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太虚
釋太虚(1890年1月8日—1947年3月17日),俗名吕淦森、沛林,法名唯心,法字太虛,別號昧庵,以字行,出生於浙江海寧縣長安镇,籍贯浙江崇德县(今桐乡市),著名佛教僧人、思想家,一生倡導佛教革命,致力佛教事業,自謂:「志在整理僧伽制度,行在《菩薩瑜伽戒本》。」是印順法師、東初法師、大勇法師、慈航法師的入門師父,被推崇為人間佛教的創始人,受到佛教後學們的崇敬。 生平1890年1月8日,太虚出生于浙江海宁长安镇的一個木工家庭,二歲喪父,五歲時母親改嫁,他由外祖母養育照顧,二舅張子纲设蒙塾于庵,他從學读书识字,學名沛林。初上學時,由於體弱多病,時常中輟,故有強記善忘情形。到了八歲,二舅教導四書與今古奇觀等書,理解力開始萌發增長。[5] 1904年5月,离开长安镇,在吴江县平望小九华寺隨士達法師剃度出家,臨濟宗法名「唯心」,後由师祖奘年法師立表字「太虚」。12月,随奘年于曹洞宗宁波天童寺受戒,得戒师敬安法师,尊证师道阶法师。在传戒过程中,由于太虚大師记忆力超群,短时间内将各种戒本背得烂熟,答问如流,众戒师「咸以法器相许」。太虛受戒時,寄禪法師(八指頭陀)也特意囑咐奘年法師,要加意維護太虛,勉其為佛門龍象,並介紹他到水月法師處學習。随后几年,在敬安法师、歧昌法师、道阶法师等高僧的教导下,太虚大師学习了经论包括:《法华经》、《楞严经》等,同时也翻阅《指月录》、《高僧传》、《鳳洲綱鑑》等,將禪錄中話頭默自參究。 1907年,聽道階師講《楞嚴經》,閱《楞嚴蒙鈔》、《楞嚴宗通》,暇時受《相宗八要》及《賢首五教儀》,於教義略植初基。後太虚大師前往慈溪西方寺阅大藏经,阅《大般若经》有悟。1908年,在僧人华山的影响下,太虚大師阅读了不少改良派、革命派著作,包括康有为《大同书》、梁启超《新民说》、章太炎《告佛弟子书》等。同年夏天,结识了革命僧人栖云,开始与革命党人来往。又赴七塔寺聽諦閑法師講《天台四教儀集註》。1909年,到南京就读于杨仁山居士创办的祇洹精舍,並跟隨蘇曼殊學習英文。 1910年,应栖云邀请前往广州,于寺院狮子林设佛学精舍讲学,后任双溪寺住持,期间阅读了托尔斯泰、巴枯宁、马克思等人的译著,結交潘達微、莫紀彭、梁尚同等人。1911年,他擔任廣州白雲山雙溪寺住持,與朱執信相識,不時與革命黨人祕密集會。4月,同盟会黄花岗起义爆发,旋即失败,太虚大師作诗〈弔黄花岗〉,初四句云:“南粤城里起战争,隆隆炮声惊天地!为复民权死亦生,大書特書一烈字”,后被官方察觉,派兵围捕,太虚大師避居《平民报》报馆。[5] 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在南京宣告成立。太虚大師随后在南京发起成立佛教协进会,于毗庐寺设立筹备处。在社会党成员的引荐下,孙中山在总统府接见了太虚大師,并托其秘书马君武与之详谈。太虚大師详细阐述了佛教改革、筹备协进会的情况,得到马君武的赞可。 此时,楊仁山也来到南京,他准备上书教育部,要求将金山寺改办成僧学堂以造就僧才。在与太虚大師商议后,决定同往镇江,联合众人,召开协进会的成立大会,共图改革大业。1912年1月,太虚大師等人抵达金山寺,他们拜访了方丈青权、知客霜亭等,讨论协进会事宜。