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豫(?—?),字國讓,幽州漁陽郡雍奴縣(今天津市武清區東北)人,三國時期曹魏名將。官至護匈奴中郎將、振威將軍、領并州刺史,一生大部分時間都在地方任職,尤其以鎮撫北方外族之功績聞名。年過七十就自以年老居位有罪而堅持退休,其一生奉行儉素不收別人送的財寶之事都為人所稱。
生平
早年經歷
田豫年輕時託身於當時投靠公孫瓚的劉備,而劉備亦很欣賞他。待初平四年(193年)劉備獲陶謙表為豫州刺史時,田豫卻因為母親年老而自請北還,劉備流淚送別,並說:“只恨不能與君一起建立大業。”[1]
北歸後,公孫瓚讓田豫守束州令,時公孫瓚與袁紹相爭,公孫瓚部將王門改投袁紹並為對方率領一萬餘人攻束州。正在眾人恐懼並打算投降之時,田豫登上城牆對王門說:「你受公孫瓚厚待卻離開他,還以為是有逼不得已的原由;但如今你回來做逆賊,才知你是叛逆作亂的人。即使智慧淺薄如打水的人也知道要守著自己的水瓶不借給人,我既然接受了束州縣城的委託,你還不快點攻城?」王門就慚愧地退走了。田豫雖為公孫瓚守住了束州,公孫瓚亦知田豫有謀略,但卻沒有重用他。[2]
所在有治
建安四年(199年),公孫瓚於易京之戰兵敗自焚而死,與田豫交好的鮮于輔獲眾人推舉為主,代替公孫瓚行其太守事,鮮于輔就任命田豫為自己的長史。面對當時群雄林立,鮮于輔不知應該依靠誰,然而田豫就認為能平定天下的必然是曹操,勸鮮于輔及早附曹。鮮于輔照做,得曹操封賞和寵待,而田豫入曹後亦當上丞相軍謀掾,後歷任潁陰令、朗陵令及弋陽太守,在三地都有治績。[3]
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四月,代郡及上谷郡烏桓無臣氐等三單于反叛,曹操命兒子鄢陵侯曹彰征討,曹彰以田豫為代相。曹彰領兵至易水北岸時烏桓埋伏的數千騎兵突然出現,當時大軍仍未集結,曹彰身邊只有一千步卒及數百騎兵。田豫就在大軍一片慌亂之時依著地形而指令戰車結成圓陣,陣內置弓手,士兵就填塞陣間空隙,烏桓兵無法攻破之下散走,曹彰就乘機追擊,直破代郡。[4][5][6]
田豫後來遷任南陽太守,當地早前才平定了侯音叛亂,前任太守收捕了侯音黨眾共五百多人,並表奏要處死他們。田豫上任後就去見這些恐囚並安撫勸喻他們,更立即釋放他們,命他們改過自新。一眾人都叩頭陳謝並自願為田豫效命,回去後告知在逃餘黨後終令餘黨都盡散,南陽郡復歸安寧。曹操接到田豫報告後亦對其做法稱善。[7]
名震北疆
魏文帝黃初二年(221年),因應北方的游牧民族強盛,侵擾邊塞,田豫獲授持節、護烏桓校尉,牽招、解儁同為護鮮卑校尉[8]。當時東起高柳,西至濊貊之間計有數十個鮮卑部落,並由軻比能、彌加、素利各劃地盤統領,並共同立誓不准賣馬予中原漢人。田豫認為胡人聯合起來,對曹魏不利,於是先挑撥離間讓他們互相仇視攻殺,再從中媾和。黄初五年(224年),素利違反盟賣了一千匹馬給官署,因而遭到軻比能的攻擊,素利向田豫求救。田豫擔心這樣下去任由各勢力互相兼併會造成更大的危害,決定出兵插手,以向外族們樹立信實可靠的形象。田豫帶著精兵深入胡人地區,軻比能就派了部將瑣奴抵抗,當時數量佔優的胡兵在田豫軍前後鈔掠,並截斷其退兵之路。