上,組建哲学社会科学学院。
2021年,北京外国语大学利用北侧的北京电视台旧楼开辟北校区[3],并计划由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使用该校区。
现状
北京外国语大学是211工程重点学校,现设有外国语言文学1个博士后流动站,英语语言文学、俄语语言文学、德语语言文学、日语语言文学、西班牙语语言文学、阿拉伯语语言文学、欧洲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法语语言文学、亚非语言文学、翻译学等12个博士点,包括英语、俄语、法语、德语、日语、阿拉伯语、西班牙语、欧洲语言、亚非语言、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翻译学、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比较文学與世界文学、中国语言文学、國際法學、外交学、新闻传播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等22个硕士点,涵盖了学校讲授的全部40多种外国语言以及中文和外交学专业。在职人员学位授权点6个,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2個(翻译学、國際漢語教育)4个国家重点学科(含培育学科),即英语语言文学、德语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日语语言文学。北京市重点学科6个,即俄语语言文学、阿拉伯语语言文学、日语语言文学、比较文学和跨文化研究、西班牙語語言文學、歐洲語言文學。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是首批命名的国家级重点文科研究基地。
全校拥有专任教师576人,包括博士生导师 41人、硕士生导师221人,教授113人、副教授177人,其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组成员2名,教育部高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3名,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4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128名。北京外国语大学为北京大学(同在北京市海淀区)的兄弟大学,因此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学生可以选修北京大学的部分课程[4][5]。
组织机构
北京外国语大学组织机构
教学单位[6]
|
研究单位[7]
|
附属单位
|
|
- 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
- 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
- 外国语言研究所
- 外国文学研究所
- 国家语言能力发展研究中心
- 许国璋语言高等研究院
- 王佐良外国文学高等研究院
|
- 北京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
-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北外国际教育集团)
- 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国际课程中心
- 北京外国语大学附属宁波外国语学校
- 北京外国语大学附属青岛外国语学校
- 北京外国语大学附属邯郸外国语学校
- 北京外国语大学附属如皋外国语学校
- 北京外国语大学附属中学
- 北京外国语大学附属小学
- 北外附属苏州湾外国语学校
-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 北京外语音像出版社
- 北京外国语大学科技园
|
开设语种
已开设该语种本科专业
已开设该语种第三外语公共选修课程
建设中语种
提格雷尼亚语、沃洛夫语、柏柏尔语
校园环境
校园周边
坐落于魏公村西口,周边高校众多,正北方向与北京理工大学为邻,沿西三环北路向北到苏州街有中国人民大学,继续北行则到北京大学;正南方向有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东南方向临近北京舞蹈学院、中央民族大学。
校园东门外“后街”和魏公村路“酒吧一条街”有众多餐厅酒吧,便于同学外出就餐和消遣。沿民族大学南路直行由紫竹院公园和国家图书馆。
公共交通
东校区东门东行200米左右有地铁四号线魏公村站,并可在人民大学站换乘地铁十二号线,西门北行500米左右有地铁十二号线、十六号线苏州桥站。同时,北外距离九号线,房山线枢纽国家图书馆站仅有一站距离,地铁交通便利。
校内环境
北京外国语大学校园面积相对较小,基本上分为东院西院两部分,中间被西三环北路隔开,主要的教学和生活区基本都位于东院。
东院设施:主楼,体育场,网球场,日本研究中心,英语学院,电教中心,图书馆,阿拉伯学院,逸夫教学楼,宿舍楼,中国语言文学学院,留学生公寓,学生活动中心,体育馆,行政楼。
西院设施:北外宾馆,北外国际大厦,教职工活动中心,附属小学,留学生公寓,专家公寓,教职工宿舍。
住宿
老宿舍楼是由名家梁思成设计,已年代久远。老宿舍楼本科生原5人一小間;2005年修建了新宿舍樓,並將本科生住宿人數從一間5人下調到4人。宿舍有宽带接入。
餐饮
