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1線
臺1線,又稱縱貫公路、西部幹線[1],是臺灣西部一條南北向的省道,自清代就是縱貫南北的交通要道。北起臺北市忠孝西路、中山南路口(行政院大門前,臺灣公路原點和與臺3線共線起點,臺1甲線、臺5線、臺9線交岔處,該路口原有「復興陸橋」,已拆除)南至屏東縣枋山鄉楓港(與臺26線交接處),全長共計461.081公里[2]。沿途經過臺灣西部14個縣市[註 2],堪稱臺灣最重要的省道,與東部的臺9線大致構成環島路網。 蘇花改與南迴改竣工後,台9線縮短約20公里長,台1線再次成為臺灣公路系統里程最長的省道。 臺1線另有6條支線,編為臺1甲、乙、丙、丁、戊、己線。另外,於屏鵝公路佳冬段設有戰備跑道,俗稱「佳冬戰備道」,也是唯一設在省道的戰備跑道。 臺1線的海拔最高點位於桃園市楊梅區埔心里(43.5K處),標高181公尺。[3] 歷史清治時期在清治時期初期,以臺灣府為中心,當時雖還沒有如同現代觀念中,有完整「一條」縱貫南北的道路[4]:39,但往北有平埔聚落分散的據點為基礎的「北路」,往南有各個軍團營盤聯繫起來的「南路」。縱貫道路的雛形,就是從各部族之聯絡道,以及軍路所一條條的串聯起來。 而後在大清帝國實質統治的版圖擴大後,仍以臺灣府為中心,南北設有縣治的情況下,各縣治間之公文傳遞之公事,便開始有政治和軍事目的的「官道」產生。其為官道,所以於使用的人不多[5]:22,常因狂風暴雨,路線總是不時偏移、改道。而又歷經多次反清事件,清廷為了不讓叛賊沿官道逃逸,便不架橋、不修路。如此,官道的某些路段甚至比一般小徑更不如[5]:24。 日治時期日本治臺後不久,為求軍事交通上的便利,便打算將清朝遺留的羊腸小徑,拓寬成為軍用卡車也可通行的標準道路,一路從基隆到屏東[5]:28。不過,起初這條道路並未建橋、僅鋪砂石,極為簡陋。直到1916年,日本政府將此條全長461.7公里之碎石路,定名為「縱貫道」,並制定道路標準[5]:28。屬於以國庫或地方經費改善養護之「指定道路」。爾後,臺灣第一條具有公路雛形之縱貫道,也才算是真正形成。 戰後時期路線沿革二次大戰結束,因為美軍的密集轟炸,使臺灣的道路幾乎滿目瘡痍,幾近癱瘓[5]:30。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後,在美國物資及金錢援助下,公路局矢志恢復全島交通,將道路修復[5]:30。而在1952年以前,只有「基隆到桃園」與「臺南到高雄」兩個路段有混凝土或瀝青路面,其餘路段仍是碎石路段[6]:22。1952年到1956年,則進行改善工程,在桃園到臺南之間鋪設灌入式瀝青路面[6]:23。而隨著臺灣經濟發展,部分路段交通逐漸壅塞,便在1970年以後開始進行四線道拓寬工程,於1997年完工[6]:23。在臺九線楓港外環道興建前,臺一線與臺九線曾經擁有相同終點。 編號沿革1965年,臺灣開始編定省道編號,其中臺1線全長501.098公里,起訖點為臺北行政院-鵝鑾鼻燈塔。1978年改以楓港為終點,並將原高雄後庄段改為臺1乙線(後改為台1戊線),全長縮短為456.717公里。此後仍有數次零星調整,最大的一次是1994年,包括將原臺北桃園段改為臺1甲線,三重、新莊、龜山、桃園、中壢、臺南等市區段改經外環道等。 支線甲線