田豫遂繼續進軍,在離敵方數十里處結營並將牛馬糞便堆起燃燒,然後取別道離去。敵方一直看見煙火就以為田豫還在那裏,走了數十里才發現被騙,追田豫到馬城時圍困了他十重,田豫命司馬立起旌旗,命鼓吹奏樂,讓兵眾嚴整地從馬城南門步出。就在胡軍都將注意力集中於南門部隊時,田豫就帶領精銳部隊自北門出,作兩面進攻,出其不意,終大破胡兵,追擊二十多里,死屍遍地。及後田豫又借出塞巡視的機會帶著數百騎兵到凶悍狡黠而不恭川的烏丸王骨進部中,並藉骨進來拜的機會命人斬殺骨進,並向骨進部眾宣揚骨進之眾,眾人皆被震懾之下田豫就讓骨進之弟拉替烏丸王位。田豫因而威震沙漠,讓胡人恐懼。[9][10]
馬邑之圍
之前田豫戰勝軻比能部隊,卻令軻比能暗懷異心,更寫書給輔國將軍鮮于輔陳情,而曹丕聞訊就又派田豫去招納安慰。太和二年(228年),田豫派遣使者夏舍到軻比能女婿鬱築鞬部落,夏舍卻被鬱築鞬殺害。秋天,田豫統率西部鮮卑蒲頭、泄歸泥出塞討伐鬱築鞬,大獲全勝。田豫率兵返回到馬邑城時,軻比能率兵三萬,把田豫圍困七天。田豫被困馬邑城的消息迅速傳至洛陽,魏明帝曹叡問計於中書令孫資,孫資獻計道:「上谷太守閻志是閻柔的弟弟,而閻柔是軻比能的好友,非常受軻比能信任,如果讓他寫信給軻比能勸其收兵,可不勞興師動眾解圍。」明帝聽從,遂命閻志前往解圍。閻志親自馳入軻比能軍中,曉以利害。[11]此前,田豫向牽招求救,牽招整兵待發,但并州官吏根據通例禁止牽招出兵。牽招認為持節的大將被包圍,情況危急,不能再拘泥所謂吏議而見死不救。於是上表朝廷,隨即出發。又發佈羽檄,縱論形勢,稱西上直取軻比能老巢,然後向東進軍,與田豫合殲餘賊。羽檄發佈後,田豫的軍隊躍躍欲試。又向鮮卑軍要塞發佈檄文,鮮卑軍頓感恐懼,紛紛離散,大軍攻到平城,鮮卑軍崩潰即逃。軻比能又雲集騎兵来到平州塞北。牽招秘密行軍突襲,牽招潛行征討,大敗其軍。[12]
突襲周賀
田豫任護烏桓校尉共計九年,除了以上對胡人的戰事外也誘使了素利部鮮卑消滅了聚數千人肆虐幽冀兩州的山賊高艾,遂獲封長樂亭侯。任內他亦一直壓抑胡人間兼併行為,瓦解強大而狡猾的胡人力量,但凡出現一些為胡人出謀劃策對抗官府的亡命之徒,田豫都會離間他們與胡人的關係,令其計劃無法實行。可是幽州刺史王雄的黨羽卻因為想讓王雄兼領護烏桓校尉,不惜誣陷田豫擾亂邊境,為國家添亂,令田豫改任汝南太守,加官為殄夷將軍。[13]
太和六年(232年),魏明帝以遼東太守公孫淵多次與東吳通訊,陰懷異心,不顧蔣濟的反對而要討伐他,經中領軍楊暨的推薦而命田豫以本官假節督青州諸軍循海道,聯同幽州刺史王雄兩路並進攻擊公孫淵。當時田豫正好遇上東吳使者周賀出使公孫淵,而明帝又下令田豫罷兵,田豫遂預計周賀南返時必會遇上猛風大浪而到成山避風,遂命各軍到諸島防守等待,自己亦親自到成山。周賀果然遇風,船隻都觸島擱淺,吳兵飄到岸邊無處可躲,皆被俘虜。田豫守島待敵的策略其實最初是遭其他將領所譏笑,但至此時他們卻想沾功,求到海中檢取吳軍擱淺沉沒的船,但田豫怕船中還有殘餘的吳兵殊死作戰而拒絕。而田豫以汝南太守、督青州諸軍事亦招來青州刺史程喜不滿,在作戰期間多有不合作之處,又密報中傷田豫放任士兵自取金銀財寶而不沒收入官府,讓喜歡明珠的明帝有所不滿,褒賞都被抹去不論。[14][15]
合肥退吳
