魁星
文魁星,或稱奎星,原指奎宿[來源請求],後指北斗七星的第一至第四顆星,這四星為斗魁,另三星為斗杓。 另一說指魁星是離斗柄最遠的星天樞。 魁星之星君(星神)被認為是主宰文運之神,尊稱為大魁夫子或大魁星君,又與文昌帝君、朱衣帝君、孚佑帝君、關聖帝君合稱「五文昌」,為文人所敬奉。 天文學觀點漢代緯書《春秋運斗樞》指出「魁」即為北斗七星中的第一至四顆星,也稱為「斗魁」。《春秋文耀鉤》又以:「玉衡屬杓,魁為旋璣」,將璇璣釋為北斗魁四星,玉衡釋作杓三星。[1][2][3]四星之資料列表如下:
也有一說指「魁,斗之首」,認為魁星只是指北斗中的第一顆星天樞。 相關信仰因為魁星「屈曲相鈞,似文字之書」,故魁星之神被認為能主宰文運,尊稱「大魁夫子」或「大魁星君」。 此神祇之形象貌似鬼,以腳踢斗。民間的魁星塑像,右腳踩鰲頭(象徵中第),左腳踢起星斗,手握筆,身體動感十足。[3]明末清初思想家顧炎武認為此形象是後人改「奎星」為「魁星」後,根據「魁」的字形所創造。[4] 許多地方會建築文昌閣以祭祀魁星及文昌帝君,此外亦常見於各地的文昌宮、文武廟中,例如台北文昌宮、新莊文昌祠、台中南天宮、高雄文武聖殿等。 大魁星君與文昌帝君、朱衣帝君、孚佑帝君、關聖帝君合稱五文昌,為文人所敬奉。[3] 供奉處所臺灣主祀魁星之處所如下
福建
辨析文魁星、文曲星、文昌星在民間經常混同,不過在宗教中魁星是鬼面踢斗的大魁星君,文昌星神則為文人打扮的文昌帝君。 天文學上的「文曲」是北魁斗中第四星天權的古名[6](英文名:Megrez δ,大熊座第六十九號星δ星);「文昌」則是三垣二十八宿中紫微垣的一個星官,有星六顆,如半月形(見圖片左邊),列在北斗魁前(因此有「魁星踢斗」之說),分別象徵六個政府部門或官員,分別為上將、次將、貴相、司命、司中、司祿。按西方星座的畫分,這六星均屬大熊座。
由此看來,文曲、文昌和魁星實各有所指。 參見參考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