校内有学生食堂2个,东西院各一,使用一卡通和现金。东院设有大食堂一个,食堂共4层。东院中文楼一层有教工餐厅,可单独点菜。东院另有面积较小的清真食堂。8号楼下有快餐窗口,地下超市也有多个餐饮店。西院有公共食堂一个,二层是普通食堂餐厅,一层为单点。食堂旁边有韩餐馆。留学生公寓内有酒吧。北外宾馆一楼有粤菜馆。
排名
北京外国语大学是一所以外语研究为主的研究型大学。[8]根据2012年至2023年全国高考统计,北外在全国近3000所高等教育机构中排名第17位。[9][10]
在软科发布的中国最佳大学排名中,北京外国语大学在中国专门从事语言研究的大学中排名第一。[11]根据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该大学在语言学领域一直位居国际大学前100名。[12]北外在艺术与人文学科、现代语言、英语语言与文学、教育学等领域在世界大学排名中也名列前茅。[13][14]根据澳大利亚信息公司uniRank™世界排名,北京外国语大学2022年世界排名351位。[15]
中国薪酬网公布了2019年中国大学毕业生薪酬排行榜,从200所上榜高校中,北京外国语大学毕业生平均薪酬仅次于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位列全国第三。[16]在中国薪酬指数研究机构发布的2021全国高校毕业生薪酬指数排行榜中,位列全国第八。[17]
历任领导
北京外国语大学历任领导列表
校长
|
党委书记
|
- 常乾坤(1941年月—1941年12月)
- 卢竞如(1941年12月—1942年5月)
- 曾涌泉(1942年5月—1945年6月)
- 杨尚昆(1945年6月—1946年6月)
- 浦化人(1946年6月—1950年3月)
- 刘仲容(1950年3月—1959年2月)
- 师哲(1949年10月—1954年6月)
- 张锡俦(1954年6月—1966年5月)
- 廖承志(1973年2月—1980年)
- 刘柯(1981年2月—1984年4月)
- 王福祥(1984年4月—1997年2月)
- 陈乃芳(1997年2月—2005年6月)
- 郝平(2005年6月—2010年3月)
- 陳雨露(2010年3月—2012年8月)
- 韓震(2012年8月—2014年2月)
- 彭龙(2014年2月—2019年10月)
- 杨丹(2019年10月—2024年4月)[18]
- 贾文键(2024年4月—)[19]
|
- 孙萍(1981年2月—1984年12月)
- 李宜今(1984年12月—1992年1月)
- 曹小先(1992年1月—1996年5月)
- 陈乃芳(1996年5月—2002年7月)
- 杨学义(2002年7月—2014年2月)
- 韓震(2014年2月—2018年3月)
- 王定华(2018年3月—)[20]
|
人物
传统
北京外国语大学作为官方背景浓厚的语言专业类院校,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事业培养了无数人才——250多名历任和在任大使以及500多名参赞毕业于北外;北外也因此被誉为“外交官的摇篮”。“世界上凡是有五星红旗飘扬的地方,就有北京外国语大学校友的身影”。北外传统精神极其开放的,校園氣氛相對自由寬鬆,经常都會舉辦個人和團體的各種講座、研討會、演出、社團活動、電影放映等。北外學生的特點是时尚,崇尚个性。
校训
2011年,北京外国语大学启用新校训:“兼容并蓄 博学笃行”。此前,北外沿用了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的校训:“团结 紧张 严肃 活泼”[21]。
校歌
北外的校歌是《永远为人民服务》,由校友方堃创作的[22]。
学生组织
- 北京外國語大學學生會:在校黨委領導下和團委指導幫助下的群衆性學生組織,宗旨為「在黨的教育方針指導下,服務同學,積極進行校園文化建設,為使同學們成爲具有時代感和責任感,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人才而努力。」[23]
- 歆媒体网络创意文化工作室:隸屬於北京外國語大學學生處,運營「北外WE圈」微信公衆平臺。
- 国际交流协会(SICA):隸屬於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處(港澳台办公室),協助國際處完成校級外事活動。
- 青年志愿者协会:隸屬於北京外國語大學團委,組織、協調志願者服務活動。
- 学生新闻中心:隸屬於北京外國語大學黨校辦,運營「北京外國語大學」微信公衆平臺。
国际交流
国际合作高校
参看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
---|
建设周期:1995年-2016年 (共112所)注1 |
华北29+3 | |
---|
东北11 | |
---|
华东30+1 | |
---|
中南18 | |
---|
西南10 | |
---|
西北13 | |
---|
|
|
---|
第二轮建设周期(2022年—2027年) |
华北 | |
---|
东北 | |
---|
华东 | |
---|
中南 | |
---|
西南 | |
---|
西北 | |
---|
:有“给予公开警示(含撤销)的建设学科”的高校。 下划线:非本地备案学校。 *:非 中央部属高校,隶属所在地省、自治区、市、兵团。未标者均为 教育部直属高校。
|
|
---|
|
华北26-2 | |
---|
东北12-3 | |
---|
华东26 | |
---|
中南15-1 | |
---|
西南10-4 | |
---|
西北9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