青龙二年(234年)六月,孙权發動第四次合肥之戰,聲稱領十萬大軍攻向合肥。田豫向打算領兵救援的滿寵说:「敵人出盡全力前來,並非只為小小利益,他們是想用合肥新城引誘大軍前來。現在應該任由他們攻城,以挫他們銳氣,而非和他們爭鋒。城攻不下,軍心就會渙散,這時才進攻就可大勝。敵軍見到這樣就肯定放棄攻城而撤退。現在進軍則正中其下懷,況且大軍去向應該讓人難以預知,不應自我設限。」田豫同時也將意見上報明帝,明帝亦同意。及後明帝領中軍親自抵禦孫權,命合肥等鎮堅守,孫權聞訊就撤兵。後來又有吳軍來攻,田豫領兵抵抗逼退吳軍,但接著軍中夜驚,有人聲稱吳軍又來了,田豫卻故意不起身,更下令稱輕舉妄動者斬,最終都發現根本沒有吳軍前來。[16][17]
情安钟漏
景初末年,田豫獲增食邑三百戶,增邑至五百戶。正始初年,田豫升任使持節、護匈奴中郎將,加官振威將軍,領并州刺史。胡人聽聞他的威名都相繼前來獻上禮品,其任內州境安寧,百姓都感安心。田豫後來獲徵召入朝擔任衛尉,但他卻多次要求退任,時任太傅的司馬懿認為他仍然很壯健而沒有允許,田豫卻說:「年過七十而仍然佔著位置,就如夜半鐘聲已響,計時水漏已盡但都仍然繼續夜行,就是罪人。」就堅稱自己病重求退。田豫最終都獲改拜太中大夫。田豫在八十二歲時去世。由其子田彭祖繼承了他的爵位。[18]
性格特徵
- 田豫為人清儉簡約,每獲賞賜都分派給將士們,而每次有胡人送禮品給他他都會一一記錄並付諸府庫,不會私藏。有載素利等胡人曾多次見田豫,屢次送來牛馬牲畜都被田豫交予官府,胡人都以為這是因為這物品送來時都被人看見田豫才不自己收下,就是有胡人就藏著三十斤黃金去見他,並特意讓田豫使開身邊人才送給他。田豫當下就收了,但待胡人離去後又將黃金悉數交到府庫中,並將事件報告。朝廷遂下詔褒揚田豫,並賜他五百匹絹布。田豫又將絹布一半交予小府,而待送黃金的胡人再來後就將另一半送給他。因為他這樣的性格,即使連胡人都欣賞他的節操,但其家就一直很貧困。[19]
易混人物
《孙资别传》记载,孙资被同乡司空掾田豫妒害,杨丰也依附田豫陷害孙资,孙资却不怀恨,田豫于是请求和孙资和解,结亲,最后将女儿嫁给孙资的儿子孙宏。孙资官至中书令时,田豫老病在家,孙资待他很好,还提携他的儿子为孝廉。
但孙资是太原中都人,田豫是渔阳雍奴人,并非同乡,田豫担任的也是丞相军谋掾而非司空掾,故此田豫是太原郡同名同姓者。
子女
三國演義
僅在第一百零三回的234年合肥之戰出場一次。[20]
評價
- 陳壽:「田豫居身清白,规略明练。牽招秉義壯烈,威績顯著。……而豫位止小州,招終於郡守,未盡其用也。」
- 刘备:「恨不与君共成大事也。」
- 曹芳:「故司空徐邈、征东将军胡质、卫尉田豫皆服职前朝,历事四世,出统戎马,入赞庶政,忠清在公,忧国忘私,不营产业,身没之后,家无馀财,朕甚嘉之。」[21]
- 李重:「近自魏朝名守杜畿、满宠、田豫、胡质等,居郡或十余年,或二十年,或秩中二千石假节,犹不去郡,或还不易方,此亦古人苟善其事,虽没世不徙官之义也。」[22]
- 李世民:「冯异崇让,功披荆棘。田豫知止,情安钟漏。前史称其高致,昔贤以为美谈。」[23]
- 解缙:「暴寇之来,必虑其强。善守勿应,若李广、田豫类此。」[24]
- 王歆:「谁谓刘备不遇俊才,惜田豫遇而不能得用也。英雄得势,亦须得时,君臣相知,良有缘也。豫之名,不传于民间,而按其史迹,御伍之才,用兵之能,可与满宠、郭淮等比类,陈寿将之并传,宜也。」[25]
