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汽機車正在龜崙嶺古道 路段行駛;1901年,此段路線因使用情況十分不理想,而被有關當局決定停用。
臺灣鐵路 ,亦稱為劉銘傳鐵路 ,是臺灣清治時期在劉銘傳 擔任臺灣巡撫時籌建的鐵路 ,分為基隆 至臺北 、臺北至新竹 兩線,為今縱貫線北段 之前身。路線計畫終點位在臺南 ,但新竹以南僅築路堤 至崎頂,餘段皆未動工,屬未成線 。
由於該鐵路有鐵軌 質量偏小、最陡坡度偏大、曲率半徑 偏小等問題[ 註 1] ,加上橋樑屢遭暴漲之河水沖毀,在日治時期 後改由一系列改良路線取代。原本的部分路線(臺北至桃園 間)改作公路運輸 用,名為「台北台南道路」,即日後省道台1線 舊線(台一甲線)之前身。
簡介
清代臺灣車票(臺北到錫口)
臺灣鐵路興築於清朝 光緒 年間,由臺灣巡撫 劉銘傳籌建,為當時中國 第一條以載客為目的的鐵路。1887年(光緒 13年),劉銘傳奏請興建台灣鐵路,清廷 准許自籌工款後即前往南洋 招商,同年4月於台北大稻埕 開工,臺北車站 亦座落於大稻埕。1887年5月20日成立「全台鐵路商務總局 」。軌距 則為3呎6吋(1,067mm)並沿續至今。最早應聘來台的工程師有德國人柏克爾(Becker)為工程設計師,英國人瓦遜(W. Watson)為路線稽查主任,墨希爾為機關監督,馬禮遜(H. C. Matheson)為營業顧問。開工初期最先興建的是由基隆港 口經台北到新竹 。其中位於基隆端的獅球嶺隧道 工程,從1888年(光緒十四年)春動工,到1890年(光緒十六年)8月完成,全長235公尺,費時30個月才鑿通,為台灣第一座鐵路隧道 ,亦是目前唯一僅存的清代鐵路隧道,也是當時中國的第一座鐵路隧道。1888年(光緒十四年),大稻埕跨越淡水河 上之大木橋竣工,是今台北大橋 之前身[ 2] 。1888年7月18日,台北(大稻埕)至錫口(松山)通車,1891年10月基隆到台北通車。[ 3] 然通車前劉銘傳即已去職,由邵友濂 接任。1893年台北到新竹段通車,但主要是劉銘傳構工。
路線原計畫興建至臺南府城 ,而根據日本人後來的探查,新竹以南至崎頂 已有築路堤之遺跡。另外,舊港 亦有興建一條材料搬運的鐵路支線,稱「舊港支線」[ 4] (p. 137) ,完工後便廢棄不用。1895年8月30日由日籍鐵道隊員板倉勝文踏查舊線跡後提出報告。
後續
臺北至桃仔間鐵道改線示意圖
台灣進入日治時期後,由於路線標準極不理想,數座大橋又屢修屢壞,且劉銘傳所建的鐵路之軌道材質、設計施工均不符使用需求。日本當局即著手一連串改線工事,在改線工程完工前由於大橋不通,臺北至新竹間一度於大橋畔設立數個臨時車站、分段營運。
稍後完成島內南北縱貫鐵道之計畫。改線工程中又以臺北至桃仔園(今桃園市 桃園區 )間變動最大,海山口(今新北市 新莊區 )、龜崙嶺(今桃園市龜山區 )之清代舊線因坡度陡峻而放棄,進入日治第六年(1901年)即改為經由枋橋(今新北市板橋區 )、鶯歌石(今新北市鶯歌區 ),日後各市鎮 之發展衰微也與鐵路密切相關。
車站一覽
以下所列者為清朝興建之臺灣鐵路沿線車站,粗體字者是日治時期所增添之車站。另外據吳小虹的說法,清朝時的車站被稱為「火車碼頭」,而所謂的「票房」指的就是賣車票的地方而非是當時車站的稱呼[ 5] :126、127 。
車站名稱
現今位置
里程 基隆港起[ 註 2]
里程 淡水橋起[ 4] (pp. 204-205)
備註
雞籠
基隆
45鏈
八堵
七堵
3哩75鏈
水返腳
汐止
9哩4鏈
南港
南港車頭街(今中南街 )