全長約27.432公里,自臺北市中山北路一段起(即行政院前,臺灣公路原點,本線與臺1線、臺3線、臺5線、臺9線五條省道皆由此展開),經民權西路改往西行越臺北大橋(淡水河)往三重、新莊,至新北市新莊區丹鳳地區與臺1線短暫共線後,於桃園市龜山區迴龍地區一分為二,接著於桃園市龜山區嶺頂地區再度短暫共線後,於振興路口一分為二。終點位於桃園區復興路中山路口(接近桃園市政府前)。全長約27.1公里,聯絡臺北市中山區、大同區、新北市三重區、新莊區與桃園市龜山區,最後於桃園市桃園區與臺1線主線會合,會合地點在桃園市政府的正前方(未與該道路直接接觸)。臺北捷運新莊線即沿臺1甲線三重、新莊段建造。 臺1甲線(臺北市中山北路與民權西路、新北市重新路、中正路、桃園市萬壽路與復興路)事實上為臺1線臺北-桃園段的舊線,地方俗稱一省道(縱貫公路俗稱「省道」)、中正路或縱貫路等。而真正的正線(原稱中山路,現在改稱新北大道)——新臺1線——反而常被俗稱為二省道,形成俗稱與官方編號略有出入的情況。 乙線
自臺中市大雅區中清路三段、民生路口起(與臺10線交會處),經西屯區、北屯區中清路二段、北區中清路一段,於北區公園路、五權路口轉往西南(西區五權路→南區復興路→烏日區新興路→中山路二段),至大肚區中山高速公路王田交流道與臺1線會合,連接中山高速公路大雅交流道[註 5]、王田交流道[註 6]。全長約21.931公里,是聯絡臺中國際機場、臺中市區與彰化縣的重要道路之一。 現今本線原為台10線大雅至臺中市區、台12甲線臺中市區至南王田路段合併而成。原台1乙線為高雄市民族陸橋經鳳山至大寮後庄(臺1線高雄鳳山舊線),現為台1戊線。 丙線
全長約8.032公里,為彰化市區外環道金馬路。南端與臺19線會合,連接國道一號彰化交流道;北端延伸段金馬東路至(臺1線)大度橋於2005年完工,可經臺14丙線(彰興路)接臺74線。 現今本線為新闢路線,原臺一丙線為高雄市高雄陸橋(接臺一線、舊臺一乙線)--高雄車站(建國一路)--中山凱旋路口(中山一、二、三路),接臺17線,原線已解編為市區道路。 大度橋南端(起點,臺1線叉路,此部分原為臺14丙起點,後來14丙起點退至彰興,金馬東路口)→三村庄(臺14丙線彰興路叉路)→金馬東路→金馬路陸橋(臺1線叉路)→金馬路一二段→彰美彰和金馬路口(縣道134號叉路)→金馬路三段→和東庄(中華陸橋,終點,臺19線叉路) 丁線
臺1丁線在雲林縣莿桐鄉自臺1線分出,往東南通往斗六市轉向西南至斗南鎮再接回臺1線,途中行經雲林縣政府、家樂福斗六店、雲林科技工業區,全長約14.011公里。 本線於日治時代已有此縱貫道支線,從莿桐通往斗六再轉回斗南,戰後此線編為臺1甲線。原臺1丁線(二省道)為今臺1線忠孝大橋至桃園市龜山區嶺頂地區(原三重新莊泰山中山路,今新北大道、及龜山東萬壽路)路段,今則臺1、臺1甲、臺1丁三線編號互換。 戊線
自高雄市三民區民族二路(民族陸橋)起轉建國一路,往東經鳳山區中山西路、光遠路(與臺25線共線)、中山東路至大寮區中庄接臺1線。全長8.727公里,為鳳山區東西向主要幹道之一。沿線有高雄捷運橘線之鳳山站、大東站、鳳山國中站。 本線為亦為台1線舊線(民族陸橋-鳳山-大寮後庄),改編為台1乙線,後改為台1戊線。 己線
為苗栗縣竹南交流道聯絡道,全長4.188公里,連接西部濱海快速公路(臺61線)、福爾摩沙高速公路(國道3號)與台1線。 行經行政區域
里程表臺一線
臺一甲線
臺一乙線
臺一丙線
臺一丁線
臺一戊線
臺一己線
資料來源:Google地圖精算 高架段
交流道高速公路
快速公路[13]
鄰近鐵路車站
註釋參考來源
外部鏈結
KML is from Wikidata
Information related to 台1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