參考資料
- ^ 《三国志·田豫傳》:田豫字国让,渔阳雍奴人也。刘备之奔公孙瓒也,豫时年少,自托于备,备甚奇之。备为豫州刺史,豫以母老求归,备涕泣与别,曰:“恨不与君共成大事也。”
- ^ 《三国志·田豫傳》:公孫瓚使豫守束州令,瓚將王門叛瓚,為袁紹將萬餘人來攻。衆懼欲降。豫登城謂門曰:「卿為公孫所厚而去,意有所不得已也;今還作賊,乃知卿亂人耳。夫挈瓶之智,守不假器,吾旣受之矣;何不急攻乎?」門慙而退。瓚雖知豫有權謀而不能任也。
- ^ 《三国志·田豫傳》:「瓒败而鲜于辅为国人所推,行太守事,素善豫,以为长史。时雄杰并起,辅莫知所从。豫谓辅曰:“终能定天下者,必曹氏也。宜速归命,无后祸期。”辅从其计,用受封宠。太祖召豫为丞相军谋掾,除颍阴、朗陵令,迁弋阳太守,所在有治。」
- ^ 《三國志·田豫傳》:鄢陵侯彰征代郡,以豫为相。军次易北,虏伏骑击之,军人扰乱,莫知所为。豫因地形,回车结圜陈,弓弩持满于内,疑兵塞其隙。胡不能进,散去。追击,大破之,遂前平代,皆豫策也。
- ^ 《三國志·武帝紀》:「(建安二十三年)夏四月,代郡、上谷烏丸無臣氐等叛,遣鄢陵侯彰討破之。」
- ^ 《三國志·任城威王彰傳》:「二十三年,代郡烏丸反,以彰為北中郎將,行驍騎將軍。臨發,太祖戒彰曰:「居家為父子,受事為君臣,動以王法從事,爾其戒之!」彰北征,入涿郡界,叛胡數千騎卒至。時兵馬未集,唯有步卒千人,騎數百匹。用田豫計,固守要隙,虜乃退散。彰追之,身自搏戰,射胡騎,應弦而倒者前後相屬。戰過半日,彰鎧中數箭,意氣益厲,乘勝逐北,至于桑乾,去代二百餘里。長史諸將皆以為新涉遠,士馬疲頓,又受節度,不得過代,不可深進,違令輕敵。彰曰:「率師而行,唯利所在,何節度乎?胡走未遠,追之必破。從令縱敵,非良將也。」遂上馬,令軍中後出者斬。一日一夜與虜相及,擊,大破之,斬首獲生以千數。彰乃倍常科大賜將士,將士無不悅喜。」
- ^ 《三國志·田豫傳》:「遷南陽太守。先時,郡人侯音反,衆數千人在山中為群盜,大為郡患。前太守收其黨與五百餘人,表奏皆當死。豫悉見諸繫囚,慰喻,開其自新之路,一時破械遣之。諸囚皆叩頭,願自效,即相告語,群賊一朝解散,郡內清靜。具以狀上,太祖善之。」
- ^ 《資治通鑑·卷六十九》:「黃初二年,帝以平虜校尉牽招為護鮮卑校尉,南陽太守田豫為護烏桓校尉,使鎮撫之。」
- ^ 《三国志·田豫傳》:文帝初,北狄彊盛,侵擾邊塞,乃使豫持節護烏丸校尉,牽招、解儁并護鮮卑。自高柳以東,濊貊以西,鮮卑數十部,比能、彌加、素利割地統御,各有分界;出馬千匹與官,為比能所攻,求救於豫。豫恐遂相兼并,為害滋深,宜救善討惡,示信衆狄。單將銳卒,深入虜庭,胡人衆多,鈔軍前後,斷截歸路。豫乃進軍,去虜十餘里結屯營,多聚牛馬糞然之,從他道引去。胡見煙火不絕,以為尚在,去,行數十里乃知之。追豫到馬城,圍之十重,豫密嚴,使司馬建旌旗,鳴鼓吹,將步騎從南門出,胡人皆屬目往赴之。豫將精銳自北門出,鼓譟而起,兩頭俱發,出虜不意,虜衆散亂,皆棄弓馬步走,追討二十餘里,僵尸蔽地。又烏丸王骨進桀黠不恭,豫因出塞案行,單將麾下百餘騎入進部。進逆拜,遂使左右斬進,顯其罪惡以令衆。衆皆怖慴不敢動,便以進弟代進。自是胡人破膽,威震沙漠。