12哩35鏈
錫口
今松山車站西側約100公尺處
18哩13鏈
臺北
大稻埕 河溝頭,今中興醫院 與塔城街附近
19哩26鏈
第一代臺北車站
大橋頭
台北大橋 之頭,台北端,今大橋;位置大約在大橋派出所一帶
21哩16鏈
淡水橋左岸
台北大橋 左岸,今三重環河路一帶
因臺北橋損毀而設的臨時站,車行至此,改由水陸接駁。[ 6] [ 6] :49 1895年9月3日啟用[ 4] (p. 299) ,1896年1月29日廢止[ 7]
淡水橋
台北大橋 之尾,三重端;今台北橋;別於大橋分隔;位於正義重新路天台廣場、三和路、三重派出所一帶
臺北起3.1公里
0哩0鏈
臨時站。臺北橋再因編號B001颱風毀損無法通車,改由水陸接駁過河。[ 6] :49 1897年9月10日啟用[ 8]
海山口
於新莊國小校門口。登龍街被認為當時的「站前路」
25哩
3哩42鏈
打類坑
塔寮坑,今桃園市龜山區迴龍里
28哩6鏈
清代原有設站,啟用廢止日不詳,1899年7月20日再設立乘降場[ 9]
龜崙嶺
今桃園市龜山區嶺頂里,台一線、台一甲線會合處附近
31哩
清代原有設站,啟用廢止日不詳,1899年7月20日再設立乘降場[ 9]
桃仔園
今桃園市桃園區民生路與萬壽路交叉口附近
36哩76鏈
13哩39鏈
於2020年6月進行鐵路地下化工程時,挖出清代鵝卵石路基,與部分日治時期遺構。[ 10]
中壢
中壢
41哩34鏈
19哩77鏈
安平鎮
今平鎮系統交流道 南側、埔心車站北側
1900年4月10日設站[ 11] 。
頭重溪
今楊梅交流道東側
47哩70鏈
崩坡
楊梅街,現今國道一號 底下
1900年4月10日設站[ 11] ,1902年1月31日廢止[ 12]
大湖口
今老湖口
53哩40鏈
32哩6鏈
崩坡至大湖口之路廊,目前為國道一號 所用
鳳山崎
今新豐山崎村
58哩28鏈
新車
今新豐和竹北之間
1898年9月1日設站[ 13] ,1902年1月31日廢止[ 12]
紅毛田
今竹北
38哩14鏈
1897年9月10日假停車場啟用[ 4] (p. 299) [ 8] ,12月31日廢止[ 14] 。
新竹
新竹
62哩9鏈
車輛
掣電號(掣電六號)[ 註 3] ,英國製,光緒十九年(1893年)夏運至臺灣,配置於臺北-新竹路段[ 16] (p. 85) 。
清代臺灣鐵路共有蒸氣機車8輛,第一與第二號購自德國霍恩索倫機車廠 ,分別命名騰雲 與御風。日治時期後納編為1型蒸氣機關車 。
第三至八號為英國山楂萊斯利和公司 (Hawthorn Leslie & Co)生產,其中六、七、八分別命名掣電、超塵、攝景[ 4] (p. 62-63) 。日治後編為3型蒸氣機關車 ,1931年悉數報廢,今無一保存。
其他
當時臺人對於此一新奇科技有許多觀點。有認為破壞風水 者,亦有贊揚其便利者。彰化秀才吳德功 所寫之詩《新竹坐火輪車往台北》流傳最廣的詩作:
“
新竹抵稻津,辰發午即至。儼似費長房,符術能縮地。 旋轉任自如,水氣通火氣。水火交相用,繫易占既濟。 逐電迅追風,敏捷勝奔馳。舉重有若輕,便捷兼爽利。
”
稻津指大稻埕,係指火車約一個上午就能由新竹抵達臺北(約80公里),其餘詩句則對於火車的特性及便利諸多描述。
參見
以下軌道線,部分仍與劉銘傳鐵路路線相當:
註釋
参考文献
延伸閱讀
各時期鐵路 營運管理工程機構
事件
列表 文化資產
相關事項
消極政策時期 (1683 - 1874) 積極治理時期 (1874 - 1895) 專門史 相關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