由于改革佛教的主张,触及守旧势力的利益,而且楊仁山与这些人早有宿怨,但青权等人碍于革命风潮、太虚大師等人多势众,协进会还是在金山召开。 當時与会者僧众有二三百人,各界来宾有三四百,其中以社会党人为多,太虚大師被推选为会议主席,讲明设会宗旨,宣读会章,接着楊仁山发言,他指责传统的剃度制、子孙住持制,认为其压制有识僧人的成长,要求予以废除。扬州僧人寂山随即登台演说,批驳楊仁山无端冒犯祖制,胡作非为。楊仁山听罢,怒火中烧,再次登台,力数扬州、镇江诸山长老昏庸无能、专谋私利。楊仁山的发言,受到了来宾的欢迎,他趁机提出,要以金山寺开办佛教学堂,全部寺产充作办学经费,方丈青权表示无法忍受,寂山高声呼打,但由于社会党人压阵,甚至有人用手杖击打寂山头颅,青权等人最后只好忍耐表面接受。太虚大師对混乱的会场,自觉不妥,随后宣布散会。 当晚,楊仁山带领二十多个同学接管金山寺。太虚大師将镇江诸事务交付楊仁山住持,自己回到南京。几天后,霜亭带领几十个人趁夜进入佛协会,将楊仁山等人打成重伤。在舆论的谴责下,青权、霜亭等人被判刑,但随后因为政府大赦,青权等人又回到金山寺,重新担任住持。從此他佛教革命名聲便廣為流傳。 1913年,他在寄禪的追悼會上,提出教理、教產、教制三大革命,並計劃組織『佛教弘誓會』。1914年至1916年间,太虚大師在浙江普陀山闭关于锡龄禅院,由印光大師为其封关。他在關中坐禪、禮佛、寫作,日有常課,並閱讀各種新舊學書籍。翌年春,他開始精研《三論玄疏》,而以《百論疏》用功尤多。 出关后,太虚大師赴日本、台湾和东南亚考察当地佛教。1918年,回国后鼓吹佛教革新,他和陳立元、章太炎創立覺社,主編《覺社叢書》,發表《整理僧伽制度論》,發起佛教復興運動,建立新的僧團制度,翌年改名《海潮音》月刊。1920年,太虚大師前往武汉讲解心经,受到当地僧众拥戴,成立汉口佛教会。1921年,住持杭州净慈寺,后因受到非议,年底再次前往武汉,受私立武昌中华大学之聘,讲解哲学和因明学。1922年,任武昌佛学院院长,次年创建世界佛教联合会,任会长。1928年,出访欧洲,传播佛教教义。[5] 抗日战争爆发后,前往东南亚各地组织当地华侨募捐,支持抗战。1943年,和于斌、冯玉祥、白崇禧等人成立宗教联谊会。抗战胜利后,被国民政府授予抗戰胜利勋章。 1947年3月17日,太虚大師在上海玉佛寺因脑溢血圆寂,葬于浙江奉化雪窦山。太虚大師遺體火化後留下三百多顆舍利子,而且心臟久焚不化,最後燒成一顆碩大的金剛舍利。他所提倡的「人生佛教」理念對佛教界影響極大,與印光、虛雲、弘一三位大師並稱為民初四大師[6]。 思想
太虛在《相宗新舊兩譯不同論書後》一文中,自述:
著作
第一編:佛法總學; 第二編:五乘共學;第三編:三乘共學;第四編:大乘通學;第五編, 法性空慧學;第六編:法相唯識學;第七編, 法界圓覺寺; 第八編:律釋;第九編, 制議;第十編:學行;第11編, 宗依論;第12編, 宗體論;第13編, 宗用論;第14編, 支論;第15編, 時論;第16編, 書評;第17編, 酬對;第18編, 演講;第19編, 文叢;第20編, 詩存.
徒弟
註釋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