- ^ 《三國志·烏丸鮮卑東夷傳》:後與東部鮮卑大人素利及步度根三部爭鬥,更相攻擊。田豫和合,使不得相侵。五年,比能復擊素利,豫帥輕騎徑進掎其後。比能使別小帥瑣奴拒豫,豫進討,破走之,由是懷貳。乃與輔國將軍鮮于輔書曰:「夷狄不識文字,故校尉閻柔保我於天子。我與素利為讎,往年攻擊之,而田校尉助素利。我臨陳使瑣奴往,聞使君來,即便引軍退。步度根數數鈔盜,又殺我弟,而誣我以鈔盜。我夷狄雖不知禮義,兄弟子孫受天子印綬,牛馬尚知美水草,況我有人心邪!將軍當保明我於天子。」輔得書以聞,帝復使豫招納安慰。
- ^ 《魏氏春秋》:烏桓校尉田豫帥西部鮮卑泄歸泥等出塞,討軻比能、智鬱築鞬,破之,還至馬邑故城,比能帥三萬騎圍豫。帝聞之,計未有所出,如中書省以問監令。令孫資對曰:“上谷太守閻志,柔弟也,為比能素所歸信。令馳詔使說比能,可不勞師而自解矣。”帝從之,比能果釋豫而還。
- ^ 《三國志·牽招傳》:太和二年,護烏丸校尉田豫出塞,為軻比能所圍於故馬邑城,移招求救。招即整勒兵馬,欲赴救豫。并州以常憲禁招,招以為節將見圍,不可拘於吏議,自表輙行。又並馳布羽檄,稱陳形勢,云當西北掩取虜家,然後東行,會誅虜身。檄到,豫軍踴躍。又遺一通於虜蹊要,虜即恐怖,種類離散。軍到故平城,便皆潰走。比能復大合騎來,到故平州塞北。招潛行撲討,大斬首級。
- ^ 《三国志·田豫傳》:「山賊高艾,衆數千人,寇鈔,為幽、冀害,豫誘使鮮卑素利部斬艾,傳首京都。封豫長樂亭侯。為校尉九年,其御夷狄,恒摧抑兼并,乖散彊猾。凡逋亡姦宄,為胡作計不利官者,豫皆構刺攪離,使凶邪之謀不遂,聚居之類不安。事業未究,而幽州刺史王雄支黨欲令雄領烏丸校尉,毀豫亂邊,為國生事。遂轉豫為汝南太守,加殄夷將軍。」
- ^ 《三国志·田豫傳》:太和末,公孙渊以辽东叛,帝欲征之而难其人,中领军杨暨举豫应选。乃使豫以本官督青州诸军,假节,往讨之。会吴贼遣使与渊相结,帝以贼众多,又以渡海,诏豫使罢军。豫度贼船垂还,岁晚风急,必畏漂浪,东随无岸,当赴成山。成山无藏船之处,辄便循海,案行地势,及诸山岛,徼截险要,列兵屯守。自入成山,登汉武之观。贼还,果遇恶风,船皆触山沈没,波荡著岸,无所蒙窜,尽虏其众。初,诸将皆笑于空地待贼,及贼破,竞欲与谋,求入海钩取浪船。豫惧穷虏死战,皆不听。初,豫以太守督青州,青州刺史程喜内怀不服,军事之际,多相违错。喜知帝宝爱明珠,乃密上:“豫虽有战功而禁令宽弛,所得器仗珠金甚多,放散皆不纳官。”由是功不见列。
- ^ 《資治通鑑·卷七十二》:「公孫淵陰懷貳心,數與吳通。帝使汝南太守田豫督青州諸軍自海道,幽州刺史王雄自陸道討之。散騎常侍蔣濟諫曰:「凡非相吞之國,不侵叛之臣,不宜輕伐。伐之而不能制,是驅使為賊也。故曰:『虎狼當路,不治狐狸。』先除大害,小害自己。今海表之地,累世委質,歲選計、孝,不乏職貢,議者先之。正使一舉便克,得其民不足益國,得其財不足為富;倘不如意,是為結怨失信也。」帝不聽。豫等往,皆無功,詔令罷軍。豫以吳使周賀等垂還,歲晚風急,必畏漂浪,東道無岸,當赴成山,成山無藏船之處,遂輒以兵屯據成山。賀等還至成山,遇風,豫勒兵擊賀等,斬之。」
