聾健司法平等
《聾健司法平等》(英語:Equal Access to Justice for Persons who are Deaf and Hard of Hearing),是由香港平等機會委員會於2022年11月15日推出的一份指引[1]。它提供了一系列建議,旨在為聾人、聽障人士以及相關法律工作者等提供指導。其中包括與聾人和聽障人士溝通的指導原則,以及針對不同的訴訟過程提出的可行和適當的便利措施建議[2]。 香港平等機會委員會行政總監(營運)朱崇文表示,雖然指引不是法律文件,但他認為對聾人及聽障人士的溝通具有實際用處[3]。他指出,香港的聾人和聽障人士具有多元的特質,因此與他們溝通並沒有一套適用於所有人的方法。他建議,所有與司法體系相關的公共機構,包括法庭、法律援助辦事處、警署等,都應盡量預備多種不同形式的輔助服務和科技,以切合不同聾人和聽障人士的需要[4]。 背景根據《殘疾人權利公約》,締約國或地區必須為殘疾人士提供合理的遷就。然而,朱崇文指出,香港的《殘疾歧視條例》並沒有明確列明相關條文。如果殘疾人士提出合理的遷就要求,而法庭未能滿足要求,這可能會構成「間接歧視」。因此,現在需要制定這份指引,以確保殘疾人士能夠享有平等的權利。 由於香港聽障人士中不足一成懂得手語,而且不同地區的手語也未必互通,因此這份指引建議法庭應向司法人員提供定期培訓,與非政府機構和聾人機構保持溝通,並按需要定期檢討和制訂相應的政策[5]。 目的這份指引為聾人、聽障人士以及法律工作者,包括律師、大律師、法官、司法人員、法律援助主任和法院行政人員,提供了實用的工具和資源。它提供了與聾人、聽障人士和手語傳譯員溝通的注意事項和一般原則,並特別註明了與他們溝通時應注意的事項,例如尋找光線充足和安靜的地方、在開始說話前引起聾人和聽障人士的注意、與聾人和聽障人士保持良好的眼神接觸、避免使用複雜的詞語和用語等等。 此外,這份指引還解釋了聾人和聽障人士在《殘疾歧視條例》、《殘疾人權利公約》、《香港人權法案條例》和《基本法》保障下的司法平等權。它還提供了與聾人和聽障人士達成有效溝通的建議,供參與司法程序的人士參考,包括法庭、法官、司法人員、法律代表、手語傳譯員、聾人和聽障人士[6]。 指引重點
各方反應司法機構司法機構強調,為確保司法公義,會致力於讓所有人士,包括殘疾人士,在平等的情況下參與法庭程序。為了滿足聾人和聽障人士參與法庭程序的各種需要,司法機構將採取適當的措施和安排,以確保他們能夠公平地參與司法程序。此外,司法機構指出,由於殘疾人士具有不同的需要、溝通方法和支援要求,司法機構一向致力於為患有殘疾的訴訟方、證人和法律執業者在法庭訴訟中提供多種輔助工具和服務,以確保他們能夠平等地參與司法程序,同時不影響司法公義。 此外,司法機構會在法庭程序或其任何部分,為有需要的證人或任何一方安排手語傳譯服務。此外,司法機構還計劃加強對支援人員進行培訓,以便他們能夠更好地處理涉及聾人和聽障人士的法庭案件。在適當的情況下,司法機構還會安排支援人員參加有關平等機會的講座或研討會。司法機構強調,會繼續因應殘疾人士的需要和關注,檢視各種支援安排,以適時作出改善。在這個過程中,司法機構會參考平等機會委員會的相關指引和建議[11]。 聾人機構聾人機構「龍耳」創辦人邵日贊質疑該指引不具法律效力,對改善司法傳譯制度毫無幫助。他指出司法傳譯問題十分重要,涉及會否出現冤案[12]。他進一步指出,司法機構存在以下問題:
邵日贊提出該指引未處理的兩項問題,包括: 首先,手語翻譯的審訊謄本。現在,如果要檢查司法程序是否有錯漏,需要取得當日審訊的謄本,但現在卻無法取得手語傳譯謄本,這意味著無法知道手語傳譯員是否有傳譯上的失誤。 其次,手語傳譯員的監管問題。雖然這指引建議法庭公開手語傳譯員的名錄,但邵指出這樣的措施未能確保傳譯員的質素。他建議應限制傳譯員的工作時數,並詳細收集他們的工作紀錄,以確保他們的工作質量[14]。 邵日贊續指,雖然該指引不具法律約束力,且未能覆蓋上述議題,但他相信政府願意踏出第一步就是好事。他希望有關當局能夠聆聽聾人和聽障人士的聲音,進一步改善司法傳譯制度,確保他們在司法程序中獲得公正對待[15]。 警務署警方指出,一直重視保障被捕人士的權利,並確保有特別需要的被捕人士得到適切支援。如警方在調查案件時有需要向失聰人士(聾及也許是啞)錄取口供,案件主管會考慮聘請手語傳譯員協助;弱聽人士則視乎實際情況,包括該人士弱聽的程度、是否懂得手語,以及是否適合以文字錄取口供等[16]。 參見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