- ^ 《三国志·田豫傳》:「后孙权号十万众攻新城,征东将军满宠欲率诸军救之。豫曰:“贼悉众大举,非徒投射小利,欲质新城以致大军耳。宜听使攻城,挫其锐气,不当与争锋也。城不可拔,众必罢怠;罢怠然后击之,可大克也。若贼见计,必不攻城,势将自走。若便进兵,适入其计。又大军相向,当使难知,不当使自画也。”豫辄上状,天子从之。会贼遁走。后吴复来寇,豫往拒之,贼即退。诸军夜惊,云:“贼复来!”豫卧不起,令众“敢动者斩”。有顷,竟无贼。」
- ^ 《資治通鑑·卷七十二》:「五月,吳主入居巢湖口,向合肥新城,眾號十萬;又遣陸遜、諸葛瑾將萬餘人入江夏、沔口,向襄陽;將軍孫韶、張承入淮,向廣陵、淮陰。六月,滿寵欲率諸軍救新城,殄夷將軍田豫曰:『賊悉眾大舉,非圖小利,欲質新城以致大軍耳。宜聽使攻城,挫其銳氣,不當與爭鋒也。城不可拔,眾必罷怠;罷怠然後擊之,可大克也。若賊見計,必不攻城,勢將自走。若便進兵,適入其計矣。』時東方吏士皆分休,寵表請召中軍兵,並召所休將士,須集擊之。散騎常侍廣平劉邵議以為:「賊眾新至,心專氣銳,寵以少人自戰其地,若便進擊,必不能制。寵請待兵,未有所失也,以為可先遣步兵五千,精騎三千,先軍前發,揚聲進道,震曜形勢。騎到合肥,疏其行隊,多其旌鼓,曜兵城下,引出賊後,擬其歸路,要其糧道。賊聞大軍來,騎斷其後,必震怖遁走,不戰自破矣。」帝從之。寵欲拔新城守,致賊壽春,帝不聽,曰:「昔漢光武遣兵據略陽,終以破隗囂,先帝東置合肥,南守襄陽,西固祁山,賊來輒破於三城之下者,地有所必爭也。縱權攻新城,必不能拔。敕諸將堅守,吾將自往征之,比至,恐權走也。」乃使征蜀護軍秦朗督步騎二萬助司馬懿御諸葛亮,敕懿:「但堅壁拒守以挫其鋒,彼進不得志,退無與戰,久停則糧盡,虜略無所獲,則必走;走而追之,全勝之道也。」秋,七月,壬寅,帝御龍舟東征。滿寵募壯士焚吳攻具,射殺吳主之弟子泰;又吳吏士多疾病。帝未至數百里,疑兵先至。吳主始謂帝不能出,聞大軍至,遂遁,孫韶亦退。」
- ^ 《三國志·田豫傳》:「景初末,增邑三百,并前五百戶。正始初,遷使持節護匈奴中郎將,加振威將軍,領并州刺史。外胡聞其威名,相率來獻。州界寧肅,百姓懷之。徵為衛尉。屢乞遜位,太傅司馬宣王以為豫克壯,書喻未聽。豫書答曰:『年過七十而以居位,譬猶鐘鳴漏盡而夜行不休,是罪人也。』遂固稱疾篤。拜太中大夫,食卿祿。年八十二薨。子彭祖嗣。」
- ^ 《三國志·田豫傳》:「豫清儉約素,賞賜皆散之將士。每胡、狄私遺,悉簿藏官,不入家;家常貧匱。雖殊類,咸高豫節。」裴注引《魏略》:鮮卑素利等數來客見,多以牛馬遺豫;豫轉送官。胡以為前所與豫物顯露,不如持金。乃密懷金三十斤,謂豫曰:「願避左右,我欲有所道。」豫從之,胡因跪曰:「我見公貧,故前後遺公牛馬,公輒送官,今密以此上公,可以為家資。」豫張袖受之,荅其厚意。胡去之後,皆悉付外,具以狀聞。於是詔褒之曰:「昔魏絳開懷以納戎賂,今卿舉袖以受狄金,朕甚嘉焉。」乃即賜絹五百匹。豫得賜,分以其半藏小府,後胡復來,以半與之。
- ^ 卻說曹叡聞孫權分兵三路而來,亦起兵三路迎之:命劉劭引兵救江夏,田豫引兵救襄陽,叡自與滿寵率大軍救合淝。
- ^ 《三国志·卷二十七·魏书二十七·徐胡二王传第二十七》
- ^ 《全晋文》
- ^ 唐大诏令集补订
- ^ 永乐大典
- ^ 历代廉吏之田豫
延伸阅读
[在维基数据编辑]
- 《三國志/卷26》,出自陳壽《三國志》